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名锡林郭勒文化地方学研究

《蒙古秘史》地名研究是包括《蒙古秘史》地理研究在内的蒙古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因而一直以来,国内外蒙古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笔者在研读包括《蒙古秘史》在内的蒙古史籍、学者们的论文、专著时发现有很多蒙古历史地名涉及乌珠穆沁。于是笔者从近年搜集到的地名中遴选一部分,权作学者们研究的参考。《秘史》地名的音写,依照了额尔登泰、阿尔德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本,地名以蒙古语字母表为序。

1203年秋,铁木真彻底消灭了克烈部后,在这里过冬。②

1204年春,铁木真率领部众正在帖篾格原野上围猎,合围于秃勒勤·扯兀惕地方时,汪古部主阿剌忽失·的几惕忽里派使者卓忽难来对成吉思汗说:“乃蛮部塔阳汗要来夺掉你的箭筒,派人来说,要我做他的右翼。我不干。如今我派人提醒你。要提防他来夺取你的箭筒!”③成吉思汗立即召集会议,采纳了别勒古台等人的建议,停止围猎,离开阿卜只阿·阔迭格里,迁移到合勒合河畔建忒该山一带。④

《圣武亲征录》载,阔亦田之战后的第二年,“冬,上出塞,驻于阿不札闕忒哥儿之山”。⑤又载,“上既灭汪可汗,是冬大猎于帖麦该川,宣布号令,振旅归龙庭”。⑥

古“阿卜只阿·阔迭格里”、今“阿布吉音敖包图”东南有一处名叫“推日木”的中间突出、四周有泥水的光秃之地。有些老人说此地为古城遗址。据说,近年来非法盗墓者在这里挖掘了很多大型古墓。据当地人讲,事发后墓穴附近有白檀木棺材木屑,可能盗走了金银铜之类的器物。

注释:①②③④额尔登泰、阿尔德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562、579、583页中写道:“灭亡了客列亦惕部落之后,那年冬天在阿卜只阿·阔迭格里地方过冬”、“成吉思汗同意别勒古台那颜的这番话,遂停止围猎,从阿卜只阿·阔迭格里起营,到合勒合的斡儿·讷兀地方的客勒帖该·合答驻下…”。

⑤⑥《圣武亲征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海拉尔,1979年,第30、43页。

⑦呼·佩尔列:有关《蒙古秘史》的地名情报。

⑧《圣武亲征录》,第98页。

⑨多桑《蒙古史》(一),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8年,第95页。

⑩呼和温都尔校注、拉西彭楚克著:《水晶念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5年,第44页。

《蒙古游牧记》载:“归喇里河亦作贵勒尔河。上源曰乌兰古衣河。其源有二,一出索岳尔济山之东南百里东麓,两源东北流而合,曰乌兰灰河。一出其东乌喀那山之北麓,二涧西流而合,曰乌喀那河。北流稍东数十里扣肯河自西来会,又东北分为二渠,曰乌兰古衣河。东北流百里复合,有榆河,蒙古名海拉苏台。自西北山东南流经呼思太山西麓,又会西北来之诺门太河而南来会又东北经魁勒库山之北茶蒲乞拉库哈达之南,曲折三百里与陀喇河会。”⑥这里提到的“乌兰古衣河”正是《蒙古秘史》中的“阿勒灰·不剌阿”,王国维所说的“兀勒灰泉”。“乌兰桂河”上游的“查布查拉呼哈达”(斩马岩)是札木合等人“一同斩杀公马、母马”,共为盟誓之地,至今仍保留着古名。该地名在清代地图中作“察巴齐拉库”。

明代,“乌兰古衣河”(乌兰岗嘎)的哈日努尔附近设置兀良哈朵颜卫,其辖地后来归乌珠穆沁部。

屠寄《蒙兀儿史记》载:“乌珠穆沁左翼旗内有一条名为乌拉圭的河西流,汇入苏攸勒奇河而注入昌吉图布里湖。地图作‘鄂尔虎泊’,即浯泐灰(阿勒灰)泉。”⑦显然,屠寄把“乌兰古衣”与“兀勒灰”混同了。

注解:①②额尔登泰、阿尔德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388页。

③《圣武亲征录》,第24页。

④多桑《蒙古史》(一),第90页,注①。

⑤《圣武亲征录》,第92页,注﹝74﹞。

⑥张穆:《蒙古游牧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呼和浩特,第44、45页。

⑦赛熙亚乐:《成吉思汗史记》(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3页。

阿儿合勒·苟吉,至今仍保留着古名。该地即位于今东乌珠穆沁旗境内索岳尔济(宝格达乌拉山)山西南之厚黑音布敦(东经119°、北纬46°)。该山中名为“厚黑十三支流”的沟壑溪流即今“厚黑高勒”的源头。自厚黑音布敦至者者额儿温都儿乘马不过一日程之遥。从前山中似有盘羊(阿儿合勒)。当地老人道布沁曾对笔者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他亲眼目睹了山中有盘羊。在这荒无人烟的深山中,或许至今仍有盘羊。因此,古“阿儿合勒·苟吉”在现代语中应为“阿日格勒-厚给”。

注解:①②③额尔登泰、阿尔德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548、553页。

④呼·佩尔列:有关《蒙古秘史》的地名情报。

⑤呼·佩尔列:《秘史的一些地名考》乌兰巴托,1958年,第7页。

⑥《圣武亲征录》,第42页。

⑦多桑:《蒙古史》,第104页。

笔者在《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一期刊文,认为该地为今西乌珠穆沁旗宝日嘎斯台的罕乌拉(阿拜山或少乃罕乌拉山,东经118°、北纬45°),不甚准确。“忽剌安·不鲁合惕”山位于其稍南,是布日哈德河源的“乌兰布日罕图”山,至今仍用古名。源于此山的河依旧称“乌兰布日罕图音高勒”、“乌兰布日哈德音高勒”、“布日哈德音高勒”。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建场时嫌“布日哈德”名有宗教色彩,遂改为“宝日嘎斯台”,作场、苏木行政名称。

据传,“忽剌安·不鲁合惕”(乌兰布日哈德)山有一口红岩小山洞,红岩之上有雕刻的佛像。③故称“乌兰布日哈德”、“乌兰布日罕图”(红佛)。《蒙古秘史》所载“忽剌安·不鲁合惕”即此。该河北流,经“卯·温都儿”东山洼、“哈剌真戈壁”,进入沙地,汇流乌拉盖河。“忽剌安·不鲁合惕”是成吉思汗与王汗的重要战场。

“忽剌安·不鲁合惕”山、“忽剌安·不鲁合惕”河位于今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苏木境内。

注释:①额尔登泰、阿尔德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493页:“…望见了卯·温都儿山前经过忽剌安·不鲁合惕扬起的尘土,…”,第506页:“敌人沿着卯·温都儿山前,朝着忽剌安·孛鲁合惕方向扬起尘土退去”。

③别勒古讷台·纳·布和哈达、乌梁罕·岗根其其格:《锡林郭勒地名传说》,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海拉尔,2004年,第62、63页。

关于兀勒灰河,呼·佩尔列谓之“位于哈拉哈河、诺穆尔格近处”,②帕拉基·卡法洛夫在《蒙古秘史》俄译本中为“雅儿·淖尔·诺敏”。③

扎奇斯钦在他《<黄金史纲>注释》中考为今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盖河。④赛熙亚乐在《成吉思汗史记》中根据屠寄注释,认为“无疑,古‘阿勒灰泉’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境内的‘乌拉盖河’”。⑤

据考,《蒙古秘史》所载“兀勒灰”河即今东乌珠穆沁旗境内源于大兴安岭支脉——索岳尔济山(当地人称‘宝格达乌拉山’)的“乌拉盖”河(东经119·6°、北纬46·4°)。

