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并非一味恶补药补应避开中药之毒

“恶补”即“猛补”。一般人使用的是它的引申义——疯狂地补救。然而,这个词用在中医里面,实在太普遍不过了。春夏秋冬,食补药补,人人都在进补,一不留神,却走进“恶补”的怪圈。且慢,你的胃不是塞补品的“锅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开始越来越重视健康了,养生的呼声非常高。客观地说,这是一件好事。可是,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过分讲究补品、保健品,对药补“痴心不改”,这反而成了个误区。

有的患者到我这里来,说他每天都特别不想吃饭。我于是问,“那你一天都吃了些什么呀?”我听到的答复无非就是他早上吃了什么药,中午吃了什么药,晚上吃了什么药,药名讲了一大堆,我顿时无语,胃里面装了那么多药,人还能吃饭吗?人靠的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可不是靠吃药长大的!

事实上,这些患者虚弱的体质并没有因为如此“进补”而好转。对于无病也不虚的人,根本不需要使用药物,他们的养生应以非药物为主。而对于体质虚弱的人,才可能需要服用保健品乃至药物,调理体内阴阳气血,这才叫药补。中药进补养生,重在补虚。

是药三分毒!这个“毒”在西药来说,是指它的化学成分对某些组织器官的结构或功能造成损害。比如说阿司匹林,它的毒副作用轻则有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胃肠道反应,重则有胃肠道溃疡、皮肤过敏、肝肾损害等。这些西药大多是批量生产的化学药物,说明书会很明确地告诉你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

而中药由于受产地、气候、土壤、炮制加工等因素的影响,药性会有差别。所以,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明书列举它所有的毒副作用。中药这个“毒”,更倾向于指它带有的强烈偏性。中医是从这方面把握它们的药物属性。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的,用来纠正人体功能的偏倚(病理状态),都可以用做药物。如麻黄性辛温,可用来散寒发汗、止咳消肿。又如大黄,性寒味苦,中医用于治疗大便干结、火热亢盛等症,按此分类原则,生姜、大枣、川椒这些食物中的作料也包括在内。相对而言,食物比如小麦、稻米等,就为平性(属性比较温和)。

中药用对的时候,它可以用它的偏性纠正你身体功能的不平衡,但如果你吃了这些反倒使身体产生不平衡,那就是“毒”了。

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人参是不是好药?是!但要看给谁用。人参有很强的补虚养气作用,血虚者也适用。但如果给了气血方刚的年轻人吃,十有八九会流鼻血。一般地讲,补阴药药性甘寒,多服易伤阳气;补阳药药性温燥,常用则伤阴助火;补气药多黏腻,过服会损伤脾胃;补气药多壅滞,多用会是腹胀纳呆,这些都是滥用药物当作保健品的恶果。所以,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药,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这是一个辩证的用药之道。

因此,用药前,先要辨明虚损部位,熟悉药物的偏性,另一方面,要防范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病人是否“过矫”了。中医补益的名方中,补药之外,一定会合理运用少量的“泻药”。如六味地黄丸中用茯苓、泽泻,补中益气丸中追加陈皮、柴胡,都有预防补药过偏的作用。

当然,现代人滥用的不只是中药,西药也有。这不仅浪费了药物经济资源,也影响了人们的寿命。我认为它也属于一种“养生障碍”。在养生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谨慎对待药物,用药之前,多看说明书或中药参考书,了解使用注意事项。如有不懂,应多请教医生、药师等。

所以,对待这些人,用药当以健脾“打头阵”,然后再在健脾治疗中,添加补虚扶正的药物,只有这样,才不会走进“恶补”的怪圈。

中药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

中药养生,重在补虚

对于无病也不虚的人,根本不需使用药物,他们的养生以非药物为主。

中医强调进补的原则是“虚则补之”。不是虚症患者是不能吃补药的。而虚症又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

