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工业强市”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纪录小康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工业从“一穷二白”到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世界瞩目的工业奇迹。宝鸡追随着新中国的步伐,在向工业化进军的过程中,迅速崛起为我国西北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其中,既充满艰辛和苦涩,也迎来了巨大胜利和喜悦;既写出了很多辉煌的篇章,也遭受过不少痛苦和挫折。透过宝鸡走在工业化道路上的脚步,思考宝鸡工业建设的经验和规律,对于进一步理清工业强市建设的思路,全面加快工业强市建设的进程,应该是有益的。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四五十”战略和实业立市、工业强市、质量兴市要求,我们充分运用各种方志资源,从宝鸡近代工业的兴起、“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一五”重点建设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时期以及新发展阶段的宝鸡工业五个方面,对宝鸡工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决策部署、主要成效等进行了收集梳理,形成《宝鸡“工业强市”之路》一文,希望能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一、宝鸡近代工业的兴起(1937—1949年)

至1949年7月宝鸡解放时,宝鸡有工业企业74户,职工8900人,主要工业行业有机械、纺织、烟草、发电、造纸、面粉、酿造等,工业总产值3114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20万元。

二、宝鸡“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概况】新中国一成立,宝鸡就是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地区。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在宝鸡进行投资建设的重点是铁路运输部门。随着铁路交通的恢复,沿海城市工业品进入,地方产品质次价高,失去竞争力,不少工商业相继停工停业,1950年1—3月,市区工商业十分冷落。1月初共有工商企业499家,3月底开业的仅有177家。

【决策部署】1950年,中共宝鸡地委分析形势,认为宝鸡市是现代化的小生产城市,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但工业基础不是很强,工人只占人口的六分之一,因而要首先搞好城市接管与恢复生产。1952年10月30日,中共宝鸡市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壮大国营工业,加强国营工业对私营工业的领导作用;对手工业生产,采取分别对待的办法,对国家经济所需要的,有条件有重点地组织经营,帮助其提高产量、质量,扩展销路。

【主要成效】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是争取国家投资,1950-1952年,国家投资132万元,对宝鸡人民电厂、申新纱厂、西北机器厂等企业进行改造扩建,新建了渭阳柴油机厂、人民印刷厂等企业;另一方面是贯彻“劳资两利、公私兼顾”政策,支持那些在内战中保存下来的民族资本企业恢复生产,并在没收官僚资本形成的国营企业中开展增产节约活动,同时对这两类企业内部管理实行“民主改革”;第三是针对人民解放军的一些后勤服务企业和兵工企业在宝鸡落脚的实际,政府投资新建了人民电厂、眉县酒厂等少量工业企业,为宝鸡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都有效地推动了宝鸡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952年,全市有工业企业89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1户,职工1.13万人,全市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2倍,为随后开展的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宝鸡“一五”重点建设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1953—1975年)

从1953年开始,宝鸡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着手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此后直到1978年,宝鸡工业都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规模布点建设阶段。这一时期宝鸡工业的发展,基本上是按照“全国一盘棋”的原则,统一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其鲜明特征就是由国家投资进行大规模的布点建设。在这一时期,宝鸡工业先后迎来两次投资建设高潮。

(一)“一五”建设时期(1953—1957年)

【概况】“一五”时期是宝鸡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国家投资4112万元,在改造扩建原有企业,增加工业消费品生产的同时,以机械、电子和能源交通部门为投资重点,新建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形成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宝鸡工业的第一次大发展。

【决策部署】“一五”期间,宝鸡更加重视对工业生产的领导。宝鸡当时没有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但按照国家和省政府要求,规定了这一时期的具体任务,即:一是完成列入国家计划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宝成仪表厂、长岭机器厂和宝鸡石油钢管厂三项工程;二是完成已列入国家计划的宝成铁路(宝凤段)、宝鸡酒精厂、烽火无线电厂、群力无线电器材厂、陕西机床厂、渭阳柴油机厂等大中型企业建设项目;三是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中共宝鸡市委成立工业部。1957年,全面推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主要成效】“一五”期间,国家用于宝鸡国营工业企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共完成4112万元,在改造和扩建原有企业的同时,以机械、电子和能源为重点,在宝鸡兴建了26户国营大中型骨干企业。