《蒙古秘史》等历代史籍中,“乌拉盖”河有多种不同音写法,如:“乌拉桂、兀勒灰、兀鲁回、乌兰灰、鄂尔虎、吴尔挥、乌勒辉、浯泐灰等。

张穆《蒙古游牧记·<水道提纲>》载:“芦河土名乌尔虎河。源出索岳尔济山。南流随山麓曲而西南三百里许,经乌珠穆秦左翼东六十里而西流北合色也尔济河。南合音札哈河、贺尔洪河,入右翼界,至克勒河朔之地枯。”⑥

据当地人传,从前乌拉盖河为大江,沿河岸、岛屿有城镇。至今在“特格”、“阿日勒”、“辉根照”等地仍有古城遗址。

据传,十七世纪时,乌拉盖河曾经顺着今贺热哈达之阴西流沿本特尔戈壁出两个乌德,汇入气努瓦河,最后注入哈拉哈河。

乌拉盖河源自宝格达乌拉(索岳尔济)西北山脚乌勒辉(敖勒辉)泉,流向西南,经查干摆查之阳、诺门台山口转西,流经温都尔呼锡里、呼日波格其照之北转向西南,经嘎拉德斯台北、麦拉图套海、色楞根布朗稍转南,经高勒音哈布塔盖南、伊和巴拉尔、查干敖包乃巴拉尔,沿卓日音古如、高吉格尔朝布朗北转西,经摆查、哈日乌苏、巴彦吉剌、高云、洪格尔敖包、额尔格呼尼雅海、嘎产、乌拉盖音查布、温格查莫日格车格、赛汉华之北转向西南,经乌拉敖包之阴流经珠岗图乌兰额日格注入扎格斯台古如,再转向西北,经阿日勒呼鲁斯、哈拉盖敖包、乌珠尔呼舒、乌孙陶布格、夏日塔拉转向西北,经额吉音呼布根之北转向西,流经北京陶布格之阳、东、西莫日格车格之阴、昌图锡里之东、努和图之北转北,查干陶布格、库仑霍博之西转西,流经喇嘛霍博之北转向西北,额日格图淖尔、翁衮布日嘎斯(亦称协理翁衮达日罕)之南,跨过伊和阿拉嘎再汇流,经衮哈日乌苏、甘珠尔敖勒木、札木图曼哈转北,古日班查干额日格、伊日哈呼鲁苏、众根呼日斯、珠塞呼舒,注入道特东、西宝莫转向西,流经巴彦呼舒之阳、嘎鲁图淖尔,到贺热哈达而枯。⑦

据传,较早时候乌拉盖河曾经从这里流向西北,经晒图古如、阿日斯楞敖包、塔锡拉嘎、巴彦呼舒敖包之阳转北,经道劳特隔壁东边、哈图音布朗、奔达尔(布穆塔浩日勒——金蛙)布龙、两个乌德、乌定浩来、及两个嘎塔布其之间,注入位于喀尔喀车臣汗部的克鲁伦河。

乌拉盖河是内蒙古高原最大的内流水系之一,也是东乌珠穆沁旗重要水系之一。该河系源自大兴安岭西南的宝格达乌拉山,上游有乌日根、清格勒台河汇流,围绕蘑菇吉拉、胡勒根浑迪、茂脑海吉拉河流有茂密的树林和野草。其中游汇入色也勒吉河,下游有乌兰布日哈德高勒、因扎干高勒、高日罕高勒、巴拉嘎尔高勒等大大小小十二条支流,西流注入乌拉盖戈壁。河槽全长320公里、流域面积2·82万平方公里。

乌拉盖河上游全长96公里(乌拉盖水库洪格尔敖包)、流域面积2597平方公里。洪格尔敖包至旗庙的中游全长52公里,流域面积4830平方公里,下游全长173公里,流域面积20773平方公里。

乌拉盖河年平均总流量为1·0140亿立方米,3·21/立方米/秒。

乌拉盖河之名来自斡勒忽讷兀敦部名。显然,古时斡勒忽讷兀敦部居于此地。

《简明中国历代部落词典》中将“乌罗护”、“乌洛侯”诠释为蒙语“山人”。⑧该词典又说:“古籍中亦写作‘乌罗浑’、‘乌罗护’。北魏时游牧于今嫩江西岸,从事粗放式农业,南接地豆于,东临室韦,西邻今兴安岭的柔然部。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时与北魏通贡。乌洛侯族后来成为今满族之一员。据古籍载,乌洛侯族一部迁往今甘肃省张掖地区,改姓为乌,称乌氏蓉人”。⑨

古汉文史籍所载鲜卑山即指大兴安岭山脉。现代蒙古人仍称兴安山或兴安岭。此名由古代“兴安-西勒比”演变而来。

东汉时期的汉文史籍统称漠北部落为鲜卑,西拉木伦流域的部落以其居住地分别称作“辽东鲜卑”、“辽西鲜卑”。到了公元220——265年的三国时期,鲜卑-西勒比势力向南扩展到漠南,原西拉木伦流域的鲜卑-西勒比称东部鲜卑,今阿拉善及甘肃附近的鲜卑-西勒比称西部鲜卑,大漠南北鲜卑-西勒比称拓跋鲜卑。公元317——589年东晋十六国时期,乘内地诸国势力逐渐衰弱之机,蒙古高原上的匈奴、突厥、鲜卑-西勒比等诸部流入内地,先后建立了十六国。当时,以今呼和浩特南盛乐为中心的漠南各部落称拓跋鲜卑,漠北各部落称柔然,西拉木伦流域诸部落称契丹、库莫奚,留在兴安岭的各部落称乌洛侯。

注释:①额尔登泰、阿尔德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443页:“在答阑·捏木儿格思地方与塔塔儿人厮杀,击败他们,把他们驱赶到兀勒灰、失鲁格勒只惕地方,掳掠了他们的部众”,第507页“动身出发,溯浯勒灰、湿鲁格勒只惕河而上,进到了答阑·捏木儿格思”。

②③《蒙古秘史还原注释》,第445页。

④扎奇斯钦:《<黄金史纲>注释》,第248页、注⑤

⑤赛熙亚乐:《成吉思汗史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7年,第348页。

⑥波·都古尔编:《乌珠穆沁历史文献》,东乌珠穆沁旗政协文史办、东乌珠穆沁旗史志办(内部版),1985年,第100页。

⑦《清代乌珠穆沁左翼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3、184页。

⑧⑨道·苏德那木:《中国历史上的部落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7年,第51、52页。

《圣武亲征录》载,“上与汪可汗自兀鲁回失连真河移军入塞。”②

《秘史》研究者们认为,“兀惕乞牙”与阿兰塞为同一地方。

黄文清认为“阿兰塞为哈剌温·只敦”。③

屠寄谓“此地即兀惕乞牙。在今克什克腾旗界内”,又言意即长城。④

王国维:“案阿兰塞以塞为名自金之外堡。当在临潢﹝巴林之宝日浩特﹞、庆州﹝巴林南查干浩特﹞之北,不得在黑河、潢河以南。案《梦溪笔谈》,辽与北方部族以夜来山为界。今乌珠穆沁右翼旗之南有乌兰岭。其东北有衣兰布虎图山。其地正当辽、金庆州之北、金之外堡。当沿此山脉置之。殆所谓阿兰塞也。”⑤

呼·佩尔列认为:“兀惕乞牙之地位于克鲁伦河流域(古代扯克彻儿、赤忽儿忽以东)”。⑥

有些人认为,“兀惕乞”、“兀惕乞牙”疑即“乌古敌烈”部都统军司。遗址疑在兴安盟吐列毛杜附近。

辽代,居于呼伦湖、哈拉哈河的弘吉剌惕称“乌古”部,居于克鲁伦河中游的塔塔儿称“敌烈”,合称“乌古敌烈”都统军司,后指东北路招讨司,是泰州之地,无关乌珠穆沁。

泰州为辽代所建,州治所在今吉林洮安以东,其属地在今洮儿河上游一带。

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废,1197年复置,州治所设于长春(今吉林省乾安北)。属地在今洮儿河下游一带,时为边界要塞。