不分虚实诸症,乱用补药,只能越补越糟。中药滋补大忌就是不辨体质随意进补,盲目跟风。

现在很多人越来越过分地依赖医生和药物,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老百姓说人是吃五谷杂粮长大,可不是吃药长大的。五谷杂粮是养人的,没有说谁生下不吃东西,就吃药,只吃营养素就能长大的,这样是不行的。

我们再看看我们的孩子,只要一感冒,一发烧,到医院肯定就给打点滴,好像不打点滴,这个病就好不了。我们要知道,是药就有三分毒,药是不能乱吃的,医也是不能乱投的。

中医有种说法,叫“有病不治为中工。”医生的水平有高有低,10个病人治好八九个是上工,治好五六个是中工,治好两三个是下工。如果有病不治,好的几率占一半,就相当于中工的水平。这是告诫患者有了病不要乱投医。

过去中国人的生活比较差,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都不去找医生,一得病,小病就扛着,大病就等着,实在不行了,再找大夫。现在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富强,大家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所以大家对健康问题的认识,也就越来越重视了。我说这既是一件好事,也不是一件好事。

如何谨慎的对待医和药?

我们有句话,叫做是药三分毒。这个毒有两种含义,西医讲这个药有毒性,那个药有毒性,是从分析的角度讲,吃了这个药以后,它对哪些脏腑,哪些组织会造成损害。

西药的作用很明显,它的化学成分告诉你就是什么,都是批量生产的化学药物,药物的成分很明确,下面的副作用也很明确,说明书中告诉你非常清楚。如果要想使用西药,一定要严格地在西医大夫的指导下去使用。

中药的“毒”,是指有偏性的东西。

我们中医在临床上使用的所有药物,都具有很强的偏性。

中医讲药食同源,因为“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用来纠正人体偏性的,都可以做药物,如麻黄、人参、附子、大黄等。

相对来说平性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稻米,虽然也有不同,但总体是平性的。而食物中的生姜、大枣、川椒、桂皮也都是药物。

中药同样有副作用,吃的食物或药物本来是纠正身体的不平衡,但如果吃这些反倒使身体产生不平衡的话,就是“毒”了。

中医采取补法还是泻法?

应该弄明白中医在怎么治病,如果一味地跟着西医的思维走,中药在你手中就是毒药。

比如说,人参好不好?好!但是看给谁用。人参之所以叫药,不叫食,就是因为它的药是偏性的。

总的来讲,人参有很强的补气作用,可以补虚养气,但如果给年轻人吃,他本来身体里面火力就很旺,吃了人参肯定就流鼻血,你说它是药,还是毒?用在需要人的身上就是药,用在不需要人的身上就是毒。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慎重。

无论食补、药补,人体都必须经过脾胃吸收才能利用。胃口不好,将导致体虚还不能进补的恶性循环。有人形容健康人体状态就像走得很准的钟表,没有必要人为地干预它的运行,切不可做那些“无病吃药,花钱买病”的傻事。

饮酒亦能养生关键在于少

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辛者能发散,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温阳祛寒,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

人类最初的饮酒行为虽然还不能称之为饮酒养生,但却与保健养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初的酒是人类采集的野生水果在适宜条件自然发酵而成的,由于许多野生水果本身就具有药用价值,所以最初的酒可以称得上是天然的“保健酒”,它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元朝医学《饮膳正要》一书中,对酒的利害总括为“酒味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胃肠,消忧愁,少饮为佳;多饮上身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是也,饮酒过度,丧生之源”。

饮酒的关键在“少饮”。酒里都含有酒精,酒精可以杀菌,就是所谓的“杀百邪”,因此某些流行病初现时,不少喝酒的人早晚都喝一小杯,人们把一些药如人参等放在酒里给病人服用,借酒“通血脉”“主行药势”,取得了更好的疗效。此外,可以借酒御寒,少量饮酒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恢复体温,这就是下海渔民常带酒出海的原因所在。

