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载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11月
一、导语:
如何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重大问题。会议强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地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考虑到目前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时,建议表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2021年上半年,党中央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然后正式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程的关键历史节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并将载入历史史册。
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有哪些内涵和主要指标?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不断增加的现代化要素;二是不断增加的社会主义要素;三是增加的中国文化要素,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目标。20年后中国能否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如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获得国际社会认同?
二、历史起点与初始条件:
总体小康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显示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起点是2000年,初始条件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
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设想。他指出,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00至1000美元,看来1000美元是有希望的(1)。实际截至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59现价美元,标志着中国从低收入水平开始向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水平迈进,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走战略目标。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所谓全面小康社会,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
同时,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看到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20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41位,处在世界后32%的位置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1)。
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的主标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见表1)。第一个十年可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处在中低收入水平阶段;第二个十年可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处在中高收入水平阶段。为此,四次党代会都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三、党中央如何制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党中央如何制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有哪些量化指标?又是怎么考虑的?研究发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基本不变的,具体量化指标随着发展进程有所调整,反映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经过先后三次调整,丰富和优化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年均增速7.2%),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什么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对此,时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提出三个定量指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000美元以上,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超过50%;农业就业人员比重从2000年的50%降至30%左右(2)。2004年1月,时任总理温家宝讲到,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3)。这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量化目标之一,即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调整具体量化指标,明确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年均增速7.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使中国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前列的国家。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进一步提出新的工业化基本实现的定量指标:2020年经济总量将达到58万亿元人民币,约为7.2万亿美元,人均约为5000美元,届时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进入工业化行列的国家水平;第三产业在生产、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将提高到50%和44%左右,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可能降低到30%左右;城镇化率有可能接近60%,基本达到工业化的要求(1)。实际上,2002-2011年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多美元增加到5400多美元。一些地区超过了10000美元(2)。
党的十八大第二次调整具体量化指标,明确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速7.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扶贫对象大幅减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为什么提出两个“翻一番”的新目标?对此,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作了解释: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经过九年年均增长7%就可以实现,比较符合实际。另一个“翻一番”,是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要求,这个目标体现了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也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望,今后九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7%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3)。
党的十九大第三次调整具体量化指标,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当时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超过8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有望达到或超过10000美元,更加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标准(2016年划分标准为人均12475美元)(4)。
