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玉液汾,半部全唐诗。诗仙李白曾留下“花间一壶酒”的感慨,诗神苏轼的一句“一尊还酹江月”成为千古绝唱,曹操也曾把酒言欢,“对酒当歌”,唐代诗人韦应物曾说“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清朝吴璿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中国人对酒有着独特的情怀,酒,寄托了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是中华民族上千年历史的真实映射。
“中国的酒文化能够追溯到6000年前的仰韶时期,‘小口尖底瓮’的出土证实了杏花村先民已经酿造出谷物酒,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真正意义上酒文化的诞生,杏花村文化遗址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酿酒史迹遗存。”8月5日,“华礼飨宴品味清香汾酒品牌文化盛宴”在郑州顺利举行,汾酒销售公司营销管理部部长王利平针对汾酒的文化与知识进行了详细解读。
汾酒能够成为国宴用酒,绝不是偶然
1949年,汾酒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辉煌时刻,近百年来,一路追随着国家从贫弱走向富强。汾酒的历史文化跨越千年,始终在白酒的殿堂里熠熠生辉,被誉为中国白酒文化的“活化石”。
登上国宴“舞台”,汾酒到底有何独特之处?隐藏在汾酒内心深处的优质“基因”又是什么?对此,王利平给出的答案是:汾酒能成为新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以及开国大典的国宴用酒,是由汾酒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共生共荣、不间断传承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的。在历史上,能够做到从未间断、传承有序、脉络清晰、引领行业的唯有汾酒一脉。
成为国宴用酒,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选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工艺传承的国家级优质名酒;二是要具有充足的供应量;三是要便于运输。王利平说:“汾酒能够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首款国宴用酒,绝不是偶然。在当时,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中国名酒屈指可数,但汾酒满足当时国宴用酒的所有条件。”
作为“四大名酒”之一的汾酒,是“国之瑰宝”,也是国家清香型白酒的鼻祖,曾得到郭沫若、孙中山等人的一致认可与推荐,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对杏花村汾酒一贯钟爱。
1948年6月,山西杏花村解放,国营汾酒厂正式挂牌成立,汾酒成为“共和国白酒工业的长子”,正式恢复生产,供应量充足。并且在当时的名酒品牌中,距离北京最近且沿途都是解放区的唯有汾酒。
“汾酒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次国宴用酒,名副其实。而事实上,新中国建立之前,无论在延安还是西柏坡,招待外宾采用的也是汾酒。”王利平说。
凝聚“中国酒魂”,做强、做优、做大、做久汾酒事业
打造优质白酒品牌,品质是关键。汾酒如今在中国白酒界所享有的崇高地位,与汾酒的优良品质密不可分。
水为酒之血、粮为酒之肉、曲为酒之骨、酒以安为先。据王利平介绍,一直以来,汾酒始终秉承着“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粮必得其实、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料必得其准、工必得其细、管必得其严”的“十大秘诀”,汾酒的古法酿造工艺也因此成为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汾酒是我国白酒行业内最早对品质进行体系化管理的企业,这一点体现在汾酒的全产业链追溯上。“汾酒从酿酒所用的水,到酿酒所用的粮食,再到制曲工艺,都坚持着超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内控标准。汾酒公司拥有内控体系、标准体系、能源体系、质量体系、测量体系和安全生产体系,这六大体系支撑着汾酒的高品质酒体。”
在原粮上,汾酒则始终坚持着“绿色”的底色。秉持着“测天下吉壤为我所种,汇天下好粮为我所用”的宗旨,汾酒严苛臻选,精心布局,于山西、东北、内蒙、甘肃、河北等地拥有110万亩绿色原粮种植基地,形成了横贯东西、生机盎然的汾酒原粮版图。通过统一优良品种、统一土壤投入品、统一栽培技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田间管理的严格种植标准,汾酒庞大的原粮产业基地让汾酒紧紧掌控了酒粮话语权,促使汾酒成为中国的酒届“粮心”。
“早在1899年,中国白酒职业经理第一人——汾酒老掌柜杨得龄先生就在杏花村实施合并联营战略,将酒坊改制为义泉泳,提出了‘振兴国酒,质优价廉,决不以劣货欺世盗名’的口号。”王利平说,汾酒人在中国历史上,针对中国整个酒行业,第一次提出了“国酒”的概念,从那时起,汾酒人便以天下为己任,担起了民族振兴的远大抱负,并且,这个雄心壮志,在一个多世纪里,始终是汾酒人守业创业的宗旨,是汾酒人代代不忘的初心。
高举着中国白酒文化的火炬,汾酒开创了中国白酒业无数个第一。第一个现代化企业制度、中国白酒第一枚注册商标、中国白酒第一个企业核心理念、中国白酒第一个全国化营销网络、中国白酒第一个品牌体系、中国白酒第一次实用性科学研究、中国白酒第一家上市公司……
在新时代,汾酒人将初心与使命凝聚为“中国酒魂”的核心理念,做强、做优、做大、做久汾酒事业,推动汾酒高质量发展,汾酒复兴正在唱响时代“佳音”。
为汾酒事业守正创新,为中国酒业强根铸魂
5月19日,汾酒召开“践行汾酒复兴纲领全方位推动汾酒高质量发展”大会,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清茂提出,随着汾酒的高速增长,汾酒的发展模式,已经到了必须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历史节点。
并且,袁清茂还对此前提出的“三分天下有其一”战略目标进行了重新解读,他表示,“三分天下有其一”是汾酒复兴的阶段性目标,但不应该仅仅是销售收入进入前三位,而应该是全方位的、高质量的,重要经营管理指标都要进入前三位,同时要带动整个清香品类成为白酒市场的快速增长极。
袁清茂还提出,“汾酒,中国酒魂”浓缩了以往汾酒发展各个阶段的精华,作为中国名酒的最高定位,对于实现汾酒复兴、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酒魂”定位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文化体系,都是“汾酒复兴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汾酒事业守正创新,为中国酒业强根铸魂,是汾酒人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担当。
基于此,汾酒提出了复兴总纲领,即“123纲领”。“1”就是全方位推动汾酒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又好又快地扎根中国酒业第一方阵;“2”是指在2030年之前,汾酒复兴分为两个阶段:2022年—2024年是汾酒复兴的发展转型期和管理升级期,2025年—2030年是汾酒复兴的成果巩固期和要素调整期;“3”是指管理、市场与人才是实现复兴的三大关键。
“根据‘123’汾酒复兴总纲领,我们把第一阶段的2022年确定为‘管理现代化基础年’,2023年确定为‘管理现代化提升年’,2024年确定为‘管理现代化突破年’。”
王利平告诉凤凰网河南,汾酒复兴第一阶段主要纲领分为发展、市场、品质、文化、改革、管理、人才、民生八个部分,即“八大纲领”。其中,前四大纲领可以概括为发展为要、市场为先、品质为基、文化为魂;后四大纲领可以概括为改革赋能、管理驱动、人才支撑、民生保障。
“党建引领加上八大纲领,与四个专注、四个坚持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在当前发展格局下,对汾酒发展理念的梳理和凝练,在整个迈向复兴的全过程中都要不断坚持和深化。”王利平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