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鹤山市辖沙坪街道和雅瑶、龙口、古劳、桃源、共和、址山、鹤城、云乡、宅梧、双合等10个镇。全市有居委会26个,村委会112个,三峡库区移民村10个。
鹤山市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地跨东经112o28’-113o2’,北纬22o28’-22o051’。处西江下游右岸,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全县总面积为1108.3平方公里,东西最宽约58.7公里,南北相距约42.3公里。北邻高明,西北接新兴县,东南毗连新会县,西南接开平,东北与南海县隔西江相望。
鹤山地形东西宽,南北狭长,中部山峰绵亘,丘陵起伏,地势自西略向东倾斜东部低平,北最低。最低大埠围,海拔仅1米。丘陵主要分布在市境东北、中南部,面积达100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0.5%。海拔500米以上山地23.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2.1%,其中皂幕山主峰亚婆髻海拔807.5米,为全市最高山峰。冲积平原面积为8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42%,主要分布在古劳、沙坪。
鹤山紧靠西江,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西江干流、沙坪河、雅瑶河、宅梧河、址山河等8条,总长200.8公里,流域面积1003.28平方公里,除沙坪河属西江交流外,其余均属潭江水系。全市径流总量为10.17亿立方米(不含西江干流)。
鹤山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北纬22.29度~22.52度,东经112.28度~113.25度),属南亚热带季风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温和湿润,境内具有海洋气候特征,温、光、热、雨量充足,四季宜种。年平均日照1789时,年日照率达40.1%日照时数,带来太阳辐射热量大,年平均辐射量104.08千卡/厘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2.6℃,年平均降雨量l700公厘左右,夏秋多台风暴雨,无霜期为365天,冬春有冷空气侵袭和偶有奇寒,无霜期长。
据2000年鹤山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共有30个民族,汉族人口为398016人,占总人口数的98.09%;少数民族人口为7763人,占总人口数的1.91%。在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数最多,占少数民族的54.42%。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13年10月,鹤山市户籍人口36万,常住人口42万,其中外来人口占四分之一,人口密度为320人/平方公里。
2009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38亿元。新建、改建公路94.9公里,其中一级公路3.3公里,二级公路10.9公里,三级6公里,四级74.5公里。2010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78亿元。新建、改建公路102.5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1.1公里,二级公路11.5公里,三级公里1.8公里,四级公路78.1公里。
江肇高速公路鹤山段、佛开高速公路鹤山段、广珠铁路鹤山段完成征地拆迁工作,交付施工单位使用。江肇高速公路2010年12月31日建成通车。
2014年鹤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0.76亿元,增长6.9%,增速在江门地区排名第4;三次产业比例为三产比7.3:55:37.7。分行业看,第一产业增长3.9%,第二产业增长9.6%,第三产业增长3.2%,其中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7.2%,是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了生产关系,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1950-1985年35年间,尽管经历了曲折,出现过失误,全县经济仍取得长足的发展。其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时期。
