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茂,春日明,眼下正是春茶采摘的好时节。都说绿茶是“明前茶,贵如金”,大部分春天的鲜嫩绿茶们已伴随着清明时节一一亮相完毕,“春茶季”似乎即将准备悄悄落幕。但此时,有—位绿茶界隐藏的大佬,却偏偏特立独行,“不爱明前爱雨前”,正不紧不慢地压轴登场!它不求芽嫩味鲜,只求香高味浓,它就是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六(lù)安瓜片。
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应该没人会联想到茶叶,都会以为是个什么瓜吧?六安瓜片,此处的六读lu(音同路),又称瓜片、片茶,为绿茶特种茶类,因其外形似瓜子,由此得名。
在绿茶中,六安瓜片算是特立独行的存在。之所以说它独特,并不是因为名字,而是因为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由单片生叶制成的茶叶。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去梗,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
你可能很难想象,当地人习惯抓起一把瓜片,放在杯子一泡就是一整天。
六安瓜片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六安县的产量最多,但金寨的品质最好。眼下,金寨百花开放景色美,正是采茶好时光。行走在金寨乡间的各个茶园,青山连绵起伏,一畦畦茶田满目葱翠,绿波连天。茶树丛中穿插着盛开的油菜花,芳香四溢,采茶人穿梭在一棵棵碧绿的茶树之间,双手上下翻飞,呈现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茶园美景。茶圣陆羽曾晚年时隐居深山,当起了茶农,他说:“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早在唐代陆羽名著《茶经》就有关于“庐州六安茶”的记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到了清朝时期,瓜片被列为贡品,相传当年慈禧太后生下同治帝后,咸丰皇帝龙颜大悦,当即谕旨:“懿嫔著封为懿妃”。按照当时宫中规定,慈禧从此便可享受更高一级的生活待遇,其中茶叶规格就进一步提升。于是,在她的饮食规定中就有:每月供给“齐山云雾”瓜片茶叶十四两之说。
不仅在古代史中风光无限,近现代史中的六安瓜片也是有着独特的意义。民国时期,六安瓜片也因为当时的军阀领导们的推崇而闻名。1905年前后,当时六安州也就是现在的六安市麻埠镇。附近一位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关系,为了巴结袁,财主雇佣当地有经验的茶农,让茶农专采春茶第一、二片嫩叶,精心炒制,炭火烘焙,制成新茶。袁世凯品尝后,赞不绝口,从此爱不释手。此后,当地政府官也大力扶持茶农倾力生产,于是,六安瓜片很快就成了茶市的香饽饽。
新中国成立后,六安瓜片被作为国礼和特供茶叶。开国总理周恩来,常把它作为款待外宾的佳品。说起六安瓜片和周总理的故事,要追述到当年总理任职于黄埔军校时期,结识了一大批六安人,见往后的革命生涯中朝夕相处。抗战时期,周总理的战友叶挺也曾送过他一罐六安瓜片,从那以后,周总理便与六安瓜片结下不解之缘,对于六安瓜片的热爱,与其说是味蕾上的享受,不如说是对往日峥嵘岁月的回忆。
六安瓜片也曾在国际交往中作为国礼赠送,促进了我国与他国的外交发展。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作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特使,1971年7月第一次秘密访华,为中美两国建交打开大门。回国前,六安瓜片便作为国家级礼品馈赠给他。
如此受待见的茶,在中国茶史上实属罕见。且不论它的辉煌历史,到了现代也一直实力稳健。时至今日,六安瓜片依旧在各大茶评中获得很高的地位,国家各种各级评茶机构,仍把六安瓜片列为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先后获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杭州)“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共品牌”、“2020年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品牌价值十强”等多项荣誉称号,2008年,六安瓜片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悉,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徽六”牌六安瓜片此前已获得“中国茶业最受消费者认可品牌”、“中国茶业百强企业”、“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等国家、省、市授予的22项荣誉称号。
