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永涛,生于中医世家,从小对中医便有浓厚的兴趣,后进入中医学院进修深造,成为一个济世救人的医生。现居沈阳,经营独立诊所,深受患者的喜爱。已出版:《食疗小偏方,三高不用慌》。
【内容简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到“雾霾”,不过大家可别大意地以为“雾”和“霾”本身就是一回事。其实,雾是雾,霾是霾,两者是不同的,而且从性质上讲,雾和霾区别很大。
雾是我们生活中多见的,主要是由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的产物,比如冬天的时候,我们戴着眼镜从气温较低的室外,进入较为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形成一层雾气。而霾的“杀伤力”要大一些,因为霾主要是由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碳氧化物组成的,如果我们的呼吸道过多的吸入霾,很可能会引发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因此,霾多的天气,不仅是空气质量不佳、能见度低那么简单,还很可能会成为引发人类疾病的隐患,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
本书详细解析雾霾天气下的一些食疗饮食方法、生活常识、科学常识和健康知识,帮助大家在雾霾天气更好地生活。
【目录】
第一章雾霾来了,保健养生不可懈怠
雾和霾的区别
雾和霾的转化
什么是大气污染?
平时常说的“能见度”是什么?
空气污染指数
城市空气质量等级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空气污染的易感人群
什么叫逆温?
逆温对雾霾天气形成的影响有哪些?
PM2.5与PM10相比,对健康的危害有什么不同
悬浮颗粒物是什么?
可吸入颗粒物包括什么?
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的影响有哪些?
如何降低污染物的产生?
霾天气对健康有哪些影响?
雾霾会影响人的情绪
雾霾天气对儿童的影响
雾霾天气的饮食
第二章空气污染,支气管炎最易
发作认识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
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
慢性支气管炎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雾霾对支气管炎的影响
雾霾天气,慢性支气管炎的预防
慢性支气管炎的饮食疗法
食疗配方
第三章雾霾天哮喘病,大人小孩伤不起
认识哮喘
哮喘的促发因素
哮喘的临床表现
哮喘的诱发因素是因人而异的
雾霾对哮喘的影响有哪些
雾霾天气,如何预防哮喘
哮喘的饮食疗法
第四章肺气肿患者,谨防病情加重
认识肺气肿
肺气肿的病因
肺气肿的临床表现
肺气肿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雾霾天气,肺气肿患者如何保健
如何预防肺气肿
肺气肿的饮食疗法
第五章“不典型”肺炎,咳着咳着就入院了
认识肺炎
肺炎的病因
肺炎的临床表现
肺炎的分类
肺炎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雾霾对肺炎的影响
雾霾天气,如何预防肺炎
肺炎的饮食疗法
第六章呼吸道疾病持久,容易变成肺结核
认识肺结核
肺结核的病因
肺结核的临床表现
雾霾对肺结核的影响
如何在雾霾天气下预防肺结核
肺结核的饮食疗法
第七章嗓子干痒,咽炎让人很受伤
认识咽炎
咽炎的临床表现
如何预防咽炎
哪些人比较容易患干燥性咽炎
咽喉痛等于咽炎吗?