即便如此,很多人对此还是心有余悸——保健和伤身之间的“度”该如何把握呢?湖北省中医院国家级名老中医涂晋文教授对此做出了解答。

涂晋文说,喝酒保健在晚上6点左右最好,也就是晚餐时。因为酒精经肝脏分解时需要多种酶与维生素的参与,而人体此时分解的解酒的酶相对多一些,有利于乙醇的分解,再就是晚上喝酒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有些人还能帮助促进睡眠。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一般情况下,酒的酒精度数越高,则酒量就应相应减少,从一天的总量上来说,白酒一般应控制在50毫升左右,药酒控制在100毫升左右,黄酒也可以在100毫升左右,红酒控制在150毫升~200毫升,啤酒则控制在500毫升左右为宜。

许多人喝酒常一饮而尽,似乎一杯杯地干才觉得痛快,才显得豪爽。其实这样饮酒是不科学的,正确的饮法应该是轻酌慢饮。《吕氏春秋》说:“凡养生,……饮必小咽,端直无戾。”清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也说:“饮酒不宜气粗及速,粗速伤肺。肺为五脏华盖,尤不可伤。且粗速无品。”涂晋文建议,吃饭、饮酒都应慢慢地来,这样才能品出味道,也有助于消化,不致于给脾胃造成过量的负担。

为什么一些祖传的秘方不再灵验?

感冒的时侯,大家肯定是先去找西医,谁也懒得去找中医开几包中药回家煎着喝。肚子很痛的时侯,大家肯定会去找西医,做几个高科技的检查,看看到底是那里出问题了;刚发现糖尿病、高血压的时侯,人同样会去找西医,赶紧把血压、血糖降下来。。。那么人们什么时侯才会去看中医呢?很多人往往是感冒了一个月,看了很多医生都治不好的;因肚子疼开刀后还疼的;肝癌、肺癌、高血压中晚期、糖尿病出现并发症的;腰椎、颈椎麻木酸痛久治不愈的;病人就是感觉不舒服但医院就是检查不出任何异常的,才会来找中医。

春节前,老家邻居的儿子为父母花高价带回一大堆进补的中药。老两口奉为至宝,把羊肉和人参、鹿茸、雪莲等放在一起炖着吃。谁知没多久,他们患了一种说不清的病,上北京大医院来治疗,花费不菲。孝顺的儿子后悔不迭:不进补还好好的,进补却补出一身病来!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讲究养生保健。但有些人过分迷信药补,反受其害。目前,我国滥补中药的现象严重。很多人误以为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其实,中药进补也要讲科学,不能滥用,不可乱来,否则既花了钱,又伤了身。不合理使用中药进补,往往适得其反。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毒”是指有偏性的东西。在临床上,中医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身体的偏性。如果吃补药使身体产生不平衡的话,就是补“偏”了。拿人参来说,它有很强的补气作用,可以补虚养气,但如果给年轻人吃,他本来身体里面火力就很旺,吃了人参往往流鼻血。滋补中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补品,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药”。中医非常讲究平衡,人体既有不足的一面,需要补,也有亢盛的一面,需要抑制。如果补得太过了,就会适得其反,破坏平衡,营养过剩,也可能产生疾病。

中药养生,重在补虚。对于无病也不虚的人,根本不需使用药物,他们的养生以非药物为主。中医强调进补的原则是“虚则补之”。不是虚症患者是不能吃补药的。而虚症又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不分虚实诸症,乱用补药,只能越补越糟。中药滋补大忌就是不辨体质随意进补,盲目跟风。

临床制方时,是否采取经方成方加减,历来有不同见解,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举例来说,许多人都主张用经方、古方,临床要效法古方。冯兆张在《锦囊秘录》中说“方之为言,仿也······汉世才有方,为备于仿也。”认为古方均是供人效仿之用。

