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经济)第五章(商业)

新中国成立前,今胜浦地区很少有人经商,前戴墟、吴巷村、金家庄村及其他村落仅有一些零星小商店,经营烟酒、纸马、蜡烛等。农民购置日常用品等一般都上甪直、唯亭等市镇。

1955年9月,唯亭基层供销社在前戴墟组建供销站,租赁民房,开设经营门市(店铺)部,设立收购站收购废品、农副产品,才形成一个小集市。

1956年,唯亭供销社在今胜浦地区增设商业网点。

1958年9月,胜浦供销合作社成立。一部分商业网点逐渐迁往陆巷村东坟堂上开设店铺经营,前戴墟仍有仓储库房、经营业务等。

1959年9月,坟堂上商业网点迁往公社所在地的陆巷村(今为胜巷村),形成农村小集市。

1965年供销社生产资料部迁往沽浦河西岸经营,经过几年基建,在沽浦两岸形成集市,称胜浦新镇。

6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对个体商业和集市贸易限制太严,管得太死,销售渠道单一,商业经济徘徊不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商业获得新的活力。个体商业、个体商贩迅猛发展,形成国有、集体、个体并存的商业网络新格局。

第一节?商业体制

一、私营商业

新中国成立前,今胜浦地区无贸易集镇,仅前戴墟、金家庄、吴巷等村有少量私营店铺、摊,少量肩挑、手提的小商贩走村串巷收购废品、经营日常生活用品。

1956年境内的小本经营者和小商贩组成合作商店或小组。

“文化大革命”期间,进行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私营商贩被取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放宽农村经济政策,个体商贩迅速恢复和发展,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群众。1999年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发证的个体工商户有438户,市场摊位119户,主要为经营南北杂货、小百货、饮食小吃、水果、针织品、塑料用品、内衣内裤、鞋类及理发、修理等行业。

二、集体商业

前戴墟供销站?1955年9月,唯亭供销社向前戴村民众租借房屋筹建,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生活日用品,收购农副产品。

建站初期,根据社章吸收农民股金(每股2万元,合现人民币2元),农民入股后成为社员。凭社员证购买商品,均可享受优惠待遇。

前戴墟供销站经营农村需要的货物,如供应竹、农具、化肥、柴油等以及豆饼、青糠等饲料。收购蒲包、杂铜、废铁、破布、鞋类、杂骨等。因为当时交通不方便,有了供销站,方便了群众,又买卖公平,很受欢迎。当时供销站,仅依靠农船运输供应物资,时有供不应求现象。

1958年,前戴墟供销站划归胜浦供销合作社。

胜浦供销合作社?1958年9月,根据吴县供销总社安排,以乡为单位建立基层供销社,随之胜浦供销合作社成立,为全民所有制性质,设在陆巷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

1958年11月,胜浦供销合作社改名为胜浦人民公社供销部。

1960年,供销部在公社机关所在地陆巷村(今为胜巷村)租借民房30间,以陆巷村通利桥为中心,增设经营门市部,有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收购站、棉布、百货、针织、副食品、烟酒糖,增设饭店、国药店、糕饼加工场。开拓经营业务,职工增加到33人。

1962年1月,供销部复名为供销合作社,改为集体所有制性质。1963年4月,全县按经济区建立13个中心站,胜浦供销合作社又归属唯亭供销社管辖,并改为供销站。

1965年下半年,供销站将农业生产资料门市部等商业网点逐步从陆巷村向沽浦河西岸迁移,建立新的经营门面,沽浦河西岸形成一个新兴商业区。同年10月,供销站恢复全民所有制性质。

1969年1月,吴县供销合作总社撤销经济中心社,按公社建立基层供销合作社,胜浦供销站再次从唯亭供销合作社划出,改为胜浦供销合作社,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兼管胜浦合作商店的经营、批发、代购代销、平等核算等业务。

1982年8月,胜浦供销社恢复为集体所有制性质。

1985年,胜浦供销社开办“汽车灯泡厂”,生产汽车用各种灯泡,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1995年停办。