雾霾天气对咽炎的影响
如何有效治疗咽炎
咽炎的饮食疗法
第八章胸闷缺氧,心脑血管疾病要人命
认识脑出血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雾霾对脑出血的影响
雾霾天如何预防脑出血
雾霾天气下,如何有效进行脑出血后的养护
脑出血的饮食疗法
第九章大雾天气压低,高血压患者要注意
认识高血压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雾霾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如何在雾霾天气下预防高血压频发
如何治疗高血压
肥胖人士如何在雾霾天气下预防高血压
高血压的饮食疗法
第十章微粒附着在角膜,雾霾天气最伤眼
认识雾霾所引发的眼病
雾霾环境下,要有意识地多眨眼睛
雾霾天,尽量避免佩戴隐形眼镜
雾霾天气出门,随身携带有滋润作用的眼药水
第十一章皮炎皮疹,过敏性体质巧应对
认识皮炎皮疹
皮炎的临床表现
皮疹的临床表现
皮炎的引发因素
皮疹主要由什么因素引起
过敏性体质人士如何在雾霾天气预防皮炎、皮疹
皮炎、皮疹患者的日常护理
雾霾天气下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皮肤
皮炎、皮疹的饮食疗法
第十二章雾霾遮挡紫外线,小儿佝偻病成隐患
认识小儿佝偻病
小儿佝偻病的症状
引发小儿佝偻病的病因
小儿佝偻病的易发人群
雾霾对小儿佝偻病形成的影响
如何在雾霾天气下预防小儿佝偻病
小儿佝偻病的饮食方法
【精彩文摘】
我们经常会说到“雾霾”,不过大家可别以为“雾”和“霾”本身就是一回事。其实,雾是雾,霾是霾,两者是不同的,而且从性质上讲,雾和霾的区别还很大。
雾是我们生活中多见的,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的产物,比如冬天,我们戴着眼镜从气温较低的室外,进入较为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形成一层雾气。而霾的“杀伤力”要大一些,因为霾主要是由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碳氧化物组成的。如果我们过多地吸入霾,就很可能会引发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因此,霾多的天气,不是空气质量不佳、能见度低那么简单,还很可能会成为引发人类疾病的隐患,我们必须重视。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雾。
雾,是由大量在近地面空气中悬浮的微细水滴或冰晶凝结而成的,从气象学上讲,如果我们无法看到1千米以外的目标物,那么这种天气现象就称为“雾”。
不过,雾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雾也被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锋面雾、上坡雾、冰雾、冻雾、低雾等。
雾对我们生活和身体最大的影响是,大雾天气容易夹杂着较多的灰尘颗粒,如果人长期生活在大雾天气,呼吸道就容易受到影响,引起尘肺、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而且,雾会大大降低能见度,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容易引发交通意外。
而霾是什么呢?霾的形成比雾要复杂一些,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变多。由于我们现在生活的城市普遍是高楼林立,高楼大厦就会成为水平静风的阻力,从而增加了地面的摩擦系数。本来风可以带来尘埃,也可以把尘埃送走,可是在楼高、人口密集、建筑物密度高的城市,地面摩擦力大,对风速的削弱也大,使得很多风带不走原本应该要向外扩散的尘埃,导致城内积累的空气污染物越来越多。
其次,空气垂直方向会有逆温现象。何谓“逆温现象”?就是城市高空空气的温度比低空空气温度要高的一种现象。在非逆温的正常情况下,积累在城市的污染物虽然不能往外扩散,但也并非苦无出路,它们可以向上漂浮,进入城市高空,通过大气循环来排走。如果城市上空出现逆温现象,那问题就比较麻烦了,由于高空是高温,低空是低温,受气压的影响,污染物很难从低温处走向高温处。于是,污染物想进入大气循环,离开城市低空范围也变得举步维艰了。
不过,这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城市的污染物之所以越来越多,还有内在原因,那就是城市本身排放的污染物,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等,都使城市悬浮物大量增加。这些悬浮物碰上本身就无法外排的空气污染物,便进一步加剧了空气污染物的积累程度,促进了霾的形成。
从形成和影响上看,雾和霾是有区别的。不过要认清雾霾的真面目,我们还得仔细了解一下雾和霾的区别。
通俗一点儿讲,雾和霾的最大区别在于,雾比较“湿”,而霾比较“干”。由于雾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相对比霾要轻一些,所以不少人想知道怎样判断雾霾天气下,到底是雾的成分多一点儿,还是霾的成分多一点儿。这里我们简单地讲一下判断雾和霾哪一个偏多的依据。
小贴士
雾和霾的6个区别
1.能见度范围不同。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
2.相对湿度不同。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相对湿度介于80%~90%是霾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3.厚度不同。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达1~3千米。
4.边界特征不同。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但是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5.颜色不同。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