至1957年,宝鸡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市工业企业发展到408户,工业总产值19144万元,职工增至3.23万人。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6.6%上升到1957年的52.3%,标志着工业主导地位开始在宝鸡确立,宝鸡市作为陕西省关中西部新兴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已初具规模。

宝鸡市“二五”时期,国家又投资16112万元,新建了烽火无线电厂、渭河工模具厂、宝鸡仪表厂、西凤酒厂、灯泡厂等138户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24户。但由于受“大跃进”影响,之后工业盲目发展,使工业正常生产受到严重干扰。1963—1965年,进一步深入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地方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小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工业整体素质有了提高,加上三线建设的起步,大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过内迁和新建得到增加。到1965年,全市工业企业调整到400个,职工6.57万人,工业总产值达到2.68亿元,后两项比1957年分别增长39.99%和1.03倍。

(二)“三线建设”时期(“三五”“四五”时期,1966—1975年)

【概况】宝鸡因地处内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被国家列为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三线建设时期”(“三五”“四五”时期),是宝鸡工业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宝鸡工业在“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中曲折发展,最终依然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这个时期,工业增长的支持力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三线建设中,随着一批沿海企业内迁和一批国防工业企业的兴建,一批新企业拔地而起,成为宝鸡工业的重要支柱;二是地方政府以发展支农工业为重点,以农机制造为主线,发展街道工业、社队工业,新建了一大批五小企业(即小化肥、农机、钢铁、轻纺、建材),带动了地方工业的发展。

【决策部署】自提出三线建设后,中共宝鸡地委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积极配合开展工作。1965年1月召开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议定新建氧气站、标准件厂、修蔡家坡至虢镇公路、增设商业网点等,加强城市服务设施建设,同时提出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等。是年3月,地委决定撤销专区工交局,成立宝鸡专区经济委员会。宝鸡市和凤县成立工业建设办公室,支援基建,加速新建和迁移并厂单位的施工工程,及时解决三线建设中征用土地、地方材料和生活供应等问题;地委发出加强支援工业建设工作的通知,加强三线建设的领导。5月,成立宝鸡市工业协作配套委员会,负责管理这项工作。12月,向省委提出《为了适应三线建设发展的需要改变工业管理体制意见的报告》,建议扩大宝鸡市建制,改成专区一级市,受省直接领导,统管专区范围内几个工业区和主要企业,集中抓工业,地委则集中抓农业。这一建议于1966年得到批准。自1966年8月始,宝鸡市升格为地级市改由省直接领导。

经过“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的发展,宝鸡工业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偏重型结构和门类比较齐全的体系。工业总产值1976年比1966年增长1.46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在60年代稳定的超过50%,并逐步上升到70%以上,1978年达到72.4%,从而初步奠定了宝鸡工业化的基础,牢固地确立了宝鸡作为新兴工业城市,我国西北重要工业基地的地位。

四、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时期(1979—201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在此期间,国家在宝鸡大量投资进行布点建设的历史结束了,宝鸡工业的发展进入了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结构大调整阶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宝鸡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体制转轨和结构升级的新时期,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形成、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历史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到2010年的30余年间里,宝鸡根据市情特点、经济运行市场化进程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并实施了“城乡一体化战略”“工贸城建设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等,走出了一条具有宝鸡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0)

【概况】80年代以来,适应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宝鸡工业坚持走内涵式拓展道路,获得了迅猛发展。企业扩建和技术改造投入资金33.08亿元,投入资金7.47亿元人民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68项(软件44项,生产线24条),支持省、部署企业保军转民,挽留三线企业搬迁。在企业内部,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引进竞争机制,推动企业之间的兼并、发展和横向联合与协作,大力发展乡村工业,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加适销产品和名优、创汇产品。形成了军工、地方和乡镇企业三路并进、互为依托,城乡一体、优势互补的发展趋势。

