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toyoung是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设置在第三学期(又称小学期)的国际课程项目,是中国美术学院首次尝试区别于传统教学单元的跨班融合的全球联合教学实验。延续第一季的OpenCall,今年我们再次向全球优秀的青年设计师、艺术家、科学家、创新者发出真挚邀请,最终共有48位青年导师入选这场活力激荡的教学行动。
第二季YOUNGtoyoung国际联合设计教育工作坊,我们以“Illusion幻觉”为题,来集体发明与思考当代科技与艺术语境下的新感知体系。
“幻觉”一度被定义为艺术的基本存在方式,艺术语言对可见世界的指称方式既通显又神秘,迄今仍奥妙深藏,在视觉变异的历史中,我们习得了视错觉(opticalillusion)、歪像(anamorphosis)、虚幻图景(phantomimage)、刺激模式(stimuluspattern)、仿真镜像,这一切使我们置身“同一性幻觉”之中,在被模拟物包围、被幻影支配的视觉控制之下,用最彰显的“虚假”制造出了“超真实”(Hyper-Reality)的感知。更有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脑洞”观点:宇宙可能只是一个巨大的幻影,宇宙万物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宇宙中的事物完全只是被投影的幻象!
“幻觉”让我们在知觉理论与错觉实验之间启动了可能性,使科技与艺术有机会在此碰撞与协力,共同“创造与发明”“制作与匹配”(makingandmatching),探索世界中的惊奇与奥秘。
导师组合方案
#1讲/讲座名称:艺术的生物学
LectureName:TheBiologyofArts
2020.06.1814:00-16:00
主讲:西湖大学/许田教授
#2讲/讲座名称:主观感知的神经基础
LectureName:Neuralbasisforsubjectiveperception
2020.06.1914:00-16:00
主讲:西湖大学/孙一教授
导师介绍:2018级
导师组1
CourseName:IllusoryandSpeculativeArtifacts
导师组:AyodamolaTanimowoOkunseinde、
马川、程之璐
助教:方绮婷
学生:2-1-A+2-1-B
课程简介:
主要方向:
思辨设计/协同设计和参与式设计/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未来主义
你将收获:
1.了解思辨设计、协同设计和参与性设计
2.概念化和成品化一件思辨设计人工制品
3.使用RaspberryPi和或Ardunio进行数字/模拟输入和输出
4.了解Python、Javascript和NodeJS的核心用法
5.使用Python和NodeJS创建web服务器
6.了解网络系统的要素
7.在Processinglibraryp5js中实现实时数据可视化
8.了解艺术设计的原型(prototype)的重要性
9.了解强大的概念性开发的重要性
—(中)/马川—(下)/程之璐
AyodamolaOkunseinde
马川MACHUAN
程之璐ZhiluCheng
程之璐,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首饰专业,本科毕业于英国伯明翰珠宝学院首饰与银器专业。现任北京服装学院珠宝首饰专业教师,国际时装院校联盟(IFFTI)教育分会理事,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授课专家。她的研究方向是探索和构建首饰与身体的深度关系。作品《由外及里》作为华人代表入选德国慕尼黑Talente国际竞赛特展以及英国百分百眼镜设计大赛,她曾参展于包括伦敦设计节、伦敦商业设计中心、伯明翰国立博物馆和美术馆以及慕尼黑首饰周等,其作品曾发表在国外杂志《Icondesign》《1Granary》《CurrentObsession》等。2018年10月中国国际时装周举行《未来身体》个人首饰作品发布会展览与演出,先后被北京电视台、Vogue杂志、芭莎、Cosmo杂志等媒体报道。
导师组2
CourseName:FutureTense–Utilizing3DImagingTechnology
forConceptualNewMediaArtMaking
导师组:傅韵雪、俞同舟、王志鹏
学生:2-2-A+2-2-B
3D软件Maya,新媒体概念艺术
建立3D数字建模工具Maya的基本技术技能,以新媒体艺术作品创作拓展和探索人类未来的影像
—(下)/王志鹏
SnowYunxueFu傅韵雪
国际新媒体艺术家,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承担新媒体艺术和后摄影3D成像艺术,以及视频装置艺术的教学课程。她曾任芝加哥艺术学院影视新媒体动画部和继续教育部讲师,她也曾任芝加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助理副教授。曾应邀到国际平台ISEA、SIGGRAPH、SIGGRAPHAsia、Ammerman艺术和科技中心、芝加哥大学等做讲座。近期在纽约办有个展并且作品被刊登在纽约时报,她的作品在国内和国际上包括均有展出,包括威尼斯建筑双年展、Current新媒体艺术馆、纽约TRANSFER画廊、香港艺术中心、深圳华侨城实验性动画双年展、Ammerman艺术与技术中、芝加哥博览会、墨西哥城数字文化中心、芝加哥的周氏兄弟艺术中心、芝加哥艺术家联盟、芝加哥电影制片人协会、美国当代艺术馆等等。
俞同舟TongzhouYu
跨媒体叙事者和数字图形设计师,相继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就读,获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工科学士,综合设计艺术硕士,以及数字导演文学硕士,形成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创作美学。在2016年至2018年间,他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影像装置、表演、球幕电影等作品相继在杭州、上海、伦敦、耶拿、巴塞罗那等多地参与展览及电影节播映,现阶段创作着力于运用增强现实、影像装置的技术手段构造沉浸式超媒体叙事环境,探索未来媒介的无缝连接极限,探讨后人类的人权问题。