1987年,供销社开办羊毛衫厂,有横机50台,后增到100台,生产各种款式羊毛衫,1998年,改制由个人承包。

1988年,供销社拥有干部职工148人,下设14个门市部,营业性生产用房8000平方米,职工宿舍4058.96平方米,并陆续购买汽车数辆。

1990年在新胜路北侧建造胜浦商场(开张第一天销售总额3万元),1995年在对面(新胜路南侧)新建胜浦第二商场,在吴淞江畔、唯胜公路边建造一座6018.52平方米的油库。

1997年胜浦供销社全面推行承包制和个体经营制,并把供销社汽车修配点改建成商业用房,称之为胜浦综合市场,作为部分职工的经营网点。

1969年~1999年胜浦供销社经营情况见表2-5-1。

表2-5-1?1969年~1999年胜浦供销社经营情况表

?

胜浦集体商业综合公司?1956年,唯亭合作商业在胜浦增设商业网点,建立胜浦合作商店。1958年,在公社驻地的陆巷村(现为胜巷村)开设饭店、老虎灶、茶馆等,有从业人员22人。1958年11月,合作商店并入供销部,由供销部统一管理。1959年9月,合作商店从供销部划出,恢复大集体性质,行政工作仍归供销部管理。1965年,调整商业体制,合作商店又从供销社划出,重新按行业组建商店,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1967年合作商点迁往沽浦河西岸“胜浦新镇”。

1976年,胜浦合作商店改称胜浦合作商业总店,次年改称胜浦集体商业总店,从业人员52人,自有资金3.6万元,库存商品资金2.2万元,实现年销售总额14.6万元,税金上缴0.56万元,利润0.16万元。

1978年,总店发展为有从业人员65人,经营网点15个。

1982年,胜浦集体商业总店推行组织核算和经营集体承包责任制。

1983年6月,集体商业体制改革,以胜浦集体商业总店为基础成立胜浦集体商业综合公司,隶属吴县商联公司管辖。

1988年11月,公司发展到核算条线5个、门市部22个、拥有职工56人。年销售总额212万元,拥有资金7.7万元,年人均创利100元。

1993年10月,根据吴县供销社会议精神,公司全面进行个人承包、组合承包。

胜浦食品站?食品站原是供销社的一个门市部,1978年6月从供销社划出,隶属吴县食品公司。食品站初建时,有职工7人,经营生猪的收购、批发、上调和零售。门市部设在戴家田村北岸。食品站有建筑面积438.04平方米,其中有一个176平方米的屠宰场,一个面积为124平方米的生猪圈养场。

1990年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胜浦食品站集体不再收购生猪和供应鲜肉,改为个体承包、个体户经营。

1997年,根据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对市场猪肉销售的规范管理,决定设立胜浦镇定点屠宰场,于1998年在吴淞江胜浦大桥北堍东侧建造设施较为齐全的屠宰场一个,全面负责胜浦镇定点屠宰及管理工作。1979年~1983年购销生猪与利润见表2-5-2。

表2-5-2?胜浦食品站1979年~1983年购销生猪与利润一览表

胜浦水产站?水产站原也是供销社的一个门市部。1977年7月从供销社划出,单独建站,隶属吴县水产公司。水产站有职工5人,经营海、淡水产品,兼营尼龙绳、尼龙网等渔业用品及水产饲料(如菜饼)。水产站门市部原设在沽浦街北端,1990年迁往新胜路西端。

1978年水产收购额15.3万元,上调县水产公司10.2万元,利润1万元。1984年9月,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90年后,实行改革开放,水产品再无收购。由个体渔民、鱼贩进行收购、销售。1986年~1988年购销鲜鱼与利润见表2-5-3。

表2-5-3?胜浦水产站1986年~1988年购销鲜鱼与利润一览表?

