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课前检测:】

日本政府寓言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了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中的名句填空)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字,邹(今山东邹县)人,时期著名的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后世常以“”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2、课文讲解

第一层:(从开头至)提出本文的论点: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

这个观点的提出是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日常生活事例得出的,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第二层(从“”到“”):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因此,这一层次所有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第三层(“”),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三段运用的是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二、问题研究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出处

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是“舍生取义。”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注释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2.得兼:同时获得。得:获得。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取:求取义:正义,道义。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甚:超过;于:比。

5.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6.所恶:讨厌的(事物)。恶,憎恨,讨厌。

7.患:祸患,灾难。

8.辟:通“避”,躲避。下文同义。

9.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0.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1.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2.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1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4.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

15.是:这、这样。

16.勿丧:不丢掉。丧:丧失,丢失。

17.箪: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竹篮”。

18.豆:古代盛饭用的器具。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9.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词表修饰。

20.蹴(cù):用脚踢;与:给。

21.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2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丰厚的俸禄。则,连词,这里表假设。“辩”通“辨”,辨别。

23.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24.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增加。

25.为:为了。下文“乡为”“今为”的“为”都念“wèi”。

26.奉:侍奉。

2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惠。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2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旧写作“向”),原先,从前,先前。

29.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现在。为,为了。为(第二个),接受。

30.已:停止,放弃。

31.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修饰“与”,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得

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5.为

向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6.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

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则生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代词它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代词,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

8.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

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

12.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

得之则生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这里表假设

13.凡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凡是;只要是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辟”通“避”。躲避

古今异义

1.可以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2.是

古:这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5.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作名词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段落分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鱼我所欲也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1、选自《孟子·告子上》。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勿丧:不丢掉。

背景资料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肾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必以分人

C.所欲有甚于生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谓为信然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一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①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②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4分)

小题3:舍生而取义;用“舍鱼而取熊掌”作比喻提出的。(答成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提出的也可得分)(2分)

小题4: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2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加点字意思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而”都为“连词、表转折”的意思。

小题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4: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列举的英雄人物以及事迹只要与舍生取义有关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甲】【乙】两文均出自《》一书。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①生死攸关生

②不能自已已

③延年益寿益

④是可忍,孰不可忍是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概括【甲】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答:

5.【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赏析。

1.孟子

2.①生存②停止,放弃③增加,增长④这个、这样、这种

3.①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②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4.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或: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只要答出“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即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万钟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先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3.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原文展示】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复习题与答案】

1、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什么?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3、什么是“义”呢?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4、孟子是怎样提出和政论他的主张的?

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5、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而不直接提出来?

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6、第一段分几层论述?分别从哪个角度论述?

三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一一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一一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用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为什么要“舍生取义”。(指出人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就是不义。)

第三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激励众人,此心人皆有之。

7、文中至今流传的一个成语是?舍生取义。

8、作者说“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意图何在?

激励众人崇尚道义。

10、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什么?

义:不义。

11、为什么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为什么有的灾祸不能躲避?

因为苟且偷生的事往往违背道义,如果背弃信义去做,就会为人所唾弃。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

12、“贤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什么?

能否固守道义。贤者能坚持操守,勿丧失。

13、“一箪食……乞人不屑也”。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

14、“一箪食……乞人不屑也“。化用成语故事是:

嗟来之食。

15、用这一生动的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

“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如果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既义重于生。

1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作用是从反面论证“万钟”亦不该接受。

与“一箪食,一豆羹”段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舍生取义”。

17、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

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18、如何看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义”字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19、对孟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评价。

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心,在文中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但是这种结实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20、从古到今,无数的事例验证“舍生取义”的人可以流芳百世,见利忘义的人遗臭万年。请举例一一加以验证。

舍生取义之人如,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李大钊等。

见利忘义的人如,吕师孟叔侄、秦会、洪承畴等。

21、联系全文的大意,用“生”与“义”开头,拟写一副对联(不少于五字)。

22、你过去一定也做出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印象最深?你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或教训。

(思考人生选择的意义及应当遵循的原则,树立起义重与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

比喻,因为本文是论述“舍生取义”的,重在“义”,“义”是抽象事物,难以把握,理解,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24、本文围绕什么展开议论?

孟子设喻,从人的口腹之欲开始通篇议论,也围绕着人的口腹之欲展开。

应采取一个正确的原则态度,要进行正确的抉择和取舍。

鱼喻生命;熊掌喻“义”,形象的区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27、面对生与义不能得兼时,孟子认为应该怎样做?

宁可取义,也不苟且偷生。既故不为苟得也。

28、面对死与不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拧可赴死,也不愿躬躬不义。

29、作者在文中把什么看作比死更令人厌恶?(用两个字概括)不义。

30、作者认为面对正义时,人表现应如何?

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所顾。

31、指出文中从反面论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2、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

33、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辟患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

34、为什么世人的行为仍有贤与肖,义与不义的区别呢?

