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饭:在新发乡境内,有一种黄色的小花,一般开在清明前后。善于发掘的布依人祖先们,用这用淡黄色的小花泡出的汁水煮米饭食用,形成了自己一种独特的饮食习惯。这种花被布依人称为“染饭花”。
染饭的制作方法是:将染饭花采摘后洗净,用水浸泡后榨汁,将榨出的汁淘米(糯米)后煮熟即成。染出的饭颜色金黄,清香可口,特别是其中淡淡的花香与糯米的香味巧妙融合,入口回味无穷。现在,布依人也会在染饭花开的时节将其采摘后洗净晾干,在一年中的每一个想吃染饭的日子里拿出浸泡,制成染饭。一年四季均可吃到这种美味的食物。
大方冬荪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顺德街道办事处、红旗街道办事处、慕俄格古城街道办事处、东关乡、绿塘乡、鼎新乡、猫场镇、牛场乡、马场镇、对江镇、小屯乡、羊场镇、理化乡、黄泥塘镇、六龙镇、凤山乡、安乐乡、核桃乡、达溪镇、八堡乡、兴隆乡、瓢井镇、长石镇、果瓦乡、大山乡、雨冲乡、黄泥乡、沙厂乡、百纳乡、三元乡、星宿乡等31个乡(镇)、办事处现辖区行政区域。
威宁荞麦
贵州威宁盛产荞麦,素有“荞乡”之称。荞麦分为苦荞和甜荞两类,反映出荞本身甘苦统一的特性,也寄寓着人民生产荞麦的内涵。甜荞口感好,但营养不及苦荞。故有“甜荞养嘴不养身,苦荞养身不养嘴”的评说。威宁的农业科技开发研究者,深谙苦荞消炎健胃的价值。苦荞含有19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为人体必需,含有铜、铁、锌、铬、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C、E,特别是防癌治癌的芦丁含量高。因此,确定了以食代药的开发构想,研制成了“老荞酵”荞酒、荞益粉、荞炒面等系列食品。
梦樵毛峰
梦樵毛峰——2015年度名特优新农产品
对坡沔鱼河四腮鱼
对坡沔鱼河四腮鱼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对坡镇的特产。四腮鱼,因为有两个真腮、两个假腮而得名,清香味美、油而不腻,而且有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益肝肾,治水气,安胎补中,多食宜人的功效。
沔鱼河发源于对坡镇法泥村境内,顺东流程60余里至燕子口镇龙洞天生桥下钻入溶洞,这60余里河流称为沔鱼河。四腮鱼,因为有两个真腮、两个假腮而得名,它不仅形态与一般鱼不一样,就连吃味也非常特别,清香味美、油而不腻,而且有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益肝肾,治水气,安胎补中,多食宜人的功效。由于四腮鱼有这些妙处,一传十、十传百,消息居然传到皇宫,皇帝就下令进贡四腮鱼,那时全靠人运马驮,万水千山路途遥远,而四腮鱼离开这条河的水就无法存活,几个就会死,送到皇宫的四腮鱼不是干鱼就是臭鱼,皇帝因吃不到新鲜的四腮鱼,就下令把承办1和民夫处死。为此,不知残杀了多少生灵。后来老皇帝离世,新皇帝继位,为稳定社禝、安扶民心,颁旨免去进贡四腮鱼。从而,四腮鱼又叫免鱼,这条河就叫免鱼河。直到湖北沔阳张姓人家迁到免鱼河畔的张家寨定居,为记念老家就将“免”字改写为“沔”,沔鱼河由此而名。
韭菜炒核桃
在毕节学院内的至善堂里有一道口碑甚好的菜肴:韭菜炒核桃。是啊!清炒韭菜、韭菜炒蛋、韭菜炒虾肉等很平常,但韭菜炒核桃确是道稀罕的菜品了。
奢香玉簪
“奢香玉簪”属于黔菜中享有600年历史的传统名菜,原名叫油炸犀牛角,是以肥瘦猪肉为主料,配以辣椒等炸制而成。相传明代,贵州当地的统治者曾以此菜招待过明朝皇帝派来招降的使者。由于当时辣椒刚传入中国不久,栽培和食用尚未普及,这位使者不识辣椒,也不习惯辣味,误认为对方用毒药陷害他,致使谈判中断。所幸统治者的夫人聪明,当即向朝廷奏本,说明原委,待朝廷查明1,便封夫人为“奢香夫人”,贵州因而臣服明朝,历史竟能因一道菜而差点改变,至此之后,贵州人为纪念奢香夫人,将此菜改名为“奢香玉簪”,流传至今。
制作方法
原料:辣椒(青,尖),虾仁,猪肉(肥瘦)。
调料:鸡蛋清、香菇、大葱、姜茸、淀粉、料酒、酱油、味精、盐、香油、花生油。
工艺:包、卷、炸。
1.将猪肉、虾仁、香菇、葱、姜剁碎切末,加入料酒、酱油、味精拌成馅,将肉馅装入青辣椒中,用淀粉、鸡蛋清、精盐、香油、清水拌匀,制成蛋清糊。
2.锅内加油烧至七成热,将装好馅的辣椒裹上蛋清糊,逐一放入油锅炸熟即成。
制作要诀
2.蛋清糊中放入香油,可以使糊香而脆,蛋清糊不宜裹得太厚,肉馅调味适当。
3.操作精细,蘸糊要匀,否则会溅油。
4.因有过油炸制过程,需准备花生油700克。
八堡苗家水花酒
八堡苗家水花酒是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八堡乡的特产。八堡苗家水花酒是苗家人世世代代留传下来适合一年四季饮用的民族工艺酒饮品、也是苗家人专门接待客人所用的酒。苗家人每年农历九月或十冬腊月用糯米酿制而成。酒色成金黄色半透明体,泛着嫩绿色,酽得粘手。
贵州省大方县八堡乡位于黔西北,青龙、油沙、沙龙三条山脉从南北并行,八堡地势高峻,山脉气势磅礴,海马箐、火烧箐高耸云端,呈东西窄而南北长之势,气候四季分明,有凉爽而多雨的夏天,也有寒冷而冰天雪地的冬天。八堡乡位于大方县城北约65公里处,属于中山低谷和陵洼地貌,拔1845米,低海拔1425米,相对高差420米,积温3600度,年均降雨量960毫米,无霜期360天左右。这里终年气候温暧湿润,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清洌甘甜的山泉。当地人选择用当地的优质糯米,辅以得天独厚的山泉,自然就酿造出香醇可口的水花酒。
苗家水花酒是苗家咂酒之一。品评过很多中外名酒的专家们认为,水花酒与其他酒相比较,无刺激口腔、咽喉的感觉,相反饮后绵甜酸辣爽口,风味独具,加之度数适中,是现代人们追求的佳口感。因其不含1,饮用后嘴唇滋润,醉不伤体。
其次是它的营养性,八堡苗家水花酒因主要原料系本地优质糯米,经过自然发酵酿制而成,所以其营养成份远远超过蒸馏酒。在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优质的水资源,使苗家水花酒与众不同。