单位:万元

第二节?农村商业网点

店铺?小店?新中国成立前,前戴墟、吴巷、金家庄等村设有私营店铺,其它村落也有零星小店,经营烟酒、纸马、蜡烛等。

供销站下伸店?1955年,唯亭供销社在前戴墟开设供销站。1956年增加经营品种,如开设豆腐加工、面点供应,农副产品和废品收购,又设药店,并在嘉浦乡的二百亩、江田里,胜浦乡的吴巷、陆巷、金家庄,亭南乡的北桥,淞北乡的索路、东横江开设下伸店。下伸店经营油、盐、酱、肥皂、火柴、纸张等日用品。

代购代销店?1972年3月,胜浦公社建10个代购代销店(简称双代店),分布在二百亩、赵巷、大港、许墓、南巷、牛草圩、三家村、宋巷、西港田、渔业等村。双代店由供销社和大队双重领导,资金由供销社铺垫,人员由大队推荐安排,为供销社代购代销商品。

1975年,双代店发展为16个,1979年供销社把新江、吴巷、前戴、龙潭、金家庄、索路6个双代店转为合作商业的下伸店。

1994年,双代店、下伸店全部撤销,代之以农民个人经营家庭小店。

第三节?收购?供销

新中国成立前,商品购销是无计划的,按习惯流向自由买卖,进货渠道灵活多样,各显神通。前戴墟、金家庄、吴巷村等的经营店铺一般在附近唯亭、甪直集镇批货或委托航船带货。农副产品除通过牙行交易外,大都由农民直接上市销售,价格随行就市。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商品购销逐步纳入计划轨道。重要的生活资料、人民生活必需品,大部分按行政区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购销。60~70年代,由于计划经济,商品购销渠道单一,市场不够活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改革开放政策,除少数计划物资仍由县级公司统一分配外,计划外物资、议购商品,均可自由购销。进入90年代,市场进一步放开,计划经济全面走向市场经济,商品购销两旺,市场活跃。

胜浦供销社的收购、供销分述如下:

一、农副产品、废品收购

新中国成立后,农副产品收购由国营企业委托供销社经营,按计划系统上调产品,并负责市场供应,收购品种逐年增加。90年代后,市场放开,农副产品直接上市。

稻麦草?50年代后期,稻麦草被列为国家二类物资,除生产、生活用外、其余均由国家委托供销社收购,不可贩卖。80年代起,国家收购计划减少,多余稻麦草农民可自由买卖。90年代则国家不再下达计划指标。

红花草籽?新中国成立前,红花草种植面积较少,一般把红花草当作农田肥料,很少留籽。新中国成立后,红花草籽由国家委托供销社收购。后来由于红花草面积减少,红花草籽收购大为减少,1984年起不再收购。

草制品?草制品包括草包、草片、草绳等。50年代收购很少。60~70年代,家庭副业发展迅速。80年代末,由于村镇办工业兴起,草制品生产减少,加上收购渠道拓宽,供销社仅少量收购,1996年以后不再收购。

蘑菇?1972年胜浦开始种蘑菇,1978年,胜浦供销社成立蘑菇收购站,开始收购蘑菇。1985年后,供销社不再收购。

蜂蜜?60~70年代,常有外地农民来放蜂,所采蜂蜜由胜浦采购站收购,1988年采购站停止收购。

生猪?新中国成立后,生猪饲养发展很快,收购量逐年上升。60年代初,因受粮食减产、饲料严重不足的影响,生猪收购量急剧下降。1964年起,收购量逐年递增。1969年、1970年每年收购4000头,1975年、1976年、1977年每年收购3000多头。

畜产品?收购品种有黄鼬(黄鼠狼)皮、野猫皮、狗皮等。70年代起,养兔业兴起,供销社又收购兔毛。

废品?1956年后,废品由前戴墟(胜浦)供销站收购点统一收购。收购品种有废橡胶、废纸、碎玻璃等数十种。1958年,胜浦供销社设立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有:杂铜、废铝、废铅、废钢铁、废橡胶、废塑料、废纸、破布、杂骨等。