因为贤者能坚持“舍生取义”,始终“勿丧”,一般人则难免因环境改变,而“失其本心”

35、文中作者认为“舍生取义”之心,不仅仅是贤人所具有的语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6、文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3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饥饿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

因施与者态度不好。他们认为接受这“嗟来之食”,将陷身于不义,这是人们天生的羞恶之心。

38、用者对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是如何回答的:

万钟于我何加焉!

39、文中指出昔日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此时却不辨礼义而受之,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这类人是在无尽的利欲的旨诱一丧失了本心。即受环境影响。

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在篇末点题,指出不应为物欲所蔽。

41、指出文中点题的句子:

此之谓失其本心。

42、孟子在文中虽讨论的是一般人的道德标准,但实质另有它论,你认为作者意在职责谁,体现什么思想?

意在职责统治者,不应被物欲所蔽,而丧失羞恶之心。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43、出自《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成语有什么?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4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以“鱼”与“熊掌”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为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④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⑤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⑥强调“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⑦作者赞颂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⑧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开头哪句话?

45.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一)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粗体字。

(1)万钟于我何加焉(2)向为身死而不受

(3)得之则生(4)舍生取义

2.翻译下列各句。

(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2)呼尔而与之。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文段运用了、等论证方法。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含义是什么?

1.(1)增加,指带来好处。(2)从前,往昔。(3)得到。(4)舍弃。

2.(1)为了我认识的贫穷者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吗?(2)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3)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