金沙回沙酒
金沙回沙酒具有酱香突出、优雅细腻、味醇丰满、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的独特风味。
金沙回沙酒是贵州老牌名酒,以优质高粱为原料,小麦制曲,采用两次投料、八次发酵、七次蒸馏取酒的茅台酒生产工艺酿造,是贵州除茅台酒外的个大曲酱香型白酒,具有酱香突出、优雅细腻、味醇丰满、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的独特风味。“金沙回沙酒”秉承传统的茅台酒酿造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以其独特“香醇味浓、馥郁堪夸”的特点而享誉省内外。早在60年代就被誉为贵州“二茅台”,曾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酒文化节金奖、历届贵州省产品及贵州群众喜爱的产品杜鹃杯等奖。
多年来,公司生产的系列产品,经省、地、县质检总部抽检,市场合格率年年都达100%,多次被省、地、县工商部门授予“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称号。2010年10月8日,公司注册商标“金沙”及图形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贵州省毕节地区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作为区域性强势品牌的“金沙回沙酒”,在原有毕节核心市场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以毕节、贵阳、遵义、水城、安顺为核心市场,黔南、黔东南、黔西南、铜仁为成长市场的省内市场布局,同时开始着手布局湖北、广西、云南、广东、江苏、河南等省外市场。
黔西素辣椒
素辣椒,是黔西特有,用豆豉粑,糊辣椒面、盐等精制而成,口味独特,深受广大朋友们的喜爱。
黔西素辣椒品牌:徐顺昌素辣椒、田园素辣椒。
威宁小粑粑
威宁县小粑粑馅子的香味十分诱人,表面和软,底面焦黄香脆,吃起来清爽可口。
威宁小粑粑是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一种特色食品,是入选《中华食文化大辞典·黔菜卷》的著名特色小吃。
毕节可乐猪
可乐猪是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可乐乡的特产。可乐猪(又称乌金猪)为肉脂兼用型猪种,肉质好,是加工火腿、腊肉的优质原料,享有“宣威火腿可乐猪”之说。
可乐猪是黔西北有名的地方猪种,赫章县的彝族苗族可乐乡为其中心产区。可乐猪作为乌金猪的主要支系,与在赫章县可乐乡一带出土的“陶猪”极为相似,可乐猪因此而得名。
可乐猪属放牧型猪种,适应高寒气候和粗放饲养,体制结实,后腿发达,其肉质优良、肉味鲜美、口感细腻,既适合鲜用,又是制成腊肉火腿的优质材料。可以用其腌制火腿、腊肉,产品以色鲜、清香味美及耐贮而享誉国内外。为此,可乐猪还以优良地方猪种被列入《国家猪种资源志》。
织金荞凉粉
织金荞凉粉是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的特色小吃。织金县荞凉粉辣香爽口,生津解暑,清凉降火,是当地居民必不可少的驱暑小食。
荞凉粉是贵州省的一道名小吃,是男女老少都喜爱的一道小食。全省各地均有荞凉粉,但以织金荞凉粉具特色。荞凉粉是用荞麦打去壳,干磨成粉按1:4的比例加水和适量的明矾水调匀,下锅用微火慢慢边煮边搅,煮熟冷却而成。食用时翻倒出来放在案板上,用特制的刮子把荞凉粉刮成细长条装在盘子里,用另一小碗放入酥黄豆、酸萝卜丁、黑大头菜丁、芜荽、葱花、红油、麻油、花椒油、自制腐乳、酱油、醋、姜汁、蒜水、味精等调料兑成蘸水,用荞凉扮蘸着食用。
风味特色:辣香爽口,生津解暑,清凉降火。
织金发粑
织金发粑是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的特色美食。织金发粑闻名遐迩,产于织金县县城“九对头”(地名);糯米精制,发酵而成,蒸熟即可享用;白如云朵,软如海棉,入口甘甜清香,回味无穷。
织金发粑做工较为讲究,首先要选择精白的糯米除去沙石等杂质,并用龙潭泉的水反复冲洗干净,再放在清水中浸泡3至6个。待米粒泡胀后,滤水把湿米磨成米浆。接下来,要将米浆过滤除去颗粒物,加上白糖,发酵,搅匀后倒入特制的蒸笼内,待蒸锅里的水烧开后将蒸笼放入,盖上锅盖,旺火蒸40左右,就可取出切成小块便可食用。发粑哪里都有,但是,织金发粑因其独具一格的口感而出名。不知是甘甜的龙潭泉水的作用?还是发粑里融入了织金人的聪慧和细腻的原由,味道就是比其它地方的好。
金沙贡茶
金沙贡茶是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的特产。金沙县荣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的“中国贡茶之乡”称号。
金沙贡茶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传旨作为贡茶,清朝时期畅销各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省内专家考证,金沙应是西部乃至中国贡茶文化的发源地,至今,金沙还保存40余株有上千年历史人工栽培的古茶树群,为罕见。
大方阁丫黄粑
大方阁丫黄粑是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的特产。阁丫黄粑成品呈杏黄色或樱桃色,口感上乘,软糯绵韧,滋润甘甜,食之颇能体味生活之甜蜜。
黄粑,是每一个大方人都享用过的小吃,它象征着五谷丰登和合家团圆的吉祥之意。古老的方法是将粳米、糯米、大豆等磨成浆,经大火蒸、文火旱而制成,故俗称黄粑为“旱黄粑”。如今有机器可借仗,便只需将上述原料打制成粉,加水加糖揉和成团,用玉米叶包好蒸、旱即可。
大方黄粑之中,“阁丫黄粑”享誉高,邻近各县皆闻其名。