【决策部署】

1.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增活力。1979年9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宝鸡五一纸厂、宝鸡仪表厂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实行利润留成,宝鸡市工业经济体制改革自此起步。1980—1983年,改革内容主要是对企业放权让利,并开始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198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十条决定和松绑放权的实施办法,在大中型企业中普遍推行利改税,推行厂长负责制试点。1985年5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简政放权,搞活国营工业企业若干问题的通知》,市委批准在市属34个国营企业中推广厂长(经理)负责制。1986年11月,提出《关于加快企业机制改革的意见》,全市先后有83个企业进行股份制、租赁制、企业经营责任制的试点。1987年,市委、市政府在陕西机床厂、长岭机器厂等13家国营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进行所有权、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改革试点。截至当年年底,全市32户国营企业实行承包,4836个乡镇村办企业分别实行股份制、承包制和租赁制,10户大中型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制。从1984—198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97.3%。工业增长初步实现了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3.推行城乡一体化战略强县域。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明确到20世纪末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宝鸡市委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城乡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此过程中,宝鸡加强对县、乡工业的领导,努力提高与大中型企业联合的对接能力,于1985年成立“支持省部属企业、支持军工发展民品办公室”(简称双支办),专职从事协调,推动这一工作。1986年初,宝鸡市委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构想,概括出“两下乡”(工业下乡、科技下乡)、两进城(农副产品进城、农民劳务和资金进城)、一建设(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具体路子。在推行“两下两进一建设”中,城市工业向乡村扩散,形成部省属企业、市县企业、乡镇企业“三路并进”的局面。陕西汽车制造厂向驻地3个乡村投资175万元,建起3个汽车配件卫星厂。1988年全市工业联合体发展到531个,职工7992人,总收入5396.3万元。

(二)“八五”“九五”时期(1991—2000年)

【概况】1988年的经济过热引发了剧烈的通货膨胀,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经济秩序的治理整顿,工业企业进入了新的调整期。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经济发展迅速启动,宝鸡工业建设也立即迎来了又一个高潮,国民经济保持了以较高速度稳定增长的势头。

【主要成效】“八五”“九五”时期,宝鸡工业部门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基本逐年上升,1998年达到30.2亿元,占当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53.2%,是吸引投资最多的部门。这一时期,国家投资建设的新项目仅宝鸡第二发电厂一家。乡镇企业的扩张速度高居首位,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达到12.99万个,从业人员达到63.45万人,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4.56亿元(90年不变价),比1990年增加322.16亿元。同时,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发展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逐步展开,为宝鸡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1998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上升到44.5%;由于乡镇企业的扩张、扩散,农村工业化水平也迅速提高,1998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工业占56.7%,比1980年提高42.5个百分点。2000年是宝鸡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创新高的一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372亿元,同比增长12.1%;工业增加值49.7亿元,同比增长10.8%。

(三)“十五”“十一五”时期(2001—2010年)

【概况】“十五”“十一五”时期,是宝鸡工业经济破解难题,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全球经济形势持续强劲,国家一系列政策作用显现的大背景下,宝鸡市抢抓西部大开发、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机遇,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断推进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坚持技术改造、创新,支持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全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宝鸡制造”品牌。一大批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了陕汽、法士特、石油机械、石油钢管、秦川机床、宝桥、宝钛、东岭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2010年宝鸡工业总产值历史性突破千亿元大关。

2001年2月,宝鸡市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提出“十五”期间把宝鸡建成工业强市、畜牧大市、旅游名市和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的总目标。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目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壮大食品、电子、机械、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提高装备工业智能化水平,振兴装备工业和军工企业;做大卷烟、白酒、啤酒等食品工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旅游业、食品工业、装备工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信息产业。“十五”末完成我市的工业升级和调整,建设西部工业强市,巩固和提高宝鸡工业重镇地位。

