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时期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成果

[摘要]1956至196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曲折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邓小平认同毛泽东提出的以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作了务实、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他提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应不拘一格;社会主义要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阶段,哪种生产关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就选择哪种生产关系;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要打破平均主义,让农民富起来;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制订经济建设的长远规划,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吃穿用问题为中心;搞经济建设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要搞一套管理制度;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生活中个人选择的自由不应越来越小,而应越来越丰富;等等。这些重要的思想认识成果,为他后来领导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关键词]邓小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制度;认识成果

从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这十年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曲折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党虽然在指导思想上日益陷入“左”的错误,但一直是一边犯错误一边纠正,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仍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作了务实、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为他后来领导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本文拟对此作一较为系统的梳理。

一、以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在“问题至为复杂”的大西南主政两年十个月,调中央工作后又长期分管经济部门和文教部门的工作,非常了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实际情况。在参与筹备召开八大的过程中,他参加了毛泽东组织的听取经济部门汇报等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他不仅在1956年上半年同朱德等赴莫斯科出席苏共二十大,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弊端有切身的感受;而且又在下半年同刘少奇等再赴莫斯科协助苏共中央处理波匈事件,对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照搬苏联经验带来的恶果有切身的感受。这些,使他对借鉴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教训,总结中国自己的经验,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了更清醒和坚定的认识。1956年11月17日,也就是在中共八大闭幕后不久,他在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时指出,革命和建设都不能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并且指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邓小平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的谈话记录,1956年11月17日。)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符合中国实际和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此在邓小平的思想上扎下了根。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应不拘一格

1956年苏共二十大特别是波匈事件,暴露出社会主义的“丑陋”,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严重冲击,也对人们已有的社会主义观造成严重冲击。在中国,波匈事件的发生是不是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行不通?成为人们思想上最大的疑惑。1957年1月12日,邓小平应邀到清华大学为师生作报告,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对此作出解答。他说:“制度好不好决定于是否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应当说,我们现在的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是适合的,是好的。”他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作了辩证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不是完善的”,还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基本制度”要通过恰当的“具体制度”和方法去实现。关于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他主张不拘一格。他说:“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发挥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监督和防止领导上的官僚主义,什么制度合适,就采取什么制度。”怎么样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呢?他指出:“重要的是应当对那些正确的要坚持,对那些错误的要纠正,不完善的要补足。”(邓小平在清华大学的讲演记录,1957年1月12日。)

这是在中国刚刚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邓小平对中国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的基本思考,成为他的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改革观的基本观点。“正确的要坚持”,“错误的要纠正”,“不完善的要补足”,后来则成为体现他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名言。

三、社会主义要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阶段

由于连续两年大面积自然灾害和1959年庐山会议后继续“大跃进”的影响,到1960

年冬全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决定从1961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7月,邓小平赴东北调查,实际情况更使他感到调整要从党员干部的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明确提出要纠正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的错误。他在听取哈尔滨市工作汇报时指出:“我们就是超越了阶段”,“我们在社会主义阶段只能搞这样高的”。并说“今后主要讲社会主义好了”,“一切都要按社会主义原则办事,不要再照顾原来说过的话”。(邓小平在听取哈尔滨市委负责人汇报工作时的谈话,1961年7月22日。)

四、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哪种生产关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就选择哪种生产关系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最深刻的教训之一是割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片面地从生产关系上理解社会主义原则,陷入“唯生产关系论”,在生产关系上折腾来折腾去。1961年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以后,邓小平和陈云等开始深入思考从生产关系上调整农村政策的问题。1962年3月底,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谈到如何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时说:“原则是哪种办法见效快就用哪种办法,不要拘泥于形式”,“不要担心个人多了,集体少了,无非是百分之十几,这里出点富裕农民也不怕”。(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记录,1962年3月29日。)

七千人大会后,一些地方农村摸索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搞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引起争议。1962年7月,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不管是黄猫黑猫,在过渡时期,哪一种方法有利于恢复,就用哪一种方法。”(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记录,1962年7月2日。)这就是后来有人概括的“猫论”。之后,他又将“猫论”进一步展开,指出:“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生产关系的“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要承认多种多样的形式”。(《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324页。)他的这一思想主张,使当时党内探讨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的思想和气氛更加活跃。