关于这方面,那些日本汉方学家做得更为绝对。大多数日本汉方学家崇尚中医经方,尤其推崇张仲景方。他们用仲景原方不做加减变化,在药店里出售成方药剂。例如小柴胡汤3剂或小青龙汤5剂等。但是也有人反对用古方。

如清代陆成一主张治病宜熟悉药性,不必拘泥成方。他说:“方即开列诸药而成者也,何以云宜用药不宜用方乎?曰:一药有一药之性质功用……洞明药性自能方。”吴鞠通更直截了当地提出“拘方治病病必殆”的观点。他说:“学医犹学弈也,医书犹奕谱也……然对局之际,检谱以应敌,则胶柱鼓瑟,必败之道也。

我在临床上尤其注重采取经方名方,但是并非机械地效仿,而是根据具体病人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加减化裁,这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因为古方名方,多有严密结构,药物配伍也是从长期实践中不断锤炼而来,更重要的是所以被称为经方或名方,是经过长期历史的检验,而且为大多数人所肯定。

所以我以为,采用占方名方加减治疗,不仅疗效好,而且也是明智之举。但是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来运用这些古方名方?这是我们要很好研究的。

我们主张采用古方名方,并非是原封不动地拿来就用。因为成方有限,而临床证候变化无限。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病人,有一些特定的情况。所以一个成方对一个具体病人,只能是大体上适用,很少完全吻合。所以,虽然选择了某一个成方,但是需要作相应的调整与变通。通常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1.在原方的基础上药物加减,或者在结构上调整举例说,一般都知道,《伤寒论》中的麻杏石甘汤可以用来治疗小儿肺炎。但是临床实践证明,如果原方不做加减用来治疗小儿肺炎,效果并不理想。

我们稍微审视一下,《伤寒论》原来麻杏石甘汤证与小儿肺炎临床特点即可发现,二者都有发热气喘,但有的证候有较明显区别:前者是伤寒汗下以后,余热迫肺所致,见身无大热、汗出而喘;而小儿肺炎属于温病范畴,温热之邪多热盛且多夹毒,故在方中必须加强清热与解毒之力;其次,小儿肺炎常喘憋较重,表现为肺气上逆明显,所以又需要加入降气平逆之品。

因此我在应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的时候,常在原方生石膏之外,再加入黄芩、知母以加强清气之力,加入金银花、连翘以解毒,再加苏子、葶苈子以降气平逆。这样加减结果,疗效明显提高。

又如,《伤寒论》中的白虎汤,是清泄气分热的要方,为治疗外感热病所常用。但是,白虎汤原方,主要是清泄气分里热,无形之热弥漫于气分。

表现为高热,面赤,口渴引饮,烦躁,舌苔黄,脉洪数或滑数。但是也并非一切气分热都能用白虎汤。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白虎汤四禁:“如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热势弥漫,脉应该见洪或滑。今脉浮弦而细,虽身有热,必夹有阴邪,不可单纯用白虎汤清泄;白虎汤证热势弥漫,邪机向外,故用白虎清泄。

如见脉沉,邪机向里,或有阳明腑实可能,则非白虎所宜,故亦属禁例;气分热盛,消灼津液,故见口渴甚。如口不渴,说明热邪不盛,或夹有湿邪,亦均非白虎所宜;阳明经证,热盛逼津外出,故多汗。如果气分虽有热,而表邪未解,表有邪郁,则无汗,也不是单纯白虎所能解决,故亦属禁例。这样吴鞠通从正反两方,将应用白虎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交代得甚为明白,告诫人们要对证用方,免得误用生变。

但是我们又必须指出:无论伤寒还是温病,白虎汤是我们治疗热病的重要武器,也不能被一些禁忌证所局限,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中医制方的灵活性,经过合理变通,许多情况又可以变禁忌为可用。在这方面,在吴鞠通以后的温病学家做出了榜样。

