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于2023年11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905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一、制定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多地彩礼数额持续走高,形成攀比之风。这不仅背离了彩礼的初衷,使彩礼给付方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婚姻稳定埋下隐患,不利于社会文明新风尚的弘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202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对治理高额彩礼、移风易俗提出工作要求。从司法实践反映的情况看,涉彩礼纠纷案件数量近年呈上升趋势,甚至出现因彩礼返还问题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回应人民关切,最高人民法院全面总结近年来司法实践经验,经过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本《规定》。《规定》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移风易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彩礼作为我国传统婚嫁习俗,有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但是,超出家庭正常开支的彩礼成为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在婚龄较短的情况下,造成双方利益失衡,彩礼纠纷数量增多。针对这一问题,法院应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予以适当调整,妥善平衡双方利益。甚至有些人借彩礼之名行诈骗之实,严重损害彩礼给付方合法权益,司法更应坚决予以打击。《规定》旗帜鲜明地反对借婚姻索取财物,对于弘扬健康、节俭、文明的婚嫁新风,推动文明乡风建设,有重要意义。

第二,有助于推动提升高额彩礼专项治理效果

第三,有助于统一法律适用标准,依法平衡双方利益

二、主要内容

《规定》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彩礼认定范围、彩礼返还原则、诉讼主体资格等重点难点问题予以规范,与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结合,形成逻辑完整的彩礼纠纷法律适用规则。

一是重申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民法典第1042条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借婚姻索取财物违反了婚姻自由原则,应当坚决予以打击。《规定》明确,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另一方要求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三是明确涉彩礼纠纷的诉讼主体。彩礼返还纠纷中,程序上存在的主要争议问题是婚约双方的父母能否作为诉讼当事人。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儿女的婚姻一般由父母操办,接、送彩礼也大都有双方父母参与。《规定》充分考虑上述习俗,区分两种情况:一是婚约财产纠纷。此类案件原则上以婚约双方当事人作为诉讼主体,但考虑到实践中,彩礼的给付方和接收方并非限于婚约当事人,双方父母也可能参与其中,为尊重习俗,同时也有利于查明彩礼数额、彩礼实际使用情况等案件事实,确定责任承担主体,《规定》明确,婚约财产纠纷中,婚约一方及其实际给付彩礼的父母可以作为共同原告;婚约另一方及其实际接收彩礼的父母可以作为共同被告;二是离婚纠纷。考虑到离婚纠纷的诉讼标的主要是解除婚姻关系,不宜将婚姻之外的其他人作为当事人,故《规定》明确,在离婚纠纷中一方提出返还彩礼诉讼请求的,当事人仍为夫妻双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23年11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90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24年1月17日

法释〔2024〕1号

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2023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905次会议通过,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为正确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以婚姻为目的依据习俗给付彩礼后,因要求返还产生的纠纷,适用本规定。

第二条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一方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另一方要求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下列情形给付的财物,不属于彩礼:

(一)一方在节日、生日等有特殊纪念意义时点给付的价值不大的礼物、礼金;(二)一方为表达或者增进感情的日常消费性支出;(三)其他价值不大的财物。

第四条婚约财产纠纷中,婚约一方及其实际给付彩礼的父母可以作为共同原告;婚约另一方及其实际接收彩礼的父母可以作为共同被告。

离婚纠纷中,一方提出返还彩礼诉讼请求的,当事人仍为夫妻双方。

人民法院认定彩礼数额是否过高,应当综合考虑彩礼给付方所在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给付方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当地习俗等因素。

第六条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已共同生活,一方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彩礼实际使用及嫁妆情况,综合考虑共同生活及孕育情况、双方过错等事实,结合当地习俗,确定是否返还以及返还的具体比例。

第七条本规定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本规定施行后,人民法院尚未审结的一审、二审案件适用本规定。本规定施行前已经终审、施行后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本规定。

THE END
1.国家规定的高额彩礼是多少在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所谓“高额彩礼”的具体金额标准。彩礼的数额通常由双方家庭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当地习俗等因素协商确定。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对彩礼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一些地区可能相对较低,几千元到几万元;而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或传统观念较强的地区,彩礼数额可能会高一些,几万https://m.66law.cn/v/wenda/4249750.aspx
2.多少金额属于高额彩礼?多少金额属于高额彩礼?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判断彩礼是否属于“高价”,并非一概而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第二款,考量的因素包括:①彩礼给付一方所在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②给付一方的家庭经济状况,比如彩礼价值在给付一方家庭经济总量中的占比等;③当地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6229681130056658&wfr=spider&for=pc
3.高额彩礼(礼金)是否是衡量女性价值的标准之一*2. 你认为给女方礼金的高低,是否可以用来评价女方优秀程度? A.可以 B.不可以 *3. 你觉得礼金是否是对女方的不尊重,是种买卖性质的交易? A.是 B.不是 *4. 你认为收到了昂贵的彩礼,就是换来女性应得的尊重吗? A.是 B.不是 *5. 对于女性身价彩礼与学历划等号的事情你赞同一下哪种说法?(补充:学历https://www.wjx.cn/jq/32004717.aspx
4.央视聚焦:高额彩礼何时休高价彩礼有多高?哪里的彩礼最高?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彩礼金额越来越高,甚至有了流行的所谓标准。对于那些适龄男性而言,彩礼负担已经成为了婚姻大事中的“不可承受之重”。为了给农村彩礼“降温”,中央文件多次提及推进高额彩礼的综合治理,很多地方也在探索用各种方式给高额彩礼“踩刹车”,减轻农民的婚嫁负担。前不久,记者前往https://jrsh.hangzhou.com.cn/content/2024-03/27/content_8707194.html
5.关于彩礼纠纷案件的思考与探析在很多农村,彩礼关乎到的是长辈们的面子问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的攀比心理也越来越重,尤其是对于女方家长们来说,邻家姑娘找了个什么样的女婿,要了多少彩礼,在自家姑娘身上肯定就不能低于这个标准。一些村民表示,作为父母,总想让女儿嫁得风风光光,除了体面的婚礼,高额“彩礼”也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https://czzy.hebei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14/11/id/5850791.shtml
6.怎么认定彩礼?彩礼返还的数额是否可以减少?(彩礼法律新规定司法是社会行为的尺度,调整着人们的预期。近年来各地制定的倡导性文件反复强调杜绝高额彩礼,态度坚决。但在涉及彩礼返还的司法认定时,许多地区少了些底气。部分法院为止讼息诉作出过多让步,甚至不惜双重标准,对遏制高额彩礼的意义可能是负面的。 最高人民法院在2011年召开全国审判工作会议时提出,处理离婚案件时要“避免http://www.027yaju.cn/hunyinjicheng/356849.html
7.2025全国彩礼钱一般给多少接亲网在这些地区,高额彩礼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出现过 “天价彩礼” 的新闻报道。这主要与当地长期形成的彩礼习俗以及攀比心理有关。例如,在浙江、江西和东北地区的一些地方,传统的高额彩礼习俗代代相传,人们在这种氛围下,往往会不自觉地提高彩礼的标准,导致彩礼价格如同滚雪球般不断攀升。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156446
8.有人“因婚返贫”吗?安徽省委社工部就抵制高额彩礼征集建安徽省委社会工作部日前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称,为抓好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现面向社会开展“倡树婚俗新风 抵制高额彩礼”人民建议专项征集活动,欢迎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积极建言。 征集内容有6类,分别是:1.您认为多少金额算高额彩礼(包括现金和金银首饰等贵重礼物)? 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24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