阁丫驿系奢香所开九驿之一,现属东关乡。此地出沙水,其味甘凉,惟因是故,做出的黄粑口感上乘。成品呈杏黄色或樱桃色,软糯绵韧,滋润甘甜,食之颇能体味生活之甜蜜。相传黄粑就是驿使的主要食品之一,因为黄粑便于携带,久存不干。阁丫黄粑之所以闻名,就是奢香九驿成就它的。
大方豆豉粑
大方豆豉粑是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的特产。大方豆豉粑具有健脾开胃,助消化,促进食欲的功效,是烹调调料之一,在贵州省内外颇有名气。
豆豉粑是豆豉的衍生品,豆豉一年四季均可制作,但一般以在冬季其香味、质量佳,其他季节由于气温高,豆豉发酵酵快,味差并稍带苦味。豆豉制作应选择粒大饱满、无虫蛀、无霉烂变质的大豆,用清泉水浸泡24后用大火蒸制20之后选择竹筐类易散发热量的容器,铺垫豆豉叶,让其自然发酵,成熟后将豆粒放入石碓中加入一定量食盐捣细,再发酵1个月左右。待天气晴朗时,将发酵好的豆豉取出捏成长方形的小块并抹光滑,放置在太阳下晒,随时用少量菜油抹面,并用木板轻轻将每面拍紧再晒,使之紧实不开裂。当水分降到20一定程度即可包装贮藏在通风干燥地方。即成为豆豉粑。
大方皱椒
皱椒又名鸡爪辣、线辣,是贵州大方县内传统特产,其中又以大方鸡场乡的鸡爪辣为出名。鸡场乡大部分的土壤、土质均非常适合皱椒生产,而且农户有种植习惯和长期积累的经验,本店大方鸡爪辣就是店主的老公专门开车到大方鸡场乡选购的。鸡爪辣维生素C含量高,颜色鲜红,体长多皱,肉质厚实,具有香味浓、辣味适度的优点,是佐餐调味的佳品,国内比较著名的贵阳老干妈品牌辣椒系列就是用大方鸡爪辣为原料的.历来深受东南亚各国欢迎,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织金头花蓼
织金头花蓼的质量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类总黄酮、没食子酸和槲皮苷等化学成分含量高,其镇静、镇痛、解热、抗侵袭、解毒、散瘀、利尿通淋的药用功效较强的药理作用明显。
二是富含多种化学成分,有多种特殊药效。根据贵阳中医学院张丽艳教授等人的实验,将贵州黔东南、四川、云南和织金头花蓼通过十个批次进行药典分析(2012年),对其重要的有效成分类总黄酮、没食子酸和槲皮苷进行有效分析测定,织金县境内头花蓼的类黄酮、没食子酸和槲皮苷含量高,实测为:1.59%,2.7%,0.34%,相比省内外的头花蓼,织金头花蓼的整体含量的百分比一直处于较高的部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织金头花蓼的提取率搞,药用价值高。
另外,根据贵阳中医学院王祥培博士对织金头花蓼的化学成分研究,从织金产头花蓼挥发性成分中,分离出88个成分,确定了5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3.10%,主要为:1一辛烯一3一醇,2一己烯醛,Y一古芸烯4,2一庚烯醛,壬醛,长叶冰片,蓝桉醇等等。
织金续断
贵州道地药材。是贵州三大续断之一。
质地:条粗、质软、皮部绿褐色,根长圆柱形,略扁,微弯曲,长5-15cm,直径0.5-2cm。表面棕褐色或灰褐色有多数明显而扭曲的纵皱纹及沟纹,可见横长皮孔及少数须根痕。质稍软,久置干燥后变硬。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绿褐色或淡褐色,木部黄褐色,常呈放射状花纹。气微香,味苦,微甜而后涩。
贵州民间一直都流传:“当断不断,织金续断”的有名谚语,讲的意思就是织金续断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的故事,男子不育症(续断+杜仲+枸杞子+菟丝子+黄精12克+鹿角胶,女子不育症断:续断+当归+杜仲+巴朝天+淫羊蕾等)。
鉴别
真品续断干燥根外观呈长圆柱形,向下渐细,略扁,长7~10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明显扭曲的纵皱及浅沟纹,皮孔横裂,并有少数根痕;断面不平坦,微带角质性,皮部黑绿色,宽度约为木部的一半,木部中的维管束呈放射状排列,为黄褐色或灰绿色;闻之气味微香,口尝味苦、微甜,后涩。
伪品续断干燥的块根外观为锥状圆柱形,上端略粗,直径比正品小,约为0.1~1厘米,表面为灰棕色,亦无正品上述特征;断面平坦,呈暗红色;闻之气微,无真品的香气,口尝味甜无涩味。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续断有抗维生素E缺乏症的作用;对痈疡有排脓、止血、镇痛、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而伪品糙苏与续断不属同科植物,而且也不具备真品的上述功效,故不可代替真品续断使用。
冬包肉
冬包肉是彝家红、白喜丧筵席上必备的一道特色菜肴。但喜事筵席必须做红色的冬包肉,丧事筵席必须做白色的冬包肉。
冬包肉的具体做法:杀猪时,要把猪裉干净,把猪皮刮白洗干净,然后从猪身上取下好的三线肉,直接放进锅里用清水煮熟,再捞出切成坨放在盆里,倒2两酒稀湿一调羹的红曲米,沟兑好就可以拌染25公斤的肉,把肉梁成红色后,放进铁锅中煎炒,再放入草果面、姜、盐等,煎炒一会后,又加入适量的水炖一会即可食用。白事上的冬包肉,不放红曲米,即是白色的冬包肉。
彝族绣花鞋
鞋是服装配套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并不因为它居于人体下端,就看作末节而轻视它,如果一双鞋不能和服装整体和谐配套,那么服装的整体风格就是有缺陷的,直苴彝族的服饰也是如此。
彝族纳的鞋底,一般是用多层的旧布叠缀一起,用自制的麻线上蜂蜡纳缝而成,它让人走起路来轻便起脚,使脚底感觉舒服。鞋面也称鞋脸,造型有圆口、方口和尖口之分。鞋面布的颜色黑、红、绿、蓝都有,鞋帮和鞋面上绣满了各色的花朵植物。走路时,脚面上的花朵在绿色的田埂上跳跃,脚停下不动时,就象地上开出了朵朵野花。
彝族妇女穿绣花布鞋,一是和服装搭配和谐,二是取材(衣、裤角边料)方便不用花钱,还与生活的地理环境相适合。崎岖的山路地面少平路,丘陵山区草株并不茂盛,穿上布鞋上山干活方便轻快,同时因为云南山区气候适宜,冬天不寒冷,布质的绣鞋已足以御寒,相比藏族人穿靴,是为了适应高原寒冷地带的保暖功能和保护腿不会被草割伤。直苴彝族的绣花鞋是轻便实用的,也是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