根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又先后制定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用五年规划引导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国家发展规划对五年规划的定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作出阶段性部署和安排,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中国通过实施四个五年规划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从四个五年规划的主要发展指标完成率看(见表2),指标完成率是逐步改善的,从“十五”计划的86.7%到“十一五”规划的87.0%,再到“十二五”规划的96.4%,“十二五”规划的完成率最高,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十三五”规划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关键性指标如GDP增速、劳动生产率增速、居民收入增速等难以如期完成,预计完成率在84%左右,这一完成率与“十一五”规划首次引入预期性与约束性指标有关。
四、对主要发展目标的评估
在21世纪的第一个20年,中国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了开拓性、全方位的伟大成就,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笔者根据四个五年计划和规划对2000-2019年主要发展目标和量化指标进行评估。
第一,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评估(见表3)。
一是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按当年价格计算,GDP由2000年的10.03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98.65万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9.84倍,按不变价计算为2000年的5.17倍,超过原定GDP“翻两番”的目标,年均增速为9.0%,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大的动力之源。我国人均GDP由2000年的7942元上升至2019年的70892元,相当于2000年的8.93倍,按不变价格计算为2000年的4.67倍,年均增速为8.4%,明显高于世界人均GDP(2017国际元)的年均增速(2.3%)。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0年的2.40万元,上升至2019年的11.50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为2000年的4.63倍,年均增速为8.4%,按2017年国际元计算为8.7%,大大高于世界平均增速(2.2%),也高于美国(1.3%)、日本(0.6%)、欧盟(0.9%)的平均增速(1),成为追赶发达国家的重要途径。
二是城镇化目标,建成世界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22%(低于世界平均城镇化率的46.7%)提高至2019年的60.60%,提高了24.38个百分点,也超过了世界平均城镇化率(2018年为55.27%);常住城镇总人口从4.59亿人上升至8.48亿人,年均增速为3.3%,高于世界城镇人口年均增速(2.1%)。中国城镇人口占世界比重从15.9%上升至19.7%(2)。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2013年的35.93%提高至2019年的44.38%,1亿人落户任务提前完成,各地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农转非”退出了历史舞台(3)。这是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之一。
第二,创新驱动目标的评估(见表4)。
一是研发投入大幅度增长,但未能实现研发强度目标,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由2000年的896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22144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24.71倍,年均增速高达18.4%,居世界首位;研发投入强度从2000年的0.89%提高至2019年的2.23%,已超过欧盟研发投入强度(2.18%)(4),但未能实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的目标。
三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度提升,从2000-2005年的43.2%提高至2014-2019年的59.5%,提高了16.3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快速提升,创新驱动作用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上升,从2010年的52%提高至2019年的59.2%;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以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民生福祉目标的评估(见表5)。
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3721元上升至2019年的30733元,相当于2000年的8.26倍,按不变价格实际为5.35倍,年均增速为9.2%,高于人均GDP8.4%的年均增速。
二是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5年的8.5年提高至2019年的10.7年,年均增速1.7%,成人识字率从2000年的90.9%提高至2018年的96.8%,略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95.6%(5),初中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88.6%提高至2019年的102.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42.8%提高至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2.5%提高至51.6%,超过《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2020年40%的目标,普通本科毕业生累计9704万人,研究生毕业累计496万人,合计10200万人,连续实现了从精英教育(不足15%)到大众教育(大于15%),再到普及教育(大于50%)的两次大跨越,预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从2000年的4571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11964万人,到2019年将超过1.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已接近极高人类发展组的14.6%。有力推动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人力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三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2000-2019年年底,累计新增就业人员达到21780万人,超过四个五年规划的目标值(累计18000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就业1146万人,占世界每年新增劳动力(3853万人)的29.7%,即中国对全球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
五是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从2000年的1.36亿人到2019年的9.68亿人,净增加8.32亿人(3),到2019年年底,全国失业保险参保人员达2.05亿人,工商保险参保人数达2.55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5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养老、医疗体系。
六是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目标。2010年我国有4200万套棚户区住房,到2018年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合计开工约7000万套,其中,“十三五”时期全国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2300余万套,超额完成2000万套的目标任务,受益居民约5000万人。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共有3800余万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有累计近2200万困难群众领取了公租房租赁补贴,在农村,截至2019年年底,6200万户居民在中央财政支持下从危房搬进了安全房(4)。
七是人均预期寿命目标,从2000年的71.4岁提高至2019年的77.3岁,累计提高5.9岁,平均每年提高0.42岁,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8年为72.6岁),也高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8年为75.3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53.0/10万降至2019年的17.8/10万,婴儿死亡率从32.2‰降至5.6‰,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而提高了所有人的健康资本水平,但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的78.4岁还有1.1岁的差距,力争在“十四五”时期使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目标提高至78.5岁。
