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群里突然有一位自称在杭州中国茶科所学审评的童鞋跳出来说,你说的不对,茶叶审评从来都是八项因子,你贪污了三项,去哪儿了,吐出来。当时我也是一脸懵逼的和这位童鞋怼了几句。
八项因子审评>五项因子审评?
先说结论,在国家标准的体系里,无论是GBT23776茶叶感官审评办法还是GBT18745岩茶标准中,关于茶叶品质的审评都是八项因子,具体来说就是条索,色泽,整碎,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但是这个完整的八项因子审评单可能只有在一些个别的出口茶的审评报告上你才能看见。
*上课用的审评表
*斗茶赛现场用的审评表
而在日常的审评中无论是大大小小的斗茶赛或者是茶厂内部审评,都是通过我前面说的五项因子的角度来考核岩茶质量的,我们认真对比一下其中的差别不难发现八项因子里面有四项:条索,色泽,整碎,净度,其实只是外形这个集合里的子集,国标只不过是将外形这个因子细化了,
而岩茶恰恰是最不在意外形的茶类之一。
在五项因子的审评法中,无论是哪一个地方的标准,滋味和香气两个核心指标相加通常都占有超过70%的权重。亲身参加过岩茶审评的童鞋们更能体会到岩茶审评对内质的重视度,绝大部分的时候PK的其实只有香气和滋味两项,只有在香气和滋味不分上下的时候,专家们才会对叶底和干茶外形评头论足一番,这个时候的外形占的分数在我看来更像是高考的特长加分,同等条件下,你更美,你进北大。
而Y老师这么多年到处蹭好茶也被教育出一套民间审美哲学,喝到嘴里好喝的茶通常外形都不会太难看。鬼洞的手工单株,碎一点就碎一点,手工的嘛;枫树窠的百年老丛汤色有一点点浑,没关系,第二道就清澈了,浑的更有丛味等等等等,就像你们看马云,现在还觉得难看吗?
唉,其实我们对岩茶的要求,像极了这个残酷的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当你不够好(youqian)的时候,需要你美、需要你善良、需要你勤劳勇敢十项全能,当你足够好(youqian)的时候,什么都是好的。
更洋气的“风味轮”
就更高级吗?
说到审评的因子多,那谁也多不过近几年流行的风味轮。
这个洋气的风味轮通常是葡萄酒洋酒等常用的对风味进行详细描述的一个小道具,评酒师们这些描述语分类分级之后整理成圆盘形状的图示来展示的方法,也就是一个将描述风味的词最大程度放在里面的一张“比味卡”,再按图索骥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找到相应的风味,据说鸡精就是风味轮应用后的产物。
近几年还有人模仿风味轮再综合审评术语制作了专属于茶叶的风味树以期找到更适用于评茶的一套选项。
但是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差异是无法跨越的,那就是文化带来的审美差异。
西方的审美表达是具象,即使是最夸张的立体主义和印象派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具体的投射,而在味觉审美中也是类似的,西方的评酒师们需要借助具体的道具,比如酒鼻子这样的工具,来辨别具体的味道,橙子就是橙子苹果就是苹果,就算都是葡萄香,也要分清楚是紫葡萄还是绿葡萄。
而中国画的审美讲究“意境“讲究清则幽远浓则锐长,拼的是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比如水仙的兰底,作为一个家里养了一百盆兰花的中年文艺少女,我很负责的告诉你,反正我那一百盆兰花里没有一盆是水仙味。
更过分的是有人说水金龟的特征是腊梅香,而我刚刚被苏州的腊梅熏到鼻子过敏,我甚至怀疑说水金龟有腊梅香的人,根本没见过真正的腊梅,他可能只是想象中,大雪覆盖下的腊梅应该是这样幽幽淡淡的香气,中国画里的卧游大概就是这个意境吧。
而如果要有风味轮来表达岩茶,还会遇到一个巨大的阻碍就是岩韵。
这玩意考倒了多少试图用文字来表达岩茶的人,Y老师每次碰到这个词也是绕着走的。这样的一个美妙的词语,如何把他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洋气的植物或者动物的气味,风味轮恐怕是做不到的。
而Y老师看了这么多关于岩韵的表达,最棒的也就是岩骨花香四个字,第二棒的是香清甘活。每次我想写写岩韵这个话题的时候,总有李太白游黄鹤楼的感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而洋气的标准在中国的舌头面前失效的情况也是早有先例,世界著名的米其林美食指南在中国就屡屡遭遇爆胎事故。所以有的时候国际洋气标准,未必就适合我们这样风化土壤里长出来的土作物。
其实关于岩茶的的审评和审美标准的摸索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这两年岩茶教室参与的水之品武夷岩茶品饮邀请赛就采用了审评标准和品饮标准的双标进行审评,大众审评和各地的分赛场审评采用香清甘活韵等五项主观审评指标,而专家审评采用传统的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这五项因子审评法。
审评五项因子就足够了,选项越多造成的弯路也越多,而如果上升到欣赏的角度,靠的也不是这些死板的评茶选项而是关乎与你的综合修养和对岩茶保持的一颗好奇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