1958年~1985年胜浦供销社农副产品、废旧物资收购见表2-5-4。

表2-5-4?1958年~1985年胜浦供销社农副产品、废旧物资收购一览表

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供销

生产资料1955年后,生产物资由供销合作社经营,供应品种数量逐年增加。主要商品有化肥、农药、柴油、桐油、农用薄膜、竹木、喷雾器和各种小农具等。为了保障供给,防止不必要积存和浪费,协调供求关系,曾对化肥、农药、柴油、木材等重要生产物资实行计划分配。当货源充足时,可增加分配比例或敞开供应,反之,则严格控制分配比例。1978年后,供销系统拓宽购销渠道,物资逐渐充裕,供求矛盾得到缓和。仅以1994年供销社为例,全年供应化肥3212吨,农药470吨,柴油319吨,农用薄膜4891公斤,毛竹707支,木材56.7立方米,草包3449只。

1958年~1985年胜浦供销社生产资料销售情况见表2-5-5。

表2-5-5?1958年~1985年胜浦供销社生产资料销售情况表

生活资料?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部分物资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对紧缺物资一度实行凭票(卡)计划供应。1954年8月起,民用棉絮、棉线、棉布按人定量发票供应。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商品供需矛盾逐步缓和,供应量日趋上升。1983年12月停止使用布票,实行敞开供应。90年代后,实行市场经济,商品丰富,尤其是家用电器货源充裕,极大地满足了富裕后的农民的生活要求。彩电、冰箱、电扇已普及农村家庭。

1958年~1985年胜浦供销社生活资料销售情况见表2-5-6。

表2-5-6?1958年~1985年胜浦供销社生活资料销售一览表

第四节?粮油购销

一、粮食购销

新中国成立前,粮食在每年夏、秋两季进行收购,夏季收购小麦、大麦、元麦、油菜籽及蚕豆等。秋季主要收购糙米。今胜浦地区粮食购销大部分由农民与唯亭镇、甪直镇私营米行米贩交易。

1953年后,私商经营的粮食业全部停止营业,粮食购销业务一律由国家经营。

1955年5月,前戴墟始建粮食购销站(国营企业),负责境内的粮食购销。

国家对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三年不变。1956年国家对城镇居民口粮实行按人口、年龄,分工种,定量供应,工商行业用粮按户定量供应,粮价平稳,民心安定,市场购销平衡。1958年,粮食受“浮夸”风的影响,出现了不切实际的追求亩产高指标、粮食高征购的现象,造成粮食产、购、销比例严重失调。

1959年至1960年,农村粮食极度紧缺,并波及城镇。1960年,市镇居民定量每人每月12公斤,降低0.5公斤,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月14公斤,比原来降低1公斤。1961年,国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随后国民经济逐步恢复正常。1962年秋收以后,粮食供应状况开始好转,人民生活逐步趋向安定。1963年,粮食部门为调剂粮食余缺,增强市场活力,充实国家库存,对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外的粮食,以议价形式进行购销,后受“左”的干扰,就只议购不议销。

1965年,城镇居民、机关干部的口粮恢复原来的定量标准。1971年8月国家的粮食“三定”政策改为一定五年不变,并作出减产适当减购的规定。1975年国家对工厂工人采取基本定量标准加工种补贴的办法供应口粮,实行指标定到厂,基本粮定到人,补贴粮定到工种的“三到”制度。

1981年,粮食征购实行大包干,以生产队为单位,按前三年购销实绩为包干基数,包产、包购、包销三年不变。1985年,国家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定购价按三成统购价,七成超购价比例结算。1993年4月,取消所有凭证购粮、油,实行平议一价,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计划供应的办法,同时取消合同定购,改为指导性任务收购。粮食购销实行跨地区、跨行业销售。

1994年,恢复合同定购,在销售上实行最高限价。1995年对合同定购外的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

1971年~1999年胜浦农村粮食分配情况见表2-5-7。

表2-5-7?1971年~1999年胜浦农村粮食分配情况一览表????单位:吨

二、油料购销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产的油菜籽,除部分榨成油供自己食用外,其余由私商收购。城镇居民食用油全部购于市场油店。