大方臭豆腐干
大方豆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每个地方都有。但大方县的豆腐不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而且吃法多样,富有特色。
历史悠久的臭豆腐干就是大方豆腐中有名的一种。臭豆腐干在大方存在了多久,当地的老百姓也很难说清楚。只是传说很多年前,县城一家豆腐作坊有一天豆腐做得过多,未卖完。到第三天取出来看时,豆腐已经发霉长毛了,可是却散发出一股特殊的香味。主人舍不得扔掉,便抹上食盐用木炭火烤后出售,结果因其别有风味,很快就卖完了。这就是大方县“臭豆腐干”的由来。
“臭豆腐干”名曰臭,其实不臭,相反有一种独特的香味,颜色微黄,质地酥嫩细腻,食之清爽适口,并且还易于保存。
现成的豆腐干有炒食、炸食等多种吃法,烙锅豆腐就是其中为常见的一种。小城的大街小巷不难发现这样的小摊:铁炉子上支个烙锅,小板凳围在四边,嫩黄的臭豆腐在烙锅上烤着,掌铲的多是些大妈、大嫂。大姑娘、小媳妇们上下班的路上总会在路边的摊摊上要上几块。烤好的豆腐干,佐以辣椒、花椒、食盐等调料,味道更为鲜美。客人边吃边聊着家常,摊主则在一旁不时地给豆腐抹点菜油、翻动着已经烙好了的豆腐。就是在这样的小摊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近几年来,大方人又开始流行吃糍粑豆腐。糍粑豆腐就是臭豆腐烙过后,用小刀划破,塞入馅子,后再在豆腐干外面裹上一层糍粑。这种糍粑豆腐,要求是现舂的糯米粑粑,用汤圆粉调制成的糍粑过稀,包的豆腐较难成型。糍粑豆腐,可烤食,也可炸食,炸的时候特别讲究火候,技艺较好的师傅炸出来的糍粑豆腐,外表油黄,口感酥脆,豆腐吃起来却有些软绵。
擂茶糍粑
擂茶糍粑是黔西苗族的独特产品,具有润肠清热,滋补身体的药性功能和提神健胃之功效。系黔西一位苗族草医开方治病而传民间,逐步演变而成。其制作是以火麻籽炒熟擂细,放入锅内加水搅拌滤去皮壳,放适量食盐葱花,便成“擂茶”。将油炸粑放入擂茶中浸泡而食之,脆软清香、鲜醇滑润、外酥里软、香味醇厚,是小吃中的佳品,2003年曾获“毕节地特美食——夜郎文化美食奖”二等奖。
羊场茶食
黔西茶食早为清宫御点,由晚清宫廷御点师后代张女尼在黔西羊场乡秘授女徒张二和尚,后又传至羊场民间。其制作只要以上等糯米为原料,水泡40天,每三日换水一次,晾干碾成粉,拌水提成块,煮成蜂窝装,取出放石碓内搅拌至翻泡,按比例加野小豆根粉搅匀,铺于案板上晾干后,剪成各种图案花样穿挂,晾干用混合油浸泡数后放于扇勺内用热油淋,直至膨胀定型食用,此品入口酥脆香甜,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和席上美食。
羊场茶食是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的特色美食。茶食,因其色、香、味具佳,入口酥脆香甜,且有健胃醒酒之功效而成为人们饮酒时用以佐食的风味佳肴。
羊场茶食制作方法考究,在低温下将优质糯米泡上45天左右(3—5天换一次水),捞出滤干后用碓舂成面粉,用箩筛后将面和水捏成圆形薄面粑,放到沸水里煮到起蜂窝状,捞出后放到碓里搅拌,直到起泡后将备好的去皮细捣烂的野小豆根等植物放进去共同搅和,搅拌到又起泡,能在搅棒上挂片时,捞出分大小块放在洒有干面粉的木板上摊开晾干,5、6天后将半干的面片剪成各种形状,如:鱼、兔、鸟、蝴蝶、或剪成条,编成绣球、花形等,再继续晾干即成。
“茶食”的名称始于宋代,泛指佐茶食用的糕点,在清乾隆年间作为进贡食品传入宫中。而传入黔西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茶食为晚清时期由“御点”制作后代——四川人杨大娘(又一说法为张姓女尼)传入,因其先辈曾是宫廷御点师,在宫里专门负责制作茶食,告老还乡后,因违抗宫廷禁令将茶食制作工艺传到民间,从而导致其家庭遭诛连,杨大娘逃生后讨饭到贵州黔西,在偏僻的羊场乡出家为尼,居住在羊场乡文昌阁里。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清朝政府被推翻后,当年的杨大娘成了老态龙钟的老太婆,她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不久于人世了,而且羊场又远离京城,天高皇帝远的,不必担心朝廷会追究了。于是,偷偷做了“茶食”祭祀自己被诛灭的祖先,祭祀后的“茶食”她自己一人吃不完,就分给文昌阁里的尼姑和附近平常对她很接济的村民们吃,大家吃后赞不绝口,都说不愧为“清宫御点”,纷纷要求向她学习这一工艺制作方法。盛情难却之下,杨大娘决心将茶食的制作工艺传出,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茶食”是黔西县著名风味小吃之一,其保健性对人的健康有益良多,对茶食工艺的研究有助于黔西风味小吃市场的拓展和旅游商品的开发,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2006年6月,羊场“茶食”被黔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麻辣臭豆腐干
黔西麻辣臭豆腐干是黔西县传统风味小吃,早在明初水西城(今黔西城关)民族繁居之地的人们就喜欢吃麻辣臭豆腐干,云贵川宣慰使奢香喜爱的“阿牌犀牛角”,即臭豆腐干,“犀牛角”即辣椒。臭豆腐干的制作是豆干切开一口子,灌进肉沫、葱花、辣椒粉、花椒粉和适量食盐味精,放进油锅内炸煎而食。或不用灌肉和其它佐料,只用鉻锅涂抹上菜油后放在火炉上,用细火慢慢烙炸,再用干辣椒面与花椒粉、味精粉、食盐拌合后,将豆干切小块蘸辣椒面食用,既开胃爽口又香味十足,麻辣锦香。如对酒而食,更是妙味无穷。
豆腐的另一种食法,用白碱或荞灰腌制豆腐,鉻锅烙至里面化汤后蘸拌好的辣椒面食用。也可将腌制好的豆腐切开一口子,灌进拌好的肉沫香料,用糍粑摊成薄片包好豆腐再烙而食,更是可口,还可用豆腐皮包辣椒盐豆腐以及油炸辣盐豆腐团烙食,皮脆内化汤,味道鲜美独特。