王志鹏ZhipengWang
新媒体创作人,创作方向包括声音视觉现场演出,数码图像生成,多媒体剧场,实验电子声音等。目前生活于杭州。
导师组3
CourseName:WelcometothedesertoftheReal
导师组:InsPUMP、谭彬、杨可
助教:涂宇嘉
学生:2-3-A+2-3-B
工作坊将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方式,完成在空间中的数字化呈现,课程将在如科技馆、博物馆、商场、大学等若干被模拟的真实空间中打穿空间虫洞,通过若干性质不同的拟真空间串联起一系列事件流。正如杰里米·边沁(JeremyBentham)所说,“现实就是现实自身的最佳表象”。我们通过拟像的技术手段,来打穿真实界(theReal)、象征界(theSymbolic)、想象界(theImaginary)的虫洞,在真幻之间往来观复,形成一个意识的真幻剧场。
空间叙事;虚拟现实;游戏;跨媒体
叙事能力——数字空间营造+数字空间叙事
技术能力——
1.掌握空间数字化能力课程中对UE4、C4D、ZBrush媒体呈现技术的初识。
2.数字媒体在物理空间中呈现的能力:AR、VR、XR等技术在空间中的应用技术。
3.空间媒介技术的底层应用逻辑:针对不同空间的技术选择逻辑。
InsPump(直觉泵)
专注于叙事空间设计和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研发的创作团队。团队位于上海,拥有一支丰富经验的设计与开发团队。综合运用创意科技手段,开创了多个行业第一。迄今为止,为上海自然博物馆、CCDI大数据中心、电影科技馆、阿里巴巴集团、LVMH集团、华为、欧莱雅、上海大世界、HHB等各大品牌与商业空间带来了众多成功的案例。
张琛ZhangChen
InsPUMP主理人,交互媒体设计师,展示空间设计师。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目前主要致力于空间中的媒体叙事和跨界艺术装置的创作,未来商业空间中新零售空间的体验设计与互动装置的研发。
实践项目:曾参与设计了阿里巴巴9号馆展示中心设计(杭州2013年),上海自然博物馆装饰性投影(上海2014),厦门诚毅科技馆深化设计(厦门2013),主创设计项目包括:内蒙古科技馆儿童馆(呼和浩特2015年),贵州CCDI大数据中心(贵阳2015),西安电影科技特效馆(西安2017年),佛山科技馆科学轨道车(佛山2015年),超越魔方Google美国大展THEBOX互动体验空间(上海2015),阿里巴巴20周年全息投影酒盒的智能包装设计研发(杭州2019),阿里巴巴达沃斯论坛四季的颜色互动装置设计研发(瑞士2019年),上海大世界魔都记忆沉浸式展演秀(上海,2019)HHBmusichouse空间及视觉展项交互设计(2020,上海)三体时空沉浸式展览交互媒体设计(2020,上海)
王喆WangZhe
InsPUMP空间体验设计师。现在生活工作于上海。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叙述性环境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叙事性空间,通过空间传递故事信息,实践探索人与空间的环境关系。注重人在空间中的活动体验,给观众营造一个难忘的空间体验感受。
项目实践:MarriageMadeinHeaven空间体验设计,(伦敦2019),建筑改造:伦敦SmithfieldMarketCSM与Arup英国总部合作项目(伦敦2018),未来城市交通系统概念设计CSM与Volkswagen大众汽车德国总公司合作项目(伦敦2017),Co-Livingin2030共享居住空间设计CSM与宜家SPACE10实验工作室(伦敦2017)
谭彬TanBin
教师、艺术家,现生活工作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杨可YangKe
教师、设计师,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与杭州。毕业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造园方向及东京造形大学的室内建筑方向。
作为教师,其教学领域主要涉及景观规划、景观装置设计、传统造园、造景、室内设计等基于空间语境下的教学实践。把中式文人造园和日式匠人造园的对比研究作为其研究的主要方向,应用到平时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译著《禅与禅的庭园》(枡野俊明著)。
导师组4
CourseName:IllusionintheFlesh:Newmeansforresurrectionofthesenses
导师组:PietroOlioso、郑超、苏雅婷
学生:2-4-A+2-4-B
课程介绍:
隔离和封锁的经历让我们正处于因缺乏真实的感官体验而导致的复杂心理危机之中。这个过程中,人们最怀念的莫过于身体的触碰,而这也是在视频通话中无法被数字化的体验。事实上,触摸可以带给我们强烈的感知和极高的满足感,从温柔的爱抚到甜甜的微风,甚至是起鸡皮疙瘩的感觉!本课程需要学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索设计和艺术可以触发的视觉刺激及其之外的所有感官刺激的不同方式。课程将以一些相同的感知片段作为起点,让每个学生释放他/她的意识流,去设计物品、装置、或借助各种媒介来唤醒我们已经休眠的感官,补全片段未知的部分,书写自己所认知的结局。“结局”呈现的形式不限,可以是一个物理模型、一个雕塑、一段影像,或者是一个表演,我们鼓励任何跨学科的方法和对不同媒介的探索。
空间设计、体验艺术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见解、集体讨论和个人创作的方式,探讨艺术、建筑和设计之间的模糊界限。学生将学习贝尔尼尼,布兰库西,埃利亚松,布雷克威尔等大师的作品,了解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利用空间和环境去营造沉浸式感官体验的。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面对设计挑战时的跨学科学习态度