第四,资源环境目标的评估(见表6)。
一是耕地保有量保持不变。2015年,我国现有耕地20.26亿亩,减去1.61亿亩左右的不稳定耕地后,稳定耕地为18.65亿亩作为耕地红线。此外,确保15.46亿亩以上永久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制度,才能确保我国粮食基本实现自给,“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1)。我国农业用地资源仅占世界比重的10.9%。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256万亩以内。
二是万元GDP用水量持续大幅度下降。2010-2019年累计下降66.6%,年平均下降5.8%,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达到峰值后下降,这与农业用水量达到峰值下降有关。农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61.3%,但是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降至7.1%,农业用水效率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6%,我国用水总量占世界比重为6.6%,并保持不变,农业增加值(现价美元)占世界比重持续提高,从2000年的15.7%提高至2019年的29.1%,完成了8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9(2),农业用水效率不断提高,2019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4倍。
三是单位GDP能源消耗明显下降。2005-2019年累计下降59.8%,提前完成了2020年40%-45%的中国气候行动计划目标,能源损耗占GNI比重从2008年的高峰4.19%下降至2018年的0.71%(3),下降了3.48个百分点。
四是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大幅度上升。从2010年的8.6%提高至2019年的15.3%,也实现了2020年15%的中国气候行动目标。
五是全国碳强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提前实现原定目标,2019年比2005年下降了48.1%,超过了下降40%-45%的中国气候行动目标。
六是森林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18.2%提高至2019年的22.96%,森林蓄积量从2005年的125亿立方米提高至2019年的175.6亿立方米,超过了165亿立方米的中国气候行动目标。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亿吨,其中80%以上的贡献来自天然林。2009-2019年,中国完成造林7039万公顷,是全球同期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七是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从2015年的76.7%提高至2019年的82%,提前实现了大于80%的目标,细颗粒物(PM2.5)浓度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2019年比2015年下降了23.1%,大大超过了下降18%的约束性目标。
八是地表水质量进一步改善。我国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从2010年的52.1%上升至2019年的74.9%,超过了70%的约束性目标,劣V类水体比例从2010年的20.8%下降至2019年的3.4%,超过了低于5%的约束性目标。
九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减少。2005-2019年,化学需氧量累计减少43.0%,氨氮排放总量累计减少24.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累计减少61.4%,2010-2019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36.3%,实现了经济增长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彻底脱钩的目标。
总之,在21世纪前20年,中国紧紧抓住了极其宝贵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快速发展,迎头赶上,实现了历史性、全局性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进步,使中国快速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向同行同步。
五、中国对世界发展作出最大贡献
进入21世纪,国际上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平发展一直存在几种论点:一是“中国崩溃论”(1),显然随着中国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一论点也随之崩溃;二是“中国威胁论”(2)、“新冷战论”(3);三是“遏制中国论”。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这些论点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中国贡献论”的声音越来越响亮(4),因为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依附效应和正外部效应,大量事实已经表明,进入21世纪,中国发展对人类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一文中就提出了中国贡献论的预言。他指出,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是否对人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又是如何作出贡献的?对整个世界意味着什么?这就需要让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让世界检验“中国贡献论”。
21世纪初,中国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开始全面对外开放、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全面进入世界舞台中心,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对世界发展作出以下九大贡献。
第一,中国对世界减贫作出最大贡献(见表8)。
按国际贫困线标准3.20美元/日,即中低收入国家贫困线标准测算(见表9),1990年中国贫困人口高达10.22亿人,到1999年下降至8.57亿人,平均每年减少1831万人,到2017年已下降至4991万人,平均每年减少448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90年的90.0%下降至1999年的68.4%,减少了21.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2.4个百分点,到2017年已降至3.6%,相比1999年减少了64.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3.6个百分点。中国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比重从1990年的34.9%下降至1999年的28.0%,下降了6.9个百分点,到2017年这一比重下降至2.8%。1990-2017年,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高达86.7%,其中,1999-2017年中国的贡献率达到64.5%。笔者预计到2020年年底,中国就可以提前实现国际社会中贫困线发生率小于3%的目标。
按国际贫困线标准5.50美元/日,即中高收入国家贫困线标准测算(见表10),1990年中国贫困人口高达11.16亿人,到1999年下降至11.14亿人,平均每年减少24.6万人,到2017年下降至2.88亿人,平均每年减少458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90年的98.3%下降至1999年的88.9%,减少了9.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0个百分点,到2017年已降至20.8%,相比1999年减少了68.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3.8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中国贫困发生率将下降至10%以下,成为中高收入国家中贫困发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比重从1990年的31.4%下降至1999年的27.5%,下降了3.9个百分点,到2017年这一比重下降至8.8%。1990-2017年,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高达296.0%,其中,1999-2017年中国的贡献率达到107.3%。数据表明,如果扣除中国减贫贡献,世界贫困人口仍在增加。
保守估计,2025年前中国就可以提前实现国际社会高贫困线发生率小于3%的目标,即到2030年之前,无论按哪一个国际贫困线标准,中国都将彻底告别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