新中国成立初,农民生产的油菜籽,由吴县油脂公司委托供销社代购代销,也允许私营油店按国家规定价经销。

1953年,油菜籽实行统购政策,农民生产的油菜籽除留种外,其余全部由国家统一收购。农民的食用油均由国家定量供应。农民定量为每人每月0.25公斤,后改为0.16公斤。1962年实行统购任务包干,以生产队为单位,定包干产量和完成任务。国家对农民不再供应食油,农民完成包干产量和统购任务的留基本食油,包干产量必须先完成国家统购任务,完成任务后,多售菜籽多得油。随着油菜籽产量逐年递增,农民食用油也逐年增加。1965年城镇居民恢复原每人每月0.25公斤的定量标准,对工商行业用油仍按计划核定供应。

1971年,实行油菜籽统购任务,“一定五年”。1985年油菜籽收购价格放开,40%统购价、60%议价,农民每人每年食油2.5公斤,对部分缺油户可供应适量的议价油,工商行业用食油也实行议价供应。1993年国家实行平议一价,全面放开油脂市场。

三、粮食储存

储粮?新中国成立初期,今胜浦地区的粮食交售给唯亭、甪直粮库,部分交苏州娄门粮栈。

1957年,购销站在牛草圩村(今属陈家村)利用空闲民房五间作暂存粮仓。1965年,在沽浦河东岸,建造房屋12间作为办公及销售库房。1971年,在褚巷村西南建胜浦粮库,粮库因陋就简,建造土圆仓、临时露天屯等作存粮用,后拆除。由于粮食逐年增多,粮库先后增建仓房,至1990年胜浦粮库共有仓容量6530吨,粮仓总面积为6134平方米,水泥晒场面积7080平方米。1993年,停止跨缴唯亭镇粮库,胜浦境内粮食、油料全部由胜浦粮库收储。

胜浦粮库每年收购的粮食,根据国家需要,分期分批由水路调运外地,保持国有库存总量平衡,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

胜浦粮库今备有必要的设备和仪器,有隧道式水份测定仪1台、电烘箱1只、小麦容量器1台,粮食分样器1台,电动砻米机1台、1/10天平1台、1/100天平1台、1/1000天平1台,还有50千瓦发电机1台、登高输送机7台,平面输送机8台、奔腾586电脑1台。

保粮?胜浦粮库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每年收粮时,认真执行收粮政策,坚持收粮标准,保证不合格粮不进仓。对进仓的粮食加强管理,减少损失。在保粮方面,刚开始用化学药剂氯化苦熏杀虫害,并开展“一符四无”(符合科学保粮规定,无害虫、无霉变、无鼠雀、无事故)活动。

1965年,鉴于氯化苦等化学药剂残毒污染粮食,有碍人体健康,改用磷化铝。1971年又建造烘干设备,1988年,改进烘干设施,采用滚动式烘干塔,烘干能力为20吨/小时,对高水份的粮食能及时烘干入库。粮库还购置3台7.5千瓦离心式降温通风机、3台单管拔风机。发现粮食高温发热,即可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的保粮法,保粮人员在长期的保粮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成功地推广运用“三低”(低温、低氧、低药)科学保粮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95年~1999年胜浦粮库连续被苏州市粮食局评为“一符四无”先进单位。