2.学习关于艺术、建筑和设计之间潜在相互作用的理论知识
3.获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创新的概念
4.培养分析空间关系的能力
5.强化学生理解和探索空间环境属性的能力
6.在实现想法的过程中提升实操技能
7.以用户为导向,培养体验式设计的敏感性
—(下)/苏雅婷
PietroOlioso
意大利建筑师,毕业于PolitcenicodiMilano建筑硕士学位。在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了一年,并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参加了一个主题学习项目,专攻公共空间设计。硕士论文《天安门广场:当代中国的空间宣言》是与StefanoBoeri教授共同完成的,最近发表在IQDesign杂志上。曾在国际公司工作,如伦佐皮耶罗建筑工作室(热那亚)和仁和建筑(北京),在世界几个国家的建筑和城市规划项目上进行合作。一直参与跨学科研讨会,比如夏普欧洲公司(SharpEurope)2018年举办的“未来职场”(TheworkplaceofThefuture)。其研究和实践不断跨越建筑领域,主要探索视觉和表演艺术领域。他对表演和戏剧充满激情,曾与一些意大利导演合作,如伊莎贝拉·卡瑟塔和亚历山德罗·安德洛尼。PietroOlioso精通意大利语、英语、法语,他还是划龙舟运动选手。
郑超ZhengChao
在取得医学学士及国家注册执业医师后转学建筑学,并获得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学士及硕士学位。本科与研究生期间,其建筑设计作品曾多次参加展览:2013年,作品参加米兰理工大学视觉语言的科学与艺术展;2014年,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1000Humanenvironments;2015年,Ri-FormareMilano项目,在米兰城市展览中心Emanuele二世回廊展出;2016年,弹性城市-Imperia沿海区域的再生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7年,就职于意大利StefanoBoeri建筑事务所,参与南京垂直森林项目后期方案设计。同年,参与妹岛和世犬岛项目研究课程。2018年合伙创立工作室,相继完成了国方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厂房规划设计、昆山乡村振兴规划展览馆等项目,具有中、意两国的设计实践经历。2018年参与苏州大学建筑学建筑设计(一)、建筑设计(二)等课程的教学。2018年至今,在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参与人文基础和造型基础的课程教学。
苏雅婷SuYating
导师组5
CourseName:Mirroringdisplays—Illusionsandreflection.
导师组:王依琳、陈雷、Hugo
Tutorgroup:WangYilin,ChenLei,Hugo
助教:郑叶颖
Teachingassistant:ZhengYeying
学生:2-5-A+2-5-B
Students:2-5-A+2-5-B
拉丁语中的“mirror(镜子)”一词是speculum(窥镜)的意思,这给了我们推测的意味。一开始的推测是指借助镜子观察天空和星星。通过这种精神上的思索,镜子作为反射表面,成为了知识领域中丰富而有力的象征。它反映了什么?真相,真实,诚实抑或是灵魂?
本课程是围绕“镜子”概念的研究和实验课程。我们将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今年小学期的"illusion”幻觉主题,进行探讨与回应。本课程将着重于新媒体艺术作为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跨学科交汇点。
学生将设计实验性网站,投影装置,增强现实应用程序,仪式面具装置等。他们的创作将反映出对主题的思考,对当下创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平衡。他们将会探索镜子如何作为一种物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工具。
之后的两周课程将集中于进一步概念的拓展。从先前的实验中,学生们将聚焦于关于”镜”的某一形式和方面,并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艺术历史,美学,数字编程(Javascript,WebGL等),3D创作(Blender,Cinema4D),数据叙事,跨媒体制作等
工作坊的最终产出可能但不仅限于实验性网站、投影装置、增强现实app等,欢迎各种教育背景的学生,但更推荐有使用Unity经验或尝试过创意编程(unity,javascript,processing,python中任一有尝试过或简易基础均可)的学生。
—(下)/王依琳
HugoHilaire
居住在法国巴黎的新媒体艺术家和创意编程员,曾在巴黎和蒙特利尔学习设计和视觉艺术。从2012年起开始尝试编程,2014年在法国交互工作室Soixante获得了开发者的职位,迄今为止服务了多个品牌客户如Dior、YSL,、爱马仕等,并为蓬皮杜和GaiteLyrique、FRAC等艺术中心进行创作。从2017年开始,他成为了自由职业的设计师,将重心放在更多个人创作上,开始与艺术家和设计师进行合作,如Anne-JamesChaton或NilsBraun。同时,他创立了LucienPrunenec,一个音乐视觉工作室,又名“Fubar”,做一些关于视觉,数据,情绪,像素的实验项目。从2017年起,他开始在EcoleEstienne对数字设计专业的研究生进行教学。
陈雷ChenLei