邓小平和党的其他一些领导人这一时期提出的变革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思想主张,虽然在不久后召开的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上被否定;但是,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成果,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邓小平上述思想观点,特别是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变革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生产关系要多种多样的思想,成为十多年后中国改革的思想源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可以说是直接继承了邓小平当年调整和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具体思路。

五、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要打破平均主义,让农民富起来

人民公社实行穷过渡,在所有制上拔高为全民所有制,在分配制度上也实行接近按需分配的生活资料供给制,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1958年11月,人民公社化运动刚铺开不久,邓小平在贵州考察时就对此表示怀疑,他说“还得有差别,还得有按劳取酬”。到1961年初,在对国民经济调整开始后,邓小平南下调查进一步认识到调整不只是降低钢铁指标等,还要从人民公社体制上进行调整。3月,他在四川成都考察人民公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只简单靠政治挂帅”,“没有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还是不行的”,并且分析说:没有按劳分配,就不能各尽所能,就调动不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邓小平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61年3月29日。)这时,打破平均主义最主要的是要限制供给制的比例直至取消供给制。邓小平南下调查后,又于4月份和彭真到北京郊区农村作调查。5月10日,他和彭真给中央提交的《关于北京郊区农村调查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供给制办法“带有平均主义性质,害处很多”,废除供给制“可以大大提高劳动分值,更好地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更好地调动社会的生产积极性”。(《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论调查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打破平均主义,即意味着收入分配上出现差别,而这正是传统社会主义观念所不允许的。邓小平不仅认为应当有这种差别,而且提出了“让农民富起来”的政策思想。1961年1月5日,他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刚从西藏考察回来的中央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杨静仁的汇报。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政策要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户富起来”,“让农民家里有存粮,牛羊多点,修点房子”。并且说:“农民富要放在一家一家上,不要放在一团一团上。”(《西藏工作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244页。)

在当时的情况下,邓小平明确提出“政策要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户一家家富起来,是非常可贵的,这实际上是他关于农村政策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十多年后,他领导和推动农村改革,初衷还是为了让农民富起来,农村改革的政策还是从“富农”开始的。

六、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是资本主义的

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进入新时期之后,我国改革开放最早最大的突破就是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正是从这一突破开始,最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当年毛泽东、邓小平等提出的扩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思想主张,无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源头。

七、制订经济建设的长远规划,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吃穿用问题为中心

由于经济调整的任务重,发展情况不明朗,七年规划的制订被搁置下来。到1962年,国民经济趋向好转,计划编制工作也回归常规。国家计委考虑例行地编制国民经济发展第三个五年计划,并根据邓小平的意见,提出按照“首先解决吃穿用的原则”来安排国民经济。因此,三五计划被称作“吃穿用计划”。尽管后来由于形势发生变化,大家对制订三五计划的指导思想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但以农业为基础和重视解决人民吃穿用问题的基本思想理念并没有改变,并且对实际工作还在产生重要影响。

以解决人民群众吃穿用问题为中心制订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不仅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而且符合中国基本国情。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新时期,邓小平设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第一步就是解决温饱问题,让老百姓吃饱穿暖;第二步实现小康,主要还是要让老百姓吃穿用更好一些,而且还要住得更好一些,生活环境更好一些,等等。

八、搞经济建设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实事求是;不要搞违反群众意愿的“大呼隆”群众运动

在当时的条件下经济发展速度适当加快不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仍坚持了经济发展能快则快的思想主张,总是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大跃进”运动中,高指标往往伴随着一哄而起的“大呼隆”的群众运动,既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又伤害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教训太深刻了。1961年底进入调整时期以后,邓小平明确指出,经济建设不能搞违反群众意愿和群众路线的“大呼隆”群众运动。他说,经济建设“要扎扎实实,因地制宜,不要搞大呼隆”。他还对群众运动与群众路线作了辩证的分析,指出“群众运动是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不能天天、事事搞运动”,“过去几年讲大兵团作战,我看不是群众路线。‘大呼隆’违反群众意志,群众是勉强、被迫接受的,只是形式热闹”,“有些群众运动往往不合乎群众路线,违反了群众路线”。(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记录,1961年12月11日。)