这种检测方法看似很简单,却非常实用,因为水汽在雾和霾的形成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空气中湿气大,水汽多,那么某些吸水性比较强的干气溶胶粒子会吸水、变大,并最终活化为云雾的凝结核,能帮助霾向轻雾和雾的方向转变。
人们一定很奇怪,既然说雾和霾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那为什么人们都说“雾霾”呢。
其实,那是因为雾和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哪怕在空气湿度很高、以雾为主的天气下出门,我们也并非完全可以高枕无忧。因为雾和霾的转化很快,哪怕是一天之内,它们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地方,都可以变换角色。比如,清晨起床,空气中的湿度比较大,水滴水汽含量丰富,出现雾和轻雾的概率会高一些。但是一到中午,太阳辐射增强,空气和地面的温度上升,就会蒸发掉一部分水汽,使空气湿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霾就会偏多一点儿。
正常的大气,也就是没有被污染的大气,包含着78%氮气,21%人体所必需的氧气,以及0.03%的包含二氧化碳在内的其他气体。
可是,伴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多,尤其是工业生产活动和汽车等排放量的增加,加上诸如山火、森林火等大自然天灾,硫化物、氮氧化物、粉尘等物质便融入到大气中,从而造成大气污染。
影响空气质量下降的范围与程度的因素有很多,如污染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污染源的强度、高度、温度、速度;多种气候因素的影响;还有地表状态,包括起伏、粗糙的程度、温度等。
尤其是在地面状态复杂的区域,可以出现局部的热力环流,例如沿海地区的海陆风、山区的山谷风、中心城市的热岛效应等,都可以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比如,燃烧所释放出的气体漂浮时,遇到丘陵和低矮的山地,如果是迎风面则会出现下沉,导致周围地区的污染。越过丘陵,如果是背风面则会出现涡流,污染物质积聚,也可以造成严重污染。在山里、谷地、盆地,释放的气体不容易扩散,处于回旋中。尤其是在背风坡,螺旋运动的气体、污染物聚集一起,浓度更会增高。晚上,谷底平静,较冷的空气下沉,较暖的空气上升,则出现逆温现象,逆温层覆盖谷地,气体弥漫,久久不散,形成重度污染。而在临海与临湖的城市,海风和湖风白天吹动烟气,在地面上可以出现“污染带”。
所以说,高烟囱排放绝非万全之策。要彻底降低大气污染,最根本的是减少对大气污染严重的一次性燃料的使用,树立起节能减排的意识,加强洁净能源的研发和推广使用。
大气层之所以受到污染,是因为有污染物“入侵”。那么,大气污染物到底有哪些?它们会对我们人体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污染物来自于污染源。污染源指污染物发源的地方,污染物指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
大气污染的两大源头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因此,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源包括人工污染源和自然污染源。自然污染源是产生于大自然的,例如树木焚烧、风沙漂浮、火山爆发等,大约向空气排放5.5亿吨的污染物。
和自然污染源相比,人工污染源的情况更加严重,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看似平凡和周而复始的举动,其实是不断地为大气污染提供“温床”。比如,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等。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有超过6.5亿吨的污染物排入大气,工业污染最严重。
另外,污染物还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共有100多种。一次污染物指污染源进入大气后直接污染空气,包括二氧化硫,氧化亚氮,氮氧化物,二氧化氮,颗粒物,氨气,含氮、氧、氯、硫有机化合物及放射性物质等。二次污染物指污染物再次合成有害的物质,如因阳光照射、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大气成分发生改变,产生光化烟等的二次污染。
如果我们留意每天的天气预报节目,就会发现,主播一定会提及“能见度”这个词,因为这和我们的生活、工作关系密切,能见度,关乎交通行车安全,也关乎空气质量的反应。
到底什么是“能见度”呢?其实,这是一个可测的指标,可以反映大气透明度。航空界给其下定义为:具有正常视力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还能够看清楚目标轮廓的最大距离。
大气能见度指视力正常的人,能从背景中认识出目标物或大或小的最远距离,也被称为“气象视程”。根据测量者与目标物同在高度的不同,能见度可以分为三类:水平的能见度、斜视的能见度、铅直能见度。影响大气能见度的因素有很多,直接因素包括航空、航海、陆上交通、高空摄影、天文观测、军事行动等。
不过,能见度不是特定的,它除了与空气质量有关,还与气候、区域环境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经常会遇到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不同地区,出现能见度有所差别的情况。
气象学中,能见度被定义为大气的透明度,因此在气象学里,同一空气的能见度在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能见度的单位一般为米或千米。
