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由于油橄榄提取物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检测方法,CSS陷入争议的产品中是否没有添加橄榄叶提取物,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未能检测出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还需进一步调查。
————
护肤美妆圈开年第一大事件,非“不含油橄榄”的CSS油橄榄精华争议莫属。
大虎课代表在视频中表示,为确保结果准确,他又将上述所有产品送至隶属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的中检科(北京)化妆品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复检,而结果同样是C某某品牌的油橄榄精华未检出羟基酪醇和橄榄苦苷。视频中,大虎课代表总结道:“这款C某某的油橄榄产品没有放油橄榄。”
从大虎课代表后续回应视频来看,C某某便是美国护肤品牌希妍萃COSMETICSKINSOLUTIONS(以下简称“CSS”)。
1、骆王宇正面回应,大虎课代表再次质疑
围绕这一事件,迅速发酵的舆论令两位曾经带货过CSS油橄榄精华的博主骆王宇和画梅都陷入漩涡中心。其中,画梅迅速作出回应,表示自己是在2022年9月份推荐的产品,并且发现问题后就给出了完善的售后方案。
而另一位头部博主骆王宇正好在直播,其直播间上架产品中就有CSS油橄榄精华,于是其在直播中正面回应:
首先,油橄榄提取物有十几种甚至是几十种活性成分,就算检测不出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这两种成分,其宣称添加了油橄榄叶提取物也没有问题。根据法规,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不在备案名录里,不能标注这两种成分的具体含量,以橄榄苦苷、羟基酪醇两种成分以及浓度来判断是否是油橄榄提取物是个人标准。
其次,CSS产品中使用的油橄榄叶提取物的供应商是Essential,原料来自于原料商lipotec,产品成分有问题去找原料供应商,而是否是原料问题有待进一步查证。因为时差关系暂时不便联系到对方。
最后,检测方式是个人的,浓度的检测方式也是个人的。一些品牌可能会对原料的分子式进行调整,分子式如果是成分的衍生物,发生变化之后就可能无法测量出一些成分的实际添加量。
对于骆王宇的直播内容,大虎课代表再次进行回应并提出质疑:
第一点,油橄榄提取物确实是一种多活性提取物,其中以橄榄苦苷含量居多。同时,上述品牌已在官方平台有明确表述含有较高含量的橄榄苦苷,未检出就存在虚假宣传的嫌疑。此外,不含橄榄苦苷、羟基酪醇能叫做油橄榄提取物是博主自己定义的。
第二点,针对博主发出的上述品牌使用的是lipotec原料截图,原料已标明原料组含有39.5%的水,39.5%的甘油,橄榄叶提取物为20%。但据国家药监局官网公开信息显示,备案名为“希妍萃橄榄积雪草舒颜精华液”的产品属于进口普通化妆品,其成分列表中第一为水,第二和第三位是“油橄榄叶提取物”和“积雪草提取物”。而实际上甘油的实际含量比橄榄叶提取物高,这与我国“成分应当以配方中含量降序列出”的法规相悖。
第三点,橄榄苦苷是橄榄属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天然多酚类化合物,是橄榄属提取物中能确定具有的特定成分,可以作为检测标的物。此外,油橄榄提取物作为一种混合物,不管如何提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还是能够检测出来橄榄苦苷。
第四点,通过橄榄苦苷、羟基酪醇的浓度来判断油橄榄好用与否并不是个人定义的,像欧盟食品安全局以及其他很多文献中都有提及橄榄的各种功效来自酚类化合物,尤其是羟基酪醇和橄榄苦苷。
第五点,针对化学改性变衍生物这点,成分性质改变就不能命名为油橄榄提取物。但CSS油橄榄精华的备案中显示其含有油橄榄叶提取物。
在CSS品牌官方小红书账号搜索“橄榄苦苷”,已无任何笔记,官方旗舰店小红书账号无任何笔记内容。
2、“消失”的油橄榄与喧嚣的舆论场