第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的最大贡献(见表11)。
2000年,中国GDP(PPP,2017国际元)仅相当于美国的30.7%,2000-2019年,中国GDP实现了9.0%的增速,明显高于世界3.5%的平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9.2%,明显高于美国的10.2%与欧盟的8.0%之和(18.2%),这既充分反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又反映了中国快速经济追赶效应以及明显的溢出规模效应。中国GDP(PPP,2017国际元)占世界总量比重从2000年的6.44%上升至2019年的17.33%,提高了10.8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57个百分点,从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美国、欧盟两个超大经济体格局,到第二个10年的中国、美国和欧盟的世界三个超大经济体新格局(1)。
第三,中国对世界工业化发展作出的贡献(见表12)。
2005-201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现价美元)实现了12.7%的名义增速,明显高于世界4.2%的名义增速,以及美国2.2%的增速和欧盟1.5%的增速,充分反映了世界工业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中国的快速追赶效应;中国对世界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2.6%,明显高于美国的9.8%和欧盟的7.1%,充分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极大地带动了世界工业化,贡献率明显高于美国和欧盟;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总量比重从2005年的9.38%上升至2019年的28.24%,提高了18.8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实现了《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2)。尽管美国、欧盟、日本等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但中国分别于2007年超过日本,2010年超过美国,2011年超过欧盟,改变了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形成中国、欧盟、美国新三大制造业格局,2019年中国、欧盟、美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8.24%、16.80%、16.51%,中国占世界总量比重超过了1997年美国高峰的比重(23.0%),无论美国如何打压中国制造,例如,采取恶意制裁中国公司等拙劣手段,也无法改变这一基本趋势。
第四,中国对世界贸易增长作出的贡献(见表13)。
第五,中国对全球投资作出重要贡献(见表14)。
其中包括:一是国内总资本形成总额贡献,中国占世界总量比重从2000年的5.0%上升至2018年的26.8%,成为世界第一大投资国,对世界新增国内总资本形成的贡献率达到39.0%,高于美国贡献率的13.0%;二是中国向世界开放市场,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中国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2019年占世界总量比重为9.0%;三是中国加速“走出去”,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2019年占世界比重为10.4%,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多的“中国投资”。2013-2019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4.4%;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设立企业超过2.2万家(2)。
第六,中国对世界技术创新作出的贡献(见表15)。
2000年,中国本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5.3%,2000-2018年,中国本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实现了24.9%的高速增长,明显高于世界发明专利申请量5.9%的平均增速,对世界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3.0%,明显高于美国的8.2%,而欧盟是负贡献,为-0.5%。中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3.1%上升至2018年的60.74%,提高了57.64个百分点(见表15),平均每年提高3.2个百分点,从21世纪初的美国、欧盟两大技术创新体格局,改变为以中国主导(3/5)、美国为辅(1/8)的世界两大技术创新体新格局。
中国对国际发明专利作出的贡献(见表16)。2000年,我国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数仅为701件,相当于美国(36729件)的1.9%,到2019年中国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数已经达到5.90万件,年均增速达到26.3%,2019年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诚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所言,1999年,产权组织收到中国276件申请。到2019年,这一数字飙升为58990件——短短20年增长200倍。中国已经成为向世界提供国际专利的最大贡献国,从美国、日本两大国际创新中心转变为中国、美国、日本三大国际创新中心。中国在欧洲的专利申请量已从2015年的5500件增长至2019年的1.2万件。欧洲专利局主席安东尼奥·坎皮诺斯表示:“中国专利申请量的大幅提升,反映了中国的科技进步。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正改变着世界创新版图。”(1)新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评价道:短短几十年(1984年至今),中国建立了高效的现代知识产权体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这正是中国成为世界重大的创新之国的根本原因。
第七,中国对世界科学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见表17)。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长期性根本性的影响。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数据库资料显示,2000年中国科技期刊论文数为5.3万篇,相当于美国(30.5万篇)的17.4%,2000-2018年,中国科技期刊论文数实现了13.6%的高速增长,明显高于世界5.0%的平均增速,对世界科技期刊论文数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2.0%,明显高于美国的7.9%和欧盟的15.8%。中国科技期刊论文数占世界总数的比重从2000年的5.0%上升至2018年的20.7%,提高了15.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87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9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数据显示,2009-2019年(截至2019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260.64万篇,论文共被引用2845.23万次,连续三年排在世界第二位,实现了进入世界前五位的目标。世界科学研究中心,已经从21世纪初的美国、欧盟两大世界科学研究中心转变为欧盟、美国、中国三大世界科学研究中心。
第八,中国对世界绿色能源作出的贡献(见表18)。
中国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成为世界绿色能源革命的领先者,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比重从2000年的1.14%上升至2019年的22.90%,对世界可再生能源贡献率高达25.25%。其中,水电消费量占世界比重从8.39%提高至30.10%,对世界水电消费贡献率高达76.98%。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世界煤炭消费占世界比重最高的国家,从2000年的29.95%提高至2019年的51.70%,对世界煤炭消费贡献率高达70.62%。中国还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碳排放量占世界比重从14.20%上升至28.80%,超过美国比重(14.5%)和欧盟比重(9.7%)的总和比重(24.2%),成为未来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最大挑战,这将成为中国发展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以及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际背景和最大动力。中国减少碳排放的政治承诺,将带动世界各国采取更大的行动,欧盟议会多数议员赞成欧盟到2030年从减少55%的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至减少60%的温室气体排放(1)。由此,中国和欧盟可带动新一轮的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能源革命。