首先,不同的环境能见度大不同。在空气很干净的区域,如北极或山区,能见度可以达到70~100千米。但是在城市或者周边地区,能见度会因为大气污染和湿气的影响而降低。
其次,能见度与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出现降雨、雾、霾、沙尘暴等恶劣气象时,大气透明度会降低,则能见度差。能见度的测量方法通常用目测法,也可以使用仪器,如大气投射仪、激光能见度自动测量仪等。不同的气象站会通过天气预报告诉我们未来一天的能见度。如果空气中烟雾比较多,能见度会降低,开车、开船就比较危险,因为烟雾可以使能见度降低到零。暴雨也可以使能见度降低,并且地面湿滑而不能紧急制动。所以气候的不良因素对能见度的影响很大,对我们的生活出行也有很大影响。
当然,烟雾、薄雾或者雾霾,对能见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国际上对此有不同的定义。烟雾:能见度不足1千米;薄雾:能见度1~2千米;霾:能见度2~5千米。
如果我们遇上能见度非常低的情况,最好减少外出,必须外出的时候,也要注意做好防范措施。能见度非常低指的是能见度低于100米,在此条件下,道路会被封锁,自动警示灯会不断地提醒司机朋友。通常,这些警示牌被设立在常出现能见度降低的地方,特别是出现很大交通事故的地方。
不过,也有一些环境专家强调,能见度与环境污染物并没有直接联系,即环境污染有可能影响能见度,但是能见度降低并不说明环境被污染,如空气中湿气大的时候,气压会降低,能见度也降低,但是并不说明空气质量下降。同时,天气好并不指空气质量好。如春天的时候,天空有少许浮沉颗粒,天气晴空万里,大家就会被这样的“天气好”所迷惑,认为可以出门游玩。却不知道,这时可吸入颗粒物在空气中飘浮很多,空气质量是下降的,有害物质是超标的。
确实,空气污染指数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空气的质量如何,既然我们追求对健康有益的放心食品,那么,我们也务必追求让我们呼吸通畅、身体健康的“放心空气”。因此,空气污染指数,对我们的生活和出行都有非常重要的“指标性”意义。
那么,空气污染指数是什么?不同的空气污染指数意味着什么?我们又需要注意什么呢?
空气污染指数是测定的相应污染物浓度限值,依据空气环境当时的质量标准和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生物效应,还有对人体健康不良影响的不同级别的数值。依据每周报道的空气质量,空气污染度数值划分级别的标准如下。
(1)空气污染指数(API)50点,对应的污染物含量为国家空气质量每日均值一级标准。
(2)API100点,对应的污染物含量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
(3)API200点,对应的污染物含量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三级标准。
(4)API最高值段的分级,对应于各种有害污染物对身体素质产生不同影响时的含量限值。
现在,我国空气污染度数值级别如下。
一级:0~50,质量优秀,适合外出活动。
二级:51~100,质量良好,可外出活动。
五级:超过300,空气重度污染,正常人体质受到影响,运动素质下降,症状表现更加突出、剧烈,甚至提前患上很多疾病。
有了空气污染指数,我们就可以按照空气污染指数,判断当天的空气质量,并且更加合理和科学地安排我们的生活和出行了。
我国北方大范围雾霾的天气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从北京到天津,河北到山东,河南到广西。纵使我国持续地在积极动用经济政策和政治手段来控制空气的污染物,但是全世界污染最厉害的10个地区,还是有7个在我国。
清华大学和亚洲开发银行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的报告指出:在中国的500个大型城市中,仅仅有少于1%够到WTO空气质量标准。许多专家和教授在《经济参考报》指出,控制PM2.5超标,应该马上改变工业的生产结构、能源利用的方式、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等发面应用具体措施,上层建筑才是治理环境的关键。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头发丝粗细的1/20。
城市空气质量等级是根据不同城市空气环境治疗标准和不同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结合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从而确定污染指数分级,表述污染物浓度限值的一种等级分级。目前我国的空气质量等级主要分为五级。
第一级:指空气污染指数维持在0~50,空气质量为优,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和特殊保护地球的空气质量要求。
第二级:指空气污染指数维持在51~100,空气质量良好,符合居民区、商业区和文化,以及一般农村地区和工业区的质量要求。
第五级:指空气污染指数大于300,空气受到重度污染,健康人群的运动耐受性降低,有明显症状,并容易诱发治病,对易感人群或者心脏病、肺病、呼吸病患者,有严重影响。
空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哪些?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空气之中,在我们呼出和吸入空气的过程中,大气污染物就会随着空气,“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我们的呼吸系统。
很多人认为,在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下,减少外出,或者在外出时戴好口罩等防护装备,就万无一失。其实,空气中的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除了依托我们的呼吸进入呼吸系统,进而潜伏在我们的体内之外,还有可能通过食物、土壤和我们的饮用水进入我们的消化系统,进而对人体产生影响。