赛熙亚乐认为,《圣武亲征录》所指即此,⑦“兀惕乞”或“阿兰塞”无疑曾在西乌珠穆沁附近。⑧

假设“兀惕乞”或“兀惕乞牙”为“阔亦田之战”进军路线,疑于乌拉盖河以南、赤忽儿忽以北不远处。

如将该名理解为“阿兰塞”或如屠寄所说“长城”之意,则断然不是王国维所说的“乌兰岭”上的“阿兰塞”,而可能是从浩雅尔查格图山之间而来,经桂勒斯台东山洼、贺日木达巴山头、查干陶勒盖戈壁、努和图锡里,自南而北跨过乌拉盖河的古墙道(边壕,乌珠穆沁人称“驴耳之墙”)的一段。该边墙每隔四十多里筑有边堡。当时可能是出于作战需要,成吉思汗与王汗利用过它。

笔者未找到此墙曾为“兀惕乞”、“兀惕乞牙”的依据。这些都不过是臆测。

杨宾《柳边纪略》载:“自古边塞植榆,故曰榆塞。今辽东皆插柳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士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⑨吴桭臣《宁古塔纪略》载:“柳条边垂杨数百里,系前朝所种,以隔中外“。⑩

无论“兀惕乞”、“兀惕乞牙”在哪里,“古边墙”、“阿兰塞”却在乌珠穆沁,而且成吉思汗的多次战役在这一带进行。据《蒙古秘史》载,塔塔儿人据守在这里,曾与蒙古部死拼。

今东乌珠穆沁旗境内有三道东西走向的金界壕。

第二道,也从呼伦贝尔市诺尔高勒岸第一道边墙分出,朝西南延伸,进入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经阿拉达尔、树木沟,穿过科尔沁右翼中旗,经哈日淖尔,沿霍林河北岸西行,经过今霍林河矿区,从东北部进入锡林郭勒盟境内,与第一道边墙相接。该道墙宽5米,墙体已自然填平,墙内每隔10——20里设有戍堡一座。

金朝最后一道边墙于1198年修筑完毕。

金世宗(完颜雍)经过二十多年的社会改造,国富民强,战斗力大为增强,同时针对北方的蒙古修筑了边界堑壕。

金朝针对蒙古骑兵善于长途奔袭、跨越障碍物和英勇冲锋的特点,打破以往的边墙设计陈规,修筑了由外壕、主墙、内壕和副墙组成的纵深四十多米的四道防御体。壕墙内设有马面,两座马面以一箭射程为距离(30——35米),将原辽代城堡射距缩短了一半。

金界壕受朔风袭击,常被淹没。虽几经修复,但对蒙古骑兵南攻金朝未起到任何阻挡作用。

1211年,金界壕为蒙古骑兵的进攻所破。

1230年孟秋,蒙古汗国窝阔台可汗亲率大军伐金。1232年正月,拖雷所部于三峰山消灭金军主力。1234年,金朝灭亡。

上述三道界壕,蒙古人称“成吉思汗之墙”、“成吉思之坝”或“驴耳之墙”。史无成吉思汗修筑边墙(界壕)之载。而到了窝阔台可汗时期,供围猎之需,倒是筑有一段墙壁。上述三道边墙的最后一道墙究竟是近代的,还是窝阔台汗时期的驿路墙?还需考究,故不急于下定论。此外,有关古边墙,有不少民间传说。

注释:①额尔登泰、阿尔德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第394、395页:“我军先锋阿勒坛、忽察儿、桑昆等到达兀惕乞牙,商议着要驻下时,从赤忽儿忽哨望处有人跑来报告说‘敌人来了’”。

②《圣武亲征录》巴·巴嘎那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79年,第29页。

③《圣武亲征录》,第96页。

④赛熙亚乐:《成吉思汗史记》(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7年,第353页。

⑤《圣武亲征录》,第96页。

⑥《成吉思汗史记》(上),第355页。

⑦⑧《成吉思汗史记》(上),第353、354、355页。

⑨⑩张穆著、纳穆云·班斯拉齐译:《蒙古游牧记》(上),民族出版社,北京,1986年,第50、51页。

《圣武亲征录》载,阔亦田之战结束的冬天“汪可汗居于别里怯沙陀中。”②

多桑《蒙古史》载:“那时王汗与铁木真驻扎在阿鲁勒河沿岸一带。(乌拉盖河下游的阿日勒——今呼热图淖尔苏木巴彦淖尔嘎查境内——引者)他们不久返回到合剌温礩都附近,冬季以雪为饮的阿勒察-洪果儿沙漠中过冬。”③(该地即今呼热图淖尔苏木恒格日格沙漠中的伊和阿鲁嘎、巴嘎阿鲁嘎——引者)。

哈·普日来认为:“者者额儿温都仑折儿合卜赤孩的阿木思尔(山口、峡口)位于东经109°、北纬47°。该地疑在巴彦乌兰南部。巴彦乌兰为连绵环绕的大山。山中有很多营盘。据说只有一个出入营盘的峡口(阿木斯尔)。想必这个峡口就是“折儿合卜赤孩”。④

“别儿客·额列惕”——疑即今东乌珠穆沁旗呼热图淖尔苏木境内的“博日和音满哈”、“博日和”(东经119°、北纬46°)。这是沿“呼图勒敖包”(古代“者者额儿温都儿”)北麓向东南连绵的一小片沙漠。依距合剌·合勒只惕不远,《秘史》称“者者额儿温都儿山后的别儿客·额列惕”来看,与地理位置相符。此外,还有两种依据:其一,“呼图勒敖包”以南,“博日和音满哈”、“博日和”西南不远处,有一小片孤立的沙漠,叫做“札木亥音满哈”。古时,札木合可能驻过此地而得名吧。其二,“呼图勒敖包”北有名为“古日班乌兰”的沙漠。尹湛纳希《清史演义》载:“王汗正逃跑中,沙漠荆棘及乌兰满哈中冒出温都儿车臣、兀勒忽准泰之军喊杀而至”⑥尹湛纳希所说“乌兰满哈”地名至今仍未变,就是一个佐证。再者,《蒙古秘史》、《圣武亲征录》都有记载,王汗与桑昆父子二人曾驻此地。更何况,消灭克烈部的“者者额儿·温都儿之战”曾经就在这里进行。

注释:①额尔登泰、阿尔德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7年,第479页:“…迁移到者者额儿·温都儿山后的别儿客·额列惕地方,你勒合·桑昆那里…”。

②巴·巴嘎那蒙译:《圣武亲征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79年,第30页。

③多桑《蒙古史》,内蒙古民族出版社,呼和浩特,1988年,第95页。

④《蒙古秘史还原注释》,第557页,注⑤。

⑤别勒古讷台·纳·布和哈达:《锡林郭勒地名传说》,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海拉尔,2004年,第226页。

⑥尹湛纳希:《青史演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1年,第841页。

《蒙古秘史》、多桑《蒙古史》、《圣武亲征录》等作“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合兰真沙陀”、“合兰只之野”。

《元史·本纪》载,“合撒儿来会后,汪可汗兵至,上与汪可汗战于合兰真沙陀…”。③

拉希彭楚克《水晶念珠》谓之:“哈拉真之地”,④尹湛纳希《清史演义》作“哈喇哈勒只纳”、“哈喇只纳达巴”等。⑤

那么,“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究竟在哪里?对此,学者们的看法各不相同。策·达木丁苏荣将此地作“哈日哈勒真-阿里亚图”。呼·佩尔列谓:“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疑在诺木尔克河交汇处以下。例如,浩钦额勒苏、呼仁额勒苏、乌达尔图额勒苏、迈拉图额勒苏的某一处。”⑦

赛熙亚乐在《成吉思汗史记》中说:“据说,哈拉哈河下游有‘努兰额勒苏、乌达赖图额勒苏、迈拉图额勒苏’等多处沙地。因而古代的‘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也当在此地。这次战役,丁祥斌在《成吉思汗之歌》中载为‘合兰真’。这是对‘哈日-哈勒金-额勒苏’的訛译。”⑧