关于CSS“油橄榄”的成分争议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更多讨论,专业博主和消费者们纷纷对此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中,小红书账号名为“配方师言言兄弟~小言弟”的博主表示骆王宇回应所说有点牵强,因为油橄榄提取物里面的核心成分这两个是重要指标,原料商也都会标定油橄榄里两个成分的含量,尤其是橄榄苦苷。
“因为这个油橄榄活性物里的橄榄苦苷是主核心成分,它的含量高低非常影响配方的稳定性,这对于配方师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一般市场上流通比较多或者早期流通的原料商油橄榄的含量相对不高,因为这一成分含量高了本身不稳定,哪怕依靠其他技术复配多糖,或者多元醇提取加在配方里不稳定变色,所以很考验配方师的能力。”该博主提到,“有可能是因为成分内卷,有些产品为了提高浓度,反而忽视了配方的稳定性。市面上也有好几款油橄榄产品出现了变色,变黄加深甚至出现褐色的情况。”
对于这一事件,知名博主配方师Rex也在微博平台发布内容称:“油橄榄提取物这类植物成分有很多变数,核心的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都不是很稳定,之前其他博主测评CSS油橄榄精华时能测出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但现在测不出可能是批次关系,也有可能是配方稳定性太差,或者换了供应商等原因。而这俩分子的测试方法没有明确标准,所以增加了很多复杂性(就像检测玻色因一样,没有统一标准)。”
如上图,普通的橄榄苦苷因为提取物里面都有一种分解的酶(β-葡萄糖苷酶),常温下一个月就会降解到0,因此品牌需要优化提取工艺降低这一酶的含量。
从研发层面来看,目前油橄榄叶提取物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原材料良莠不齐容易导致油橄榄提取物活性大打折扣,而提取活性成分无标准、活性物不稳定易失活,更是摆在行业和品牌面前的一大难题。
但小本Brant重点指出,对于CSS这款精华来说,其成分表排序就有极大的问题。无独有偶,名为“老刘在研”的小红书账号也同样指出,CSS油橄榄精华的备案配方不符合逻辑。
除了上文指出的“未按降序列出”的问题之外,其所添加Matrixyl3000这一原料组并未在备案配方标注除棕榈酰四肽-7和棕榈酰三肽-1之外的组分。此外,微量原料也仅标注了透明质酸钠这一个成分,本应在列的标注棕榈酰四肽-7和棕榈酰三肽-1并未标注。
截至发稿,CSS品牌还未针对此事发表正式的回应,所以产品未检出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到底是因为检测方面片面,还是品牌成分造假、虚假宣传,亦或是配方不稳定、成分分解等等,暂时还不得而知。
产品力一直以来是品牌的根基,对于品牌来说,产品上市或者产品升级前需要全方位进行测试,不仅需要提供完善的功效数据,活性物稳定性和产品稳定性也是极其重要的参考要点。
3、被疑假洋牌?深扒CSS真身
对于此次事件的主角希妍萃COSMETICSKINSOLUTIONS品牌,品牌产品详情页介绍,这是“源自美国的高功效型护肤品牌”,秉持“个人定制”的护肤理念,深入研究多类型问题肌肤,专注研发高功效性护肤产品。
但有意思的是,小红书账号名为“大盈仙人左若童”的博主在2023年7月发表了一篇题为《护肤打假(六)油橄榄叶提取物及其产品》的帖子称,在最佳产品查询网站Skinsort没有查到CSS品牌,并且从销量或评价数发现一个现象——如下图,国外最受欢迎的产品和国内最受欢迎的产品处于两个极端。
除了CSS“国内外最受欢迎的产品完全不同”这点值得深思之外,记者在搜索品牌的国外社媒网站时也发现,其Facebook和INS账号最新一条帖子是2023年10月发布,社媒更新得并不频繁。
在舆论风波之余,还有博主“一只等等”表示,CSS这一品牌被国内代理运作后转卖,目前应该是属于国人代理控制的假洋牌。
记者搜索品牌天猫店发现,天猫希妍萃旗舰店和抖音希妍萃官方旗舰店的运营主体,均为国内一家名为上海景跃贸易有限公司的企业,该企业于2021年4月成立。天眼查显示,该企业的实际控股公司为香港景通企业有限公司(AbleViewEnterpriseLimited)。此前,CSS在品牌升级之时也官宣了中国区独家合作伙伴为香港景通。