鼻腔是呼吸道的大门,是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鼻毛生长在鼻腔黏膜上,就像呼吸道的哨兵,可以阻拦灰尘和细菌。
鼻腔无法完全过滤掉的细菌和污染物,会成为漏网之鱼,进入我们的下呼吸道。其中,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有黏液细胞和纤毛上皮细胞,纤毛黏液系统对有害物质有清除作用,是保护呼吸道的重要防御壁垒。
下呼吸道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细支气管到肺泡。由于这部分的组织没有纤毛上皮细胞,所以它对细菌的抵御主要是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比如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等都具有吞噬作用,它们会分布在呼吸道黏膜上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淋巴小结上,有防止外源性化学物质对肺组织伤害的作用。而且,呼吸道黏膜液中,还有多种免疫球蛋白,可以感染和限制微生物在黏膜上皮细胞中黏着。
除此之外,由于土壤是暴露在空气中的,不少空气污染物会沉积到土壤中,由这些土壤养殖出来的果蔬,也可能有一定的空气污染物残留。水源也一样,如果饮用受到空气污染物污染的水体,那么,这些空气污染物也会随着我们的食物和水而进入我们的消化系统。
还有的空气污染物,可能通过直接接触黏膜和我们的皮肤而进入人体,进而被我们的皮肤吸收,进一步进入体内,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不少环境科学家和临床医学家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研究,发现空气污染确实会对心血管、呼吸系统的患病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除了本身患病的高危群体,健康人群如果长期生活在空气质量不佳的环境下,也容易患上各种慢性疾病。
可以说,空气质量既是我们人类发展的软肋,也是环境保护的硬伤。
那么,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其实,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最直观的影响是呼吸道疾病。如果长期直接暴露在空气质量低,或者污染情况严重的空气中,人们很容易会患上慢性支气管炎、肺水肿、气管炎甚至肺癌等。
抽烟喝酒对身体不好,要尽量远离烟酒,避免烟酒对人体的伤害。但是空气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必不可少的,我们不能完全躲过空气污染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除了自己不吸烟,我们还要远离二手烟。所谓二手烟,就是在室内吸取点燃烟草时随着烟雾释放出来的物质,是一种被动的吸烟方式。这是危害最广泛、最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是全球重大的死亡原因。
目前,我们已经对不少空气污染物有了相对的了解,例如臭氧,例如街知巷闻的PM2.5,美国健康影响研究所还专门对臭氧和PM2.5做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随着臭氧和颗粒物等污染的浓度不断增加,高发城市人们的健康寿命都受到了影响。
1.煤烟型烟雾事件。是由于煤烟和工业废气大量排入大气且得不到充分扩散而引起的烟雾,多发生在寒冷季节。
受到烟雾污染影响的人群,最早主要以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伴随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头痛、呕吐等症状。
2.光化学型烟雾。光化学型烟雾主要是汽车尾气在光化学作用下,经过化学转化,进而产生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光化学烟雾。
受到光化学烟雾污染影响的人群,容易出现咳嗽、流泪、咽喉痛、头痛、胸闷、皮肤潮红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脏疾病和肺功能衰竭的疾病。
3.间接性危害。除了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污染之外,空气污染会对大气环境造成各种间接性影响,例如导致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进一步破坏,产生酸雨等。这些间接性影响也会从不同程度影响人体健康,比如,臭氧空洞的不断加剧,容易增加皮肤癌的患病概率。
国内某著名媒体曾报道,一名只有8岁的小学生被确诊为肺癌。其父母没有吸烟等不良嗜好,她本身也没有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医生对这位仅有8岁的患者展开深入调查研究后发现,导致她罹患肺癌的罪魁祸首应该是空气污染。因为这位学生的家就在公路边,自从出生以来,她长期吸入公路粉尘。
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对于空气污染,有三种人群是高危易感人群。
第一类:婴幼儿和12岁以下的儿童
中国标准协会和中国儿童卫生保健疾病防治协会指导中心调查显示,全国每年因为家具装修污染引发呼吸道感染而死亡的儿童高达210万,另外还有大量因为空气污染而罹患各种慢性疾病、智力发育不良、个子偏矮等的亚健康儿童。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称谓。
空气污染对这类高危人群所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容易导致儿童智力衰退,免疫力降低,发育迟缓,严重者还会诱发儿童哮喘和智力降低的病症。
第二类:孕龄妇女和孕妇
我国每年的新出生儿童中,高达80~120万儿童出现先天畸形或残疾,医学专家认为,孕妇的精神压力和装修污染时造成儿童先天残障、畸形的“罪魁祸首”。
