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琢1948年9月29日生于辽宁省东沟县(今东港市)孙家屯一个农民家庭;1960年随父母盲流到黑龙江省鸡西市;1968年下乡到海伦农场做过3年中学教师;1973年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工作10年;1987年辞职下海,自此开始24年的企业生涯。
1987年3月-1995年5月,在北京四通集团公司任职8年,先后任北京四通办公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深通公司总经理,四通集团副总裁;
1995年5月-1999年11月,在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任职4年半,先后任子公司莫贝克总裁,华为公司执行副总裁兼合资合作部总监,兼结构事业部总监、顾问;
1999年11月-2005年3月,任北京利德华福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5年3-7月,任北京合康亿盛公司总经理;
2006年8月-2011年10月,在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担任执行副总裁、常务副总裁、高级副总裁,兼天诚同创公司董事长。
1992年获得“中国优秀民办科技实业家”称号;
2001年获得华为授予的“创业纪念”四字金牌;
2005年底,获得高压变频器行业唯一的“年度风云人物”称号;
2008年底,获得金风科技授予的“总裁特别提名奖”称号。
在企业建设与管理方面有独特的认识和成功的实践经验。
【目录】
自序为何要写这样一本书?
推荐序一中国式管理的践行者/曾仕强
推荐序二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实战教案/臧云鹏
引子
第一部分见证四通
第一章“落草为寇”
第二章和段永基筹建合资公司
第三章四通的企业文化
第四章初露端倪
第五章四通的拐点
第六章成败打字机
第七章南国三年
第八章最后的“盛宴”
第九章告别段永基
第二部分华为岁月
第一章拯救莫贝克
第二章千里走单骑——在全国建立合资公司
第三章短暂的事业——打造事业部体制
第四章在华为最后的日子
第五章八评华为
第六章走出华为
第三部分利德华福之战
第一章治乱
第二章断腕
第三章重建队伍
第四章突围
第五章三大战役
第六章腾飞
第七章文化再造
第八章折翼
第四部分命运多舛的日子
第一章后任者开始了“清李运动”
第二章曾经漂泊的日子
第三章与温州老板合作办合康
第四章在合康工作的四个月
第五章利德华福诉合康“专利侵权”
第六章我个人的官司也来了
第七章起诉的内容被偷偷置换了
第八章人家会怎样看我
第九章莫名的逃亡
第十章峰回路转
第十一章余音袅袅
第五部分御风而行——在金风
第一章并不愉快的开始
第二章让我这个外行抓质量
第三章金色的梦
第四章电控这一年
第五章官厅之战
第六章主持公司常务
第七章金风与它的领导人
第八章悲催的2011
第九章我的病来了
第十章选择退休
我的退休报告
武钢的复信
第六部分附录
后记
【章节选读】
在企业界工作了24年,最初考虑怎样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后来就要经常思考怎样才能办好一个企业。事情做过了,无论成败总要想一想,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闲暇时,也会想一想别的企业的成败得失。有时还会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写下来。这样一种习惯使我的每一项工作都做得比较有把握,企业也充满活力。后来段永基评价我是动脑子办企业,自己觉得只是格外用心而已。
之后我又工作了五年多,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包括一场官司。
2011年底,我因病退休。之后,我有机会看到很多的企业,也有些企业请我做顾问。我发现,在中国踏踏实实办企业的很少,用心办企业的更少。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以我多年操作企业的经验,让顾问的企业很快有所转变应当不难,想不到能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这又让我十分地失望。
一个在企业界有滋有味奋斗了24年的人,不得不结束自己一向充满激情、充满乐趣、充满创意的工作岁月及人生正剧。骤然停下来,是一件很难挨的事情。
当我认识到,办好一个企业首先要让办企业的人有所觉悟,而我个人即使浑身是铁能打出的钉子总是有限的时候,写一本案例教材就比自己亲自操刀变得更有意义。
于是在调养糖尿病的日子里,我两次翻出《我与商业领袖的合作与冲突》一书,历经两年余,早起晚睡,修改、补充原来的书稿,续写后来六年的故事,这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这本《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
我工作过的那些岁月承载着一代中国人释放出来的令人振奋的理想、追求以及难以忘怀的经历。那些陈年往事,并非金戈铁马,也无电闪雷鸣,我们却为此奋斗了半生。其中的挫折与成功,沉沦与奋争,痛苦与欢欣,失望与坚持,以及摸索出来的一些原则与规律,是任何企业人都要经历的。
企业不仅是生命的载体,它本身也具有生命。它有成长的规律,也具有自己的气质、风格、追求和价值,它甚至具有灵魂。企业带给人们和这个社会的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更有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它要造福于社会,首先要塑造企业本身。
企业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它给人们和这个社会带来了些什么,不仅看眼前,还要看长远。有人仅仅把企业当作赚钱的工具,认为能赚钱的就是好企业,这是对企业的严重误读。这样的企业如果也有灵魂,它的灵魂是什么?
一个企业能够办到什么程度,与企业领导人的眼界、格局、智慧、能力、为人以至于个性爱好、品德操守、思维方式、工作方法都有着极大的关系。说到底还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企业因领导更换而发生根本的变化(这里说的并非一定是变好),因此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在我看来也应是这个社会稀缺的宝贵资源之一。有的企业家可以担当国家的管理工作,至少说明做企业并不比管理一个国家更容易。当然若有人因此把企业当作官场,则企业危矣。
这本书最后定为这样一个名字--《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是因为书中所记录的一切,体现了我或者那个时代很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无论在何种情形下我们坚持做人、做事的原则。这个寄托理想和追求的载体就是企业。对于做企业或者做任何工作,我都有一种神圣之感,敬畏之心,犹如当年站在三尺讲台前,面对信任你的学生们,不敢懈怠,不敢糊弄,不敢虚假,不敢歪门邪道,不敢对不起。也许唯如此才可能做成一些事情,包括办好企业。
书中涉及的四通、华为、利德华福、金风,这些企业都是他们那个时代或者那个领域的佼佼者,都有很多理想的东西在,也都不乏精彩。但精彩之中,总有不尽人意之处,将他们的优秀之处综合一下也许更好。当我有机会在其中亲自操作了一个个企业(深通、莫贝克、利德华福、天诚同创等)之后,发现做到理想程度真的很难。我终于明白,完美的、理想的企业永远在远方。我像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不断启程和寻找。
你一定会说,社会如此险恶,做企业如此艰难,人与人之间如此缺乏诚信,哪里有“路”可以“直行”?大可不必这样悲观。总有一条路在我们的脚下,或隐或现,或曲或直,或窄或宽,只要我们心中有一盏明灯,不消极悲观,不随波逐流,不患得患失,不向困难低头,那条宽敞美好的人生之路就在这一切坚持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