例如清代医家俞根初所著《通俗伤寒论》所制定的新方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上所说,如果发热烦躁等气分热,为在表的寒湿所遏,见脉浮弦而细,可以采用俞根初的新加白虎汤(生石膏、知母、荷叶、薄荷、桑枝、益元散、竹叶)。

这样虽然脉浮弦而细,亦能应用;如果阳明经证未解,而腑证已经出现,单纯白虎不能用,但是如果采用俞根初的白虎承气汤(生石膏、知母、粳米、芒硝、大黄、甘草),经腑双解,这样又可以变禁用为可用了;更多的情况是气分热盛,但表邪未解而无汗,不能单用白虎汤,我在临床上常将白虎汤与银翘散合用,这样不仅不会妨碍白虎汤的应用,而且起到表里双解的作用,使治疗走了捷径,加快疾病的恢复。

2.多功能成方,要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做不同配伍如甘桔汤,其组成仅桔梗、甘草两味,但有三方面作用,即利咽、排痰、排脓。如果用于利咽,则需配伍牛蒡子、黄芩、金银花、板蓝根、玄参、麦冬等;如果用于排痰,须配伍陈皮、半夏、茯苓、瓜蒌等;如果治疗肺痈,目的在于排脓,则需与千金苇茎汤结合,并加用鱼腥草、败酱草等。

又例如二陈汤是化痰主方,但是痰有寒、热、燥、湿、风、顽等不同。治疗不同的痰,必须将二陈汤做不同的变通配伍。如化热痰,二陈汤需配伍黄芩、瓜蒌、竹沥水、浙贝母、冬瓜仁等;如化寒痰,需配以干姜、细辛甚或附子;如化湿痰,需配以厚朴、苍术;如为燥痰,需配以知母、川贝、麦冬、天花粉、百部、百合;如为风痰,配以天麻、胆南星、白附子、僵蚕;如为顽痰,则需配以枳实、礞石、大黄等。

3.根据病情,两方或多方并用

遇到病情复杂的病例,单一成方往往难以满足需要,这时需要采用多个成方结合应用。例如,我在治疗一个顽固性呃逆的病人时,分析是由于肝郁气滞、痰饮内阻所致,则采用柴胡疏肝散、小半夏加茯苓汤、旋覆代赭汤等三方结合,取得良好效果。

在治疗腹泻的时候,如果是湿热泻,为了达到清热燥湿和分利止泻的目的,我常将葛根芩连汤与四苓散合用;对于久泻,如是伤食泻,采用保和丸与四神丸结合应用,以消食固涩止泻,标本兼顾;如久泻属于脾虚泻,则采用参苓白术散与四神丸结合应用,以达到健脾益胃,涩肠止泻的目的。

4.从古方中提取经典配伍

在古方名方之中,有许多精妙的配伍,在长期应用中,被人们看作是经典的配伍。我们将这些经典配伍,从古方中提取出来,应用到各种场合的处方重组中去,以制定相应的新方。

我常将这一配伍,广泛地应用于脾胃病中有痞满症状者,收到良好效果。《伤寒论》的茵陈蒿中茵陈蒿配栀子,是消退湿热阳黄的经典配伍,为治疗黄疸所常用。

《丹溪心法》中的二妙丸,乃苍术、黄柏相配伍,这是清热燥湿的经典配伍,是治疗湿热证的良方;后来《医学心悟》在二妙丸中加入牛膝,变成了三妙散,更善于治疗下焦湿热,是治;薏苡仁,进一步加强了清利下焦湿热的作用。我们在学习方剂学的时候,用心汲取这种经典配伍,对我们制方有极大帮助。

