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创始人:我开过很多很失败的店没有人可以只靠营销成功
未来,我们希望把喜茶的品牌势能做得更高。我觉得国产品牌最缺的就是势能,很多品牌不是死在扩张的速度上,而是死在最后势能不够。
这个南国少年正在舆论的风潮里载浮载沉。
另一方面,每天他的手机屏幕上,都会跳出一些指责和批评。他们说,喜茶味道不好,喜茶雇人排队,喜茶很快会遇到问题,喜茶火不了多久……
站在风暴的中心,这个年轻人保持着骄傲和镇定,却也能让人感知到他的压力和紧张。和我们合完影,他才发现刚才自己的表情过于严肃。我们又照了一次,他做出努力而克制的笑容。送我们出门时,他又恢复了略显严肃的表情。
最初创业,他卖手机。有一天,他发现这一行走不下去了,而很多街边茶饮店里的饮料没有一点茶,只是用些奶盖粉再加些“鬼东西”冲兑一下,就顾客盈门。他觉得,自己可以做出不一样的、更好的、用户更喜欢的茶饮,说不定能改变这个行业。
不服跟不甘,让他出发了。喜茶现在火了,他觉得这是自己努力的自然回报,并不意外。而他能走多远没有人知道。
他叫聂云宸,“喜茶”创始人,今年26岁。
喜茶是我们自己研究出来的,包括茶叶的拼配,包括去到茶工那边,跟茶农沟通改造他们的生产工艺,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努力探索研发出来的,背后没有台湾的大师。
喜茶最核心的是产品。消费者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年轻的消费者主要喜欢的还是我们的产品。
一直以来,尤其在陌生的地方,外面说的我们找人排队是完全没有的,这是一个事实,不是那种可以探讨的问题。我们从创业到现在五年,从来没有找人排队,我也不觉得这个可以操作。如果只需要找个公司、找些人排队就成就一个品牌,那太简单了,每个人都可以做,每个店的生意都可以很好。这种说法其实是把商业变成一种标准化的事情。
因为我们的产品是有爆发力的,很容易让人排队,所以希望在产品以外的所有环节,无论是线上的形象,还是线下的门店形象,都是一种冷淡系,不会故意搞一些所谓的自拍点。我们希望自己的整体风格是平衡的,跟我们的产品做一些结合,用我们的产品本身作为营销挣钱。
我们的产品具有首创性,这个东西行业之前没有。在我们之前,只有奶盖厂,奶盖先不说口味好不好,首先它没有加芝士。并且口味好不好是一回事,它全部是用粉打的,就是奶盖粉。而我们这个芝士(茶系列),是市面上第一个可以不加粉末做出来的,这也是我们研发的起点。
虽然这个粉末是合法的,但我不想用。为什么大家要把粉末吃进肚子里奶茶行业很多商家喜欢用粉来加入奶精,奶盖有奶盖粉,水果用果粉,什么乱七八糟的粉都有。这东西是不好的,我自己作为消费者,不想把它吃进肚子里。
不用粉末,这个是我们真正的出发点,至于它的口味好,清怡,跟茶搭配,那都是后面的锦上添花了。所以这个芝士本身是我们首创的,而且它就是起源于我们这个地方,不是什么外来舶来。它的营销性质也真的很强,不说所有人喜欢,至少有一部分年轻消费者是真的喜欢我们这个产品,追到了很疯狂的地步。
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靠的也就是这种口碑传播,我们会利用这个口碑传播。
口碑是这样传播和迁移的。从小榄,我们又拓展到顺德,因为顺德就在小榄旁边,开车只要十分钟,再从顺德拓展到佛山,从佛山再到广州,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扩张的。我们到了深圳之后,计划去上海,因为很多上海人会来深圳,在深圳喝过我们的茶。如果跨过深圳直接去上海,那肯定是不行的。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个新开的店,一开始就可以排队,认为肯定是假的,是雇佣的人。这是因为他不是那里的人,不是曾经接触过我们的那一部分人,他不知道背后的这个逻辑。
我有自己做人的标准,我觉得人应该酷一点,像乔布斯那样,我觉得他活得很酷。有些人喜欢他,是因为他成功,我喜欢他,是因为他真的很酷。我们做的这个事情,其实是很渺小的,相对于苹果来说,也没有那么有意义。但我希望,即使做这样一个行业,也可以做出苹果那种感觉来,至少在我们的内心,我们一直是以这个为榜样的。
要做喜茶第一,而不是星巴克第二