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艺术硕士,中国美术学院多媒体专业学士。从2014年至今担任香港蜂巢设计有限公司及深圳市蜂巢讯图创意有限公司合伙人兼创意总监。在香港生活工作十余年,现居深圳。曾在Yu+Co设计公司,、阳光卫视传媒集团担任资深设计师、创意总监。擅长跨媒体设计,创作领域涉及企业品牌形象,线上推广、信息设、MG动画、纪录片美术指导、交互装置等。服务过的客户包括:腾讯、阿里巴巴、中国南方电网、华大基因、中信银行、搜狗、绿色和平,、世界自然基金会、OMA建筑事务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华煤气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亚洲)、中国旅行社(香港)等。
王依琳YilinWang
导师组6
CourseName:MediaIllusion:CreativePlayBeyondtheLimitsofPerception
导师组:JesseHarding、尹娆、秦臻
学生:2-6-A+2-6-B
通过认知心理学和演化心理学等知识定义人的认知界限,学生们将能够创作出在观察客观世界和突出人的主观性感知后的幻象设计作品。在工作坊中,学生们将学习到感知和理解人的局限性的方法,并研究数字媒介如何利用我们的知觉系统的局限性,以及探索这些局限性,为我们铺设出媒介作为引导人类行为和心理幻觉的手段,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人类可理解的表象体验。
数字交互作品、可交互原型、动态影像、产品、媒介装置创作
我们将重点探索如何利用人类的感知局限来传递有趣的想法,并结合人类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知识,如何利用综合利用多种媒介方式,将“感知”玩出全新的创造性表达,探索你喜欢的主题。
—(下)/秦臻
JesseHarding
艺术家、教师和制作者,主要从事互动创作。在纽约市新学校帕森斯设计学院的设计+技术课程中教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程,在BMCC管理着一个制造者空间,并在纽约大学的ITP训练营中担任过课程的负责人。
他曾设计并教授过的课程包括表演性雕塑、维度成像、声学与仪器学、观察周期性、可记录的艺术与媒介的失败等。
除了学术背景之外,他还曾是一名专业的材料制造者,从事木材、金属、塑料、机制和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等材料的制造工作。
尹娆RaoYin
本科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帝国理工联合办学的创新设计工程(InnovationDesignEngineering)双硕士专业。
秦臻ZhenQin
导师组7
CourseName:EmbeddedMeaning:ArtistasTranslator
导师组:AaratiAkkapeddi,、韩旭XuHan、舒怀,阳芷倩
中方:AaratiAkkapeddi、XuHan、ShuHuai、YangZhiqian
助教:毛梦园
学生:2-7-A+2-7-B
本课程将介绍“转译”作为种艺术的思维和创作方法。我们将探索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创造性地将信息或概念“转译”为视觉,听觉或其他感官形式。当新媒体艺术家们开发出的转译法时,首诗可以翻译成幅画作,一段音乐可以翻译成雕塑,组数据也可以转换成一种味道等等。学将创建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从而运用到艺术的创作中。学将主要借助三种不同的数字技术具,分别是p5.js的编程,增强现实(AR)以及简单的机器学习,从以执行“转译”化的作品。
教学成果:
1.学将能够提出创造性的作品概念以及强有的执表达。
2.学将对Javascript(特别是p5.js)有个粗略的了解,以便进信息的可视化。
3.学将致了解增强现实(AR)作为一种媒介,并了解如何构建己的简单AR应用程序。
4.学将对机器学习的概念有初步的理解并能够运简单的机器学习软件(如RunwayML和Playform.io)进作品制作。
5.学能够将新兴的数字工具应用于艺术实践的概念表达中。
—(下)/舒怀阳芷倩
AaratiAkkapeddi
工作于纽约,印度裔美籍,跨学科艺术家,教育者及程序创新者。获得帕森斯学院(Design&Technology)颁发的艺术硕士学位,同时也是TheNewSchool的兼职教师。她专注于诗学和政治学的数据形集。她通过不同方法收集,维护与呈现数据,私人与机构的归档法,来探索针其特性以及对历史性的描绘。在研究中结合计算机分析以及程序模拟来探索科技技术具备的连续性以及持续结构的多种可能性。目前阶段,她正在通过对家庭照片的搜集,维护以及分析法进行文化内涵的研究。
她在多地都举办过展览,如:TheNeuralInformationProcessingSystemsFoundationConferenceinMontreal,MissionCulturalCenterinSanFrancisco,TheIrregularsArtFairinNewDelhiandChinatownSoupGalleryinNewYork。她也有丰富的学院的讲座及工坊教学的经验,如:EugeneLangCollege,GirlsWhoCode,MuseumoftheMovingImage(TheorizingtheWebConference),andBarnardUniversity。
XUHAN韩旭
新媒体艺术家,平面设计师,教育者。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先后留学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硕士MFA毕业于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与技术专业,并荣获全系最高校长奖学金。现任普瑞特设计学院讲师。作品曾获2018纽约媒体实验室创新技术奖,2019现未来艺术与科技入围奖,GDUSA美国平面设计奖,Indigo设计银奖等。她一直从事艺术和技术,并有兴趣在人类的交流方式中寻找不同的语言视角,包括阅读、倾听、肢体语言和情感。
舒怀HuaiShu