5.为了突出某一方面效果,需要在成方基础上强化用药许多成方名方,是我们制方的典范。

但是这些成方名方,仍然存在修改变化乃至强化的空间。有时候我们选择了某一个成方,为了提高某一方面的治疗效果,可以加入某些同类药物,以强化某一方面的效果。例如遇到肾阴不足的病人,我们可以选择钱乙的六味地黄丸,为了加强滋补肾阴的作用,可以加入女贞子、枸杞子、金樱子乃至龟甲、阿胶等;遇到肾阳不足的病人,我们可以选择《金匮》肾气丸,为了强化温补肾阳的功用,可以加入补骨脂、菟丝子、巴戟天,乃至鹿茸等补阳药。

6.了解名方的沿革,汲取其中思路演变,来改进临证制方技巧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成方的制方思想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变得更为严谨,更为准确,更加全面,从而其疗效也随之进一步提高。

例如,外感病解表方的制方思想的演变,从单一的辛温解表解膀胱经之邪,发展到辛凉解肺经之邪,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首先始于《伤寒论》的辛温解表,采用单一辛温发汗的麻、桂二方。第二阶段是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制定了人参败毒散,后来明代《摄生众妙方》又将上方去人参加荆、防,改名为荆防败毒散。

这是以荆、防、羌、独等辛温解表药代替了昔时的麻、桂,使辛温解表(解太阳经之邪)前进了一步,实现多元化。第三阶段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定的凉膈散,已经显现了从解膀胱经之邪向。解手太阴肺经之邪的过渡。第四阶段是金元时代李东垣制定了清心凉膈散(黄芩、栀子、连翘、薄荷、桔梗、竹叶、甘草),已经鲜明地突出辛凉解肺经之邪,清肺经之热。

最后到了清代,叶天士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著名论断,吴鞠通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专门用于温病辛凉解表的桑菊饮、银翘散的制定。至此,结束了历史上寒温不分的错误,建立了辛温辛凉同时并存的局面,使外感病解表法走上正确的道路。

在了解了解表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脉络后,我们在临床上治疗外感病的时候,就能够更好地运用解表法,使之针对性更强。例如我将辛温解表分成两种,即风寒外感而以肺闭咳喘为主要表现的时候,采用麻黄类方加减治疗;如果风寒外束,表气郁闭,导致发热恶寒、身痛无汗时,则采用羌活、防风等药剂,即以荆防败毒散为主来辛温发汗解表。

实践证明,辛温发汗解除表郁,羌防胜过麻桂;而散寒定喘,则以麻黄类方为胜。辛凉解表,取银翘散中荆芥穗、薄荷、金银花、连翘以辛凉清透,多数情况下,考虑到当今小儿,内热多盛,多需加黄芩、板蓝根或生石膏等以清肺胃之热。

又关于少阳膜原理论的发展,加深了对半表半里证的理解,改进与丰富了对半表半里证的治疗方法。半表半里涉及少阳和膜原。膜原理论早在《黄帝内经》就已经被提出:“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膜原也。”

这条记载,语言虽然简单,但是对于膜原的位置,它与脏腑的关系,以及它与疟疾发作的关系等方面,已经有清楚的描述。

但是吴又可当初只提出“邪伏膜原”未意识到此疫邪是属于湿热性质。因而在达原饮方中,加入了白芍、知母阴柔碍湿之品。待到后来清代温病学家,纠正了这一不足:薛生白在他的《湿热病篇》中,在涉及膜原证时,明确提出“湿热阻遏膜原”,并在他的方药中去掉了知母、芍药滋阴碍湿之品,加上燥湿芳化之品(柴胡、草果、槟榔、厚朴、藿香、苍术、半夏、菖蒲、六一散),从而消除了碍湿之弊,又强化了化湿功能,使处方更为合理,更为有效。

与此相仿,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制定了柴胡达原饮,也作了类似的调整(柴胡、草果、槟榔、枳壳、厚朴、黄芩、青皮、荷梗、桔梗、甘草)。