四、管理机构

1955年5月,前戴墟粮食购销站成立,工作人员有9名,隶属吴县粮食局管辖。1957年易址褚巷村。

1958年更名为胜浦人民公社粮食管理所。1963年迁址陆巷村。

1965年迁往沽浦东岸,更名为胜浦粮食管理站。

1969年又更名为胜浦粮食管理所。1990年后,粮管所办公和门市部两次易址。

1994年划归苏州工业园区管辖。

1999年粮管所干部职工36人,下设财务科、收购储运科、农村专管室、粮油经营部、饲料经营部,担负胜浦镇粮食、油料购销、储存调运等工作。

第五节?饮食服务业

一、饮食业

新中国成立前,前戴墟有个体生面加工场,供应早面,供应量较少。

1955年,前戴墟供销站组建集体面饭店一家,上午经营面,中午供应饭,也经营酒菜。组建点心店一家,经营大饼、油条之类。

1958年,胜浦供销部在陆巷村(公社所在地)增设面、饭店一家,早市供应面、点心、大饼、油条,中午经营饭、菜、酒类,顾客随到随吃,食品随意挑选,十分方便。

1966年,胜浦沽浦河西岸建立胜浦新镇,合作商店开设前进饭店和永固点心店,分别经营饭、酒、面、熟菜、大饼、油条、馄饨、馒头、糕点之类,全天供应。

1980年5月,开始出现个体面饭店。至1999年,有个体面饭店17家。

二、服务业

胜浦服务业有茶馆、理发店、裁缝店、照相馆、旅社和修补行业。

茶馆?新中国成立前后,前戴墟、吴巷、金家庄、龙潭等自然村,有私营茶馆,每天早晨五六点钟茶客最多,近午时陆续离去,以老农民、渔民茶客居多,青年很少参加。

1966年,胜浦合作商店开设茶馆,有职工2人。早上供应茶水,茶客以渔民、老农民居多,也有个别青壮年,至1987年停止茶水供应。1985年,胜浦文化站开设茶室,到1994年停办。

理发?理发(俗称剃头)一般在家设店,有的个体理发师(俗称剃头师傅)走村串户理发。理发工具简单,一般用手推剪和剃刀,个别烫发用火钳,但很少烫发。

1956年,合作商店开办理发店,职工4人。1958年,全社成立10个理发组,有理发师22个。后理发工具逐渐更新,有电发剪、电吹风和电烫等新工具。1978年后,工商部门为理发店办理营业执照。1986年,合作商店理发店实行承包责任制。1997年开始,胜浦市镇上出现美容院、理容院、发廊等,并逐年增多,除了理发,还提供按摩、磨面、洗头、焗油等业务。到1999年全镇个体美容、理容、理发店(室、院)44家。

裁缝(缝纫)?农村有专门上门服务为人制衣的缝纫人员,俗称“裁缝”。农村妇女大都心灵手巧,一般家人穿着的衣服都是自己缝制,但像新郎新娘的新装、难度较大的棉衣、皮袄和老人的寿衣(农村老人有未亡先作衣的习惯),都要请裁缝上门缝制。1958年,公社将裁缝组织起来,成立4个缝纫组。80年代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衣着观念的改变,时装都由裁缝缝制。裁缝也开始在家或在镇上办起服装店、缝纫店,领取营业执照,承接来料加工业务,兼经营布匹。1999年,全镇有服装加工店12个,就业人员32人。

旅馆?1966年,在胜浦新镇(沽浦河西岸)合作商店组建一家胜浦旅社,店内有20张床位。

1975年,合作商店和供销社联合投资建造楼房1幢,面积为220平方米,胜浦旅社迁至楼房底层,有房间4间,设床位20张。

1988年供销社开设招待所,合作商店的胜浦旅社停业。1988年政府也办起招待所。至1999年,全镇有招待所、旅社12个。

照相?1994年,胜浦镇出现了个体照相业。至1999年有照相馆3家。

修理?新中国成立初,皮匠肩挑皮匠担,走村串户服务,专门为顾客绱鞋、补鞋、钉掌。80年代,皮匠在胜浦镇上摆摊营业。1999年,政府为了防止沿街乱设摊,影响镇容,将12个皮匠摊集中在成教弄内。90年代,胜浦镇有修理电器、自行车等个体店(摊)16个。

第六节?集市贸易

前戴墟集市?新中国成立前后,前戴墟有小型集市。农民把自产的蔬菜、瓜果、螺蛳、黄鳝、泥鳅之类上市出售,渔民也将鱼、虾等水产品上市出售。市场上也有猪仔、鸡、鸭、鹅等以及竹篮、草鞋等。

胜浦集市?1965年,胜浦新镇(沽浦河西岸)建成。鲜肉、鱼虾由供销社设店供应,瓜果、蔬菜、茭白及螺蛳、黄鳝等则由农民摆摊出售。也有农民提篮走街串户卖鸡蛋、红菱、藕、蚕豆之类。