本科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建筑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英国AA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并在AA发表论文‘PlanningoftheStationDistrict’,英国RIBA协会会员,获美国LEEDAPBD+C认证。创建英国iLink建筑设计工作室及杭州创造组建筑设计工作室同时担任项目负责人。曾带领团队参与国内项目:四川广元巨石温泉酒店项目,浙江缙云石窟文化建筑空间研究项目,四川广元展览馆及规划馆项目,云南海东思睿天地综合体项目等。曾带领团队参加国外设计及竞赛项目:伦敦Peckham区域规划项目,哥伦比亚Bogota城市基础建设规划提议,Jarfalla’sPublicParkinSwiden,MusicCentreinJapan,ConcordiaLighthouseinItaly,CoolSchoolinMongolia等。
阳芷倩YangZhiqian
厦门大学文学学士、美术学硕士,负笈于阿姆斯特丹G·R皇家艺术学院,现美术学博士就读于澳门科技大学。她的创作以微观行动的方式探知个人与计算机算法拟态下的互为干预,并使用动态图像和多媒介装置进行呈现。作品入选慕尼黑TALENT国际竞赛特展,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Uncut项目,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优秀女性摄影师提名等。此外,她将自己的艺术创作经验延展至策展实践。近期策展项目:不在服务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策展研究项目第一回;喂,吸力小子!-2019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导师组8
CourseTitle:Consciousness,MachinesandEcologies
导师组:MichaelJust,孙姝婕,蔡文超
助教:胡欣茹
学生:2-8-A+2-8-B
人类历史进程中,创造性的艺术、设计和建筑实践都是围绕人类个体展开的。一方面,作为人类活动行为新纪元的人类世大规模的作用于地球;另一方面,在对人体发展和生活能力的增强方面,机器的表现超越了人类智慧。在文化上我们需要对此新的观点和迫切的清形作出回应。
你将获得:
2.在课程中我们会领略到跨学科的思考方法以及工作路径。
3.我们将致力于通过媒介、方法和策略,并鼓励实验与合作,以有形或无形,物理或数字的方式展示呈现一个月的集体学习和创新实践。
—(下)/蔡文超
MichaelJust
1979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是一位现居住并工作于德国柏林的跨学科艺术家。他师从DanielBuren,2007年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获得艺术学位,2009年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获得MFA艺术硕士学位,并于2010年至2011年参加了纽约惠特尼美术馆的独立研究项目。他将于2020年开始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目前正在进行跨学科的驻留和研究项目CASTED(奥地利美学、社会、技术和生态话语中心)。
2007年及2008年,他曾获得DAAD研究生奖学金以及阿登纳基金会(Konrad-Adenauer-Foundation)的EHF基金。他曾授课于多所国际艺术院校: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意大利那不勒斯艺术学院、美国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意大利罗马艺术学院。
孙姝婕ShujieSun
教师,专注于视觉设计与媒体表达,现生活工作于上海。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2014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多媒体专业。2012年曾赴荷兰格罗宁根汉兹艺术与设计学院交流学习。2007年至2014年先后工作于厦门大学出版社,现代传播集团下数字媒体杂志iWeekly。视觉设计作品《一瞥·家》获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优秀毕业设计金奖,展览于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综合材料装置系列作品《干细胞》获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毕业设计铜奖,参展于M50新锐艺术家群展,并巡展于艺术金融博物馆(北京、上海、苏州)。多次参与和策划美术馆大型展览视觉设计项目,书籍设计作品与绘画作品先后入围美国纽约印刷设计奖和英国约翰·摩尔绘画。教学方面主要集中在数字出版与数字媒体实践。
蔡文超CaiWenchao
导师介绍:2019级
CourseName:VisionsinLight
导师组:ZivZe’evCohen、陶然、李心夷
Tutorgroup:ZivZe’evCohen,RanTao,XinyiLi
助教:陈依清、房梓
Teachingassistant:YiqingChen、ZiFang
学生:1-1-A+1-1-B
Students:1-1-A+1-1-B
卢米雷兄弟第一次放映“火车进站”的影片时,人们看到向他们开来的火车都落荒而逃。我们以为可以很容易地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然而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由机器操控的虚拟世界,另一个是我们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相信哪一个?什么才是真实?答案是非绝对的。这门课程将通过对自然、科学现象的探究(包括光、色彩、光学和机械动力等),来揭示我们的感知是可以被操纵的。学生将运用多种媒介来探索“现实制造”和“感官操控”。.