2001—2003年,宝鸡工业在结构调整、引进战略投资商和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中稳步发展。2001年底,长岭(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秦川(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宝商集团和宝光4个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宝鸡忠诚集团公司、秦明股份有限公司、宝鸡钛业和中铁宝桥等企业也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原宝鸡无线电厂、市棉纺厂破产,财产与收购方达成收购合同,变现重组成功。宝鸡对市属131个国有企业,按照大企业联大、联强、联外、联资的思路实行改制。2002年,宝鸡市GDP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18.15亿元。

2003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意见》,提出按照“大型企业股权多元化,中小型企业民营化”的思路,加速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资产重组步伐。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强市的意见》,实施启动“8355”工程,构建工业强市骨架。具体是:到2007年,把宝鸡建成重型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基地、数控机床制造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和矿业基地、石油装备制造基地、食品制造基地、水泥及新型建材制造基地、电子仪器仪表及家用电器制造基地、烟酒食品制造基地、医药产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资本总量降到实收资本的30%以下;培育和发展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30个,其中50亿元的企业集团5个;实现工业增加值200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

2004年3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支持、引导民营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吸纳下岗人员就业的企业、协作配套型企业,建立以科技工业园为基地的非公有制企业群。是年全市工业总产值301.8亿元,同比增长3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8.9亿元,同比增长26.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6%,创历史最高水平。在陕西省重点建设的六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宝鸡的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石油装备占有重要位置。

2005年,宝鸡荣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全市省级以上名牌产品53种,国家免检产品19种,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品牌经济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7年7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工业强市建设在西部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意见》,提出了在西部率先实现工业化的主要目标;大力实施“12345”工程:围绕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工业化的目标,突出抓好国企改革和招商引资两大重点,着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项目带动和自主创新三大战略,加快建设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和能源化工四大基地,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烟酒食品、有色金属冶炼加工、能源化工、新型建材五大产业集群。同年出台支持大中型企业加快发展,培育扶持百亿元大企业大集团的实施意见,集中力量扶持陕汽、秦川发展、宝鸡机床、石油机械、石油钢管等龙头企业。至年底,形成销售收入过40亿元的企业4户,过30亿元的企业6户,过20亿元的企业8户,过10亿元的企业14户。陕汽、石油机械、石油钢管、宝成仪表、法士特5户企业跻身陕西省装备制造业30强。

【主要成效】截至2010年末,宝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6户﹙其中大中型企业102户﹚、从业人员近百万人。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316.12亿元,同比增长35.3%。全市共有6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4个产品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5户企业的58个产品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在西北市级城市中名列第一。经过“十五”“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宝鸡工业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大幅提升,位居西部工业城市的前列,作为西部重要工业城市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形成载重汽车、专用车辆及汽车零部件、机床工具、石油装备、电子仪器仪表、有色金属、烟酒食品、新型建材、生物医药等八大支柱产业和陕汽集团、石油钢管、宝鸡机床、秦川机床、宝钛、石油机械、宝二发电、东岭集团、中铁宝桥、宝鸡卷烟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从“建设工贸城市”到“工业强市”,再到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宝鸡市走出一条具有宝鸡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五、新发展阶段的宝鸡工业(“十二五”“十三五”时期)

【概况】“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宝鸡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全球正处于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重新调整期,发展环境日趋复杂;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更趋平稳、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的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宝鸡工业面临稳增长、调结构双重挑战。但同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关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国内产业的转移,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给宝鸡工业带来诸多发展机遇。宝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制定“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宝鸡制造2025行动纲要》,聚焦大企业大集团建设、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创新驱动,先后强力实施了“率先发展八大工程”“工业强市1553行动计划”“发展三个经济总部经济”等重大举措,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速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着力打造西部工业强市和中国装备制造业名城。

2012年7月,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中省决策部署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宝鸡市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加快发展、转型突破”的一号工程,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天规划实施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突出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专业招商等重点强势推进。先后组织300多户企业参加西交会、西洽会、海峡两岸项目对接会、中小企业博览会、建材博览会、第三届关天博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成功引进吉利、农夫山泉等重大项目。全年共引进大企业技改扩能、技术创新和续建项目17个,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09亿元。通过招大引强,加快了宝鸡市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2013年1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全省率先建成地级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搭建了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卫生信息共享等五个专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宝鸡市被命名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陕西省钛及钛合金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是年,宝鸡市以保工业、稳增长为中心,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贯彻落实中省支持中小微企业中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非公经济达到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

