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奶奶并不是那种遵循传统养生模式的百岁老人。她并不像其他老人那样将养生视作生活的重心,反而有些特立独行。每天的两支烟,数十年来一直未变,而她对酒的热爱也与众不同。每天的午餐和晚餐,她都会品上二两白酒,且一定要高度数的,甚至将低度酒形容为喝水,缺乏酒的醇香。
尽管按照常理,这样持续几十年的抽烟和喝酒习惯应该会带来身体上的问题,但王奶奶却是个例外。她那健康的身体状况,令人惊讶。在大众的观念中,抽烟和喝酒通常被视为不良习惯。难道这些传统的健康观念在王奶奶的例子中真的被颠覆了吗?
01
烟酒不沾寿命更短?医生给出不同看法
在互联网上,曾经流传过一种观点,声称“烟酒不沾,寿命更短”。这种说法源自于一些观察,例如:日本人长期承受较大压力,晚上常常抽烟喝酒至深夜,却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族之一;欧洲人的寿命延长被归因于烟草的引入和沉迷酒精。然而,这种逻辑推断并不准确。
实际上,抽烟和喝酒对身体的伤害已经被多项研究证实,并且有临床数据作为支持。华西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杨庆表示,饮酒是百害而无一利,而抽烟则是自损一千伤友八百。
此外,有研究指出,40岁左右的饮酒者,如果每周饮酒超过350g,预期寿命将减少5年;如果饮酒量为200-350g,预期寿命将减少2年。因此,对待饮酒应持谨慎态度,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喝酒。
其次,吸烟不仅对吸烟者自身构成巨大的健康风险,还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广泛而严重的危害。吸烟者吸入的烟雾中含有至少69种已知的致癌物质和有害气体,包括尼古丁等高度成瘾性物质。这些有害物质进入肺部后,会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包括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肺癌、口腔癌、喉癌、鼻咽癌等恶性肿瘤的患病风险。
此外,二手烟的危害也不能被忽视。研究表明,暴露于二手烟会使非吸烟者肺癌的患病风险增加20%-30%,且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问题、脑卒中等多种疾病有关。儿童暴露于二手烟环境可能导致耳部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同时还可能影响他们肺部的正常发育,增加未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总之,这种“烟酒不沾,寿命更短”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实际上,抽烟和喝酒对个人和社会的整体健康都至关重要。减少吸烟和避免二手烟暴露对个人和社会的整体健康都至关重要。
02
烟酒不沾寿命更短?北大研究:不抽烟、不喝酒,有效延长国人寿命
然而,针对中国人群的研究中,只有少数研究评估了个人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和饮酒)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综合的生活方式行为对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有何影响,这一研究领域仍需更多的证据来填补空白。
在2022年8月1日,北京大学李立明、吕筠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丽云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LancetPublicHealth(IF=72)期刊上,题为“Healthylifestyleandlifeexpectancyatage30yearsintheChinesepopulation:anobservationalstudy”。该研究深入调查了健康生活方式对中国人在30岁时的预期寿命有何影响。
研究团队将五种低风险生活方式定义为:从不吸烟或戒烟、不过度饮酒、积极运动、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体型。
与五种生活方式均为低风险相比,一个或没有低风险生活方式的男性在30岁时的预期寿命延长了8.8年(95%置信区间为6.8-10.7年),女性为8.1年(95%置信区间为6.5–9.9年)。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通过公共卫生的干预手段推广这五种健康生活方式,有可能显著延长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这一发现为改善公共卫生政策和服务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为提高中国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开辟了新的途径。
这些危险因素的广泛流行,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给社会和个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受到了这些风险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质量。
预期寿命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公共卫生指标,它以一个绝对的数值来衡量人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比相对风险和绝对终生风险等指标更直观,并已成为确定公共卫生优先事项的常用指标。因此,研究生活方式与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先前的研究主要在北美和欧洲人群中进行,结果表明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增加预期寿命,范围在7.4岁至18.5岁之间。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基于特定的队列人群,反映的是特定队列人群在随访期间的死亡率,将这些结果推广到全国人群时需要谨慎。
中国的人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健康决定因素方面与欧美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然而,只有少数研究评估了个人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和饮酒)对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综合生活方式行为对中国人预期寿命的影响尚不清楚,需要填补证据空白。
因此,针对中国人群的生活方式与预期寿命之间关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群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
《健康中国2030》的蓝图设定的目标是,到2030年,中国人均出生预期寿命从2015年的76.3岁提升至79岁。该研究旨在评估个体和综合低风险生活方式因素对中国人群30岁预期寿命的潜在影响。
将这些数据源结合起来后,研究人员采用生命表方法来估计在不同生活方式因素的水平下,个人在30岁时的预期寿命,并使用Arriaga方法分析预期寿命差异的具体原因。
在CKB的11.1年(IQR10.2–12.1)的随访期间内,记录了42,496例死亡。这些数据为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帮助其评估了各种生活方式因素对预期寿命的影响。
通过这项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显著提高中国人群在30岁时的预期寿命。
这些发现为《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强调了倡导和实施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随后,研究者对五种低风险生活方式进行了评估,包括从不吸烟或因病戒烟、不过度饮酒、积极运动、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体型。在具有0-1个低风险的个体中,30岁时男性的预期寿命为41.7年(95%置信区间为41.5-42.0),女性为47.3年(95%置信区间为46.6-48.0)。
而对于所有五个生活方式均为低风险的个体,30岁时男性的预期寿命为50.5年(95%置信区间为48.5–52.4),女性为55.4年(95%置信区间为53.5–57.4)。
这表明男性的预期寿命差异为8.8年(95%置信区间为6.8–10.7),女性为8.1年(95%置信区间为6.5–9.9)。
这些预期寿命的提高主要归因于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减少。在男性中,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减少使预期寿命延长了2.4年(占总预期寿命的27%),而在女性中延长了3.7年(占总预期寿命的46%)。
此外,男性因癌症死亡人数减少而预期寿命延长了2.6年(30%),而女性因癌症死亡人数减少而预期寿命延长了0.9年(11%)。
最后,男性因慢性呼吸道疾病死亡人数减少而预期寿命延长了0.6年(7%),而女性因慢性呼吸道疾病死亡人数减少而预期寿命延长了1.2年(15%)。
这些发现进一步强调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提供了证据支持通过采取综合的低风险生活方式因素来提高中国人群的预期寿命。
03
北大研究:有这5个习惯的人或更长寿
为了进一步理解人均预期寿命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北京大学的李立明团队、吕筠团队联合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赵丽云团队进行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这项研究分析了5种低风险生活方式和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被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健康》上。
研究共纳入了487209位参与者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与具有0~1个低风险因素的参与者相比,具有5个低风险生活方式的参与者能降低62%的全因死亡风险、63%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53%的癌症死亡风险,以及70%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
更令人惊讶的是,研究结果显示,与具有0~1个低风险生活方式的参与者相比,具有5个低风险生活方式的男性和女性在30岁时的预期寿命分别能够延长8.8年和8.1年。这一发现强烈暗示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提高人们的寿命和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