另外,从产品药监局备案信息来看,CSS橄榄精华液有两个生产企业,其中一个是位于内达华州的美国希妍萃公司,另外一个则是位于日本的日本秀一化妆品株式会社。记者查询天眼查发现,这一工厂归属国内上市企业上美股份所有。
虽然在国内外网站上,都没有关于CSS品牌创始人的新闻报道,但有小红书用户于2022年发布笔记《扒一扒:CSS,两兄弟的护肤商业梦》,指出CSS是由Petrillo兄弟俩创立,两兄弟的妈妈是中国人,爸爸是意大利人,他们出生在美国加州硅谷东湾。
记者从专门从事法律信息检索的美国网站JUSTIA上查询到,COSMETICSKINSOLUTIONS商标当事人正如小红书网友所说为Petrillo,Jonathan,在INSTAGRAM上名为“jonathanjoseph_0829ceo”的用户关联了COSMETICSKINSOLUTIONS官网,或为CSS品牌创始人。
此前也有消费者对此提出疑问,根据小红书账号名为“沐沐”的消费者所发表帖子内容,其表示“官方回复CSS所有产品均来自美国,因本土地方销售需求,部分商品会在日本进行灌装,在发货的时候会进行随机发货,商品无论是在美国灌装还是在日本灌装,产品都是一样的。”
但对于国际品牌来说,既可以自己设计配方生产(产地位于美国),也可以通过找国外的代工厂设计配方生产(如日本秀一化妆品株式会社)。因此,按目前所掌握的信息来看,还不能将CSS判定为假洋牌,除非后续有更多证据表示美国希妍萃公司背后的实际控股人也来自中国公司。
4、翻车频现,头部博主舆论危机何解?
实际上,这并不是骆王宇第一次被质疑。
对此,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皮肤科副主任毛越苹发表视频,正面质疑骆王宇关于“晚安粉”及“以粉养肤”的言论。随后,不少皮肤科教授、化妆品配方专家也对这一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是围绕“晚安粉产品是否会堵塞毛孔,以及产品中含滑石粉是否会对皮肤造成危害”产生争议。虽然骆王宇与第三方检测公司微谱合作检测了“人体功效评价实验”,并发布了完整版的检测报告,但仍有不少皮肤科专家认为“以粉养肤”只适合一部分特定肤质的用户。
在小红书平台上,简介页面自称“护肤达人、美国皮肤会员、助理教授”的DermTalk也先后发布了两条视频质疑骆王宇的内容,一条是针对其对斑的定义方面提出异议,另一条则是针对“早C晚A”的使用手法进行纠正。
近年来,以头部博主为代表的意见领袖们一直掌握着C端的话语权,但近一两年,不同程度的舆论危机席卷这一群体,博主翻车现象频频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度不足、选品失误、口播失误、信任危机等问题,可以看到就算是头部博主在舆论危机中都难逃口诛笔伐。
回归本次CSS事件,可以肯定的是,骆王宇此次翻车证明源头背调的不到位。不仅是骆王宇,此前李佳琦直播间也推广过CSS的油橄榄精华。
这也是目前大家所疑问的:头部主播的选品真的有他们说地这么严格吗?场均过亿的直播间是否有义务对售卖产品进行分批次抽检?是否有对品牌背景进行严密背调把关?
在乱象频出的直播场上,赚快钱似乎已成为一种风潮。消费者也无法凭借产品的外包装和实物来鉴别产品品质。尤其是原料领域里,单个原料成分的真伪难以辨别,更别说还有降低原料纯度虚假宣传、挂羊头卖狗肉、国产原料冒充进口原料、添加违禁成分等造假违法行为。
不管是这次的骆王宇翻车,还是李佳琦因不正当言论“翻车”的事件,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于头部博主逐渐祛媚,并对其所销售产品的品质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虽然美妆博主在未来数年仍然是行业的主流角色,但种种事件也反映出了一个明显趋势:内容是否具备科学性和严谨性是悬在美妆博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趋于饱和的美垂内容市场,正在淘汰“不专业”的美妆博主。从这一角度出发,博主自身需要不断提升内容专业度,随时学习、保持有与自身影响力相匹配的专业知识与见解。此外,在卖货的同时也要严谨选品,才能保持权威话语权。长此以往,也能实现化妆品品牌与产业的正向发展,推动行业良性循环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