我们总结了一整套的理念,在国内环境里来说,又酷,又有灵感,还有诚意,应该算是比较成熟。我们希望它是一种和星巴克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我觉得很多人没有资格评判我们,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是绝对没有山寨的,我们希望走自己的道路。从谦虚的角度来说,我们从来没有公开提过星巴克,要对战星巴克。
星巴克是一个成熟的企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不可能狂妄自大地说,我们现在就是“中国星巴克”。但是,从狂妄的角度来说,我们为什么要做成星巴克说不定我们可以做得比星巴克更好。
很多人都喜欢说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一定会出自己的品牌。但为什么中国出的品牌就要比美国品牌低一级为什么就一定是美国有什么,中国接下来有什么我们不要做星巴克第二,内部会这样去讲。
这里有谦虚,也有傲气。为什么要按照星巴克的风格星巴克是工业风,它是咖啡的那种文化,我们说不定可以摸索出一种茶饮年轻化的风格。它应该有一种禅意在里面,有激发灵感的感觉在里面,它是现代主义,它的表达方式不需要做成中国风。这就好像日本设计,日本的设计一般都很现代主义,它不像中国那样,一定要搞一些所谓的中国元素。它很日本,但不会用所谓日本元素来表达。
我们中国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喜欢用元素代替灵魂。比如说起中国风,一定要搞一些红色,一定要搞一个唐装,一定要搞一个代入,这些都只是元素,本质不在这里。
我最早的想法是希望给茶一个功能性的标签。咖啡大家都知道,可以提神,除了好喝,它有提神这样一个功能。茶的功能在哪里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说提神,它肯定不如咖啡。
后来我觉得回归到古代,那些诗人,他们其实是把茶跟酒当作激发写诗灵感的一个重要工具,中国古代的诗词里,茶和酒是两个重要意象。所以我们希望提炼出一个关于灵感的概念,这个也可以回归到我们早期比较肤浅的时候,一直在向消费者灌输的东西,即我们是原创的,我们是芝士喜茶的首创者,别人都是抄袭。这种灌输,后来我觉得很无效,消费者需要的是共鸣,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现在我们传递的是激发灵感、创造灵感这种概念,喜茶就是一个灵感的产物,一个原创的产物。
我们就是这样一点点摸索,后来有更多的延伸。灵感本身也是一种很酷的东西,它可以跟其他的理念结合到一起。这些都是长期摸索出来的,而不是为了做成几个标语。如果我只是简单地做个标语,诸如“芝士喜茶的首创者”“更好喝的茶,用心做好茶”,这些其实都很肤浅。我们希望可以提炼出更具文化性、更有共鸣性、永恒性的那种东西,而不只是传播性。
喜茶现在有50家店了,计划今年再开50家。在营业额上,我们没有专门规划。其实我们的营业额很高,我们单店最高可以做到300万一个月。
我们门店做饮料、处理购买的速度很快,比星巴克要快很多。如果速度不够快,做不了这么高营业额。其实排队对营业额的帮助不大,这家店就算不排队,只要一直陆续有人买,它最后跟一直在排队的营业额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最高的单店营业额出在广州一家店,它一天可以做10万块流水,相当于5000杯喜茶。一天做5000杯,这个数字在行业里绝对是第一名,没有人可以做到,星巴克也做不到。其实我们现在每个月做100万的店已经很少了,大部分都是两三百万。
从卖手机开始创业之路
我当年卖智能手机,也是受了乔布斯的影响。那是2010年,我19岁的时候。当时智能机刚刚兴起,很多人不会用,安卓机就要刷机,普通机就是越狱。那些做智能机的靠这个收很多钱,越狱要收200块,这个东西其实是没有成本的。
当时我作为一个新手,不是很会选址,新店快要开的时候,我很担心,那个地方位置很偏僻,我感觉开了之后一定没有生意。后来我就决定,我们店无论是越狱还是刷机,还是装软件,都全部免费,而且不只在我们店里购买手机的人免费,不是在我们店里购买的人也免费。
为什么要这样做当初的想法,顾客还没有认识我们,没有在我们这里买手机,这不是他的错,是我们的错,我们没有让他知道我们。现在他来这里受到免费服务了,说不定以后就有机会成为我们的客户。