九、经济建设要搞一套管理制度,农业有农业的“宪法”,工业有工业的“宪法”

在主持制订“工业七十条”的同时,邓小平还主持制订了“商业四十条”、“手工业三十五条”、“高教六十条”、“科研十四条”等一批工业、文教、科技方面的条例。这批条例,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制度建设成果,在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中产生了积极作用。邓小平把这些条例称为各行各业的“宪法”,突出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后来直至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十、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生活中个人选择的自由,不应越来越小,而应越来越丰富

社会主义社会要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所揭示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生产关系上搞“清一色”的同时,在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上也搞一律化,完全忽视、抹煞人民群众生活中个人选择的自由。邓小平在“大跃进”刚兴起不久,就对此表示怀疑。1958年10月,他从东北考察回来后,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现在人们有啥吃啥,穿衣也简单。统统清一色好不好?”(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记录,1958年10月6日。)不久他去西南考察,在同贵州省委负责人谈话中又说:“公社吃住等一律化,共产主义是越搞越简单,还是越搞越复杂?”(邓小平在贵州考察工作时的谈话记录,1958年11月2日至5日。)从西南回来后,他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人民公社还不能搞纯全民所有制的同时,还明确指出:“集体生活中的个人选择自由,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邓小平《〈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的说明》,1958年12月9日。)对这个观点,邓小平虽然没有展开论述,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能这样谈到已是不容易的。

十一、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原则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邓小平正是从努力恢复党的集体领导和坚持民主集中制等优良传统入手,全面拨乱反正,使党的指导思想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编审〕

THE END
1.国资委:抓紧研究制订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王雪青)记者从国资委获悉,11月14日,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主持召开国资委党委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要求,抓紧研究制订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https://news.cnstock.com/news,bwkx-201911-4452560.htm
2.关于制订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细则的通知关于制订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细则的通知 各研究生培养学院: 《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修订)》(校发字[2021]48号)实施以来,对于激励引导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文件附件中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不能有效发挥培养学院的主体作用。为推进研究生教育校院二级管理,促进学院特色发展,https://www.hist.edu.cn/info/1306/39898.htm
3.《中国机器人标准化白皮书》发布我国在2016年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加强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开展机器人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构建和完善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订产业急需的各项技术标准,支持机器人评价标准的研究和验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相较于国外由大公司和行业协会主导机器人标准化工作,我国机器人http://www.sdqi.com.cn/index.php?c=article&id=1618
4.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转载)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随着“核心素养”概念越来越被人熟知,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讨论也逐渐增多。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辛涛教授等人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我国核心素养制定的https://www.jianshu.com/p/fb10d2a87298
5.国内电子支付市场探讨与研究国内电子支付市场探讨与研究 这是我在2008年中旬做的一份电子支付的调研,个人感觉国内的电子支付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挖掘。有时间的话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电子支付的细节方面的文章,欢迎大家E-mail来交流。 E-mail:alldj@vnet.citiz.net 国内电子支付市场探讨与研究https://blog.csdn.net/alldj/article/details/4016899
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物理学学科硕士研究生主要为一级学科内培养,结合国际联合培养及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采用课程学习、实践训练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或联合导师负责制,负责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 遵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物理学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年,实行弹性学习https://www.eduei.com/buaa/archive_3627.html
7.中共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北京市监察委员会1.完善制度、强化管控,创新模式、明确责任。修订完善《党委会议事规则》,明确强调公司党委委员按照“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要求,积极发表意见,并规范完善党委会原始记录。针对京外项目严把风险,加强“走出去”项目的投后管理,研究制订管理办法,完善了“走出去”项目的全流程管理,强化了风险控制。 http://www.bjsupervision.gov.cn/xwzx/lzbj/202204/t20220411_77483.html
8.成果精粹移动学习生态下高职通识美育课程模式研究课题研究团队制订《“职业通识美育”课程建设方案》,明确课程考核与“1+1”课程模式相对应,采用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原则上线上形成性考核占60%,终结性考核占20%,线下考核占20%,其中形成性考核包括微课观看完成率、讨论回复、模块综合测试成绩,线上终结性考核包括期末综合测试,线下考核以列入第二课堂成绩单http://m.jsgjxh.cn/wap_view?id=27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