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或许从来都只是一个相对的存在。
就像美国导演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所讲的故事:一个失意的小说家,穿越到了他憧憬的文艺黄金时代。在小酒馆遇见海明威、毕加索,却听到他们感叹——群星璀璨的时代,早已落幕!
所以此刻,让我们围炉夜话,聊一聊过去、现在与未完成的故事。
和帆的聊天,约在上午9点。
那天阳光正好,线上会议接通的时候,帆说,她躺在床上——不是没睡醒,而是这样更自在,“当感受能够自由流动,表达也可以脱口而出。”
两个多小时的对话里,帆多次提到感受、情绪、身体与创意、文案的关系。
读大学时,除了课堂上的麦克卢汉理论,帆还学会了跳舞,她和朋友一起练习、跳舞、演出,尽情地体验自由。帆说:“街舞和音乐,是我的创意导师。”
“刚上班的三个月,我的灵感似乎在消失。”
就像游泳初学者,第一次走向大海,只能全神贯注于控制手脚,无心欣赏海面的景色——陷于工作中的帆,无暇顾及更多,但她很快意识到,这样不对。
沉浸于规则与方法,会丧失感知力,过去自由流淌的情绪,如今需要留心安放。帆给自己放了一个假,让身心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律动节奏。
“没有情绪,就没有创意”,帆向我们解释道——
“于我而言,情绪不是咆哮怒吼的凶猛野兽,而是恰到好处的托举。
就像一个在海上行驶的水手,海面风平浪静时,只能缓慢前行;当温柔的浪花涌来,将船托举起,你会感受到一阵失重般的心动,那就是被点亮的时刻。”
这听起来像是无法预测的神谕降临时刻,但老练的水手能洞悉海浪的韵律。
在工作三个月后,帆的工作开始游刃有余,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灵感越用越多,二是速度变快了。“有时接到brief,不到一小时,就可以给出ideas”。
帆在W的工作中,有大量的策略与沟通,她在数次实践中,学会快速拆解复杂信息,延长逻辑链条。逐渐地,把创意输出,变成有觉察的系统思考过程。
帆总结出一个公式:AI+采访+身体感应式写法。
首先,用AI积累信息,再通过采访调研深入搜集资料,当理性大脑储存足够多的信息后,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调整呼吸,让感受流动起来,转动感性大脑去书写。
理性脑和感性脑的灵活配合,让帆变得更加自如。在她看来,调动身体感知力,和使用AI工具和调研采访一样,是可以通过尝试、练习习得的方法。
“《心灵奇旅》中,有个灵魂吃了一口披萨,就找到了生活的火花。我在身体的流动中,找到自己的火花。我想,每个人都会遇到点亮自己的火花,让感知力更为敏锐。”
帆也经历过写上百句文案,只为打磨出一句精华的过程。
这个过程,被她看作是不断接近真实用户的方式,在无数次的下笔、删除中,模糊的用户画像,变得更加清晰。
在帆看来,文案不是一个职业,更像是一种思考方式——在洞悉人性,熟稔商业模式后,用文字和语言去说服自己的目标人群。
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挑战与趣味,用帆的话来说,是“给脑子开光的过程”。所以,能否“出圈”,或许已不再重要。
当然,帆也坦言自己也想做大case,那是一种更有爽感的过程。
“或许,也能为大脑,解锁更多潜力。”
Q:如何保持对文字的敏感?A:早睡早起。
Q:为什么有的人能写出优美的文字,却写不出漂亮的文案?A:文案不是诗人,而是猎人,要有强烈的目标感。文案的第一层是传达意思,第二层才是创意手段,它的本质是朴素真实的洞察,不需要太多装饰。
Q:对文案的思考从何而来?A:安德烈·纪德有一本书叫做《人间食粮》,他说,当力图忘掉博闻强记的内容,退还所有学识之后,人才获得了真正的自我,和对世界的真正感受。安德烈·纪德的文字本身就没有太多修辞,但却能让人获得强烈的触动。真实的洞察和感受,才是最动人的。