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全国十大名茶时称“六安瓜片既是饮料又是良药,有消食、解毒、去疲劳之功效”、在十大名茶中质誉最高。六安瓜片不但举国闻名,而且早在二十世纪初和五十年代数次参加国际展览会,博得国际友人很高评价,已成为国际名茶。
为什么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都爱喝六安瓜片?六安瓜片到底是有怎样的魔力让它圈粉无数呢?因为六安瓜片的生长环境、茶树生长年限、产量稀少、特有的香气,所以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极品,为绿茶特种茶类。
六安瓜片所产地域不过以皖西齐头山方圆几十里。据《六安州志》载:“齐头绝顶常为云雾所封,其上产茶甚壮,而味独冲淡……”。瓜片前身为“齐山云雾茶”,而齐头山所产茶被称为“齐山名片”,是瓜片中的极品。齐头山,又叫齐云山,简称齐山,位于齐山村,齐头山山体很小,海拔只有804米,很难在地图上找到,具体位于大别山区的西北边缘,与江淮丘陵相连。系响洪甸镇的齐山村与齐云村分水岭,一面依山,三面环水。当地人广为流传“齐山云雾,东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达金盆照月、北连水晶庵”的说法。
六安瓜片又分为“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所谓“内山”指以齐头山为中心的山区,海拔在300-800米左右,现在的内山瓜片主要分布于环绕响洪甸水库的鲜花岭、齐头山、青山镇、张冲、油坊店一带。虽然内山瓜片品质优秀,但是由于其地理原因,茶农施肥修剪不易,不利于大规模生产,所以产量一直较低。随着上世纪20年代以来,茶叶产区也逐渐从山区向平原发展。主要集中在低于海拔300米的丘陵平原地区。外山瓜片主要产于东面裕安区的石板冲、石婆店、狮子岗、骆家庵等地。
与其它茶叶不同,瓜片的采摘也是极为讲究。采茶工早上六七点就出发上山才茶,六安瓜片的采摘是个技术活且对手法要求非常细腻,一般这种工作大多是女性工作者,因为女性手指纤细动作轻柔,在采摘过程中,需要轻轻捏下叶片,不能使叶片受损,更不能折断枝条。
立夏之后,气温升高,叶片迅速变老,所以说立夏之后,再无瓜片。
六安瓜片,因为多经历了一个清明时节的蛰伏,只取壮叶,经过特殊的工艺,形成了香高味浓的独特韵味。所以,在高手如云的绿茶界,六安瓜片的地位自然非同凡响。
这个过程需要两位经验老道的师傅配合,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3秒钟,即抬下翻茶,依次抬上抬下,边烘边翻。每烘笼茶叶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笼往复拉130多次,一个烘焙工一天累计要走上十多公里,加上温度高达600多度,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等茶香渐渐弥漫整个厂房时,才能停下,趁热装入铁筒,分层踩紧,加盖后用焊锡封口贮藏。
千锤百炼的打磨,赋予六安瓜片超群拔类的滋味,令人回味无穷,这也是它能跻身中国十大名茶的关键所在。百余次浴火历练,一片片茶叶脱胎换骨,成就了“绿茶之王”的美誉。如果说西湖龙井和碧螺春是早春之味,那么谷雨时节的六安瓜片便是暮春之味。
六安瓜片外形自然平展,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也是茶界中的颜值担当。冲泡后清香飘逸,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气味清香,味道醇厚回甘。冲泡六安瓜片时先将玻璃杯用刚烧开的沸水烫洗干净,取3~5g茶叶放在茶杯中,然后冲入80~85℃左右的开水,30秒以后等茶叶温润,再把茶汤直接倒掉,然后重新注入90℃左右的开水,盖好茶杯盖儿,这样可以让六安瓜片的香气能尽快析出,1分钟后饮用。二泡得到的茶汤是六安瓜片滋味最纯正,香味最浓郁,喝上一口,便会被霸道的香气所折服。又香又醇的汤水刹那间占领了味蕾,唇齿间还有淡淡的兰花香萦绕,余味悠长,喉间还不断有一股甘甜涌出。
切忌不能用沸水冲泡,不然会让茶叶受到损伤,而且会让泡出的茶汤色泽变黄,味道变得苦涩,同时也会让六安瓜片中大部分营养流失,会让它的食疗功效大大下降。
据悉,“六安瓜片”地理标志的运用,对提升六安市茶产业发展水平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六安市将继续围绕“用好一件地理标志,做强一个品牌,发展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方面,大力推进六安市地理标志产品——六安瓜片纳入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重点项目,推动六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六安市乡村振兴。
一片茶叶,盘活了一方经济,也带富了一方百姓。如今,当地人的生活就像一杯六安瓜片,越品越香。
好山好水出好茶,春日喝茶,就是活在当下,不妨趁着大好春光,偷得浮生半日闲,细雨慢煎一壶春,细品浮生梦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