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九部门印发《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由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办的“策略技术升级,终结结核病有望提速”媒体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对结核病主动发现和预防性治疗的强调,是与会专家最为看重的措施。▲研讨会现场
“结核病50%-70%的传播发生在诊断之前,如果能强化主动筛查,早诊断,就能够大大提高发现比例,控制住传染源,减少这些传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主任赵雁林说。
从因症就诊到主动筛查
我国结核病疫情整体稳步下降,但离终结结核流行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74.1万人,每年新发耐药结核病患者2.9万人,位居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第三位,结核在我国的甲乙类传染病中位居第二。
《规划》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提出强化主动筛查的防治措施,要加大筛查力度,对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既往结核病患者、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以及在重点场所和重点地区开展结核病主动筛查。此外,要及时诊断患者,推广应用新技术,在医疗机构以及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对疑似肺结核患者首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进行诊断。
我国一些地区开展的主动筛查实践,也证明了这一措施对结核病防控的重要作用。张慧介绍,新疆作为我国报告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从2016年就开始了主动筛查,2018年以来还依托当地实施的全民健康体检,对15岁及以上人群全面实施拍胸片筛查的措施。数据显示,通过这一主动发现的措施,新疆在2018年新发病例快速升高后逐渐下降,目前全国主动发现病例占比为3%—5%,而新疆所有的新发患者中,30%以上是主动发现的。云南作为结核病高负担地区,通过主动筛查等多种措施综合施策,其疫情较2005年下降超过了30%。
主动筛查+预防性治疗“双管齐下”
《规划》还提出,要因地制宜设立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门诊,对潜伏感染者开展预防性治疗等干预。
所谓预防性治疗(TPT),是指向被认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TBI)并有结核病发病风险的个体,按预定的疗程服用一种或多种结核病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这种风险。
陈仲丹表示,在高风险人群中进行的预防性治疗和系统性筛查具有很高的重合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强烈建议将系统性筛查和预防性治疗进行整合干预,“双管齐下”。
具体经费如何解决?赵雁林介绍,对于主动筛查,国家中央转移支付已有经费安排,对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也有经费安排。
“结核病防治的筹资模式是多渠道筹资,除了中央转移地方的经费支持,很多地方财政也给予结核病防治的经费支持,比如江苏、浙江等省份支持给予工作经费和免费预防性治疗费用等。地方资金还探索支持了心理、营养等费用,比如新疆、浙江、江苏、贵州、广东等省份,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而提高了患者治愈率。”赵雁林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