鹤山市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耕作条件优越,历来是广东省商品粮基地。鹤山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使传统农业向商品化、基地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初步建成优质粮、蔬菜、西瓜、粉葛、水果、生猪、三鸟、水产、花卉苗木、木薯十大农产品基地。
鹤山的工业,在建国前仅有一些以农副产品加工和修理业为主的小手工业,产品以茶叶、烟丝、酱油、工艺狮头等较为著名。民国12年(1923年)出现了印刷、土法造纸等行业。民国14年,沙坪兴办光明电灯公司,协隆米机,开始了鹤山近代工业。但自30年代起,连年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工业发展缓慢。到1949年,全县仅有54家规模小、设备简陋、生产水平低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小厂(场),职工770人,全年工业总产值仅有77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占当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1.3%,主要产品是一些铁木农具、家具、竹器制品、烟丝、茶叶、酱油、面豉等手工业产品。
第三产业成为鹤山发展的新亮点。通讯、电子、汽车、住房等高档、大额商品销售畅旺,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形成。交通运输、旅游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金融证券、保险、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
2009-2010年,鹤山市完成大林路、新环路路面一期改造工程及桂北村垃圾收集点改造工程建设;完善鹤山公园绿化、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市国防大厦、“鹤山十里方圆”二期工程建设,启动市妇幼保健院、市供电调度综合大楼、鹤山市实验中学、沙坪中学(新校区)、鹤山碧桂园“大润发”大型综合商场等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实施“三旧”改造工程,开展绿道建设和村庄整治工作,推进建设岭南特色宜居城市。至2010年底,城区公共绿地面积749公顷,园林绿地面积703公顷,城区绿化覆盖面积730公顷,城区人均公共绿地14.68平方米。不断加大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实现上门收集垃圾31263户,日均清运生活垃圾328吨;鹤城镇、址山镇、龙口镇、雅瑶镇、古劳镇、桃源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2010年供水干管总长850公里,售水量3312.56万吨,城区饮用水普及率100%,使用液化石油气普及率98%。
鹤山市分为北、南、西三个经济组团。北部组团以城区为中心,古劳、龙口、桃源、雅瑶四镇协调分工、共同发展。南部组团以共和-址山镇为中心,西部组团以宅梧镇为中心,分别带动周边城镇发展。其中,址山镇和共和镇是广东省中心镇。
鹤山话源于古代汉语而又接受了南方少数民族及外来语言影响,形成的一种地方方言。境内属广府话流行区,居民日常交际、学校、会议、广播、电视等均使用广州话,但是语音语调上有差异。因地缘及人口源流影响,鹤山为方言较复杂地区之一,大体可划分为6个方言区,有些地区存在不同方言并存,出现一地“双语”,甚至“三语”现象。如鹤城、云乡、合成等客家方言区,就是既流行客家话,又通行白话(即广州话)的“双语区”,址山、共和、双合等一些地方则是客家话、四邑话、白话三语并存。
沙坪自民国2年(1913)起就是鹤山县治所在,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县对外交通主要孔道。故沙坪话是全县使用最广的语言,主要流行于县城、沙坪、龙口、桃源及古劳区部分地方,约15万人,占全县人口47%。沙坪话属广府语系,与广州话基本相同,如有y、oe-类韵,端组保留塞音t、t‘和9个声调等,但语音、语调有差异,如沙坪话,语末常带“磨”、“Ⅱ罗磨”的尾音,构成沙坪话的特色,这在广州话是没有的。
