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宋向乐)“叔叔,你那里有空烟盒吗?我想做‘烟卡’用。”5月16日22时,郑州秦岭路夜市摊上,在附近上学和居住的晓峰不断穿过食客之间,不一会手里就攒了五六个烟盒,满足地离去。继“萝卜刀”“盘串”后,“烟卡”正在小学生圈流行起来。而一个“烟”字,让新流行引发争议。什么是“烟卡”?售卖“烟卡”涉嫌违法吗?如何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度过课后时光?欢迎走进本期的“法式”生活。
现代版“拍洋画”选择烟盒
“这个‘烟卡’怪好看的,就跟着开始玩了,我给它打翻了,我赢了,我把它拿走。我看有人玩,我也开始玩。家里有100多个烟卡。”晓峰说。
“烟卡”是从废弃烟盒上取下的盖子部分制作而成。孩子们把烟盒盖折成长方形卡片,双手合拢,以空掌心拍击地面,“烟卡”被掌风击中翻面就算赢,赢家顺理成章地将输家的卡片收入囊中。
这种攀比与对香烟的了解,也让王青很担忧。据报道,有的学生为了搜集“烟卡”翻垃圾桶、向吸烟的家人索要,在小卖部赊账,让家长网购“烟卡”……
对于当下出现的“烟卡”游戏风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烟卡”游戏本质上还是几十年来伴随每一代青少年成长的集卡、玩卡游戏中的一种,不应完全否定,而是需要学校和家庭的正确引导。
但对于带有不同商标的“烟卡”被人为划分稀有与否的问题,储朝晖表示该情况可能带来商业炒作和让孩子陷入攀比的风险。
电商平台“烟卡”扑面而来,实体店亦有售卖
“100张1件八折”“只做稀有卡”“100%真烟卡已消毒”,大河网记者打开电商平台,搜索关键词发现,商家所售卖的“烟卡”可以用大聚会来形容。销售量从数百到上万件不等。
现实中售卖“烟卡”的商铺也并不少见。郑州当地媒体记者曾探访市区多所小学周边,发现部分店铺出售有“烟卡”。这种名为“香烟呸呸卡”的商品标注着“儿童玩具”的字样,一包8张,价格是一元。某商户表示,烟卡销售十分火爆。
售卖“烟卡”会有哪些法律风险?国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廖建勋作出了解答。
一名小学生正在夜市摊上搜寻空烟盒
小小“烟卡”引发家长观点碰撞
“这不和我们小时候玩的拍画一样嘛,只不过那时候是两毛钱一包掏钱买的。连玩法都一样。”苏先生对此不以为意,“烟卡”游戏与自己当年“拍洋画”“拍方宝”等儿时的玩乐方式如出一辙,并不需要太过于担心。
有的家长也认为,玩“烟卡”某种程度能让小孩暂时远离电子产品,并无坏处;更有家长会主动协助孩子折“烟卡”以供他们玩耍。
也有一些家长表示了担忧,孩子过早接触香烟会带来不良影响。
“现在的小孩认识的烟种类和烟价格比大人还多,不抽烟的父母还会被孩子抱怨为啥不抽烟!”“烟本来就不应该让小孩过早接触,哪怕只是个壳。”
还有的家长认为,一味地“堵”不能解决问题,希望多些引导和规范,而不是一刀切。“孩子可以玩小卡片,但是不能玩烟卡。”“把烟卡换成‘80后’以前玩的小纸卡也是可以的,比如葫芦娃、变形金刚、七龙珠、圣斗士等系列。”
“‘烟卡’游戏之所以风靡,是因为其满足了小学生游戏、社交的心理诉求。”对于争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70后”“80后”之前也玩过纸牌游戏,与“烟卡”游戏属于同一类型,只不过,当时的孩子是用各种废纸折叠纸牌,或者从连环画中剪下人物纸片。而玩“烟卡”除了翻垃圾桶产生卫生问题,家长比较担忧的是其作为游戏道具,无形中“加深”了孩子对烟草品牌的认识。在游戏比拼之中,孩子可能对香烟品牌如数家珍,会影响到校园“禁烟”,这些问题要引起重视。
一名小学生手里拿着“烟卡”
已有地方对“烟卡”下了官方禁令
广州市从化区流溪小学在《关于“烟卡游戏的危害性”致家长一封信》中表示,孩子们在“烟卡”游戏中可能会接触到吸烟的信息和文化,从而对吸烟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形成不良习惯和攀比心理;有的孩子还将烟卡作为赌资,给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塑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郑州一小学变“烟卡”为“言卡”
变“烟卡”为“言卡”,郑州一学校这样做
“学生玩集卡、拍卡,但不一定就要用‘烟卡’来玩,应该寻找更合适的替代品。”储朝晖的建议在郑州市中原区伏牛路第二小学里得到了实现。
“为了向孩子解释吸烟的危害,以及‘烟卡’游戏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会在六一儿童节举办红领巾游戏节。改‘烟卡’为‘言卡’(卡片上根据年级不同制作不同内容),学习‘言卡’的制作方式和游戏规则,积极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意识。”李老师说。
大河网记者了解到,伏牛路第二小学的活动中,每张“言卡”上必须有带有填空性质的内容。例如:气()山河、12+9=、lun()h。比赛时需要把对方的“言卡”通过技巧拍翻,同时正确补充“言卡”上内容为获胜,可赢得对方“言卡”。如不能正确补充“言卡”内容则游戏重新开始。
效果究竟如何,令人期待。储朝晖和熊丙奇两名教育专家均认为,对小学生玩“烟卡”“堵不如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