空气污染容易使孕妇流产,使胎儿出现畸形、脑部发育受损、先天性心脏病等问题。如果孕妇长期处于高污染环境中,也容易出现头晕、失眠及中枢神经性功能障碍等症状。
第三类:老年人和亚健康人群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空气污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形容空气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一个统称,其实,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气候环境所产生的空气污染物有所不同,而不同的污染物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
1.二氧化硫:二氧化硫造成的主要影响是形成工业烟雾,吸入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容易使人呼吸困难;当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层之后,会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硫酸,在云层中形成酸雨,对森林、湖泊和土壤造成严重危害。而且,二氧化硫容易形成悬浮颗粒物,随着呼吸进入人体的肺部,对肺部有直接的损伤作用。
2.悬浮颗粒物:对人体造成的直接影响是,悬浮颗粒物容易随着我们的呼吸进入肺部,并且在肺部沉积,可以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由于颗粒物上附有多种有害物质,有的化学物质会伴有致癌性,所以容易导致肺部疾病,甚至诱发肺癌。
3.氮氧化物:主要危害是直接刺激人体的眼睛、鼻腔、咽喉和肺部,从而增加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容易引起支气管炎、肺炎和流行性感冒,还会形成城市烟雾,影响能见度。
4.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它非常容易和血液中运载氧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且结合速度比氧气快250倍。在一氧化碳浓度低的时候,人体容易出现缺氧,产生晕眩、头疼等症状,如果浓度高,容易使人体的脑部细胞出现永久性损害,甚至窒息死亡。对心脏病、呼吸道疾病和贫血患者的伤害非常大。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无臭,碳或者含碳物质燃烧不充分的时候,都会产生一氧化碳。如果遭遇一氧化碳中毒,就应及时开窗通风,并尽快就医。
5.光化学氧化物:光化学氧化物,例如低空臭氧,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能够和所有生物产生化学反应,浓度低的时候会损坏油漆、橡胶等材料,如果臭氧含量多,容易杀死植物的叶片组织,导致植物死亡,对人体也有直接的损伤作用,伤害眼睛和呼吸系统,加重哮喘和过敏病症。
6.重金属:重金属的微粒会随着呼吸进入人体,如铅,会伤害人体神经系统,降低儿童的学习能力,而镉会影响人体的骨骼发育。
当然,除了上述主要污染物之外,空气污染中所存在的污染物还有不少,对我们人体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伤,尤其是外源性化学物质微粒,进入呼吸道后容易附着在肺部和呼吸道,造成呼吸道疾病。所以说,对待空气污染,我们要采取预防和预后双管齐下的措施。多应用食疗和生活化防护措施,定期为身体消毒,清除伺机潜入身体的各种污染物。
逆温是一种大气现象。正常情况下,大气的温度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原理就像高山山顶的温度总是比山脚的温度高一点儿一样。在大气层数千米以下,低层大气的温度会比高层大气温度要高,这种头重脚轻的现象是正常的。
在这种正常情况下,大气层结容易发生上下翻滚,产生对流运动,一旦对流运动产生,那么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就有机会借助对流运动,向高空乃至远方输送,这样就可以让城市空气污染程度相对减轻,缓解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不过,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逆温。在某些特定的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出现了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非正常现象,这样会导致大气层结稳定,出现逆温现象,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被称为“逆温层”。
雾霾是我们近几年非常熟悉的一种天气,北京、天津等地近年长期受到雾霾天气的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逆温的影响。表面上看来,大气层的温度似乎和我们的生活关系不大,不过,逆温现象的出现影响了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和流动,进而使沉积大量污染物的城市近地面大气层循环困难,使污染严重的城市越发污染严重。
逆温的出现,会使大量细微尘粒、烟尘浮游在城市上空,无法对外扩散,这些尘粒遇到大雾,就会和水汽凝结,悬浮在颗粒污染物上,从而形成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雾霾天气。有时候,天空甚至会有白色粉末掉落到地面。
逆温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和阻留了烟尘、水汽凝结物和污染物的对外扩散,使得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厚的逆温层像一张巨大的、厚重的棉被那样,笼罩在城市的上空。一旦有了逆温层这床厚重的被子,近地面的污染物就变得无处可逃,只好待在原地,停留在城市上空,越积越厚,使空气污染加重。