茅香粑
茅香粑色、香味俱全,又便于保存、携带,可冷食,方便大家祭祀时带到山上食用,倍受人们青睐,黔西城乡市场上随处可见。
配方:糯米粉、茅香菜、芝麻、苏麻、花生仁、核桃仁、白砂糖。
制作工艺:将芝麻、苏麻、花生仁、核桃仁炒熟捣细,加入白砂糖拌匀备用(芯料);将茅香菜煮熟与糯米面加水揉匀后搓成100克左右的面团,再将面团摊开包入准备好的芯料,放入蒸锅大火蒸15即可。
糍粑包豆腐
“糍粑包豆腐”(油炸)色泽金黄,浓郁可口,皮脆肉软,喜者甚多。
配方:糍粑、豆腐、肉末、盐菜、味精、葱花、辣椒粉和食盐。
制作工艺:用白碱腌好的豆腐烙至里面化汤,切开一方灌进拌好的肉末、盐菜、葱花、味精、食盐和辣椒面,用糍粑摊成薄片包上豆腐即成。可烤、可烙或油炸,口味各有千秋。
主料:热糍粑500克,白豆腐250克
辅料:猪肉末150克,腌菜50克,食盐2克,辣椒面10克,葱花10克,味精2克,食用碱3克
制作过程:将白豆腐均匀分成8块用食用碱腌渍8,在干锅上烙至内部化汤,切开一侧灌入拌好的肉末、腌菜、葱花、味精、盐和辣椒面,将热糍粑分成8块薄片,每片包上1块豆腐、捏成扁圆形即成。可烤、烙或油炸食用。
味型:咸鲜、微辣
特点:味道独特
麻辣大头菜
“麻辣大头菜”色泽鲜红,麻中带辣,入口香脆。
配方:花叶子大头菜、糖水、食盐、味精、花椒粉和辣椒面
制作工艺:将大头菜削去须根洗净、晾干,用盐揉后入坛封一个月左右,即可取出切成薄片或丝形,拌入适量糖水、食盐、味精、辣椒面和花椒面即成。
麻花炒羔蟹
“麻花炒羔蟹”酸辣可口,风味独特。
配方:羔蟹1000克,麻花50克,泡椒20克,姜、葱各5克,泡椒油20克,料酒10克,色拉油2000克(实耗50克),精盐、鸡精、胡椒、白糖、吉士粉适量。
制作工艺:将羔蟹宰杀洗净,用料酒腌制2,沾吉士粉待用;炒锅注油上火,待油温升至六至七成时,下入羔蟹至金黄色捞出:锅留油少许,放入泡椒、姜片、葱节煸出香味后,放入羔蟹,加入盐、鸡精、料酒、白糖、胡椒,加入高汤炒如味后,放入麻花翻炒均匀,淋入泡椒油起锅装盘即可。
野菜豆腐
“野菜豆腐”清淡、回甜,若蘸上豆豉粑辣椒水,更为爽口,传说它同样是李世杰及高夫人制作给乾隆皇帝吃的菜肴之一。
配方:野菜500克,酸汤20克,豆浆800克。
制作工艺:将豆浆放入锅内烧开,把野菜倒入烧开的豆浆里煮至5至10,在放入酸汤煮至4至5点清,装入汤碗即成。
油炸犀牛
“油炸犀牛”香脆可口,麻辣开胃,传说是一道宫廷菜肴。
配方:小青椒500克,糯米面50克,色拉油、盐各2克,花椒面0.5克。
制作工艺:将细小的小青椒蒸20,沾上糯米面,放在火炉上烘干,制成阴辣椒;将色拉油放入锅内,烧成三成热,将阴辣椒放入锅内炸黄后捞起,放入盐和花椒面装盘即可。
纳雍彝家刺梨酒
纳雍彝家刺梨酒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的特产。彝家刺梨酒呈桔黄色,酸甜适度,甘美清香。不但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且有治痢疾的特效。
刺梨酒为贵州名优产品,驰名,饮誉省内外,前清时就远销京城(北京)。刺梨酒“越黔境乃无”,此说并不为过,确实只有贵州才有这个条件。上面说的只不过是市场上销售的刺梨酒,而纳雍彝家刺梨酒则鲜为人知,它是民族地区的土特产。
彝家刺梨酒是咂酒的又一种,也称竿儿酒。“莲花细剥回子白,刺梨争咤竿儿醅”的诗句是古人对这种咂酒的生动描绘,可见酿造刺梨酒的方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已是历史悠久。
纳雍乃水西故地,古时是彝族聚居区,盛产刺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彝家就用刺梨酿酒过节,并逐步用来祭祀和招待客人。酿制的方法大体是这样:
原料:糯米、干刺梨、蜂糖、白酒。
做法:每年夏末秋初到山上采集刺梨用竹刀切破晒干,加工筛簸干净,无雨夜放于露天采露水或蒸熟消毒,去其暴气再晾干用纱布做的小袋装好。
农历九月重阳节前后用糯米做成甜酒,装坛时按比例先把袋装刺梨和蜂糖放于坛底,然后舀酒入坛,加白酒后用泥将坛口封固,一般泡三个月就可打开作饮料。若入土下窖半年或一年后取出,酒糟全部化尽成酿子,呈桔黄色,酸甜适度,甘美清香。
刺梨果实可入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因此彝家刺梨酒不但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且有治痢疾的特效。
彝家水花酒
水花酒也是彝家咂酒之一,味道可口,做法简易。用糯米、蜂糖、白开水做原料。
彝家刺梨酒和水花酒,味道独特,别于其它,堪称彝族地区的特产,是一种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饮料。
烙洋芋
据传,明朝时威宁就开始种洋芋。由于特殊的土壤等自然条件,威宁洋芋产量大质量好远近闻名,种植面积40多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年产量4亿多公斤,产值约1000多万元,有“洋芋之乡”的美称。近年来,威宁的烧洋芋,油烙洋芋,麻辣洋芋小有名气,令人垂诞。且看县城的街道:三三两两的外地客人下车伊始,首先蹲到烧洋芋的火炉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他们吃着刮得黄锃锃的洋芋,边说边笑边拍照,“OK”声此起彼伏。夜市,温馨的红灯下,烙洋芋的油锅发出“吱吱”的声响,女摊主殷勤地招呼着客人……她用短柄小刀竖着切出厚薄均匀的洋芋片,放到平底铁锅上,加上油盐翻烙——这时,洋芋特有的芳香已溢满四座。客人再蘸上辣椒粉、花椒粉、味精等佐料,吃起来就更加耐人寻味了……。卖麻辣洋芋的大锅边上确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好不容易等到三两块,穿在竹签上,边走边吃,悠悠然品尝着麻辣滋味,表现出只有这时才会有的独特愉悦感。
蜻蜓蛹
在蜻蜓蛹只有手指尾长,还长得不大的时候,翅膀也还未完全生长出来,此时正是它蛋白质丰富的时候,经过加工就变成干品。干品的蜻蜓蛹过油炸一下,以椒盐炮制,加入腰果、青红椒,就成就这一碟有近百只蜻蜓蛹的菜式。蜻蜓蛹香酥不油,就像炸鱼炸薯条般酥脆甘香。