中国对世界绿色发展作出的贡献。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表明,2000-2016年,中国森林面积增加了33万平方公里,OECD国家仅增加了6.7万平方公里,而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了60万平方公里。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是全球森林面积年均净增加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碳汇最大的国家之一。2019年2月14日,美国航天局(NASA)卫星数据表明,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分析显示,中国的贡献中42%来自植树造林,32%来自集约农业,绿化面积和粮食产量都大幅增加。
第九,中国对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直是联合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和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和维和摊款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第一大出兵国,过去30年累计派出维和官兵4万余人次。2015年建立了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2016-2019年,中国仅在和平安全领域就开展了52个项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中国的支持和作用给予高度评价,明确表示有了中国的支持,联合国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2)。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中国的世界定位:中国将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六、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启示
第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大的政治优势。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2020年总目标要求具有连续性、继承性、创新性,既相互衔接,又与时俱进,可以分为两个十年,第一个十年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个十年的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对这一宏大目标进行充实和完善,在之前的基础上对量化指标作增量调整,不断实现发展升级。党的十九大又谋划了2020年后三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布局。
第二,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优势。中国不仅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更是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核心就是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念,特别是举全国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1),无论是按照国际贫困线低标准(每人每日支出1.90国际元)、中标准(每人每日支出3.20国际元)、高标准(每人每日支出5.50国际元),中国都消除了最多的贫困人口,彻底终结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核心目标(SDGs),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即贫困发生率小于3%。
第三,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布局的优势。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再到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不断拓展的,从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再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现代化的布局更加完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发展格局更加协调,为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制定国家发展规划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基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基础,提出2021-2050年三十年间分“两步走”的宏伟大战略,分别用两个15年、6个五年规划先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五,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20年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诚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言: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今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这就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文明全面建设,更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一代接着一代,一棒接着一棒,一步接着一步,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七、结语:
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部万里长征的历史。1949年,毛泽东同志预言: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1)。这个新世界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
2021年,我国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进入“共同富裕社会时代”(简称共富社会),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使14亿中国人民收入水平更高,人力资本水平更高,健康水平更高,人类发展能力更高,进入中等发达水平和极高人类发展水平。
展望2025年和2035年的中国,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视角看,中国将从中高收入水平到高收入水平,再到中等发达水平;从教育发展水平的视角看,中国将从高等教育普及化(毛入学率超过50%)到2025年较高普及化(毛入学率超过75%),再到2035年高度普及化(毛入学率超过9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2020年为85%)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2019年为89.5%)达到97%以上,大大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健康水平的视角看,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7岁达到79岁,再到80岁以上,同时不断提高健康预期寿命;从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的视角看,收入分配角度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差距持续缩小;从公共服务水平视角看,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非基本公共服务多样化、个性化;从减少相对贫困视角看,继续将农村已脱贫人口作为主要对象、城镇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群、特别困难家庭和人群进行帮扶,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人类发展水平看,从高人类发展水平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的时代,将使2017年世界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的62个国家、14.4亿人口(2017年数据)翻一番,将达到29.44亿人口,比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预测的15.03亿人多出14.41亿人(1)。
综上所述,中国将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作出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开启新的万里长征,“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