烟尘、污染物的堆积,加深了城市雾霾天气的形成,使得雾霾挥之不散。而且,雾霾看似温和,可是潜伏期很长,对人体的伤害也比较大,因为雾霾含有酸、碱、盐、尘埃、化学物质等多种有害物质,而它的含量比普通大气水滴的含量要高几十倍,人们长期生活在雾霾严重的环境下,会对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容易引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疾病。
如果城市连续好几天出现逆温,雾霾加重,空气污染物大量积累,就很可能引发空气污染中毒事件。1948年10月,美国工业小镇多诺拉,连续4天出现逆温,导致工厂所产生的硫氧化物和烟尘等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停留在小镇居民区近地面上空,从而使这个只有14000多人口的小镇,在4天内足有近6000人患病,近20人死亡。
同样,1952年,伦敦也发生过大型的烟雾事件,也是逆温造成的。当时伦敦工厂区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由于连续几天出现的逆温现象而无法外排,使得4天内有5000人死亡。
可见,逆温现象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非常大,对于雾霾的加剧更是影响深远,是必须得到重视的一种非常态现象。
PM10是指那些在空气动力学中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它们一般不能单纯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面,因此,在生活中,我们把它们俗称为“飘尘”,意思是飘浮在空中的微尘。飘尘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们可以在空气中漂浮几天,甚至好几年。
和其他的悬浮颗粒物一样,飘尘会随着空气的扩散和漂移,传播到不同的地方,随着空气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飘尘虽然能进入我们的上呼吸道,但是部分飘尘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痰液、鼻涕等排出体外,还有一大部分飘尘可以被我们鼻腔内部的绒毛所阻挡,因此,对我们人体的伤害还算是小的。
和PM10飘尘相比,PM2.5的影响更大,因为,PM2.5是指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由于体积更加微细,所以PM2.5更不易被阻挡,像一般的鼻腔绒毛,就无法阻挡这些微细颗粒。当PM2.5被吸入身体后会直接进入我们的支气管,感染肺部气体交换,从而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更可怕的是,PM2.5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由于PM2.5会包含部分有害气体和重金属等,这些有害气体和重金属元素溶解在我们的血液中,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这样说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早在2012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就公布了《北京PM2.5中重金属浓度检测研究》报告,通过采集和监测的样本进行分析发现,PM2.5颗粒中含有铅、锰、镉、锑、锶、砷、镍、硫酸盐、多环芳烃等多种有害物。这些金属元素是大气颗粒物中对人们健康危害最大的元素,而PM2.5携带重金属的能力比PM10要强十倍以上,因此,PM2.5有更大的机会携带更多的重金属元素。换言之,如果我们长期吸入PM2.5,很可能会透过呼吸将有害重金属元素吸入体内。比如PM2.5常见的重金属砷,摄入大量的砷元素容易使人们出现神经系统损伤、心血管疾病以及尿道癌。而通过皮肤接触吸入砷元素,也容易导致皮肤癌。除此之外,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重金属铅,大量吸入含有铅的PM2.5对造血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有不良影响。
一般而言,悬浮颗粒物可以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是指由排放源直接排入大气中的液态或固态颗粒物,由于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及气候条件,它们在大气中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称为一次颗粒物。而二次颗粒物则是由排放源排放的气体污染物,由于它们在适当的条件下与周围的物质产生了化学反应或物理过程,从而转化为液态或固态的颗粒物,因而被称为二次颗粒物。
二次颗粒物的影响很多时候比一次颗粒物要强,常见的二次颗粒物有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铵盐和有机气溶胶等。它们一般是由一次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氢和氯气、氨、有机气体等经化学反应形成的,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更加严重。
颗粒小到10微米以下的悬浮颗粒物中可以随着人们呼吸进入人体肺部,侵入人体后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心脏病、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气肿等疾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可吸入颗粒物是悬浮颗粒物的一个分支,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正如上面所说的,它也被称为PM10,或者飘尘。