2014年4月,编制印发《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见》,加快光纤宽带网、TD-LTE网和城市Wi-Fi建设,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继续培育壮大九大产业集群,通过细化推进措施,加强产业协作配套,推进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2015年,开展“千名干部联系千户企业”活动,帮助企业解决难题3061件。实施百户中小企业培育成长工程和辅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计划,大力培育中小微企业。

2016年2月,市长惠进才在宝鸡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宝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追赶超越的关键期,也是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关天副中心城市的冲刺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宝鸡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具备了新常态下中高速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并提出了“提升宝鸡工业优势,建设西部工业强市”的工业发展目标。4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市“1553”行动计划的意见》,围绕五个千亿级优势支柱产业、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和三大传统特色产业,成立专项工作组和专家组,分行业进行战略研究。这是我市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抢抓“十三五”发展机遇,借力《中国制造2025》,走改革创新之路,建西部工业强市的重大举措。

是年10月、12月,还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业稳增长促投资工作的通知》《宝鸡制造2025行动纲要》等一系列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部署开展“招商季”活动,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开展“两千名干部帮扶两千户企业”活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呈现走势平稳、结构趋优的良好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907.55亿元,增长12.2%;实现增加值887.8亿元,增长9.4%。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六,关中第二。全市汽车及零部件、钛及钛合金、烟酒食品、能源化工、优势装备制造五大支柱产业累计完成产值1672.19亿元,增长17.1%,高于全市平均4.9个百分点,对增长的贡献率为77.6%;全市战略新兴产业涉及102户企业实现产值增长9.7%,受附加值较高拉动,实现增加值增长达到10.1%;建材、纺织服装、有色冶金三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增长26.9%,分别高于全市及同期14.7、11.8个百分点,对全市增长的贡献率为51.1%。

2017年,推进“1553”行动计划和《宝鸡制造2025行动纲要》,实施汽车产业跨越工程、钛及钛合金产业突破工程等工业强基“六大工程”,推动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建设,实施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技改重点项目96个,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快。五大支柱产业累计完成产值2392.26亿元,增长25.26%,拉动产值增长19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发展贡献率达72%。尤其是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1.01倍,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2.5%,增加值贡献率达到47.6%。装备制造业加快成长,所属7个行业全部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148户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比2016年增加46户。宝鸡机床数控智能化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渭滨区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孵化基地、7107航天产业基地、凤县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等重点工业项目完成年度投资,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12月28日,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宝鸡要加快推进“四城”建设,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发展动力变革,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业名城。

【主要成效】截至2015年,我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910.17亿元,占GDP比重50.91%,比2010年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565.55亿元,比2010年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38.73亿元,比2010年增长90%。截至2020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24.29亿元,比2015年增长34.6%,年均增长6.1%,其中制造业比2015年增长48.9%,年均增长8.3%。全市工业企业近8000家,比2015年增加15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844家,大中型企业93家,上市公司达到5家。

工业投资加快发展。这一时期,全市以工业项目建设为载体,聚焦新技术、发展新产业、探索新模式、培育新业态,通过内生、外引,以农夫山泉、青岛啤酒、西凤酒为代表的酒水饮料制造,以郭家河、招贤、园子沟为代表的新一代煤矿,以风力发电、低热值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以钛及钛合金为代表的新材料,以吉利汽车、陕汽商用车、汉德车桥、法士特变速器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以中铁电气化、秦川机床机器人减速器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以及宝桥高锰钢辙叉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一大批工业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5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52.65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投资年均增长7.1%,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工业投资在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性作用持续发挥,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加快转变。