1979年起,胜浦集市上除本地农民、渔民买卖外,甪直、唯亭、跨塘、斜塘、昆山正仪等地的个体商贩和自产者,纷至沓来。胜浦的集市贸易日趋活跃。

农贸交易市场?1988年,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乡政府投资11.7万元在新胜街中段建造农贸交易市场。其总面积850平方米,棚顶650平方米,室内为165.8平方米,可容纳个体经营摊位60个以上,贸易者全部入场交易。市场内每天有50~60个摊位,每天成交额在万元以上。

随着农产品交易的日益兴旺,农贸市场摊位显得十分拥挤,时有延伸场外交易。1992年,乡政府又投资78.97万元,在振胜桥南堍东侧重新建成集贸市场1个,占地面积6461平方米,内中架设大棚,面积为1536平方米,设肉摊30个,还有蔬菜、南北货、副食品、海鲜品、淡水鱼类、虾、蟹、鳝等摊位近百个。市场周边加设93间小商品店,经营服装、水果、烟、酒、糖、食品、杂货等批发和零售。

1998年,胜浦镇政府规划在中胜路东端建造胜浦金苑邻里中心,1999年5月正式启用。邻里中心共四层,一层、二层为农贸市场。集贸市场则另作他用。

主办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技术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现代大道999号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网站支持IPV6

THE END
1.开个烟酒超市利润怎么样,开个烟酒超市利润怎么样利润能拿到多少烟酒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消费品,一直拥有着稳定的市场需求,开设一家烟酒超市,是否能带来可观的利润呢?这是许多创业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从种类、品牌、市场价、批发价、批发联系方式等方面,为大家详细分析开个烟酒超市的利润情况。 二、烟酒种类与品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https://m.panjiahe.com/post/72922.html
2.榆林市榆阳区惜缘烟酒副食门市[信息查询工商查询榆林市榆阳区惜缘烟酒副食门市怎么样?企典企业信息查询为您提供榆林市榆阳区惜缘烟酒副食门市工商信息查询、注册信息查询、知识产权、经营能力、司法风险、政府处罚风险、舆情风险和经营风险等详细信息.了解榆林市榆阳区惜缘烟酒副食门市股东信息、企业年报对外投资信息就上https://www.dingtalk.com/qidian/company-00036BD5D953aa.html
3.烟酒门市转让烟酒门市转让 同安街一建公司附近有一营业中的烟酒门市,生意火爆,手续齐全,地理位置优越接手就见利润。因有急事,急需转让。 温馨提示:(联系我时,请一定说明是从武安信息港上看到的) 联系方式:15030050089 联系QQ: 联系地址: 联系人:韩先生https://www.wuan888.com/xinxi/zhuanrang/64429.html
4.烟酒采购合同范文8篇(全文)烟酒采购合同范文(精选8篇) 烟酒采购合同 第1篇 高档烟酒购销合同 买方: 卖方: 双方根据《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经协商一致,签订以下合同。 第一条、购物明细 乙方按下表所列要求中的酒类和数量,按时按地供货给甲方: 产品名称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wmh8lett.html
5.销售工作的业绩总结(精选9篇)企业对销售人员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考核,包括考核销售结果,如销售额、回款额、利润额和客户数:考核销售行动,如推销员每天平均拜访次数、每次访问所用时间、每天销售访问的平均收入、每次访问的平均费用、每百次访问平均得到的订单数、一定时间内开发的新客户数、一定时间内失去的老客户数、推销员的费用在总销售额所占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3abkphg.html
6.烟酒创业计划书范文.doc×××位于×××门面,开创期是一家相对小型的烟酒店。但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人们对烟酒品质的提升促进了市场需求的增多。本行业正在以蓬勃的趋势大步向前,而且本行业的投资风险相对其他行业来说较小,且具有稳定性,利润相对高一些回收率也就高。 二、 经营情况: 由于地理位置便利,加上我们在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上下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116/84453957.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