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无名,首先要说到的就是饮马巷的无名面馆。
实话实说,小编很久没去饮马巷的无名面馆了,特别是它成了网红之后。
不过,曾经,饮马巷的无名面馆,真的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既然大家都在推荐,那,在这里,我们就这样一笔带过吧。
据说,现在在某音也火了。不久之前小编去过一次,还是老味道。
小店没有门头,没有名字,就是一排平房里一个很小的门进去,几乎没有装修,就三四张桌子,空调电风扇倒一应俱全。
小区南门
烟酒铺
就是这个小门进去
大堂和厨房被一扇门隔开,才发现厨房那也有窗户和门。因为做的都是小区和周边居民生意,所以还有不少老客端着碗,一边吃一边和老板闲聊。
馄饨一个个气鼓鼓的,馄饨皮很薄,几乎透明,一点葱花点缀在清汤里。辣椒就在桌子自己加。不是辣椒油,是那种干干的辣椒籽。
馄饨皮实在太薄了,所以真的等不起,吃得慢一点皮子就会烂掉。肉馅不多,就是很自然的猪肉馅,没什么腥气。汤也就是清汤,里面有榨菜但没有虾皮。
这是一碗吃得很舒服的馄饨,没有什么奇异的肉香或者怪味,馄饨和汤都是清清鲜鲜的很自然,略有一些猪油香。
榨菜很鲜脆,是那种大头榨菜切出来的。辣油一般,不是很辣,但是有点呛人。
老板说他这个小店开了20年,做的就是周边居民生意,一是价格要实惠,二是诚信待人,要给大家吃干净卫生的食物。
路子铺出名的大肉面是小龙大肉面。在路子铺更深处还有一家无名面馆,2004年开在小区里,后来搬到路边,他家的大肉和肥肠也是一绝。
后来小龙大肉面搬离路子铺,路子铺大肉面的旗子就由无名面馆扛起来了。据说路子铺附近的居民一直只吃他家,到了春节前后,还会专门到他家定大肉屯着过年。
小编去探访的时候,还有专门从六合慕名而来的。老板嗓子大,热情,据说和老板娘动不动就吵架,老客都已经习惯了,当连续剧来看。
“姑娘你吃好啦,还有这么多面哎!”
“你不要烦,面条多一点我晓得!”
“小伙子吃好了吧,那我收了噢!”
“老板,你怎么也不起个店名啊?”
“来来来,你来看,无名面条店就是我的店名,名字么就是个形式哎,无所谓。”
乐观豁达嗓门大,再加上有点韶的老板也是店里一大特色。
宽口碗上一块大肉横跨南北,红烧的酱色十分诱人,老卤汤也是赤红油亮,青蒜花漂在上面。
路子铺的大肉面一向在“大”方面暗暗较劲,抠门小气的老板在路子铺大肉界混不下去。
红烧小排选料不错,肋排比例蛮高。烧得甜丝丝的很入味。
肥肠更是老板极力推荐的。果然不错,干净。卤的极其入味,入口滑爽弹。怪不得每天都不够卖。
小店里,还有一间小小的房间,摆了一张桌子六把椅子,很多老客把这一间当包间,据说经常有一群人,点上几碗双浇面,再来几两小酒,滋润的呦。
并不是所有无名馄饨都精彩,但有的胜在亲切,比如这家。
在玉塘村小区里,有一家开了很多年的无名小馄饨。
玉塘村被南湖东路隔开,馄饨店是在靠南这一边。
(从这个门进去走到底)
没有门头,没有名字,但里面挤得满满当当的人。
老板老板娘是安庆的,在这里开馄饨店已经有20年,一直没有招牌,做的也是街坊邻居的生意。
“老板娘,没带钱,我一会把钱送来”
“没的事”
这是小编在现场亲耳听到的,像这么一个隐藏在小区里没有名字的馄饨店,周围邻居已经熟得不能再熟。
(带着锅碗来打馄饨)
“她家馄饨比X家馄饨好吃,我都在这里吃了好几年了,以前烧柴火更好吃,这两年烧煤球了”
排队的时候,看到我们拍照,旁边的阿姨还会和你韶两句。
用煤炉下馄饨,用煤炉炼油渣,洗过的碗一直在煤炉上的热水里烫着,看来在卫生方面老板还比较在意。
除了馄饨以外,店里还有雪菜面、小排面、大肉面,做的东西不多,做点心或者填肚子都可以。
馄饨是安庆系的,个头比较大,里面的肉不少,看起来饱饱的,能吃到扎扎实实的一小团肉。
不过不知道是煤炉火不旺,“焐”了的原因,还是老板娘一个人忙不过来,下好馄饨不能及时端上桌。刚入嘴就觉得好些馄饨皮有点“烂”了。
好在馄饨肉馅里没有添加什么肉类增香剂,虽然显得特别鲜,但吃起来还比较自然。辣椒有点呛人。
面条就是典型的酱油老卤面,酱色的汤。面条下得倒是比较呛,老卤浇头里缺少一点甜味,味型就是单一的咸鲜口。
这老板,开21年都懒得起名字。关键是天天排队。
更绝的是,名字还是顾客给它起的。
“彩霞街炸鸡店”是吃货们约定俗成的名字。
也有人喊“彩霞街大鸡排”。
反正就是彩霞街和洋珠巷交界口的这家啦!