荞饭
当地有名的荞饭馆是桥边荞饭馆。你可以要完全的荞饭,就是全部由苦荞做成,但是纯粹的荞饭不容易消化,一般人要的都是荞饭加上米饭混合的那种,吃哪种饭店老板会先来实现征求你的意见。配菜由你自己定,这跟吃白米饭无区别。当然简单的吃法就是下红豆酸菜汤吃,红豆酸汤在贵阳也可吃到,出了贵州一般就寻不到红豆酸汤的踪影了。
赫章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又名麻芋子、三叶半夏,是一种常用重要中药。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肿散结等功效。近年来在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均有大规模栽植,其中毕节地区赫章县是贵州省半夏药材的主产区,有着二十多年的人工栽培半夏历史,其中赫章县河镇乡80%的农户都在种植半夏,栽植规模已达到135公顷以上。
大方圆珠半夏
圆珠半夏是中国中药宝库中的一种重要药材,它的功能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主治痰湿水饮,呕吐,咳喘等症。我国安徽和贵州等省份是原产地,另一个重要产地是贵州大方。大方圆珠半夏素以质优效佳而驰名中外,曾获“贵州十大名药”、“贵州地道药材”等盛誉,在主要出口国日本享有“免检”待遇。目前,大方圆珠半夏种植面积达到16000亩,年产优质圆珠半夏2000吨,产值2.4亿元,种植农户达到4000多户,从事地产圆珠半夏药材经营的企业有10余家。
竹荪炖鸡
推荐理由:竹荪被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而毕节在所有竹荪产地中,只有毕节织金地区所产竹荪营养价值高,当地野生竹荪能达到4000/kg的价格。对高血压、神经衰弱和肠胃疾病有一定的食疗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竹荪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几种氨基酸,这在食物中是非常难得的。
恋爱豆腐
恋爱中的人吃什么都香,而恋爱的感觉未必每天都会有,但是如果你吃过毕节的恋爱豆腐就会体验到恋爱的感觉,那种富有弹性的香甜会让你流连忘返。
做法:恋爱豆腐主要是用优质大豆通过传统豆腐制作工艺制作而成,用木炭烘烤成熟后,放入有辣椒面、芫荽、折耳根等制作的蘸水中。
特点:食用起来口感柔软,富有弹性,味道浓郁,香辣适中。
黄耙
黄耙,是黔西传统悠久的民产风味食品。2003年被评为“毕节地特美食——夜郎文化美食奖”一等奖。
做法:黄粑的制作和原料选配是用西部高原的稻米、玉米、糯米等和黄豆浆汁混合,约加冰糖和白糖拌合,并打成方枕,用玉米叶和竹叶包好,放入大木甑中经过20来个的蒸煮发酵而成。
特色:通过蒸煮、发酵,分解出大量糖分,色泽由白变黄,糯香、甜香、竹香、玉米香透过湿热的玉米叶和竹叶蒸腾而出,黄润晶莹的黄粑也就跃然眼前,让人垂涎欲滴。
沙土羊肉粉
沙土羊肉粉是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沙土镇的特产。金沙县沙土镇米粉粗如竹筷,微酸鲜滑,有大米的清香,入口即化。
推荐理由:独有乌山黑山羊烹制,肉质鲜美、没有膻味。
夜郎八卦鸡
推荐理由:夜郎民族素有以禽畜骨头卜卦预测吉凶祸福的习俗,卜卦杀鸡制作八卦鸡食用,是一道具有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名吃。
做法:先从火炉中夹出一块红火炭放于地上,左手持鸡脚,右手泼水在火炭上,口念涉及用事的-,将鸡在火炭上绕三圈,-诵毕,再杀鸡。脱毛洗净后,把鸡头、翅膀、腿卦按关节切出后,其余部分则切成块状一同清炖至熟即可食用。
特色:味纯、汤鲜、肉嫩。
织金蜡染刺绣
石雕、砂锅、马尾绣,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一步一步走来,留下了非凡的足迹。同时,我们也知道文化产业的价值并非仅仅是经济的价值,而是文化、历史和科学的价值,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才智,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身为华夏儿女的我们要将它们传承和发扬下往。然而,纵观全县,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作为经济欠发达县,文化产业产量少,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实现未来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才更有希望。因此,推动全县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升织金县文化竞争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的目标才更迫切。
织金砂锅
毕节麻核桃
产于毕节市山区,已有数百年生产历史。果仁饱满、充实肥壮。壳薄如纸,不用敲砸,手捏即开,又称蛋壳核桃。
大方天麻
中草药,贵州省大方县特产。因原产地名命名。贵州是中国天麻的主要产区之一,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天麻的天麻素含量较高,向来以品质好、药效高而享誉国内外。大方天麻主产于贵州高原大方县九龙山脉的深山丛林中和世界罕见的天然百里杜鹃丛林中。明代就是进贡皇室的珍品,且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素以“滋补之王”的称号而驰名中外。贵州天麻无论野生或家种,主要药用成分天麻素的含量均较高,而且还有10多种含量较高的人体所必需的元素,如钾、钠、钙、硫、磷、硼、锰、钴、钼、铷等。野生大方天麻的天麻素含量为0.5%-1.0%,平均值为0.77%。.