Q:什么样的文案是好文案?A:要看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对老板来说,是要高效率、能出圈的。对同行来说就是三种,有观点性的,有号召力的,以及能引起社会舆论的。如果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好文案,要看他的商业理解力,人性洞察力,以及将思考转化为文字的能力,再加上媒介素养能力,它们之间是动态循环的。
Q:好文案在越来越少吗?A:我觉得,主要是由于当下信息同质化,大家都长得越来越像,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慢慢变得更有主体性,语言系统不可能会一直像文化沙漠,总会有一些新东西要出现,打破这个局面。当下,可能就是结束混乱,走向新秩序的过程。
Q:给文案这个职业写一句文案?A:天底下最自由的人。
一家公司,有氧YOYA,八年。从执行文案,到创意合伙人。
“其实是性格使然,当然也是因为——不喜欢搬家。”
相比这山望着那山高,芭蕉更喜欢,脚踏实地去耕耘。不过,芭蕉也清楚,能拿到今天的成绩,有运气成分。
“如果碰到一个不好的老板,我这样的性格,很容易被拿捏。”
在杭州的第一份工作,芭蕉就不太走运。每周至少通宵两次,节假日要加班,而且薪资低,老板脾气还差。和芭蕉同期的同事,不到半年就走了,而他却坚持了两年。
当时的芭蕉,对工作没有太高预期,唯一的目标是:用写字养活自己。
在校内小有名气的芭蕉,来到杭州后,却发现自己不过是无名之辈。与许多应届毕业生一样,他没有太多机会,只是能力范围做选择。
于是,跟着文字的指引,芭蕉做过记者、企业编辑、文秘,也遇到过无良老板。
也是这一年,芭蕉在入职有氧,在项目多到接不过来的那些年,芭蕉迅速地从执行文案,成长为文案指导、创意指导。
“很多人问我,作为文案如何快速成长,我的回答只有四个字:身经百战。”
比如,做宝洁的项目,让他开始理解商业逻辑、营销链路;社交平台,从“双微”变成“双微抖红快”,让他掌握媒介、渠道和传播;近两年,元宇宙、AI的盛行,又推动他学习技术知识。
当一个文案能保证自己的作品,始终高于平均线一点,向上走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日积月累的坚持,本就是一种难得的天赋。但偶尔,也会成为一种束缚。
“做文案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对文字敏感,但工作久了,难免倦怠和麻木。所以,对成熟文案来说,保持文字敏感度的真正意义在于,如何调整生活节奏,保持敏锐的感知力。”
在聊天时,我们很好奇,把写文案当作耐力训练的芭蕉,是否有过让他感受到无比畅快的创作时刻。
这是香港置地集团的2023年度微电影,它由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一位95后女摩托车手,救重庆山火的热血故事。
片中有强烈的时代情绪和英雄色彩。芭蕉很喜欢,但他否认了其中个人表达的成分。
理性而克制,与其说是职业素养,更像是芭蕉性格里的烙印。不过,这么多年的工作里,芭蕉也的确也有过一些值得纪念的“爽感”时刻。
“前两年有一次农行中秋节的比稿,算是这几年唯一一次的一稿过吧,我们用月亮的口吻写了一封38万公里外的来信,是我自己很喜欢的创意,中标之后,脚本客户只改了一个词,有一种找到知己的感觉。”
Q:如果能穿越时空,会给刚入行的自己什么建议?A:没什么建议,保持专注就好。
Q:怎么写文案,才能高效触达消费者?A:第一个是要有洞察。所有创意的表达,都要有感而发,如果跳过洞察去使用技巧,只会越写越累,可以去短视频平台,去看看人们真实的生活。第二是比较偷懒的方法,去看竞品,可以通过近两年的作品,去快速了解品牌目标人群的痛点和需求。