多媒介感官实验
设计学方向/美术学术方向
1.学会区分视错觉的类型和它们的作用方式;
2.通过学习自然现象的科学知识,探索人类和机器的视觉系统;
3.在虚拟和现实的多维度环境中练习视错觉制作;
4.参与在线制作/自制社区;
5.从美术学和设计学的角度接触创作过程和项目开发,在结课项目中自由选择使用媒介。
ZivZe’evCohen
一位注重技术的视觉艺术家。在他的实践作品中,不断挑战人类和机器的感官,反思机器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对具有可能性的未来进行推测。
出生于以色列的Cohen现在芝加哥发展,拥有芝加哥艺术学院(SAIC)的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任Art&DesignStudios的导师。Cohen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展出,例如最近在奥地利ArsElectronica音乐节上的展出。
受到创客运动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启发,Cohen认为社会蜂巢大脑是我们未来的工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Cohen的使命是引导学生自身如何适应快节奏的技术发展,将数字模拟加工、电子元件、编程和3D模型软件的基本技能,作为推动与扩展年轻头脑的工具箱。
李心夷XinyiLi
多媒体艺术家,创作涉及装置、影像、版画等多个领域,作品主要利用科技与材料的多重性、可变性来营造空间,利用感官的多重维度来探讨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的变化。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曾获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暨林风眠创作金奖;芝加哥艺术学院“NewArtistSocietyScholarship”奖学金。现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陶然TaoRan
——艺术创作中的多元路径
CourseName:OpeningtheBlackbox
——AlternativeWaysofArtisticProduction
导师组:JooVascoPaiva、张婷、张斌斌
助教:濮仕珊、包乐君
学生:1-2-A+1-2-B
在当今世界,我们经常发现自己沉浸在娱乐行业的噱头中。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个世纪以来,艺术不断用各种看似“不可能”的幻觉和效果技巧来迷惑观众的感官体验,让人们惊叹和膜拜。然而,通过拆解这些“幻觉”,发现生产和制作背后的密码,我们就有可能利用同样的媒介去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应用方式,发展出批判性思维和一种对于视觉文化更广泛的理解力。从早期观念艺术中所使用的策略开始,到当今艺术家、影像制作人和游戏设计师所使用的方法,本课程将邀请学生们去重新思考创作动态影像等数字媒介的方法,以及其他各种可能的艺术媒介的使用和创作的策略,以解构我们长期习惯的格式化创作方式。
课程将采用实验室方式,通过案例展示、理论和实验,学生将通过拆除大众传媒技术中惯常使用的机制,去创作挑战“错觉”的作品。透过一系列以观念为导向的工作坊,鼓励学生重新思考影像制作的现有形式和常规。他们将发现通常在最终成品中看不到的流程,以及为讲故事而开发出的方法。这些流程将通过不同的技术探索来实现,而这些技术不仅将质疑叙事的主流创作,也将促进新方法的发现和创新。受制于目前网课的现实条件,本课程将着重于数字媒介的表现,然而,学生也将被鼓励使用任何他们认为更适合工作方案的媒介。
1.低合成动态影像:节奏、构成、场景拟态、蒙太奇。参考资源:早期电影、实验影像、先锋艺术;
2.特定媒介和在地性,即兴创作和实验创作;
3.解构“叙事性”的创新实验;
4.过程驱动的创作手法:以重复、游移、失败作为创造力催化剂。更多思考过程而非结果;
5.模仿:以既有的规则和约束,组织和规范,来生成新的艺术;
1.学生将能够在作品的创意和制作方面主动识别、理解、探索和应用不同的观念和方法;
2.学生将深入艺术作品的剖析,并在不同的媒介当中,使用结构技术来进行创作;
3.学生创作的作品将鼓励观众积极观看、聆听,并拓展感知能力和心智体验。
JooVascoPaiva周奥
1979年出生在葡萄牙科英布拉,毕业于葡萄牙波尔图艺术学院,2006年移居香港研修艺术硕士课程。2008年毕业后,周奥开始使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并不断探索城市空间如何成为美学作品的催化剂。他喜欢观察大都市中复杂而显著的混乱特质。繁华街道的声音与秩序、快速行驶的地铁与密集空间,正是其作品的核心主题。这些主题特征在经过记录与抽象化的过程后,能分解成为可被解读与具有丰富信息的事实。周奥主力探索结构复杂的都市空间,并从中创造出一组标符,以视为一种通用的都市符号。他的目标超越了对城市观察之单纯简化,实质在寻找共同语言,发掘一种多个国家可共享的语言系统,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超级现代性”时代的本质。
周奥被视为香港优秀的新兴当代艺术家之一,展览遍及世界各地。最近,周奥于葡萄牙里斯本希亚多国家当代美术馆举行了个展。在第八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期间,周奥联同亚太区媒体艺术空间在澳洲布里斯本举办了个展和市内公共装置。同年获AlexieGlass-Kantor邀请,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艺聚空间展出装置作品。周奥曾驻留于德国柏林LichtenbergStudios、荷兰WittedeWith、南韩首尔Artsonje、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并参与群展。此外,他还在澳门东方基金会和苏黎世CounterSpace举行个展。周奥曾获得香港艺术新秀奖和葡萄牙CalousteGulbenkian基金会所授予的国际艺术家支持奖。作品被以色列耶路撒冷博物馆永久收藏。
张斌斌ZhangBinbin
张婷ZhangTing
CourseName:TheIllusionofChocie:Power,ChoiceandExperienceinEverydayDesign
导师组:菲比科瓦尔斯卡、范敏、朱自瑛
助教:钱欣妍、刘致良
学生:1-3-A+1-3-B
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概念设计
本课程适合对设计心理学与设计方法论感兴趣的学生。课程成果为数字或模似形式的概念原型设计,包括装置艺术、智能产品、移动应用、游戏、服务设计等形式。
PhoebeKowalska
范敏MinFan
朱自瑛ZhuZiying
交互研究学者,产品交互设计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她的本科与硕士毕业设计作品均获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设计金奖。研究生期间她赴德国斯图加特国立艺术学院研修,探索人与空间的交互关系。毕业后曾在腾讯手机管家(现更名应用宝)用户体验部门负责产品视觉与交互设计工作。目前她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负责交互设计、视觉传达、服务设计、思辨设计的课程教学工作,并同时主理公众账号"交互IOODAY"。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多模态交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针对多模态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与效果展开探索,对象包涵人与人、人与产品、人与空间、人与系统以及环境。
Coursename:Illusorytheatreoftheeveryday
导师组:SuheeKim、柳盈川、冯宇纯
助教:傅春江、金鑫
学生:1-4-A+1-4-B
课程介绍:
我们天生对不可见之处心生窥探:想象力是知觉与幻界的通道,这条通道本身光怪陆离。从某种方面来讲,幻觉在某些情况下是可能发生的世界,也或者是另一个可能发生的世界的一部分。戈特施德提出,尽管虚构世界的环境在某些方面与真实世界的环境不同,但是故事成为谶言的概率取决于虚构的事件与真实的自然法则的一致性,尤其是人类的自然社会法则。
每日幻觉剧场是一场以“屏幕”作为“舞台”,通过重构一种情境或重建一种日常现场所展现的虚拟、现实空间,本课程将围绕感官的局限与可能性展开一个动态混合了历史,哲学和经验的探索,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沉浸式学习、思辨性讨论和游戏性实验来发展学生艺术实践中的批判性和直觉性方法。最终,我们鼓励冒险、超越表象、倾听他人、敢于改变、勇于试错,并从中获得乐趣!