王国维在《圣武亲征录》注释中说,赛温都尔山东南“有哈奇尔河,则所谓合兰只之野”。又说:“今乌珠穆沁右翼旗之南有乌兰岭。其东北有衣兰布虎图山。其地正当辽、金庆州之北、金之外堡。当沿此山脉置之。殆所谓阿兰塞也,其东北连山有盔腾岭,盔腾山其下即此。役战地所谓闕亦坛之野也。稍西有哈奇尔河,则所谓合兰只之野…”。⑨

王国维在注释中将“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同“乌兰达巴”、“阿里亚音宝格达”、“灰腾(阔亦田)”“哈察尔高勒”(似为呼吉尔,那仁乃高勒——引者)联系起来,认为这次战役发生在乌珠穆沁境内是非常准确的。成吉思汗进行的“阔亦田之战”亦发生在这一带。

这里他将“乌兰布日哈德”河误以为“哈奇尔河”(呼吉尔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蒙古秘史》地名研究的深入,一些乌珠穆沁籍学者研究涉及本地的《秘史》地名,提出独到的见解。

波·都古尔认为:“将历史地名合剌·合勒只惕与现地比较看,似可认定,合剌·合勒只惕即位于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盖河南岸之呼热图淖尔公社的哈拉真隔壁(哈拉吉音隔壁)”。⑩

乌珠穆沁籍三位研究者在这次战役发生在乌珠穆沁东南这一点上看法一致。至于具体战场看法各异:一个认为在乌兰布日哈德,一个认为在高日罕河流域,另一个则认为在因扎干河流域。而对“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是今呼热图淖尔苏木境内的“哈拉真隔壁”,波·都古尔、巴·扎丹巴等看法一致。

“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之战发生在“乌兰布日哈德高勒”下游、今“哈拉真戈壁”一带。“哈拉真戈壁”(东经118°、北纬45°)位于呼热图淖尔苏木阿日斯朗图嘎查驻地,其北部与东部都沙地连绵。这便是古代“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传说,从前在这片沙漠中曾有名叫“哈勒镇满哈”的沙漠。现在这片沙漠统称“恒格日格沙漠”。传说,萨满教巫师弃鼓而逃(恒格日格,鼓),因名。

那么,认为“哈拉真戈壁”为“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的依据是什么?

其一,保留着“合剌只惕”、“哈拉真”、“哈拉只纳”等古名。

其二,该地周围有沙漠、平川、河流,与“额列惕”(沙漠)、“客额里”(平川、原野)地名相符。

其三,与王汗往返线路相符。《蒙古秘史》载,“沿着卯·温都儿山前,经过忽剌安·不鲁合惕,扬起尘土,王汗追袭而来”。13卯温都儿山位于上述哈勒镇西南,沿着山阳经忽剌安·不鲁合惕(布日哈德高勒)而来的尘土恰好在戈壁滩放马人的视野中。打完战,王汗军回师,“敌人沿着卯·温都儿山前,朝着忽剌安·不鲁合惕方向扬起尘土退去”。14这说明王汗往返路就在一条线上。因而不可能在“高日罕”或“因扎干”河流域来回作战。再者,这次战役是王汗追击成吉思汗引起的。

其四,与战后成吉思汗经兀勒灰-失鲁格勒只惕到答阑·捏木儿格思的撤退线路相符。失鲁格勒只惕河(色也勒吉河)由北而南汇入乌拉盖河的交汇点与上述“哈拉真戈壁”很近。正因如此,受到重创的成吉思汗军经失鲁格勒只惕、兀勒灰两河流域缓慢进入答阑·捏木儿格思。

当年秋天,王汗仍游动于乌拉盖河南“者者额儿·温都儿”(呼图勒敖包)、“别儿客·额列惕”(博尔和音满哈)、“札木亥音满哈”时,成吉思汗突袭并消灭了王汗。

注释:①额尔登太、阿尔德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7年,第493页:“此日,过了中午,太阳偏西时,到达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停下休息”第642页:“…与客烈亦惕部交战于合剌·合勒只惕地方…”,第697页:“你的功劳是,在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地方与客烈亦惕部人交战时…”,第717页:“…孛罗忽勒与客烈亦惕交战于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时…”。

②多桑:《蒙古史》,第97页,注释①

③《圣武亲征录》,第107页。注:﹝140﹞

④呼和温都尔校注、拉西彭楚克著:《水经念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5年,第45页。

⑤尹湛纳希:《青史演义》第825页。

⑥⑦⑧赛熙亚乐:《成吉思汗史记》,第362页,见“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注释。

⑨《圣武亲征录》,第96、97页,注﹝98﹞

对这次战役,多数学者在以下几点看法一致。

一、成吉思汗与王汗伐札木合而出兵开往客鲁连河。

二、在额捏坚·归列秃设置了一个哨望处,其前在扯克彻儿设置了一个哨望处,又其前在赤忽儿忽设置了一个哨望处。

三、从赤忽而忽哨望处有人来报告敌人来了。与敌方说定明日开战。

四、次日在阔亦田交战。

拉施特《史集》载,王汗与成吉思从兀勒灰失鲁格勒只惕退入兀惕乞牙古边墙。

《圣武亲征录》载,“上与汪可汗自兀鲁回失连真河移军入塞”。②

《圣武亲征录》又载,“亦剌合亦入塞会我兵擬战,置辎重他所。上与汪可汗倚阿兰塞为壁,大战于闕亦坛之野。”③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成吉思汗与王汗兵在兀勒灰失鲁格勒只惕河南岸。另一则是成吉思、王汗、桑昆的兵以兀惕乞边墙作掩护作战。故当在古“宝日贺日木”(边堡)以南。

换言之,位于失鲁格勒只惕河以南、以阿兰塞(兀惕乞牙旧墙道)作掩护而战的“阔亦田”当在兀勒灰失鲁格勒只惕河以南、名为兀惕乞牙的阿兰塞之北或附近。

那么,研究“阔亦田之战”的学者们的看法又如何呢?

洪钧:“苏尼特左翼旗东北四十里的寒山蒙古语叫灰腾,疑即古‘阔亦田’”。④

屠寄:“距呼伦贝尔防城南二百三十里的奎腾河流域”⑤

呼·佩尔列:“据距离近而言,疑即鄂嫩河间名为灰腾绍苏的地方”。⑥

王国维:“案《梦溪笔谈》,辽与北方部族以夜来山为界。今乌珠穆沁右翼旗之南有乌兰岭。其东北有衣兰布虎图山。其地正当辽、金庆州之北、金之外堡。当沿此山脉置之。殆所谓阿兰塞也,其东北连山有盔腾岭,盔腾山其下即此。役战地所谓闕亦坛之野也。…”⑦

刘金锁:“‘阔亦田’之地在东乌珠穆沁旗境内。”⑧

波·都古尔:“阔亦田之战发生地不是别处,正是今东乌珠穆沁旗东南边的乌拉盖、色野勒吉两河南连绵的大山之阴的名叫巴彦基拉的地方。该地原名为灰腾吉拉。这条深沟自乌拉盖河南的高云山东山洼,经古日班哈布其拉、特格希查干哈达之阳,与古灰河接合。旧札萨克旗人称其为‘毛闹海吉拉’。从前自灰腾吉拉匪徒进犯,骚扰乌珠穆沁左翼旗,故该旗札萨克贝勒诺颜仁钦忠乃于1900年改‘灰腾’为‘巴彦’,沿用至今。”⑨

巴音巴特尔在论文“关于阔亦田之战发生地”认为:“即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与西乌旗交界的阿里雅绍荣及呼苏台罕乌拉南、巴彦温都尔苏木玛拉嘎达巴北的灰腾乌拉山,东经119°13′98″,北纬44°55′28″,海拔1490米。

