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搞了个含糖饮料“红绿灯”,你爱喝的可能都不健康。。。
用知识和观点Debugtheworld!
最近,上海在一些超市搞了个含糖饮料提示标识,在饮料区你会看到像这样红、橙、绿三种颜色的提示牌。
因为上海为了提醒居民少喝含糖饮料,专门发了个《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
红色提醒你不喝或者少喝含糖饮料,橙色代表的是“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应少于25克”,绿色则是直接教你怎么看饮料上的成分表。
如果这种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在上海试点成功了,之后大概率也会慢慢在全国推广。
不过话说回来,上海市这么做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糖作为人体必备的营养物质,充当着非常重要的“燃料”角色,你要上班要出去玩,这些能量都得“糖”来提供。
它的重要性就不多说了,但糖也不是越多越好,咱们凡事都得讲个度。
所以这也是为啥,糖被称为“合法的毒品”。
因为这种成瘾性,再加上本身价格也很便宜,糖被用在了很多食品加工业中,特别是饮料这个重灾区。
平时喝饮料压根没感觉,可你要拿白砂糖这么一对比,光是看着就已经感觉齁了。。。
而根据国内对含糖饮料的标准,反正你100毫升里有5克的糖,那就算是含糖饮料,真按照这个标准来,超市里十瓶饮料八瓶都得中枪。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客观来看糖还是少摄入的好。
国外有一部叫《ThatSugarFilm》的纪录片,导演Damon就亲自以身试“毒”,在60天内每天不间断地摄入160克的糖。
变成了这样看起来有些精神萎靡的肥胖大叔。
这60天,他胖了17斤。
也因此,Damon患上了脂肪肝,而且已经是快要接近肝硬化的程度了,长痘痘、头疼、喜怒无常、睡眠质量变差等等毛病也接踵而来。
也算是身体力行,给大伙儿科普了一波过度摄入糖的危害。
不过我发现,咱们大多数国人对于过量摄入糖的危害,其实还是没有概念的。
按照世卫组织的标准,一个成人每天摄入的糖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要是4-5岁的小朋友,最好是能控制在16克以内。
这或许,也是上海要推出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重要原因吧。
就拿糖尿病为例,国际糖尿病联盟2021年数据显示,全球5.37亿糖尿病患者,中国就占了1.40亿。
而且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亚洲,也是糖尿病的高发地之一。
所以去年,新加坡就实行了一个饮料分级制度(Nutri-Grade),不仅仅是提醒消费者,而是把含糖饮料彻底分了个级。
像A级,每100毫升的含糖量少于1克,饱和脂肪含量少于0.7克,D级是含糖量大于10克,饱和脂肪含量大于2.8克。
跟国内设置提示牌不同的是,新加坡的这种分级会更加明确。
像这样,A、B可贴可不贴,但C级和D级,必须要向消费者表明自己“不太健康”的身份。
而且很快,新加坡人民在年底马上又要迎来现调饮料的分级,不知道他们该作何感想呢。
根据亚洲跨境行销的数据,负面看法中有将近30%的人反映分级之后饮料(A级、B级)的价格变贵了,还有人觉得没味道、不好喝、存在误导,甚至还有直接无视的。
还有人调侃:D代表的是“Delicious”。
但话又说回来,饮料分级也好,健康提示也罢,出发点总归是好的。
为了咱的健康,要不还是多喝点纯净水吧。
新加坡保健促进局、IDF(国际糖尿病联盟)、《ThatSugarFilm》
小红书:Janet是小简
《Nature》,《Thetoxictruthaboutsugar》
上海证券报,上海: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公开征求意见
潮健康,每天喝含糖饮料当心「类成瘾」恶性循环?源头可能是压力情绪?
解放日报,糖摄入过多危害健康,七成上海人对糖摄入科学标准并不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