在了解了膜原以及对于膜原证及其治疗沿革以后,我对这一问题也在不断深化,制方与用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最初,治疗此证,往往照搬吴又可的达原饮原方,疗效不很稳定,后来在学习清代温病学家关于膜原学说及实践的研究进展以后,我在这方面的处方用药,也有了质的变化。

现在我认为:出现三焦膜原证,一般都有湿,制方用药在化湿同时,要避免阴柔碍湿之品,临床我常仿俞根初的柴胡达原饮化裁加减;但也不能死守一方而不加减变化。由于临床情况的复杂多变,随着伴随症状的不同,我又进行了灵活的加减变通。

但是,我从临床实际又发现,对于三焦膜原证,制方用药。-二般要避免加入阴柔碍湿之品,但也并非绝对,任何一条规则,都可能有例外的情况。湿热不解,长期流连,有的病例有可能出现湿热化燥伤阴的现象。我在临床就遇到过这样病例:膜原证长期不解,寒热如疟证仍持续,但舌苔已呈现花剥苔,即残留的腻苔与剥脱同时存在,在应用柴胡达原饮加甘寒滋阴之品后,病情得到控制。

7.在成方的启发下制定新方

以上所述,主要是在古方成方的基础上加减变化,将古代的制方成就,应用于当今的临床实际中去。除此之外,在成方的启发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方,即既有古方成方的影子,也有当今各临床家的经验特点。

举例来说:我的一个治疗小儿虫积腹痛的经验方(藿香、枳壳、木香、白芍、黄芩、川黄连、延胡索、乌梅、川椒、小茴香、槟榔),既有《伤寒论》乌梅丸的影子,也有我日常用药伍的经验,形成一个新的方子。

又例如我的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腺炎的验方——消蛾清解汤(蝉蛻6克,牛蒡子6克,桔梗6克,柴胡10克,生石膏20克,牛甘草6克,黄芩6克,知母6克,板蓝根20克,草河车20克,天花粉6克,连翘10克,玄参15克,赤芍10克,僵蚕6克。其中有银翘散和白虎汤的影子,但已经是一个基于临床实际的新的处方。我的一个治疗急性痢疾的止痢清导汤(藿香10克,木香6克,槟榔6克,白芍10克,秦皮6克)。其中虽有白头翁汤的影子,但是无论从结构还是从配伍看,已经是一个新方了。