位于高格斯台罕乌拉山西部的这座山西接巴林左旗乌兰达巴,距乌拉盖河200公里,距边堡以北45公里。从灰腾东边往南行至60公里,可达紫墙废墟。自玛尼图紫墙以北十余里有古垒痕迹。其西边坡下有一条由南而北的通道,疑自古有之。

作者认为,将以上信息同文献与参考书比较看,1202年的阔亦田之战可能发生在这里”。⑩

据考,王国维、刘金锁、巴彦巴特尔等人所考“阔亦田之战”地理位置很正确。因为拉西彭楚克《水晶念珠》载:“成吉思、王汗等商定依阿剌山,战拆答川而宿营”。11所谓“阿剌山”即今“阿里雅绍荣”(东经119°、北纬45°)。“阿里雅音布顿”又位于其北。拆达川即“阿里雅音柴达木”、“阿里雅乌苏”。毋庸置疑,这次战役就是依“阿里雅音布顿”、“阿里雅音柴达木”,战于其南的“阔亦田”。

注释:①额尔登太、阿尔达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院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398页:“第二天抵达,在阔亦田与敌对阵…”,417页:“…在阔亦田对阵作战时…”。

②③《圣武亲征录》,第29页。

④⑤⑥赛熙亚乐:《成吉思汗史记》,第350、351页。

⑦《圣武亲征录》,第96、99页。

⑧⑨《乌珠穆沁研究》,第418页。

⑩《中国蒙古学研究》杂志,2006年,4期,第7页。

1203癸亥年“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之战时王汗军往返经此(铁木真曾派出兀良合惕氏人者勒篾·豁阿在此担任后哨)。《圣武亲征录》作“莫运都儿山”②

呼·佩尔列认为“卯·温都儿”“位于哈拉哈、努木尔格两河之间”。③

屠寄:《蒙兀儿史记》载:“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南四十三里有漠海恩都尔即这次战役的战场‘卯温都儿’,八十二里有‘乌兰布通’,即‘乌兰布日噶德’。”④

李泽芬说:“卯温都儿山即今罕乌拉”,却把罕乌拉位置标记在呼伦淖尔西北、满洲里西南不远处。⑤

《圣武亲征录》中王国维注释:“今乌珠穆沁右翼旗之南有乌兰岭,…三音温都山即莫运都儿山也”⑥又说:“洪侍郎谓即克什克腾旗西南四十三里之漠海恩都尔。然其地偏南,不当汪可汗进兵之路。丁氏谦谓卯危温都儿即乌珠穆沁右翼旗之三因温都山。蒙古语卯危,歹也。三因,好也。后人恶其名恶,以美名易之。其说言之成理,于地望亦合。”⑦关于“卯·温都儿”山,乌珠穆沁籍学者波·都古尔、巴·扎丹巴、高·阿日华等撰写论文,认为位于不同位置的三个“卯·温都儿”为“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之战”中的“卯·温都儿”。这三个“卯·温都儿”为:

一,位于今西乌珠穆沁旗原宝日嘎斯台苏木境内的“巴彦温都尔”。(波·都古尔)

二,位于今东乌珠穆沁旗文贡苏木境内的“乌兰满哈”。(巴·扎丹巴)

三、位于今西乌珠穆沁旗高日罕汗乌拉…(高·阿日华)

那么,这三座“卯·温都儿”山,究竟哪一座是《蒙古秘史》中载为“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战场的“卯·温都儿”山呢?

根据王汗进军路线、成吉思作战、设哨之地、战后成吉思与王汗撤军方向及仍保留着古名等情况来分析,波·都古尔所说的位于宝日嘎斯台河流域的“赛温都尔”(实为巴彦温都尔——引者)正是当年的“卯·温都儿”。这与王汗军队“沿着卯·温都儿山前经过忽剌安·不鲁合惕,扬起尘土(冲来)”相吻合。

乌兰布日罕图山位于卯·温都儿山东南近处,源于其北麓的布日哈德河流沿“卯·温都儿”东麓北流,经哈勒真戈壁,穿过沙漠汇入乌拉盖河。所以在哈勒真戈壁(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南放马的人发现沿“卯·温都儿”山前,经布日哈德河而来的骑兵所扬起的尘土是合乎逻辑的事情。

再者,成吉思汗不也是前一天半夜听到消息后乘夜朝东北方向出发,“沿着卯·温都儿山背后行进,依靠兀良合惕氏人者勒篾·豁阿在后面担任后哨,设置了哨望所而行进,第二天,过了中午,太阳偏西时,到达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停下休息…”的吗?!当时成吉思汗的部队也驻在离王汗不远之处且彼此都在沿金界壕的伊里山(乌珠穆沁人称阿里雅山)一条线上。遂得到王汗将要来进攻的消息后,赶在前面,指向乌拉盖色也勒吉河,到达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停下休息时王汗追赶而来交战的。

成吉思汗连夜动身,令兀良合惕氏人者勒篾·豁阿在后面担任后哨。但从“卯·温都儿”哨望所未送来王汗将要袭击的消息,《秘史》载此事为“若未看到那些扬起的尘土,就很危险”来看,显然,待到中午王汗军队仍未来追击,成吉思汗就已将哨兵撤了下来了。

据《秘史》载,“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之战发生在布日哈德高勒河流域。而且是一方移地后,另一方追击而战的。

在此次战斗中双方均有重大伤亡(王汗方桑昆脸部受伤,成吉思汗方有忽亦勒答儿、斡阔台重伤),胜负未果,成吉思汗撤往乌拉盖色也勒吉,进到答阑·捏木儿格思;王汗“沿着卯·温都儿山前,朝着忽剌安·孛鲁合惕方向退去”。说布日哈德高勒河(又名宝日嘎斯台高勒河)流域的“赛温都尔”为“卯·温都儿”的又一条依据是:据当地历史研究者班达拉格齐老人对笔者讲:“该‘巴彦温都尔’原名为‘赛温都尔’,更早时候为‘卯·温都儿’,嫌不吉利改为‘赛温都尔’。解放后该地建场,改‘赛温都尔’为‘巴彦温都尔’,为宝日嘎斯台场的一个分场。此后未改名,现为巴彦温都尔嘎查。但该地带“卯”的地名至今仍在背面的小山丘上,当地人称“卯额木音陶勒盖”。这个地名或许与某坏女人有关而称高地(温都儿)为‘卯·温都儿’(或‘卯额莫音温都尔’),称旁边的小山坡为‘卯额木音陶勒盖’吧!”

2007年夏,笔者向唐斯克嘎查牧民道·纳森孟克打听:“有卯额木陶勒盖这个地方吗?”他不但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地方,还说:“古人取地名时,观察地形地貌特征很细致。那个地方的山很象头朝北儿仰卧的女人。‘卯额木音陶勒盖’(意为坏女人的头)正好处在头部。或许是这个原因,得名‘卯额木音陶勒盖’吧?其南面的山头现名‘巴彦温都尔’,传说原来叫‘卯·温都儿’”。

注释:①额尔登泰、阿尔德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493页:“…连夜动身,沿着卯·温都儿山背后行进。在卯·温都儿山背后,依靠兀良合惕氏人者勒篾·豁阿在后面担任后哨,设置了哨望而行进”。第506、507页载:“敌人沿着卯·温都儿山前,朝着忽剌安·孛鲁合惕方向扬起尘土而退去”。

②《圣武亲征录》,巴·巴嘎那蒙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呼和浩特,第32页。

③《蒙古秘史还原注释》,第495页,注⑥

④⑤赛熙亚乐:《成吉思汗史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7年,第361、369页,注:﹝73﹞

⑥⑦《圣武亲征录》,第95页,注﹝98﹞、第99页,注﹝112﹞。

《蒙古秘史》作“失鲁格剌勒只惕”,多桑《蒙古史》作“昔勒术亦术惕”②、“撒鲁的勒只惕”。③

《圣武亲征录》作“失连真河”。④

古籍中该河与“兀勒灰河”同出,作“兀勒灰·失鲁格勒只惕”。

1202壬戌年,成吉思汗战塔塔儿于答阑·捏木儿格思,把他们躯干到“兀勒灰·失鲁格勒只惕”,掳掠了他们的部众。同样,1203年夏,成吉思汗在“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之战后是溯兀勒灰·失鲁格勒只惕河而上,进到了答阑·捏木尔格思地方。