鹤山客家先民原为汉中一带汉人,后迫于战乱,自东晋起陆续南迁,先至长江流域,后入粤。在迁徙过程中,原先的母语受沿途方言影响,进入鹤山后,又接受了当地方言因素,经过漫长的历史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鹤山客家话。鹤山客家方言主要分布于鹤城、云乡、合成、宅梧的白水带、龙口的四堡及共和、址山区部分地方,约有7万人,占全县人口22%。其语言特点是:一、语音,声母s、sh不分,丝、诗同音;没有撮口呼(y)、(∈)为主要之元音的韵母;声音保留了古汉语韵尾-b、-d、-g;一般只有6个声调,平人分阴阳,上去声不分。二、词汇,较多地保留古词语,与普通话有差异,如噍(咀嚼)、叫(哭)、禾(稻)等。三、语法上有特殊的名词、量词配搭关系,如“一只人”;其次,通过变调表示远指和近指,如‘kee(这里)ke'e(那里)。鹤山客家话与台山赤溪客家方言基本相同。
以昆东话为代表,属粤方言四邑语系。主要流行于雅瑶区及与之相接的沙坪区部分乡村,约3万余人,占全县人口10%。其语音特色:语音有19个声母,55个韵母、8个准韵母和9个声调,与四邑话基本相同。如大多有边擦音d母;古精组与知、照组不混;古端组失落t、t‘声母变为零声母和h;元音a不分长短。但雅瑶话有撮口y-及oe-类韵;没有双唇塞音p、p‘,这点异于四邑话。有相当多的名词、代词、量词读为21低调,如歌、街、圩、桑、裤、蚊等;人称代词,通过变调表示单复数,三个人称代词单数都读中平33、复数降为21,如我no(单)、no(复),你nai(单)、nai(复),他们kui(单)、kui(复)。
属广州方言区,分布于古劳水区,约1万人,占全县人口的3%。古劳与南海九江、西樵相邻,语言与九江、西樵话相似。
属四邑方言区。主要流行于址山、共和两区和双合部分地方,约3万人。占全县人口9%。址山与开平的水口、新会的司前相接,共和与新会的杜阮、大泽相邻,址山话均受两地方言影响,境内流行四邑话。
属四邑方言区。主要流行于宅梧、双合两区及合成部分地方,人口约2.5万人,占全县人口8%。宅梧话与开平水井、苍城话相近,流行四邑话。
鹤山高考成绩稳居广东省前列,拥有全国示范性高中1所(鹤山市第一中学)、省一级学校5所、江门市一级学校5所、鹤山市一级学校6所以及鹤山市职业技术高级中学。鹤山著名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有:鹤山一中、鹤华中学、纪元中学、鹤山二中、沙坪中学、鹤山三中等,沙坪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小学,碧桂园中小学,向阳花幼儿园、财贸幼儿园、新星幼儿园、沙坪镇幼儿园等。
鹤山拥有北湖宾馆、叠翠山庄、华安阁酒店及福林酒店等星级酒店,并开发了大雁山风景区、马山、仙鹤湖、古劳水乡等旅游景点和东坡亭、铁夫画阁等旅游度假胜地和人文景观。
蟹眼泉位于江肇公路雅瑶镇的陈山与石湖路段之间。因两泉眼状蟹眼而得名。一泉眼喷水量约为399公斤/小时,水温保持在20℃至25℃之间。此泉古已有之,1933年在其旁立一石碑,正面阴刻其名,背侧雕有花瓶图案及竹节纹饰。鹤山市政府斥资18万元,予以修扩,以泉为轴,辟地800平方米,外架石桥,建仿古牌坊,三面垒砌石墙,内砌假山、石阶,再加绿化美化,而内右方有热心人士捐资8万元,建六角石亭一座。
鹤顶亭为鹤邑名胜,位于旧县城内鹤山之巅,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知县刘继倡导所建,现亭是1998年重建。刘继撰《鹤顶亭记》叙其建亭宗旨,意谓鹤为仙禽,外形俊美,品性高洁,愿后世登亭者顾名思义,以鹤自勉,懋著循迹,勿作贪官污吏,其立意至佳。
鹤山境内曾有20余座关帝庙,保存尚好的只有共和大凹村的一座。它是清光绪丙申年(公元1896年)由当地绅民集资在旧庙基础上重建,并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修葺过的。庙宇包括主座、左右青云巷及左右厢房,面积357平方米。其营造法式与佛山祖庙相仿,体现清代后期岭南庙宇的建筑特点。这座小小的关帝庙汇集着建筑、雕塑、书法、楹联、图书等艺术,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1994年,市人民政府把它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铁夫画阁位于鹤山市雅瑶镇陈山村,它是为纪念著名爱国画家李铁夫先生而于1983年兴建的。李铁夫先生是一位富于正义感而有节操骨气的爱国者,早年投身革命,曾先后加入兴中会和同盟会,并亲自担任同盟会纽约分会书记达六年之久。孙中山先生曾撰文称他为"东南亚巨擎",他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鹤山市不仅有南洞鸡、址山生炒鱼片、鹤城坑螺、长连氹桂花鱼、双合沙姜鸡、上南烧肉、升平竹升面等特色美食,也有凤凰酒店、文华会酒店、银业雁山酒店、江夏酒店、文华酒楼、河珍渔港、北湖海鲜城、小榄公菜馆等知名餐饮名店,以及以鹤城祥兴农庄为代表的“多位一体”式的田园型餐饮企业,更有阿菠萝、轩辕等西餐厅。