表演、实验、批判性思维、叙事性思维、自我反思与合作。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讨论、批判性回溯和学习基本数字媒体技能(如Premiere、C4D、Audacity等)实验过程来进行尝试,并共同完成团队作品。
SuheeKim
柳盈川LiuYingchuan
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她的创作以童话的叙事、综合媒介的艺术语言,探索人在寻求人性解放的进程中,面临当代社会的复杂面象所体现出的矛盾情感以及其中的美和诗意。同时专注于以艺术实践的方式参与到当地社区及特殊需求人群中开展集体性创作,探索叙事和材料媒介在艺术疗愈、心理学以及更广泛的社会语境下的多种可能性。
冯宇纯FengYuchun
学院背景:2018-2020MAFineArt,一等学位,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伦敦艺术大学;2014-2018BAFineArt,二等一学位、一等学术论文,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BIAD;实验作品以身份认知出发,探讨艺术本体在社会中的真实性,涉及摄影、绘画、装置、影像等多个领域。
近期展览经历:2019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在半个迷宫中”执行策展人;2019“Inter-World-View”,策展总统筹,分策展人;2019作品“UltimatelyHarmonious”,TheCookhouseGallery,皮姆利科,伦敦;2019作品“UntitledX”,参与并组织群展“SympatheticVisage照面之下”,31ChurchSt,马列波恩,伦敦.
Coursename:Synaesthesium–Sound,Image,Fashion
导师组:AdamHart、亓梦婕、向逸
助教:王一冰、於涵阳、沈钰
学生:1-5-A+1-5-B
多媒体和交互音画创作
本课程的目的是制作一部以社交为主题的视听作品。我们将探索声音、视觉和音画交互的各种技术,以探讨这一主题。
AdamHart亚当·哈特
英国索尔福德大学传媒音乐与表演学院的研究员兼教师,专业为音频编程,也可以表述为在数字化领域和声音打交道,设计音乐教育系统。
其博士研究项目(2014-2018)建立于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致力于研究数字和与游戏相结合的音乐系统的开发,这种系统主要针对小学课堂。根据简单的创意活动开发了几个预定音乐系统,并在英格兰西北部的音乐课堂上投入了使用。对诸如如何将数字技术转化为视觉的或感官的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开发的最新音乐程序Paynter是一个用来编配音效并作曲的触摸屏应用程序。目前一个叫Unity的游戏制作平台正在开发,并随后在2019年会成为一个免费的App。现阶段,这个App应用于一个学校和BBC爱乐管弦乐团合作的项目中。小学生用Paynter编写的协奏曲,由这个乐团的访问团队的音乐家进行了演奏。这一进展探索了数字技术如何成为年轻学者和高级音乐活动沟通的桥梁。
向逸YiXiang
亓梦婕QIMengjie
CourseName:MazeFlaneur:ExpertinSearchingforPoeticPaths
导师组:牛岛大悟、内田里奈、潘子申、顾文甲
助教:郑心怡甘晨曦
学生:1-6-A+1-6-B
迷宫作为幻觉的一种呈现载体,可以形象化幻觉中的迷失与沉浸感。通过认知不同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建立感知互通的身体经验。从迷宫的演化论中进行媒体考古,发掘新语境下的幻觉路径。通过对自我和他者的“迷宫”探索,试图完成对空间、经验和外部存在的新认知可能,更好的理解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运用SU、TouchDesigner、Arduino等技术,结合感性材料完成装置、影像、声音等艺术创作,提升身体感知与科技控制的混合处理能力,加强艺术叙事与诗意表达的能力。
多媒体装置——迷宫盒子/视、听幻觉的演绎
学习独特的视角和多种技术手段,去探索与表现表象世界下可能被忽略的视觉、听觉的差异存在,扩展人与人的交流、感知的多种途径。
牛岛大悟UshiDaigo
东京艺术学先端艺术表现系教师,东京艺术学艺术情報中心助理教授。1979年于日本神奈川,2004-2005年赴德国HFGKarlsruhe大学留学,2008年东京艺术大学先端艺术表现系硕毕业,同年移居中国北京。2011-2014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空间多媒体工作室外聘老师,2013年担任上海艺术设计展策展人。
内田里奈LinaUchida
当代艺术家,990年出生于日本东京。2016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纺织艺术硕士。曾举办自己的大型个人展览,例如“你和我的卫星”:浦和画廊gallery玉县拉夫,2014年;水与梦:秋叶原下城,东京,2018。她还应邀参加了一些群展,例如“邻舍项目”:日本千叶,2019年;2019年大邱中国艺术周:茨城·日本,2019年;“跨领域“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中国·苏州,2018年;台东区补助金制度“Pielet的婚礼3”:日本浅草[2018年11月];欺骗的快感:艺术之城MUC:慕尼黑,德国,2018年等。她于2019年获得了PARADISEAIRMATSUDO奖,作品曾被东京艺术大学博物馆收藏。