关于失鲁格勒只惕河的位置,呼·佩尔列认为在“哈拉哈、诺木日格两河附近”。⑤王国维谓之“即今鄂尔浑河与鲜吉尔河”。⑥屠寄根据《大清一统志》附图等,认为失鲁格勒惕为图上的‘色野尔济河’或‘苏攸勒齐河’,即‘色也勒钦高勒’的别音。⑦这是非常正确的。

今色也勒钦河地理位置为东经119°20′,北纬46°30′。源于东乌珠穆沁旗境内的赛罕嘎其嘎山,流向西南,经格德尔格沙漠之东、古日班赛罕西山洼、贺斯克乌拉山之西、色业勒吉华呼舒山间平地、阿日善古如西山洼略折向西,色业勒吉浩雅尔宝格达山东麓,绕查干陶布格折向西南,沿哲格斯、奔达尔川流经准哈布塔盖东山洼、巴彦额日和图西山洼折向南,经翁根毛都注入乌拉盖河。⑧全长98公里,流域1992平方公里。

注释:①额尔登泰、阿尔德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443页:“在答阑捏木儿格思地方与塔塔儿人厮杀,击败他们,把他们驱赶到兀勒灰河、失鲁格勒只惕河,驱赶在一起,掳掠了他们的部众”第507页:“动身出发,溯兀勒灰河、湿鲁格勒只惕河而上,进到了答阑·捏木儿格思”。

②③多桑:《蒙古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8年,第93、97页。

④《圣武亲征录》,巴·巴嘎那蒙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79年,第32页。

⑤⑥⑦赛熙亚乐:《成吉思汗史记》,第349页。注﹝68﹞

⑧《清代乌珠穆沁左翼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呼和浩特,第186页。

达·策仁苏德纳木在《蒙古秘史译注》中作“德日斯图”③。

1202年冬,成吉思汗消灭泰亦赤兀惕部后驻营于此。

这个帖儿速惕(德日斯图)之地即今东乌珠穆沁旗道特淖尔镇境内的“道特淖尔湖”。该湖原名叫“德日斯图淖尔”。

道特淖尔(即德日斯图淖尔)原为乌珠穆沁左翼旗西界。对此,清代史籍中写道:“西达德日斯图淖尔(即指今道特淖尔湖),一百一十五里接乌珠穆沁右翼旗界”。④

乌珠穆沁左翼旗“上报册”载:“…本旗西以德日斯图淖尔接亲王旗界”。⑤

原乌珠穆沁左翼旗道布登公之子、管旗章京照特巴、历史研究者达尔哈等人的回忆中写道:“从此朝北,经恩格尔额布都格、布日罕太敖包转向东北,经甘珠尔朝伦阿日斯楞、奔本塔拉、特日格图戈壁西边、拉格音浩来、查干达楞、温根布日嘎斯、阿格塔音呼都嘎、波日音照、德日斯图淖尔涉乌拉盖河,北经乌兰沟、巴润乌兰陶勒盖、波仁陶布格、额尔登陶勒盖、伊和努拉、查布其尔岗嘎图音查干陶布格、翁图音查干陶布格、哈日布朗、洪枯尔音照、奔本其和台北接努和图花”⑥。

张穆:《蒙古游牧记》中载乌珠穆沁右翼旗旗界为:

“牧地有音札哈河流入于沙,有胡鲁古尔河,注于阿达克诺尔,东至达赖苏图诺尔、乌兰哈达,百五十里接左翼旗界…”。⑦这里的“达赖苏图诺尔”即“德日斯图淖尔”。

改“德日斯图淖尔”为“道特淖尔”与17世纪察哈尔布尔尼王反清起义传说有关。

注释:①额尔登泰、阿尔达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43页:“其后,成吉思汗在帖儿速惕地方时,客列亦惕部人札合·敢不来做他的友伴”。

②《蒙古秘史还原注释》第432页,注释①

③达·策仁苏德纳木《<蒙古秘史>译注》,民族出版社,北京,1993年,第116页。

④波·都古尔:《乌珠穆沁历史文献》,第103页。

⑤⑥⑦《清代乌珠穆沁左翼旗》,第146、159页。

《二十一卷本词典》:“将猎物分散驱赶曰‘秃勒合麦’”。②因而“秃勒勤·扯兀惕”似指古人围猎时围拦驱赶猎物,使之惊吓而摔落的悬崖。

今东乌珠穆沁旗萨麦苏木境内的“阿日本古日班唐哈达”(又称“阿日奔古日班夏哈”,东经116°,北纬45′)是古代的“秃勒勤·扯兀惕”。这是古代蒙古人合围驱赶黄羊,使之惊吓掉落的悬崖。也就是成吉思汗合围的“秃勒勤扯兀惕”。

“唐哈达”是缓坡连绵,突然临近悬崖,使被合围的猎物飞落的地方。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此围猎,捕获很多黄羊。传说,从前这里古人立起的巨石障碍物连绵几十里。

在唐哈达附近,有好几处传说与成吉思汗有关的地方。因此,有可能成吉思汗曾围猎此地。

注释:①额尔登泰、阿尔达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9年,第579页:“成吉思汗正在帖篾延·客额里围猎,合围于秃勒勤·扯兀惕地方…”。

②《二十一卷本词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79年。

帖篾延·客额里(第190节_)①:1204年春,成吉思汗正在帖篾延·客额里围猎,合围于秃勒勤·扯兀惕时,汪古惕部阿剌忽失·的吉惕·忽里的使者月忽难来成吉思汗处,带来乃蛮部塔阳罕要来袭击的消息的地方,即此。

成吉思汗听了使者转告的话之后,就在围猎地召集忽里勒台,商议如何对付乃蛮的计策。多数那颜们都说,现在是春天,我们的马瘦,等到秋天喂肥了马再出战吧。斡赤斤那颜与别勒古台那颜表示坚决反对,力主立即出征。成吉思汗同意别勒古泰那颜的建议,决定应战乃蛮,立即停止围猎,从阿卜只合·阔帖格儿起营,到合勒合河的斡儿讷兀地方的客勒帖该·合答驻下,做讨伐乃蛮部的战前准备。

该地,《史集》、《蒙古秘史》作“帖篾延·客额里”。拉西彭楚克《水晶念珠》载:“是时,铁木真征服客列亦惕国,围猎于帖篾格秃之地,颁布法令,废黜主儿扯岱,扬威名而回宫。”②

《圣武亲征录》载:“成吉思汗灭王汗,是年冬猎于帖篾延客额里,降旨整兵回龙宫。”③“甲子﹝1204﹞春,大会于帖麦垓川,议伐乃蛮…”④

对于成吉思汗曾经围猎和进行忽勒里台的地方,学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

呼·佩尔列:“帖篾延·客额里疑在哈拉哈河以北”⑤

屠寄:《蒙兀儿史记》载:“新绘制的黑龙江地图上,呼伦贝尔防城南三百六十里里处有特默特尼岭,岭南有一条十多里长的同名山沟。其间大小图喇尔河流向西南,汇入哈拉哈河。此‘特默特尼’即‘帖篾延’的变音”。⑥

王国维在《圣武亲征录》校注中写道:“上既灭汪可汗,是冬大猎于帖麦该川,宣布号令振旅,归龙庭”。甲子(1204年)“春大会于帖木该川,议伐乃蛮…”。⑦

载入《蒙古秘史》的古代“帖篾延·客额里”即今冬乌珠穆沁旗萨麦苏木境内的“特默根萨麦”、“特默根高勒”(东经116°,北纬45°)。该地又名“特默根哈达”或“准萨麦”。

