小时候看到街巷中戴着眼镜的老裁缝坐在缝纫机前,踩着脚踏板,按着布料来回推送,一件件款式新颖的衣服从他们手中诞生……不禁佩服他们的巧手。而现在许多人都已经习惯到商店里去购买批量生产的衣服,学习裁缝技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那些裁缝师傅也开始转变原来的经营模式,做起了裁裤脚、钉扣子的简单活计。
旧时裁缝铺
正在消失的记忆
一台缝纫机,一张熨衣桌、一把量衣尺……一年到头,老裁缝金立仙都在自己不到10平方米的小铺子里忙活着。这家普通的缝补店位于上桥村一条热闹的步行街角落,低调到甚至没有招牌,只有一块贴在墙上的纸板上写着:改衣服、剪裤腿。而曾经,这是家定制成衣的老式裁缝铺。
图为金立仙在工作
金立仙今年53岁了。她小巧身材,头发有几缕花白,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正在给一件红色的毛呢大衣拆扣子。她说,大衣主人嫌弃衣服的款式老了,要改一改,显得洋气一些。
她从21岁开始学做裁缝,至今已有30余年了。当初选择这个行当,主要是自己身量小,做不了农活,就想着学一门手艺。80年代,商品经济没有那么发达,裁缝也是一门吃香的手艺活,家家户户从里到外穿的衣服就需要拜托裁缝师傅来做。金立仙学这行的时候,裁缝行业还处于高峰时期,一起去学习的同龄人非常多,当年跟她一起拜师学艺的就有10个人。
金立仙刚出师的时候,在宁海西门角开了一家缝纫店,那时生意也不错,来店里定做衣服的顾客多。那时候说起自己是裁缝师傅,还隐隐有种自豪感。后来,她嫁到下金村,也将自己的裁缝店开到了附近。
但近10年来,市面、网上售卖的服装越来越多,许多裁缝店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记者从几个“老宁海”口中了解到,以前中大街一带、小商品市场聚集了一大批裁缝店,从衬衫、羊绒衫、夹克到西装,只要能说得出的款式,都能定做。
而今,随着棚户区改造进行,这些老式裁缝铺也分流到了龙珠大厦、邻里广场一带,还有不少师傅索性关了店铺,转行做起了其他生意。在邻里广场小商品城,仍有坚守在老本行的裁缝师傅,但说起这行业的前景,大家都不乐观。“年轻人不会来这里做衣服,觉得款式老,四五十岁的客户来得多一点,但总体和以前比,少多了。”裁缝师傅潘女士无奈地说。金立仙也曾收过几个徒弟,有的还继续做老本行,但是大部分都转行做其他生意了,跟她一起学艺的姐妹们也只有她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