威宁半夏
威宁县的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种类有1500多种。
生长在凉山庄稼地里的半夏茎实饱满,用途广泛,年收购量在6-8万公斤左右,也是外贸出口的主要中药材之一。
威宁党参
主治气血不足的党参是专门出口东南亚的“贵州枝党”。威宁党参含糖量和含蛋白质较高,年产量在15万公斤左右。
纳雍“火把鱼”
纳雍“火把鱼”,是纳雍县食品中的一绝。是用柴火精工烤成的一种独特风味的干鱼。
纳雍县东南有一条流经路嘴、木城、簸落、水东、大兴厂、武佐一带的小河,由于流经之处山峦重叠,原始植被保存完好。河底多沙石岩层地带,无任何污染,两岸绿树青山相映衬,日照、雨量充沛,河水清澈见底,极适宜于鱼类的生长。这条河里的鱼主要靠食小虫和石浆生活,因此肉肥味美,享誉远近。
适宜制“火把鱼”的鲜鱼,一般重量在一二两之间。先将捕来的鲜鱼去掉肠肚,继用约20厘米长的竹签穿连成一串,宛如小螺丝似的,置于青棡柴火上烘烤(禁用煤火烤),直至烤熟烤黄为宜,风干后即可上市出售。吃干“火把鱼”讲究烹调技术,一般采用干炸法,先将鱼串上的鱼逐一取下,把鱼骨鱼肉分别剔出,用沸菜油将鱼骨炸脆作干盘用;鱼肉用混合油(一般用猪油、植物油混合),将事前准备好的佐料如盐、味精、姜、葱蒜、油红辣椒、鱼香菜等放入锅内与鱼肉一起炒,适时铲出可食用,味道鲜美。
纳雍竹荪
纳雍竹荪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的特产。纳雍盛产各种品种的竹荪,年产数百吨,体大、洁白、风味独特,尤以竹荪开发的系列产品前景更可观。
竹荪又叫竹花,也称仙人伞。其形态婀娜多姿,十分美丽,我国称蘑菇皇后,国外称真菌之花。
竹荪嗅之似有甜酒香味,令人神往;食之脆嫩可口。用以作汤,风味独特,高温季节置竹荪于肉汤中,经数日而汤仍鲜味犹存。历史上早就作为美味佳肴,深受历代帝王偏爱,博得“京果之王”的美称。其中尤以“竹荪芙蓉汤”名气大。从古至今,在对外活动中,曾以竹荪作为高级“馈赠礼品”,外国朋友称为“软黄金”。1972年基辛格首次访华,1总理用这一名肴款待,令其难以忘怀,基氏就把此事写进了他的回忆录中,从此“竹荪芙蓉汤”就随《基辛格回忆录》一起名扬四海了。
竹荪外观上由菌盖、菌柄、菌裙、菌托四部分组成,在其生长过程中,放眼望去好似一位头戴黄棕色菠萝帽,身披白纱巾,耸立于荷花绽开的托盘(菌托)之中,如亭亭玉立的阿拉伯少女,洁白无瑕。在一簇簇竹荪的脚下,还会见到一团团孕育竹花的大竹蛋。在纳雍县人们家中种的一盆盆竹荪如盆景一般,玲珑剔透,赏心悦目。
纳雍盛产各种品种的竹荪,年产数百吨,体大、洁白、风味独特,尤以竹荪开发的系列产品前景更可观。
纳雍生漆
生漆是纳雍县的传统产品。纳雍县是60个重点产漆县之一。
据史籍记载,早在明、清两代,纳雍生漆已被列入“贡漆”之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雍的漆树资源仍然是“生漆成林,遍山皆是”,是毕节地区和贵州省漆树资源的组成部分。1955年至1980年的26年中,仅供销社收购的生漆就达1万多担,年均收购400余担。实际收购量多只占生产量的70%~80%。1980年调查统计,全县实有漆树205万多株,其中成龄产漆树24.4万株,约占12%。
纳雍境内具有适宜漆树生长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如4月至10月各月平均气温稳定在14℃左右,降雨量40毫米以上,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适应漆树的生长。
纳雍县境内漆树分布面广,在姑开、维新、治昆、阳长、百兴、张家湾、乐治、鬃岭等大多数乡(镇)都有漆树资源。多生土坎、路旁或退耕的坡地、荒山,是各族群众的重要财源之一。近年来,由于外商青睐寻购,价高货扬,吨价高达5万元左右。漆米既可榨油(漆蜡)又可作猪饲料,油饼既是制作各种配合饲料的原料,又可作肥料追施农作物,深受国内外客商欢迎。
纳雍天麻
天麻亦称“赤箭”。为多年生草本兰科植物,全株无叶绿素,生长在阴湿林下,地上茎直立,黄赤色,节上有膜质鳞片,夏季开花,花多形成一稠密的总状花序。花冠歪壶状,黄色。地下有肉质肥厚的块茎,是入药食用的主要部分。在《神农本草经》里,被列为健脑上品。块茎含香荚兰醇、维生素A类物质和苷类及微量生物碱等。