从以上所述可知,古代的经方、名方、成方,也包括近代验方在内,是千百年以来,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的经验结晶,舔聚着历史的积淀,这是我国医学宝贵历史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无穷的启示,再加上结合实际的变通,就可成为攻克疾病的有力武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THE END
1.十大保狡品牌保狡什么牌子好2024年保健酒十大品牌最新发布,保健酒排行榜前十名品牌有劲酒、椰岛、竹叶青酒、古岭神、致中和、广誉远、中亚至宝、同仁堂、华佗十全酒、无比。保健酒10大品牌排行榜由品牌研究部门收集整理大数据分析研究得出,帮助你了解保健酒哪个牌子好。https://m.maigoo.com/maigoo/845bjj_index.html
2.食品招商网企业关注排行 1诸城市昊腾机械厂 2湖北希之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3天津冠芳可乐饮料有限公司 4贵州茅台酒厂(集团)白金酒 5上海腾维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6济源市优洋饮品有限公司 品类热点排行 保健酒[上海][山东][浙江] 方便食品[浙江][上海][广东] 啤酒[上海][广东][山东] http://www.foodszs.com/
3.猕猴桃酒500ml皮箱装果酒女士养生保狡价格猕猴桃属营养水果,堪称“果中”。以其酿造的果酒被酒业专家誉为“果酒王国的新一代酒后”。双叶牌猕猴桃酒选用优良生态环境生长的优质猕猴桃鲜果,以原汁酿造。具有酒体丰满,果香浓郁,酸甜适口、回味悠长之特点。 猕猴桃酒500ml皮箱装果酒女士养生保健酒价格沃林猕猴桃酒新鲜金艳猕猴桃酒价格千裕猕猴桃酒价格 http://www.9998.tv/jiage/6754.html
4.营养保健品不注明适用人群要被罚是真的记者求证营养保健品不注明适用人群,违规! 有商家为此赔偿了13万余元 巧的是,常熟法院昨天下午一审宣判了一起关于营养保健品成分标注问题的案子,当庭判决商家支付十倍赔偿。 花1.5万元买芦荟营养软胶囊 送孕妇服用时被告知“慎用” 今年5月,孙女士在药店看中一瓶芦荟提取物营养软胶囊,因为正好有一位朋友怀孕了,她想https://www.xywy.com/nk/a4b1571952.html
5.综合新闻中心将推50旅游城市满意度排行榜 (2010年3月24日 04:01) 黄河大堤附近有一大片 (2010年3月24日 04:01) 天桥“体弱”,请多关照 (2010年3月24日 04:01) 白玉如意336万元夺冠 (2010年3月24日 04:01) 本地超市米价平稳 (2010年3月24日 04:01) 我省将参加亚洲最大游戏展 (2010年3月24日 04:https://news.sina.com.cn/2010-3-24/index.shtml
6.沂蒙新闻网临沂新闻综合资讯媒体沂蒙经济新闻临沂列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排行榜18名 互联网2019-12-020 近日,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简称CEI指数)课题组在京发布了全国252个地级城市及36个大城市的商业信用环境指数排行榜。这是自2010年首次发布以来的第6次发布。其中,临沂位列地级城市排行榜全国第18名。 CEI指数是由京WORK-北京码头智库支持,中国管理https://www.yimengxinwen.com/5/
7.祈夜女士养颜酒加盟费用多少加盟怎么样一个大好的手机摆在你的面前,一个让众多商家翘首以盼的商机展现在你的面前!它就是——祈夜女士结果养颜酒!祈夜女士结果养颜酒,一直占领养生保健酒市场优先。这是一个让加盟商成功的创富项目。低难度进入上百万的白酒行业,、高收银。 中秋节的优选——祈夜女士结果养颜酒!中秋市场仅仅是月饼的市场么?非也。传统http://www.jiameng.com/qynsgxj/
8.做个举止优雅的空姐——《空姐说礼仪》(五)但毕竟这是一个大站,停靠在这里的车大概有几十辆,分别去往不同的地方。我很警觉地站在原来候车的位置,但是这次我又失算了,第三辆车没有停在站牌前,而是提早停车了,远远看是一辆空车,但当我快速走到车门前才发现上车的人很多,我刚刚踏上前门的台阶,就被后面的人给“扯”了下来。好歹上车后,我发现挤上来https://news.carnoc.com/list/98/98996.html
9.京东优评热卖商品优质评价排行看实拍买好货坡跟鞋 马丁靴 内增高 松糕鞋 防水台 特色鞋 雨鞋/雨靴 雨鞋/雨靴 女靴 鞋配件 妈妈鞋 帆布鞋 筒靴 踝靴 雪地靴 布鞋/绣花鞋 鱼嘴鞋 女士休闲鞋 黄金> 黄金素链 黄金转运珠 黄金耳饰 黄金吊坠 黄金手镯 黄金手链/脚链 金银投资> 投资收藏 投资银 投资金 银饰> 银耳饰 银手镯 宝宝银饰 银戒指 银吊坠https://www.jd.com/phb/key_152480259f0f7b23ec5f1.html
10.竹叶青的作用(通用9篇)2006年底,“二十一世纪奢华品牌榜”在上海揭晓,与众多的顶级品牌评选榜不同的是,本次评选除了涉及最受中国商务人士欢迎的全球顶级品牌之外,还把眼光放在了如何推出中国自己的顶级品牌上,而“论道”竹叶青则是入选的唯一中国茶叶品牌。 近年来,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的新舞台。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有10%的人具备消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6q530y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