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作为我国婚嫁领域的传统习俗,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但是,近年来彩礼数额持续走高,涉彩礼纠纷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甚至出现因彩礼返还问题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为统一类似纠纷案件法律适用标准,2023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全国妇联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人民法院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
彩礼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源于古代婚姻习俗中的“六礼”。纳徵礼可谓是六礼中的关键,《仪礼·士昏礼》有云:“徵,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纳徵以后,婚姻才进入正式准备阶段。而在周礼中,徵礼有着丰富的仪式与象征意义,一方面是男女双方及家庭之间表达感情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是蕴含着对新人祝福与期盼。
遗憾的是,后来彩礼逐渐走样,数额上日益攀高,失去了“礼”的本真,一度被物化与过分曲解,背负了不该承受之重。有些家庭用之拼比地位;有些家庭用以试探对方“诚意”;更有些人借机敛财,让彩礼沦为了无良家庭“走捷径”的工具,更有甚者以结婚为名,在骗取彩礼后,闪婚闪离,让对方家庭“人财两空”。
不得不说,“高额彩礼”在感情与婚姻中埋下了诸多祸根,酿出了一场场悲剧,让多少情投意合的情侣劳燕分飞,让多少本该举案齐眉的夫妻产生间隙,让多少本该和睦合欢的家庭反目成仇,俨然演变为各方都应予以重视的社会问题。202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提出治理高额彩礼问题。遏制高额彩礼陋习、培育文明乡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期盼。而本次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全国妇联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人民法院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正是题中之义。
就在当天,最高人民法院还公布了《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方面引导彩礼回归“礼性”,旗帜鲜明提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另一方面,回归彩礼的“婚姻性”,将彩礼与日常馈赠相区别,对彩礼的范围科学界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原标题:《明确司法尺度,让彩礼回归善意与“礼性”(2023年第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