地处黔西北乌蒙山区的纳雍,海拔适宜,气候凉爽湿润,含腐殖质的沙性土壤pH值偏酸,为天麻的寄生繁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是天麻的产地之一。特别是鬃岭、张家湾、水东、昆寨、左鸠戛、羊场等乡、镇,无论是野生或人工栽培的天麻,量多质好,个大饱含浆汁,干品呈淡黄棕色,肉质肥厚,质地坚硬半透明。人工栽培的天麻,化验结果和临床实践证明,所含香荚兰醇、维生素A类物质、苷类及微量生物碱等多,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同野生天麻相似,广受人们青睐。历年来,纳雍年产天麻5吨左右。
在中医学上,均以天麻地下块茎入药。性平、味甘,有熄风定惊之功能,主治肝风头痛、眩晕、抽搐痉挛和小儿惊风等症。据现代有关科技资料介绍,天麻有很强的健脑强心功能,对心脑血管疾病有显著疗效。
织金血豆腐
贵州织金的特产-血豆腐等系列腊味食品系清代兵部尚书总督太子少保丁宝桢家乡对皇宫的贡品。每年腊月间,将山区农家的肥猪屠宰、切块成片加以秘方香料腌制而成,将猪血与酸汤豆腐揉捏成丸;然后皆以独特的方法熏制,食之肥瘦相宜不腻,味美异香爽口,是享誉的地方特产之一。
贵州织金风味特产土制烟熏血豆腐忠于传统,用料考究,加工精细,质量上乘。是山外赤子倍加珍视的家乡美味,亲友之间馈赠表意的上佳礼品。备受前来风景名胜区一一织金洞旅游观光的中外来客普遍赞赏。
毕节苦荞粑
“黔西、大方一枝花,威宁、毕节苦荞粑。”这是一句赞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传统名点—荞酥的古老民语。
威宁属高寒山区,盛产苦荞、甜荞,常以荞粑为主食。苦荞味苦,但用苦荞粉精心制作的荞酥却甜美芳香,为众多黔点中的姣姣者。
荞酥的出现至少已有600多年历史。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把奢香认作义女,明初袭其夫蔼翠贵州宣慰使职。1368年,朱元璋过生日,奢香就用苦荞面做一种寿糕送“干爹”。但是她连续做了49天也没有成功。于是她的厨师丁成久就替她制作,后,做成了每个重达8500克的荞酥,面上有九龙围着一个“寿”字,意为“九龙捧寿”。奢香把荞酥进贡朱元璋,他尝后连声称赞之为“南方贵物,南方贵物”。
威宁荞酥历经几代人的继承和发展,在用料、制馅和工艺规格方面皆有不断改进和提高。解放后,其规格统一定型为为个重125克,分圆形、扁方形两种。精制礼盒包装分250克500克和什锦三种。什锦盒内一般装10个,品种分别为威宁火腿、玫瑰、洗沙、水晶、桃仁、冰桔、瓜条、苏麻、椒盐和姜油等多种。
威宁荞酥以其民族食品的独特风格,多年来畅销省内各地。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还远销云南、四川、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声誉极好。
威宁火腿
威宁火腿是贵州的传统特产,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早就闻名海内外。威宁海拔2000多米,属高寒的乌蒙山区,漫山遍野生长着丰富的牧草,历史上畜牧业就十分发达,当地的彝族同胞又有赶山放牧的习俗,猪牛羊同群为伍,运动量大,猪腿非常发达,肌肉结实饱满,肥瘦肉交错;本地的可乐猪和法地猪等优良品种又有耐粗养耐寒的特点,瘦肉率高。从明洪武年间起,这里的彝族百姓就喜欢用火熏腌制腊肉,贮存食用,为制作威宁火腿创造了条件。威宁火腿,肉色棕红,色泽鲜艳,骨小皮薄,肉食细嫩,清香味美,多食不腻
威宁火腿完全用传统方法制作,杀猪后不吹即刮毛,然后用刀把鲜腿修整成美观好看的“琵琶腿”或“盘腿”,剔去杂骨,油皮,挑断雪筋,挤掉血水,不着水即把炒熟的盐用10:1的量,再加少许茴香、花椒等佐料擦在鲜腿上,放在大木桶或缸内腌泡5—7天,取出后再用石头压干盐血水,使之成扁形,再挂在通风处风干即成。另一种不风干,把腿挂在火坑上用湿松枝、湿柏枝、酥麻杆的烟熏烤,因为烟肉食有酸类、醛类和酚类物质,一则杀菌,二则味美,三则耐贮存。一般这种熏过的腿可存放五六年,不流油、不变味,而且腊味更加浓郁香美
威宁火腿分“陈腿”和“新腿”,头年腌制到次年秋前出售的叫“新腿”,秋后出售的叫“陈腿”或“老腿”。新腿肉层内部其味芬芳,层次鲜明,滋味可口,陈腿切开后肥肉呈粉红色,瘦肉呈殷红色,肉质紧密,水分少,油光滋润,味道鲜美
威宁的黑石、金钟、幺站等地产的火腿多好,与“宣威火腿”齐名。旧社会由于交通不便,威宁火腿多以云南宣威为集散地,当时的“宣威火腿”有相当一部分是威宁火腿。现在用威宁火腿加工的罐头已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毕节豆腐干素有“臭里香”之美称,豆腐干用炭火烘烤,佐以五香辣椒面食用,皮脆心绵,香味四溢,开胃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