龙头企业强势引领。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享有盛誉的优质企业引领宝鸡工业快速发展。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3000米高合金连续管制造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油气田急需的高端管材正式进入量产阶段;宝钛集团研发的4500m深潜器用钛合金载人球壳制造技术(项目),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烽火通信(600498)、法士特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汉德车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秦川机床建设的“工业机器人减速器数字化车间”属国家级工业机器人减速器产业示范项目,生产的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在国内同行业领先;中铁宝桥是全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铁路提速道岔、磁悬浮功能件和轨排生产基地,参与建设的港珠澳大桥荣获国际桥协杰出结构奖;东岭集团是西北最大的民营企业等等。龙头企业正成为宝鸡工业经济发展的代表,更是承载着宝鸡工业再次腾飞的坚强保证。

支柱产业不断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的支撑地位和发展优势基本确立,随着市场经济、资源禀赋等因素助推,我市逐步形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钛及钛合金、优势装备制造业、烟酒食品、能源化工五大支柱产业,到2020年,这五大支柱产业年均产值占比超八成,钛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全球第二,进入第一批国家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汽车及零部件产量、产值均占到陕西省三分之一;数控机床国内行业排名第一。

特色工业园区蓬勃发展。这一时期,宝鸡把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不断优化集中区产业结构,加速集中区产业向中高端迈进。2020年,21个省级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达1354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94户。先后引进了陕汽商用车、宝钛集团金属复合材生产线扩能建设、秦川机床18万套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中车时代轨道交通产业园、中科网络科技研发基地等项目入园建设。蔡家坡经开区着力打造丝路汽车名城,眉县经开区积极建设“中国钛谷”东区,渭滨姜谭工业园全力打造“传感器之都”,陈仓科技工业园建设的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被命名为全省首家“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集中区达到14个,超过100亿元的集中区9个。集中区从业人员达到18.49万人。县域工业集中区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战略性新兴产业厚积薄发。2020年,全市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225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26.7%。比2015年提高8.5百分点。其中,新材料产业88个,高端装备制造业39个,节能环保产业36个,生物产业32个,新能源产业18个。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增速高于宝鸡市规上工业0.7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35.5%,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全市工业经济战略转型和结构升级有重要意义。

非公经济持续增长。这一时期,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效益大幅提高。2011年,全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16.72万户,中小企业1.16万户,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578.51亿元,占全市GDP的49.2%。2013年,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0.02%,非公经济达到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2015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16.97亿元,同比增长22.2%,占GDP比重为50.1%,东岭集团年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2016年,非公工业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80%。2019年,新增规上民营企业73户、民营中小企业8729户,规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673户,占全部规上企业的86.84%。2020年,在疫情冲击和经济发展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带来的双重压力下,宝鸡市贯彻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141.59亿元,占GDP比重50.1%。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市经济总量中已占据“半壁江山”,为我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创新成效初显。我市加强对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重视企业与科技资源的对接,建成了石油天然气管材、石油钻采装备、轨道交通测量技术、真空技术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至目前,宝鸡建成了18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探索建立创新与技术协作关系,实践了产学研联合的创新发展模式,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十三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3%,全社会研发投入、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均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截至202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分别增长5.9%和5.2%,增速分别高于规上制造业1.8和1.1个百分点,其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占规上制造业的比重达到51.3%;对制造业增长贡献率为64.2%。科技创新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凸显。

经过“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宝鸡工业逐步形成经济总量较大、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行业门类齐全、产品种类丰富、结构合理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如今,宝鸡市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钛及钛合金材料两个500亿级、石油钻采、烟酒食品、能源化工、优势装备制造等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涵盖3个工业门类、35个行业大类,已形成西北地区除省会城市外,行业覆盖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在国民经济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宝鸡在35个大类中有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行业覆盖面达85.4%。宝鸡市工业产品生产种类和产量持续增加,已覆盖高精度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电器仪表、海工设备等高科技产品,涉及227种重点产品。神洲系列飞船、C919大型客机、万米深潜“奋斗者号”、“嫦娥号”等大国重器都有宝鸡的关键零部件或关键材料。拥有陕汽、东岭、石油钢管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钛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全球第二,进入第一批国家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汽车及零部件产量、产值均占到陕西省三分之一;数控机床国内行业排名第一。被誉为“中国钛谷”“丝路汽车名城”。

