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马桥镇可回收物中转站内新辟“线下二手交易区”新民晚报记者金旻矣摄(下同)
闲置小家电、“退役”教科书、半新不旧的箱包不舍得扔,却又无处可去,曾是很多市民的烦恼。如今,闲置二手品有了线下实体“淘宝地”。
记者获悉,闵行区马桥镇为探索闲置可回收物再利用的途径,研发了二手买卖闲置小程序,并在马桥镇可回收物中转站开出了线下二手交易区。这也是闵行区首个利用“沪尚回收”中转点位开设的二手买卖交易平台,希望为社区居民解决二手交易市场难觅的难题。
图说:孙存华师傅来到同心村村民周小丽家,取走上线的闲置货物
师傅上门取货物品线下上架
昨天下午,孙存华师傅接到手机派单后,来到同心村村民周小丽家取物。周小丽拿出一台黑色小功放说:“这是我们之前跳广场舞用的,现在设备升级,这台就闲置了。看到小程序可以卖电子产品,就试着拍照预约下单,没多久师傅就来了。”
图说:一台小功放以20元的价格成交
孙师傅查看了功放的外观和性能后,与周小丽商定了20元的价格并现场付款,与卖主的交易便完成了。“以前闲置物品要么等‘摇铃铛’收废品的人来收,要么直接当垃圾扔掉,现在用这个平台,手机下单,上门回收,方便多了。”周小丽说。
孙存华表示,自己负责附近多个小区的闲置品回收,每天按大数据算法排定的线路上门。这台小功放将和其他回收来的闲置品一起,被送往马桥镇可回收物中转站,统一清洁、消毒并适当维修保养后,再上架供买主挑选。
图说:二手交易区的小家电已上架
记者跟着孙师傅来到中转站,门口有一处数十平方米的“二手交易区”。货架上陈列着数十台小家电,20元的小烤箱、100元的咖啡机、60元的打印机、50元的萃茶机,应有尽有。书架上的二手书品类丰富,新旧不一。旁边还设有维修区,会对物品进行简单保养维护。
值得一提的是,为突出再利用的理念,交易区内所有物品都源于二手回收再利用——垃圾箱是利乐包回收制作的,“再生书架墙”是融合“古藤马桥”理念定制的,沙发桌椅更是从居民家回收的。
填补社区空白百余单已成交
图说:小家电都标明了价格,经济实惠
这种“线上+线下”的运作模式,能让居民实现“买”“卖”身份一键切换,提供更人性化、便利化服务的同时,也为城市平添了一份宜居、怀旧、低碳、物尽其用的烟火气。而增加了二手线下交易区的可回收物中转站,也更加多元化,其实用性、功能性、创新性与其他中转站相比都更胜一筹。
“我们不是C2C平台,也不进行线上交易,只是为供需双方搭建信息交换和沟通的桥梁,把闲置物品盘活,填补社区空白。”运营该中转站的上海鑫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慈嘉表示,之所以做这样一个二手交易平台,是在日常进行回收服务的时候,发现居民对二手闲置品这一细分类有很大的买卖需求,社区中却缺乏这样的平台。
图说:二手交易区也有很多二手书籍
目前,小程序可以收购家电类、家具类、书籍类、箱包类及部分小百货类的旧货产品,服务对象为社区居民。自开启交易以来,已有约100多单成交。
“智慧大脑”联网视觉体系更新
除二手交易区之外,马桥镇中转站后端的作业分拣区内还设有玻、金、塑、纸、衣五大分拣区域,配置称重、分拣、纸板打包机、泡沫冷压机等设备,除臭、喷淋等设备也早已“上线”。各类物品在此分拣、打包、暂存,一捆捆压缩后的泡沫塑料、废纸板等正静待运往各下游厂家或集散场,进行循环利用。
图说:压缩后的泡沫塑料、废纸板等静待转运
站内还具备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拥有车辆识别、自动称重计量进出记录、数据存储查询传输等服务功能,更能与市级可回收物信息化平台自动连接。自主研发的两网融合大数据平台通过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可将传统行业与“智慧大脑”相结合。“街镇可回收物品类的数量、所有网点可回收物排名情况等都有显示,如果某些小区可回收物品类的量突然有波动,平台就能实时反映,我们就会立即排查分析原因。”雷慈嘉表示。
图说:工人正在分拣废旧衣物
据悉,中转站2021年建成,负责处理马桥镇的可回收物。每天,有22名回收师傅在各小区回收网点忙碌,还有10多位师傅在镇内穿梭收运,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在25吨左右。
图说:中转站已按沪尚回收视觉识别系统标准“改头换面”
新民晚报记者金旻矣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xinmin.cn2024AllrightsreservedTech-vm-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