“茶山水浸鸡”一锅清汤放上几块树根(当地人叫“树仔头”),熟透的鸡肉香气扑鼻。鸡肉在汤里烧来烧去还是那样鲜嫩,一点也不老火,鸡肉烧不老的秘方在汤水中的“树仔头”,这是茶山特有的药材“五爪金龙”,在汤水中加进这些药材,不仅风味独特,而且鸡肉也烧不老。鸡肉好吃,除了会选择鸡种,关键的还是烹饪技术,而“五爪金龙”药材是他们的“镇山”之宝。
鹤山著名土特产。鹤山人种茶始于宋代。到清道光初年,种茶面积达5333.3公顷,年产毛茶8.5万担。年出口茶叶6万担,远销欧美、南洋、大洋洲等地。鹤山茶以其条索紧细,成色油润,汤色鲜亮,清香味浓,滋味甘滑,清热消热消滞而著称。其中以古劳茶山、宅梧白水带、鹤城马耳山三个产地的最佳。“古劳银针”为古劳茶的雅称,其形似寿眉,状若银针,叶背显毫如银,叶色清翠,汤色清澈而略带浅绿,回甘力醇和。生长在石岩头(地名)的茶,其味芳香浓烈。乾隆年间《鹤山县志》云:“古劳茶味还武夷而带芳,邑中物产唯此可以甲诸郡”。原古劳、鹤城、白水带三地茶农以茶为活,鹤城的主街被命名为“茶行街”。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战乱,茶叶生产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恢复茶叶生产。70~80年代在合成农场建立大型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在桃源马山成立茶叶科学研究所。1998年,全市茶叶收获面积153.9公顷。
鹤山名优特产。产于古劳镇丽水石岩头,故又曰岩头茶。该茶条索紧结,挺直似针,色呈银灰;泡后色泽碧绿明亮,叶底幼嫩,味道醇和清香;浅饮即舌滑喉凉,极感舒适;多饮止渴生津,全身爽快。一向誉为茶中妙品,早已蜚声遐迩,驰名中外。晚清时期已极受推崇,成为中国名茶品牌之一。
鹤山名特产。品牌以其产地冠名。马耳山位于鹤城西北部约6千米,高耸挺拔,雄伟壮观。山上茁壮翠绿的一片片,便是驰名遐迩的茶园。马耳山麓为丘陵山坡,壤松土软,泥骨色黄,向阳背风,宜种青茶。种后冬盖山草,春暖滋润,生势壮旺。200多年前,惠州姓杨者迁居于此,6户20人,沿坡开垦茶地。后练常精、练常振兄弟两户迁此,开垦茶地4公顷。鼎盛时期,茶农达20户,200多人。茶青按季而采,春茶于清明,秋茶于白露。制作向用传统工艺。清末民初,鹤城街内建有美珍、树芳、恒兴隆、裕生、新广兴、联昌盛等大茶庄,皆为当地商人合资开设。该街今仍以“茶行街”名之。
鹤山特产。主产地为古劳茶山。种植历史近50年,引进人叫球长伯,后遍及各家各户。现种植面积约1.5公顷,年产量7.5吨。素馨,草本植物,春季种植,花开于夏,雪白芬芳。采摘却于花蕾未绽之时。人工撷取,常人日采4至5斤。摘后经过蒸晒或烘干程序;日晒者,色泽金黄,成针状,称素馨针。据医书记载,素馨针有疏肺解郁,清热去毒功效。故一般用于制药。
鹤山名优特产。以雅瑶镇古蚕村生产而出名。该村处丘陵地区,耕地对红烟生长特别适宜。古蚕先辈在明末清初开始试种红烟,并逐渐学会施用有机肥料,如花生麸等。收烟期为芒种至夏至,此期间阳光充足,对烟青露晒有利,露晒约几十分钟收起焗至黄蜡色,再进行暴晒7天左右,此时烟叶油份适中,存放多年也不变质。早在清朝中期,古蚕红烟开始出口到南洋一带,制成的吕宋烟气味香醇,因而驰名海内外,并带动起古蚕红烟逐渐进入发展盛期。冬种时,七成耕地面积种上了红烟。随着经济发展,种红烟经济效益逐渐减少,村民开始改种其它作物,村内仍保持有几十亩红烟地,普遍用于自给。
鹤山名优水果。珍稀荔种。植于双合镇双桥东园村,故名。距今400年前,村民李卓化由新兴市国恩寺六祖手植之千年香荔引种归来。现其母株高4丈,树身粗壮,枝繁叶茂;其旁一荔,树龄过2百年,体亦伟硕,人称“母子树”。两树枝叶交错,荫覆过半亩,蔚为奇观。此两株古荔,虽历遭劫难,仍顽强茁壮,年年挂果,丰年产量达1吨。
鹤山名优水果。产于双合镇。该荔枝品种叶尤深绿,果实呈蜡白色,肉厚清甜,可食部分占全果75%。以泗合坑尾塘所产的最负盛名,核小、清香蜜味,汁多而不滞,风味别具一格,肉脱壳后用烟纸包亦不沾湿。据史料记载:清代,附近县官,每年荔熟时,必骑马前来品尝,亦成为鹤山海外联谊会所组织的“啖荔团”的青睐果品。双合种植荔枝,历史已超350年。1989年镇成立荔枝协会,加强了科研与指导,更显规模。今全镇植荔746公顷,品种有黑叶、妃子笑、桂味、糯米糍、槐枝、白腊、白糖罂等。
免费将最新的海运、空运新闻和促销直接发送到您的收件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