回望过去,宝鸡依靠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产业优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无数产业工人、技术人员以及企业家的努力拼搏、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有宝鸡特色的“工业强市”之路,取得了工业建设的辉煌成就。展望未来,新的蓝图已经绘就,宝鸡工业经济朝着装备制造业名城的目标加速迈进,在追赶超越的征程上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THE END
1.离心泵哪个牌子好?2024离心泵十大品牌排行榜离心泵什么牌子好?离心泵十大品牌排行榜有哪些品牌?2024优秀的离心泵品牌分别有光合、格兰富、grafer、威乐、新界、皇鹿、恒格尔、国强、西德宝、威士等。挑选品牌离心泵选大品牌质量好,更放心!海量热卖名牌离心泵,多种风格多种选择!https://www.10pinping.com/rank/lixinbeng/
2.山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11篇(全文)这样山区县域的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另外要加大产品宣传,使名牌产品的认知度得到推广,发挥品牌效应,形成“规模优势→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市场优势→销量优势一规模优势”的良性循环,创造较高的市场价值,给山区县带来经济效益,改善当地的收入结构和水平。https://www.99xueshu.com/w/ikeyxglo0b3a.html
3.管道增压泵自来水增压泵加压水泵厂家一般地,市面上的增压泵,不管什么品牌或什么材质的,其外形样式基本结构都大致相当,我们总结了目前市面上四大类增压泵的外形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一、立式单级管道式结构 图1, 客户评价 我公司主要从事各种建筑二次供水和中央空调循环增压系统设备供应的,需要定制各种配套的二次供水设备和循环水增压系统,但基本上每个工程https://www.shoubeng.com/
4.宝鸡曾经的西北名城。一列火车拉来的城市,她的发展伴随着铁路的大于是,宝鸡的工业迅速发展,并一度形成了在全国颇有名气的宝鸡品牌群,长岭冰箱、双鸥洗衣机、渭阳摩托、宝鸡卷烟、西凤酒等响誉全国,宝鸡在全国的城市排名也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在大西北数得上名,甚至在全国都颇具影响力的城市。 2.辉煌古代史 其实,宝鸡的高光时刻不仅在于近百年间,也曾辉煌于中国古代历史。西安作为https://www.meipian.cn/53btknb9
5.西安其他公司企业地图西安其他公司企业大全,西安其他公司企业分布超市 连锁店 品牌服饰专卖 孕婴幼用品 其他服装鞋帽 化妆品专卖 烟酒、饮料专卖 地方特产专卖 粮油食品 农副产品、水产市场 家居建材 图书 音像制品 电子商城 电器商场 摄影器材、乐器 文化体育用品 售票处 百货商场 商铺 钟表、眼镜 鲜花 珠宝、工艺品及古玩字画 洗衣 便利店 商业街 小商品市场 金融行业 中国https://poi.mapbar.com/xian/BD0/
6.EVA绩效评价理论(精雅篇)为了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评价上市公司的价值,笔者认为可以将公司的品牌效应、客户满意度、人力资本、创新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纳入EVA业绩评价体系,以便衡量公司在增大EVA的同时是否以牺牲上述非财务指标为代价,同时也可以从中得知这些非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价值创造所体现出来的贡献。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tggr45r.html
7.上海热点话题是什么,上海热点话题有哪些上海热点话题指的是比较受大众关注,或欢迎的上海热点新闻或热点事件信息,或指某时期引人注目的上海热点关注或上海热点实事问题,4916个上海热点话题如下,仅供参考.https://0797cx.cn/page37?article_id=110457
8.国内成都半套工作室论坛网(成都半套工作招聘)麻辣烫快餐店重庆有许多快餐版的麻辣烫店,提供快速的自选串串香,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食材,非常适合追求个性化饮食的顾客.总之,除了以上提到的快餐品牌,重庆还有许多其他的本地快餐店,如各类特色面馆、豆花饭快餐店、烧烤快餐等.在选择快餐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偏好和饮食习惯来决定. http://www.yxwtpf.com/27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