老板是一对夫妻,门面虽然高高在上,其实空间很小。
必须上个两米台阶,锅灶放在门口。顾客就在楼梯上排队。
三点开门,第一锅出来一般要三点半左右了。
油是每天更换。
由此可见夫妻俩对原材料还是有比较高的要求。
21年经久不衰自然有他的道理。
大鸡排是最受欢迎的单品。每块鸡排都比我的大脸还大。鸡肉经过一上午的腌制已经完全入味。
裹蛋液,沾面包糠,然后下锅炸。
鸡排按斤称,28元一斤,要多少称多少。
然后老板现场帮你切成条,刚炸出来的鸡排太脆。
切的时候都能听到“咔嚓咔嚓”的声音。
调味可以选孜然椒或者番茄酱。他家的番茄酱是一大特色,老板自己加工过。
鸡腿6.5元一只,同样腌制过,表面裹了脆皮。
一家店能够长久不衰,自然有它的道理。对于彩霞街炸鸡店。
味道嘛,小编没有被惊艳到。也许就体现在每天更换的食用油,每只鸡腿检查的细微处吧。
这是刁嘴别动队最近发现一家传奇的馄饨店,店家每天早上9点就收摊了!
如果没人带,基本找不到这家店。
没有名字,没有门头,在网上也没有名气。
却在老城南磨盘街开了24年。
正儿八经的无名馄饨。
来这里吃的都是老街坊老邻居。
拐进磨盘街39-43号院子,进去就可以看到这家居民楼改的馄饨店。
要不是院子的树下支起两张桌子,还真不能确认。
老板潘阿姨很健谈:
“我95年就开馄饨店了,以前就在小区门口棚子,后来棚子拆了就搬进来了。”
潘阿姨的馄饨店其实就是住宅的阳台位置,三四个平方就能玩转。虽然是老居民区,但小区里干净清爽,一看就心生好感。
门前有一棵小树,笼着两张桌子,同样也都是整洁利落的。
潘阿姨老家安徽宣城,嫁到了南京,馄饨手艺自称是自学。
无师自通,所以她做的馄饨既不是老南京的泡泡馄饨。
也不是安庆那种肉滚滚的馄饨,介于两者之间。
自己熬的辣油,一把韭菜末。
馄饨下好,再来一把自己炒的雪菜。
这就是潘阿姨无师自通的辣油小馄饨。
滚热的开水冲过的韭菜香气四溢。
雪菜代替了榨菜,也别有一番风味。
这个雪菜值得好好说道,是馄饨的点睛之笔。
雪菜炒得清脆,鲜却不咸,放在馄饨里把味道和口感都提升了一大截。
相比之下馄饨本身反而显得略微普通,没有太多的亮点。
但属于好吃的范畴。
除了馄饨外,还可以加一把面做成馄饨面。
坐在树下,阳光不晒,时有微风。
院子外面,街坊邻居坐门口大声聊天,偶有犬吠。
吃着一碗优秀的辣油小馄饨。
突然感觉生活是这么美好。
但是!潘阿姨的馄饨店有一个我很不喜欢的亮点!
她,九点就打烊了!
没办法,因为潘阿姨还要去上班。
想想我们八点半上班点名,七点半都起不来,真是羞愧。
周一到周六早6点到9点
周日早6点到10点
早点摊无名的多了去了,为什么非拎这家呢,因为这里有一样特别的早点。
“老板,来碗稠。”
“老板,来碗粥。”
“老板,来碗浆糊。”
在南湖艺苑村的这家无名早餐店里,招牌上一个“米周”(合为一字)字,让很多人犯了难。
看着眼熟,就又不知道怎么念。
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都打不出这个字。
最后百度查“左边一个米,右边一个周念什么”才查到。
这个字念zhou,只有在《汉语大字典》才有读音、释义。
老板娘见多识广:“就念zhou哎,我们从小就这么念。”
“老板娘这是哪里吃法啊?”
“就南京吃法,只不过比较麻烦,搞的人少了。”
确实在南京,很少能吃到这样的米糊。
一个保温木桶里,满满一桶,盛的时候都能感受到它的浓稠。
盛在碗里,撒上煮好的黄豆,就是一碗“米周”。黄豆是煮过的,有淡淡的咸味。口重的可以加榨菜。喜欢吃甜的,就舀一大勺白糖。
看到这,上了点年纪的人可能会觉得眼熟。
在过去的年代里,在没有母乳,没有牛奶的日子里。
这个用米粉熬煮成的米糊可能就是那个小朋友的主食。
这是一份伟大的食物,养活的可能是好几代人。
就是到现在,进口的XX米粉和这个都有些类似。
南京的米粥有一大特点,除了米粉和少许杂粮粉,在熬的时候会加入豆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