Q:有风格的野生文案,会取代职业文案吗?A:短期不会,当下的品牌主都更为务实,追求风格的品牌是少数。但长期来看,AI的崛起会取代一部分基础文案,未来有个人风格的文案,或许会变得越来越贵。
Q:对当下的职业状态满意吗?A:总体还算满意。当然,每份工作都有一些让人不喜欢的地方,比如,我不擅长应酬,出去应酬和写脚本到凌晨五点,我会觉得前者更累。如果纯粹做创意,我可以做到60岁,不会觉得有任何困扰。
Q:给文案这个职业写一句文案?A:写下去,会有答案。
你或许不知道杜剑的名字,但多少看过他深度参与的作品——
这样的丰富经历让我们充满好奇,期待听到一个精彩的成长故事。
没想到聊天一开始,杜剑就打趣道:“我最近遇到一个很伤心的事,居然有小学生给我让座了。我一下觉得自己好老。不只是老文案,还是老人家。”
说“老人家”太过夸张。不过杜剑入行时,还是报媒的时代。
杜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黑心小作坊”,没有工资拿,但他做了一件大事:抄报纸。
刚入行,不知道怎么写,所以每天把报纸上的文案都抄录下来,研究别人为什么要这么写,为什么同样的产品,却有不同的表达。
做完“笨功夫”,他收获了一个基本但宝贵的洞察:文案的背后,是商业逻辑。
“文案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写作,而是收集、分析、归纳、总结。”
在杜剑看来,这是一个可以效仿的工作流程,帮文案人快速找到工作的节奏。至于在搜集、分析的过程中,是否有什么更高效的技巧,他的回答也很斩钉截铁——
“没有技巧,全靠普攻。”
举个例子,在方太《光明村》的案子里,团队最初手头的素材只有一个真实的新闻报道:一个留守学校的校长,每天给学生做饭吃。这个故事很感人,但如何才能让它更加特别?
“我们的初步预设,不要把事实再顺着拍一遍,而是创作一个崭新的更具观赏性的故事。带着这个预设,先做加法,寻找科幻、武侠、玄幻等大量题材,然后再结合新闻故事做减法,让内容重新融合,变成一个全新的创作。”
在杜剑看来,相对准确的判断能力,是历练丰富的专业创作者的最大优势。
他提到冯唐的“金线原理”,这是一个结构化的思维方式,认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实质就是追求以假设为驱动、以事实为基础、符合逻辑的真知灼见。
“脱口秀演员在写段子时,会提前知道哪里是笑点。而顶级脱口秀演员,不仅能准确预判笑点,留出足够的气口,还能预判冷场效果,甚至把它转换为下一个笑点。”
同样道理,老练的商业文案写作者,也能提前预判客户的反馈,乃至市场的反应。
这一能力源于经验,更源于对经验的反思。
一直在第一线创作的杜剑,对行业变化也有敏锐的感知。
时代在起伏,考验着人们的信念。
杜剑相信,获得感只能向内求。
在物理学中,宇宙没有绝对中心,但有可被观测的中心。尽管我们每个人看到的夜空不同,但夜幕下总有星辰闪耀,无论何时,人们依然会追寻星星亮起的地方。
Q:如何保持对文字的热爱?A:真正喜欢的事情,不需要坚持。热狗有首歌叫《除了说唱我什么都不会》,我很喜欢,我差不多,除了写文案我什么都不会。
Q:喜欢什么风格的文案?A:最近获得诺贝尔奖的韩国女作家韩江,我打开看她的书一看就觉得,哇,这个好像我写的东西。虽然这么说显得很不要脸。
Q:工作之余还会创作吗?A:现在基本不会了。我是一个很敏感的人,我会自动避开一些预期不够好的事情,过去我想要成为作家,也做了尝试,但结果不尽如人意,逐渐就变成一个业余爱好。
Q:文案是一份好的职业吗?A:看职业好不好,和找伴侣是一样的,别看外人怎么说,关键是自己觉得是否合适。如果你能接受所有缺点,但仍然热爱,那它对你来说,就是一份好的职业。
Q:给文案这个职业写一句文案?A:不要写文案。(重点不在“写”上。)
答案各有不同,却指向了一个共识:时代造就创作,但创作者亦能书写时代。
或许,对用心创作的每个人而言,黄金年代从未存在,也从未离开。因为,每一次落笔的瞬间,都会成为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