“特默根萨麦”是以“特默根哈达”、“特默根高勒”为名的准萨麦泛称。

从西边绕过特莫根哈达折向东的河叫“特莫根高勒”。“特莫根高勒”、“浑都伦高勒”、“特日格图高勒”现统称“准萨麦高勒”(东萨麦河)。这三条河汇流后沿着秃莫图(万户)线北流。该河下游有“秃莫图”、“图布敖包”。传说,在这座图布敖包上,古代蒙古人常举行会盟。

“特默根萨麦”有座山叫“图莫图”。据老人们传,“秃莫图”山附近曾居住古代某万户长。从山的附近发现了很多石人。

古时的“帖篾延·客额里”、“特默根高勒”、“特默根萨麦”是如何变为现在的“萨麦”的呢?其因如下:

传说从前,“帖篾延客额里”之地河流纵横,牧草繁茂,奶牛产奶量很高,每天挤奶三次。于是人们图吉利,将帖篾之名改称东、西、中三个“萨玛盖”。久而久之,撒玛盖音变为“萨麦”了。

说“特默根萨麦”为“帖篾延·客额里”的又一依据是,如呼·普日来所说该地应在哈拉哈河西北,而且必须近于“阿卜只阿·阔迭格里”。从成吉思汗当年在此过冬,围猎于“帖篾延·客额里”来看,两地理应相距不远。我们所说的这两个地方相距不过骑马半天的路程。所以说,“特默根萨麦”就是“帖篾延·客额里”。

再者,成吉思汗足及“阿卜只阿·阔迭格里”、“帖篾延·客额里”,从当地有关成吉思汗的传说中也可得到证实。

“阿保机查干敖包图“旁边的“推日木”曾有成吉思汗马蹄印石。

传说,成吉思汗驻在这里时曾在洪格尔敖包、温堆敖包拉长绳索挤马奶,喝马奶酒。由于这个缘故,喝敖楞霍布尔水长大的人能成为好搏克,马会成为快马。⑧

又传,位于萨麦苏木巴彦霍布尔境内的敖楞霍布尔(又名吉仁宝拉格)是成吉思汗大军宿营时挖出六十口灶,灶口涌出泉所致。

从前,成吉思汗扎营于此地,猎往宝格都乌拉山。敖楞霍布尔中段有一片灌木丛土岗,叫“查干闹海图”(白狗地)。传说这里是成吉思汗的猎狗窝,其中有一条瘸腿白狗守窝留在这里,因名。⑨

巴润萨麦额布根敖包西南、河东坡上有块岩石,人称其为成吉思汗打结的长剑。⑩传说这里曾打造御用兵器。

呼吉尔台附近有一座叫成吉思汗拴马驹桩的“吉勒哈达”(拴马石桩),方井东南土岗叫做成吉思汗发酵马奶之地。11

注释:①额尔登泰、阿尔达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579页:“成吉思汗正在帖篾延·客额里上围猎,合围于秃勒勤·扯兀惕时,阿剌忽失·的吉惕·忽里所遣使者月忽难前来转告…”。

②呼和温都尔校注、拉西彭楚克著:《水晶念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7页。

③④《圣武亲征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3页。

⑤《蒙古秘史还原注释》,第580页,注释⑦

⑥赛熙亚乐:《成吉思汗史记》,第374页,

⑦《圣武亲征录》,第109页,注释﹝146﹞

⑧⑨纳·布和哈达、岗根其其格:《锡林郭勒地名传说》,第136、137页。

最初,铁木真九岁时,其父也速该·把阿秃儿把他带到他母亲诃额仑的娘家斡勒忽讷兀惕部去,向他的母方亲族聘娶姑娘,途经扯克彻儿、赤忽儿忽两山之间时,遇见了翁吉剌惕部人德·薛禅。其后,也速该·把阿秃儿把儿子留在德·薛禅家“做女婿”,归途中走到扯克彻儿附近的失剌·客额列遇见塔塔儿部落人正在举行宴会,塔他儿人给他饮食中下毒药。也速该在路上觉得身体不好,走了三天,回到自己家中,不久身亡。

第三次,德·薛禅住在扯克彻儿、赤忽儿呼之间时铁木真同别勒古台一起去寻找岳父德·薛禅,完成了与孛儿帖的婚礼。最后一次,铁木真同王汗伐札木合(即阔亦田之战)时在额捏坚·归列秃设置了一个哨望处,又在扯克彻儿设置了一个哨望处。《圣武亲征录》载:“冬,汪可汗居于忽八海牙儿,上驻军于彻彻儿山”。又“汪可汗、上先遣骑乘高觇望于捏干贵因都、彻彻儿、赤忽儿黑诸山”③

王国维:“据<秘史>,地在克鲁怯绿连河侧而有翁吉剌、塔塔儿人杂居,则当在河之下游也”。④又说:“此三山均在克鲁伦河左右。”⑤

呼·佩尔列:“显然,扯克彻儿山在克鲁伦河下游、贝尔湖流域…”。⑥

那么,德·薛禅所在的翁吉剌惕部所居扯克彻儿山究竟在哪里?

要考《蒙古秘史》扯克彻儿山的位置,首先要考虑到扯克彻儿、赤忽儿忽二山为翁吉剌惕部牧地。

翁吉剌惕部原属辽朝,后附金,居于克鲁伦河、哈拉哈河、乌拉盖河流域及长城之北。今赤峰市可什克腾旗及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南部为古翁吉剌惕部所居。所以,当时德·薛禅所住仍为兴安岭一带。

再者,应按成吉思与王汗进军路线哈流图-额捏坚·归列秃-扯克彻儿-赤忽儿忽-阔亦田由北而南的方向去找。

如果我们按以上两个条件去推断“阔亦田之战”发生在乌拉盖河以南、金边墙以北,“阿里雅山”附近的话,位于成吉思汗与王汗所设第二个哨望处的扯克彻儿山,即赤忽儿忽以北、乌拉盖河中游之北,失鲁格勒只惕河下游的今东乌珠穆沁旗境内的察布齐尔山(东经118°,北纬45°)。察布齐尔努拉(连绵的山)附近有“察布齐尔音绍荣”、“察布齐尔音古日班达巴”。察布齐尔山沟延伸至乌拉盖河。察布齐尔山与赤忽儿忽山处在直线位置上,而且两座山之间水草丰美,宜于牧放,尤其适合于牲畜过冬春。

《圣武亲征录》所载“上与汪可汗战于合兰真沙陀之后,汪可汗居于只感忽庐之地”⑦恐即今察布齐尔以西“吉干乌拉”、“吉干乃努拉”。

注释:①额尔登泰、阿尔达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第115页:“走在路上,走到扯克彻儿、赤忽儿忽二山之间时,遇见了翁吉剌惕部人德·薛禅”,第128页:“也速该·把阿秃儿走到扯克彻儿山附近的失剌·客额列遇见塔塔儿部落人正在举行宴会,由于口渴没,他在宴会处下了马”,第215页:“翁吉剌惕人德·薛禅住在扯克彻儿、赤忽儿忽两山之间”,第394页:“其前在扯克彻儿设置了一个哨望处”。

②③《圣武亲征录》,巴·巴嘎那蒙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79年,第26、29页。

④⑤《圣武亲征录》,第92-95页,注释﹝80﹞、﹝97﹞。

⑥《蒙古秘史还原注释》,第396页,注释⑥

⑦《圣武亲征录》,第41页。

注释:①额尔登泰、阿尔达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0年,呼和浩特,第128页:“也速该·把阿秃儿走到扯克彻儿山附近的失剌·客额列遇见塔塔儿部落人正在举行宴会,由于口渴没,他在宴会处下了马…”。

