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商务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自贸试验区推广制度创新成果,推动改革开放红利共享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台总台记者:
请问,新一批制度创新成果中,涉及市场准入和退出的有哪些?这些措施对山东营商环境的提升有哪些促进作用?
高兆阳:当前,山东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已迈入2.0时代,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也是全省“首创性”高地,涌现了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近年来,省市场监管局立足职责,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次公布的制度创新成果中,青岛片区的企业特色经营项目自主标识和济南片区的经营主体公益清算强制退出新机制两项成果,分别聚焦经营主体市场准入和退出两个重点环节,提出的制度创新举措。
经营主体公益清算强制退出新机制,破解了企业吊销后不注销难题。为既不经营又不主动注销的经营主体畅通了退出渠道。首先,对吊销不注销的经营主体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民法典》第七十条及《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公益清算申请。其次,由法院指定管理人组成公益清算组,进行清算,出具清算裁定文件。最后,由登记机关根据《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依职权对其注销,法人资格彻底灭失,对资不抵债的转入破产程序。下一步,将持续优化公益清算强制注销工作流程,扩大试点范围和改革成效。同时探索责令关闭、撤销等更多情形的强制注销,持续完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释放更多公共资源,激发经营主体竞争活力。
经济日报记者:
投资贸易便利化是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任务之一。请问,新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在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这些举措在促进山东外贸发展方面将取得什么样的作用?
崔洪光:近年来,山东自贸试验区聚焦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在推动外贸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今年推出的新一批制度创新成果中,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的成果达到了11项,约占总成果量的四分之一,主要有三个特点:
二是新业态新模式激发外贸发展新动能。为促进山东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实施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省商务厅(自贸办)、省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联合出台《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方案》,明确食品生产企业标准,试点企业凭《药食同源商品进口用途证明》、进口提单等,向属地海关办理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手续,解决了食品生产企业无法自主进口药食同源商品问题,打通了产业链发展关键堵点。针对山东离岸贸易存在的突出问题,青岛片区通过创新构建“政府政策引导+外管精准辅导+银行深度服务+平台全景验真”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服务模式,有效推动山东离岸贸易业务快速集聚,吸引了山东能源集团、山东港口国际贸易集团、青岛自贸发展等多家大型市场主体开展业务。目前,青岛片区离岸贸易额约占全省离岸贸易额的80%,今年1-10月银行及企业通过“离岸达”完成贸易核验190笔,金额达70.2亿美元。
下一步,山东自贸试验区仍将继续聚焦贸易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开展制度创新,注重总结提炼,及时复制推广,推进全省共享自贸红利。
中新社记者:
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是山东自贸试验区对接服务国家战略的具体实现路径,也是制度创新差异化探索的重要目标方向。请简要介绍一下,在推进海洋经济领域改革创新上,有什么好的经验做法?下步打算是怎样的?
燕东:近年来,山东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占全国的17.2%,稳居全国第二位,海洋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省海洋局持续深化自贸试验区差异化改革探索,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
下步,省海洋局将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不断完善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总结提炼更多制度创新成果,推动海洋经济实现突破式、跨越式发展,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更多“山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