我想得很开,全部免费。不过这是需要心理素质的,就算当时都想好了,你每天看到拥过来的人都是不给钱的,还是会有心理压力。而且里面还会有一种情况,总会有这种人的,他知道你是免费服务,他去香港买几部手机,直接把新手机放在你这,让你帮他弄,态度也不好。还会有同行,他修不了的手机,假装是顾客,拿过来让你帮他弄。
我们明知道这些人,这种情况,还是一视同仁地帮他们处理。最后这个事情也告诉我一个道理,就是很多事情,包括创业,它是随机应变,它不是你可以预料的。
后来回想,如果没有做这个免费服务,说不定这个店就倒闭了,因为它的位置真的很差。做了免费服务之后,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靠卖手机把生意做起来,而是意外地变成了卖配件。以前店里根本没有配件,只是卖手机,后来天天有免费服务,大部分人还是会有点内疚,或者有一点不好意思。有的人就说,你有没有手机壳,或者外接充、车充这些。很多顾客这样问了之后,我就去拿货,拿完货这些人就会买。
后来我发现,卖配件比卖手机要好:第一是没有那么麻烦的售后;第二是消费频次高,甚至同一部手机,他每次来都换一个壳,只要你有新款,而手机的损坏频率其实是很低的;第三是毛利率高很多,我们以前卖手机,卖五千块钱,压那么多货,一部才赚一两百块钱,卖配件,虽然可能一个只是50块、40块,但有一半的毛利率。所以最后我们店能够盈利,全都靠的是配件,手机卖的还是很少。这也是一种意外。
当时开的这个手机店是很渺小的,两年,就开了一家分店,赚了一点点钱,但它是一个起点,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手机店早就关掉了,我是觉得,如果没有精神分到上面,就不应该再开了。
我是江西人,在我初中的时候,我们全家搬到江门,那个文化冲击还是很大的。我非常喜欢广东,广东文化对我的改变很大。我是闲不住的,我从高中就想创业了。我家并没有创业基因,我的父母都是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做事很认真,很谨慎。我觉得创业对于我是天生的一种性格。
从皇茶到喜茶的商标之痛
每次开店,我想的都不只是开一家店。就像开手机店,现在虽然听起来可能有些可笑,但我当初的想法肯定不是只开手机店。最初当然是因为兴趣,但是得有大的前途,我希望它可以做成国美那样,可以掌控渠道,然后逆向地去压低厂商。但是我后来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在智能手机行业,不会重演这个事情。
进入茶饮行业之前,我分析了很多行业。这个相对比较好做,它有切入点,有广泛的一个消费者群,我觉得挺刚需、挺高频的。它能够形成排队这种现象,也跟这个脱不开关系。茶饮这个品类,本身就算没有喜茶,市场也很大。有些其实很烂的奶茶店,时不时门前也会排队。我们只不过是用更好的产品,把他们的生意给抢过来了,所以就有了一个夸张的效果。
这个市场是一直在的,它不是生造出来的,这也是当初我比较看好这个行业的原因。当然这是个综合因素,包括它投入不大,如果说它一开始要投入100万,我肯定投入不起。我们这个店当初就花了十几二十万,之后再有没有外来资金和借贷,全部靠自己滚动,一直到去年融资。之前我们完全靠着自有资金滚动,开了50家店。
在喜茶之前,我们公司叫作皇茶,皇茶就是我做的。后来因为商标的原因,被迫改名。皇茶这个名字是我起的,它不是一个通用名词,也不是一个东西,但不知道为什么,商标就是注册不下来。
现在皇茶已经不是我们的品牌了,虽然中途改名有一些波折,最终我们还是改成了喜茶。喜茶是有商标的,是我们花70万元买回来的。因此,虽然喜茶也有山寨,但我们可以打击,工商也可以处理,它已经受到商标保护了。
未来,我们希望把喜茶的品牌势能做得更高。我觉得国产品牌最缺的就是势能,很多品牌不是死在扩张的速度上,而是死在最后势能不够。我觉得在开分店的时候,品牌的势能是一个消耗的过程。当只有几个店,你品牌的势能很强大,等开得越多,开得越大,你越低档。我们现在要在一线城市先扎根,北上广深,其他地方不着急,其他地方有山寨也不要紧。等我们在北上广深都有了根基,品牌势能做得足够高了,有朝一日,再去其他地方开,就能轻而易举地消灭掉那些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