具备以上几个条件的是今西乌珠穆沁旗境内的“阿日查古尔海”、“额布尔查古尔海”(东经118°,北纬45°)二山,海拔1014·8米。

注释:①额尔登泰、阿尔达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7年,第115页:“走在路上,走到扯克彻儿、赤忽儿忽二山之间时,遇见了翁吉剌惕部人德·薛禅”,第215页:“翁吉剌惕人德·薛禅住在扯克彻儿、赤忽儿忽两山之间”,第394页:“其前在扯克彻儿设置了一个哨望处…从赤忽儿忽哨望处有人跑来报告说,<敌人来了>”。

《蒙古秘史》、多桑《蒙古史》、《圣武亲征录》所载略同。成吉思汗派遣二人冒充合撒儿使者给王汗捎话使之麻痹,进行突然袭击,激战三昼夜,消灭了它。

王国维认为者者额儿·温都儿战场即“土拉河南之策策山…”。②

呼·佩尔列认为“者者额儿·温都儿”、“者者额儿·温都仑折儿合卜赤孩”③疑距“客鲁涟讷阿儿合勒苟吉”近,约有半日程之遥。

多桑云:“者者额温都儿山在客鲁伦河西、土剌河东”。④

成吉思汗在战前遣使王汗约见之地即“客鲁涟讷阿儿合勒·苟吉”或“阿儿合勒·苟吉”,也是从这里包围了王汗。

笔者未找到哈拉哈河以西有“阿儿合勒·苟吉”这个地名,而在哈拉哈河、乌拉盖河以东倒有“阿尔嘎勒候盖”这个地方(有“候盖十三支流”、“候盖高勒”、“候盖布顿”等地),笔者认为此地即成吉思汗约见王汗之地。

那么,成吉思汗以围歼王汗为目的的“者者额尔·温都儿”山在哪里?笔者认为,“者者额儿·温都儿”即今东乌珠穆沁旗呼热图淖尔苏木境内的“呼图勒敖包”(东经119°,北纬45°)。此山海拔1024·8米,为乌拉盖河下游最高的山。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一、与“者者额儿·温都儿山后的别儿客·额列惕之地”相吻合。“呼图勒敖包”东山洼的沙漠叫“别儿客”。其东南的沙漠至今仍称“别儿客满哈”。其二、呼图勒敖包山后有“古日班乌兰满哈”,该地古名仍未变。三、呼图勒敖包南有名为“札木亥满哈”的孤立沙丘。四、从我们所说的“阿尔嘎勒候盖”到“呼图勒敖包”骑马为半天的路程。五、客列亦惕部灭亡之前,居于乌拉盖河、布日哈德河、金界壕一带。

注释:①额尔登泰、阿尔达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479页:“…迁移到者者额儿·温都儿山后的别儿客·额列惕地方,你勒合·桑昆那里去”,第555页:“赶到者者儿·温都仑折儿合卜赤孩,包围了”。

②④《圣武亲征录》,第98页。

③《蒙古秘史还原注释》第557页,注释⑤

注释:①额尔登泰、阿尔达扎布:《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555页:“赶到者者额儿·温都仑折儿合卜赤孩,包围了…”。

1、巴雅尔整理还原:《蒙古秘史》

2、都嘎尔扎布今译:《蒙古秘史》

3、满仓新译注释:《蒙古秘史》

4、呼·佩尔列:关于《蒙古秘史》中的地名

5、乔吉校注:《黄金史》

6、王国维校注:《圣武亲征录》

7、《成吉思传》(那·特木其勒图油印本)

8、乌勒吉图校注:《古代蒙古汗统大黄史》

9、刘金锁校注:《黄金史纲》

10、萨冈彻辰:《蒙古源流》

11、拉西彭楚克:《水晶念珠》

12、巴·巴嘎那校注:《阿萨拉克齐史》

13、《二十一卷本词典》

14、刘金锁编:《十三至十七世纪蒙古史籍》

15、《内蒙古地名》杂志

16、波·都古尔编:《乌珠穆沁历史文献》(内部版)

17、《阿拉坦都苏拉》杂志(内部版)

18、《中国历史地图选编》

19、锡林郭勒盟地名办所藏1:50000地图。

20、东、西乌珠穆沁旗地名办档案资料。东日布、道布钦、宝·阿拉坦格日乐、那·特木其勒图、那森吉日嘎拉口述等。

THE END
1.朝鲁奶酒朝鲁奶酒哪款好?看实拍,买好货!这个酒确实很有味道,奶味很重,酒精度也较高。在草原游玩时,我买了一瓶,但给亲戚送不够了。于是我在网上重新购买了一瓶,京东配送,与实体店一样。关键是酒的真伪 包装结实完整,发货及时,物流很快。这款马奶酒设计独特,充满着浓郁的蒙古特色。酒的品质很好,价格实惠,可谓物美价廉,值得推荐。 https://yp.jd.com/12259d2f19a0f13d86acf.html
2.蒙秘马奶酒保质期因为蒙秘马奶酒含有奶,所以有保质期。蒙秘马奶酒保质期一般在一年左右。 如果蒙秘马奶酒已经打开,保质期就短多了。因为酒精易挥发,奶也会变质,打开的时间越长,这款酒的原味就会越淡。 如果开封的话,这样的蒙秘马奶酒保质期在一个月左右。保质期取决于你的储存温度。如果是夏天的话,蒙秘马奶酒的保质期会比较https://edu.iask.sina.com.cn/jy/3ccxvIQoZOZ.html
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454批次食品抽检情况的通告(一)内蒙古绿草原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东胜区蒙特牛草原特产店销售的蒙秘马奶酒,酒精度项目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内蒙古中普检验检测有限公司。 (二)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蒙原郡奶食品厂生产的、东胜区蒙特牛草原特产店销售的蒙古奶皮子,脂肪项目不符合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内蒙古中普检验https://finance.sina.cn/2024-10-12/detail-incshtax4142871.d.html
4.蒙古秘史(五)这一天,他的八匹马正在家前牧场上吃草,一群草原盗贼突然潜来把这八匹马全部劫掠而去。 蒙古秘史记载,这群盗马贼就是几个流窜的泰赤乌人。当然这些已经不重要。现在最重要的是,把马找到,并且夺回来。 年轻的兄弟们只有干跺脚的份儿,但毫无办法。 双腿抵不过盗马贼胯下的四条马腿,而且就算打群架也毫无胜算可言。当https://www.jianshu.com/p/d87da50d1adc
5.蒙古族蒙古族自称“蒙古”(mon-gol),其意可解为“永恒之火”;“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于唐代;蒙古族一般还被称为“马背民族”。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http://m.chuangzyuan.com/nd.jsp?id=118
6.马奶酒价格揭秘!一瓶多少钱?一瓶多少钱? 马奶酒是一种以马奶为原料制成的酒类,具有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它在某些地区被视为传统美食,备受喜爱。然而,由于生产过程复杂且需要大量的马奶资源,使得马奶酒价格相对较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生产马奶酒所需的原料和工艺。制作马奶酒需要新鲜纯净的马奶作为基础材料,并经过发酵、蒸馏等多个步骤https://www.coffee.cn/xican/post/381991.html
7.内蒙古自由行攻略内蒙古自由行攻略内蒙古旅游攻略在内蒙古,湖泊和草原是分不开的,呼伦贝尔的名字来源于其境内的两个湖泊,呼伦湖和贝尔湖,他们如同草原上的一双明眸,千百年来注视着北方草原上少数民族的茁壮成长。 【呼伦湖】 当地牧人更喜欢称它为达赉湖,意为像海一样的湖。作为内蒙第一大湖,它超过2000平方公里,像一颗明珠点缀于草原之上。这里的一大看点,便是https://m.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338400.html
8.蒙古人种的起源是什么?直到今天,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 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还要举行四次隆重的祭奠 活动。每到这一天,众多的拜谒者怀着虔诚的心情, 不辞辛苦地长途跋涉而来。站在这位伟人高大的雕像 前,献上洁白的哈达、明亮的蜡烛、芬芳的香炷、肥 壮的整羊、乳黄的酥油、醇香的马奶酒等祭品,追忆 他的雄才伟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527/06/10375948_7573303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