需要注意的是,颗粒物的直径越小,它被我们吸入的可能性就越高,能够进入呼吸道的部位也越深。医学研究发现,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细支气管和肺泡。
通过了解可吸入颗粒物的产生,我们可以明白,想要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产生,其实我们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加速城市道路硬底化建设,完善城市绿化规划等,都有助于降低生活中直接产生和挥发的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和普通悬浮颗粒物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可吸入”,意味着它们的颗粒直径比较小,很容易越过我们呼吸道的屏障,黏附在支气管壁或者肺泡壁上。它们会各施各法,以扩散、碰撞、沉积等不同方式,滞留在我们呼吸道的不同部位。
而就像上面所提及的那样,不同的颗粒物粒径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也不同,因此,不可以小看这些微小的颗粒,它们不同的特性使得它们在人的呼吸系统沉积的部位不同。
粒径大于10微米的,吸入后绝大部分阻留在鼻腔和鼻咽喉部,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顺利越过我们人体的保护壁垒进入气管和肺内。因为大的颗粒,在通过鼻腔和上呼吸道时,会被鼻腔中鼻毛和气管壁黏液滞留和黏着,并且伴随着我们的鼻腔分泌物、咽喉分泌物等排出体外。研究数据显示,鼻腔的“滤尘机”可以滤掉吸气中颗粒物总量的三成至五成。
因为这些入侵的颗粒会对上呼吸道黏膜造成刺激,使鼻腔黏膜机能亢奋,毛细血管扩张,引起分泌液,从而阻留更多的颗粒物,这是我们人体一种天然的非条件保护性反应。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鼻子,因为如果我们长期吸入含有颗粒状物质的空气,鼻腔黏膜持续亢奋,很容易导致鼻黏膜肿胀,发生鼻炎。一旦鼻炎出现了,那么鼻腔黏膜对于入侵颗粒物的亢奋反应就会降低,从而削弱了鼻腔“过滤机”对颗粒物的防护能力。
而比较小的颗粒,它们能聪明地躲过鼻腔的阻挠,进一步进入我们的呼吸道,黏附到支气管壁和肺泡壁上,从而引发咽炎、喉炎和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飘尘浓度高的环境中,罹患呼吸道疾病的概率会比生活在飘尘含量较低的地区要高得多,特别是慢性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发病率。而对于本身患有这些疾病的人们而言,高浓度的可吸入颗粒物生活环境,将直接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提前死亡。
通过对各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影响分析,我们对空气污染物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既然空气污染物对我们人体健康的影响如此巨大,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想办法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呢?
因此,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有利于我们健康发展的标本兼治之路。
首先,我们要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加强绿化。
通俗地说,我们要合理布局、合理安排工业区的分布,将工业区尽量安排在大气自净能力、空气循环比较好的地区,减少工业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同时要落实工业项目节能减排工作,减少一次性污染能源的使用,大力推广污染低、耗能低的洁净能源。
同时,从城镇规划上讲,我们根据地形区别,合理安排居住区和工业区,还要注重绿化,加强绿化,要珍惜山林、树林,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因为,植物对于多种有毒有害的大气污染物有非常重要的过滤和净化作用。以树林为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了,氧气量就会大辐上升,从而改变生态系统中碳和氧的比例,使空气质量提升。
其次,要从自己做起,做好居民污染源控制。
从燃料供暖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实行区域集中供热,用高效率的锅炉代替分散式的低效矮烟囱供暖,就可以减少矮烟囱排放。另外,将热电厂、供热站设在郊外,可以使废气排放更好地进入大气循环。对于北方城市而言,这是消除烟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也是治理大气污染的有力措施。
最后,我们要减少交通运输工具废气的排放。
从出行的角度出发,选择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多运用公交出行、地铁出行对减轻废气排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
环境是我们大家的,空气质量也是关乎每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元素,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做起,减少个人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空气质量的提升必然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