潘子申PanZishen
顾文甲GuWenjia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空间多媒体工作室,硕士研究生学历。从事媒体实验、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跨学科艺术创作与研究,并且从事新媒体艺术教学与产品设计工作。参加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形象三部曲——存在的巨链》项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5),“《最前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浙江省美术作品展》”(浙江美术馆,2011),“和而不同:第二届学院艺术文献展”(中央美术学院,2011);2015年,参与开发MTM线下体验终端——魔幻大巴-个性化西装定制/城市移动平台,并于2016年荣获首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创智奖。
CourseName:Spirit-Theimaginedworldofillustration
导师组:KarlottaFreier,曾翔立,邬春妮
助教:罗丽萍,汪晨虹
学生:1-7-A+1-7-B
插画设计、印刷工艺、角色设计、视觉语言
带领学生们进行一场全新的插画探索课程,课程中的每个环节设置都会基于虚幻或自然世界里的规律和逻辑。我们将探索绘画的多种语言表达,插画艺术可以挑战的视觉形式的广度,以及色彩理论,角色设计方法,连续视觉等板块内容,并在材料工作坊里用不同材料和技法来进行试验探索。
KarlottaFreier
出生于德国柏林的自由插画家和漫画家。在葡萄牙和汉堡接受了部分教育之后移居纽约,并在那里的视觉艺术学院修习MFA课程。她为全球各种出版物工作,包括《纽约客》《纽约时报》和《企鹅兰登书屋》。
她希望在自己的叙事作品中通过虚构,新闻和自传的方式创造同理心,将对认识论的兴趣和对人们的好奇心转变为视觉上有形的东西。她的作品在国际上参与团体展览以及个展和节日展览,她的报告性漫画使她她获得了ADC青年奖。
曾翔立Reeozerkos
邬春妮KatherineWu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国美环境艺术系本科,研究生。后留校任教。2002年,留学温哥华BCIT碑诗理工学院电脑动画专业。2002-2006年就职美国电子艺术公司(EA)担任角色设计和建模师。参与期间大部分运动类游戏。2006-2008年就职加拿大蓝城堡游戏公司(BLUECASTLEGAMES)担任角色设计和建模师。参与2K8棒球游戏,如《2K8Rugby》。2008-2012年就职日本嘉富康游戏公司加拿大分部(CAPCOMVANCOUVER)担任角色设计和建模以及道具场景设计。2012-2013年就职加拿大黑剑游戏公司(BLACKSPEARSGAMES),担任美术指导,参与网络游戏《LOVEMORE》。2013-2018年就职灯塔游戏公司(LIGHTHOUSEGAMES),合作其它公司开发手机游戏,完成项目有《音乐之城》《海盗学校》。2018年至今任职中国美术学院创新学院教师。
CourseName:Ahealingillusion–yourownsafeplace
导师组:BarbaraMydlak、林印吉、严聆然
助教:顾少杰、王凡
学生:1-8-A
结合手工和数字作品,创造艺术体验。
2.使用现有的可回收材料,使用不同的手工技术做出的各种结构、材质和形状的作品;
3.学生将使用PS、AE、PR等视频编辑软件中的简单动画功能,创建自己的视频作品。
BarbaraMydlak芭芭拉·米德拉克
波兰罗兹市瓦迪斯瓦夫美术学院的校友,正在波兰波兹南美术大学绘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什切青艺术学院纺织设计工作室讲师。她从事装置艺术,纤维艺术,实验电影制作和绘画工作。参加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团体表演,举办了多次个展,并参加了世界各地的一系列国际电影节。
林印吉YinjiLin
2011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理论与实践方向博士毕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所研究员。专业方向:视觉艺术研究、造型艺术研究,通过绘画,雕塑、装置、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设计,动画电影美术设计与色彩设计,研究视觉艺术现象,作品参加过多个国际国内展览、设计周和电影节,并由多个机构与个人收藏。
严聆然LingranYan
助教团队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总顾问/许江高世名
总策划/吴小华韩绪
西湖大学学术支持/许田孙一
创新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
吴小华、韩绪、段卫斌、俞佳迪、
陈华沙、姜珺、李轶军
项目总执行/刘益红胡晓琛向逸
冯宇纯张斌斌苏雅婷严聆然
外事支持/金赛英陆君霞郦君
主视觉设计/王骁勇
视觉发布团队/濮仕珊郑叶颖涂宇嘉刘致良王凡
图文|“小学期”教学项目执行团队
编辑|方舟赵雨岑刘黄舒晨
原标题:《课堂秀|创新设计学院第二季国际联合设计教学工作坊即将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