THE END
1.文过饰非的出处1.过饰非前一个是什么字? 2.文过饰非是什么意思 3.什么过饰非四字成语 4.来着可什么,文过饰非。文过饰非什么意思 5.文过饰非是什么意思? 过饰非前一个是什么字? 过饰非前一个是“文”字,组成词语“文过饰非”。 读音:wén guò shì fēi https://www.chuzhounq.com/cyjx/25893.html
2.文过饰非释义5.像山穷水尽这样的成语还有哪些? 6.文字开头的成语 攻过箴阙,救过不赡,救过补阙 ,赦过宥罪,枉矫过激,省愆寡过,文过饰非,白驹过隙又分别来自什么典故呢 1、攻过箴阙 解释:指责过错,针砭缺失。 出自:晋·葛洪《抱朴子·汉过》:“进则切辞正论,攻过箴阙;退则端诚杜私,知无不为者。” https://www.zivkopuo.com/cycy/24756.html
3.()()一文的成语首页>成语填空 成语填空 关键字: 点此查看使用说明 成语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填空 不bù 名míng 一yì 文wén 不bù 直zhí 一yì 文wén “()()一文” 的成语 “()()一文” 相关的成语有:不名一文,不直一文 等 带有“一文” 字的成语。https://cytk.bmcx.com/__%E4%B8%80%E6%96%87__cytk/
4.词汇“什么什么一文的成语”的读音翻译用法及例句释义找到什么什么一文的成语共2条 不名一文 成语拼音:bu ming yi wen 拼读声调:bù míng yī wén 成语释义: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成语典故: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16章:"老兄明白,弟半生书剑飘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http://www.frnht.com/89996.html
5.一文一文开头的成语拼音查成语 成语解释 包含一文的成语 一文不名 一代文豪 斯文一派 一文莫名 一名不文 一代文宗 一文不值 一纸空文 斯文一脉 不名一文 不直一文 一文如命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文子文孙 斯斯文文 文文莫莫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文抄公 文字狱 同文共轨 https://www.hao86.com/idiom_search/%E4%B8%80%E6%96%87/
6.一文的成语及解释关于表示描写一文的成语【一文如命】:把一文钱看得象性命那样重。比喻极端吝啬。同“一钱如命”。 字典查询: 一 文 ◆查看更多:含有一、文的成语。 《汉语大辞典》成语词典大全(界面见下图),提供成语故事、成语接龙、成语游戏等等。 下载网址:http://www.hydcd.com/softdown.htm http://www.hydcd.com/cy/fenlei/cy24234.htm
7.一文怎么读,一文的发音,一文的拼音,一文是什么意思,一文的繁体字简体: 一文 繁体: 一文 拼音: yi wen 读音: yī wén 英语: 近义词: 反义词: 单字解释: 一 文 造句: 一文造句 组词,组成语: 一 文 一文解释 一文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一条斑纹。《淮南子.说林》:「见虎一文不知其武;见骥一毛不知善走。」一篇文章。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https://www.chacihai.com/cidian/59222.html
8.阂一文名字打分阂一文姓名免费测试生辰八字五格分析名字“一文”性别分析:男孩占60.95%,女孩占39.05%,中性。 大师名字点评: 阂一文名字整体音形义比较好,三才五格略差,没有考虑八字命理,综合打分一般,可以考虑重新起—个各方面更吉祥的好名。 免费咨询林大师找大师取名> 阂一文名字来源 一文来源成语一代文宗 https://www.mzi8.com/ceshi/xm_%E9%98%82%E4%B8%80%E6%96%87.html
9.一文莫名的意思一文莫名是什么意思成语一文莫名单字解释 一读音:yī 一yī 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 2.表示同一:咱们是~家人。你们~路走。这不是~码事。 3.表示另一:番茄~名西红柿。 4.表示整个;全:~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 5.表示专一:~心~意。 https://chengyu.100xgj.com/ci/27aab20d
10.一什么不什么的成语关于一什么不什么的成语有那些 1、一丝不苟:形容做什么事都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2、一文不名:一个钱都没有。 形容非常贫困。 3、一毛不拔: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 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4、一蹶不振:意思是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 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https://m.edu.iask.sina.com.cn/jy/32pJFriOkyH.html
11.一文不名的意思一文不名的近义词反义词一文不名造句例句成语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not to have a bean 日语翻译: 一文無(いちもんな)し 读音注意: 不,不能读作“bú”。 写法注意: 名,不能写作“明”。 http://www.domirate.com/chengyucidian/%E4%B8%80%E6%96%87%E4%B8%8D%E5%90%8D.html
12.一文不名的意思解释一文不名成语典故造句出处故事接龙日语一文無(いちもんな)し 字义分解 yī一wén文bù fǒu不míng名 展开阅读全文 ∨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初生之犊不畏虎(意思解释) 经文纬武(意思解释) 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意思解释) 离经辨志(意思解释) 人面兽心(意思解释) 盲人说象(意思解释) https://www.028yesf.cn/chengyu/839/
13.一文不名的意思一文不名成语解释成语例子: 他这个人变得一文不名了。 词语分开解释 一文: 1.一条斑纹。指事物的一小部分。 2.一篇文章。 3.指一句文辞。 4.一枚铜钱。旧时铜币皆有文字,说明其值,故名。 5.方言。一块银元。 不名: 1.不直呼其名,表示优礼或尊重之意。 一文不名是什么意思 https://www.xx5515.com/chengyu/882124
14.一文不名的意思解释一文不名成语典故造句出处故事接龙成语接龙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一文钱都没有(名:占有)。形容非常贫困。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例子他这个人变得一文不名了。 基础信息 拼音yī wén bù míng 注音一ㄨㄣˊㄅㄨˋ ㄇ一ㄥˊ 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感情一文不名是贬义词。 用法主谓式;作https://www.ynyssf.cn/chengyu/839/
15.一文如命的意思一文如命造句读音解释在线成语词典网(zidian.98zw.com)提供成语一文如命的意思及对应读音、一文如命是什么意思、近义词、反义词、英语翻译、一文如命造句等详细信息。访问地址:https://zidian.98zw.com/cy/yiwenruming.html 成语名称:一文如命 成语读音:yī wén rú mìng https://zidian.98zw.com/cy/yiwenruming.html
16.一什么不什么的成语有哪些?简要回答 一什么不什么的四字成语有:一文不值、一丝不苟、一尘不染、一蹶不振等,以下是每个词语的意思: 详细内容 01 一文不值:形容某人或者某个东西丝毫没有任何的存在价值。 例句:你在我眼里真的是一文不值! 02 一丝不苟:形容一个人做事非常认真谨慎,也从不会马虎; https://www.coozhi.com/muyingjiaoyu/xuexijiaoliu/167385.html
17.一文不名的意思解释一文不名成语典故造句出处故事接龙日语一文無(いちもんな)し 字义分解 yī一wén文bù fǒu不míng名 展开阅读全文 ∨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语重情深(意思解释) 斩草除根(意思解释) 经文纬武(意思解释) 物美价廉(意思解释) 安安静静(意思解释) 绳锯木断(意思解释) 野没遗贤(意思解释) https://www.ynyesf.cn/chengyu/839/
18.一文不名的意思和用法示例日语一文無(いちもんな)し “一文不名”图片 扩展阅读 名落孙山指的是哪座山孙山是人名,是宋朝的一名才子,不是山的名字。名落孙山指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比喻考试或选拔没有被录取。含贬义。 喝西北风是成语吗喝西北风的确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生活贫困,吃不起饭,指没有东西吃,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https://chengyu.yr35.com/idiom/22735.html
19.自考大学语文秋水(节选)同步练习题及答案3、下列成语,从庄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有 A.舍本逐末 B.井底之蛙 C.祸起萧墙 D.功亏一篑 E.望洋兴叹 答案:BE 4、《庄子,秋水》一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A.例证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E.驳论法 答案:ACD 5、《庄子,秋水》一文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有 https://m.hqwx.com/news/2012-5/201205090908373153.html
20.一的成语(通用12篇)篇6:一的成语及解释 1、傲睨一世:睨:斜视。高傲地旁观,对当代的一切都不看在眼里。形容傲慢自负,目空一切。 2、傲睨一切:睨:斜视。斜着眼看一切事物。形容目空一切,什么都瞧不起。 3、一虎不河: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 4、百无一成:百:一切。形容一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e1cflq4.html
21.一文不名,一文不名的意思,一文不名的近义词反义词,“一文不名”是一文不名,一文不名的意思,一文不名的近义词反义词,“一文不名”是什么意思 -成语词典 一文不名yī wén bù míng [释义] 一文钱都没有(名:占有)。形容非常贫困。 [语出] 《史记·佞幸列传》:“(邓通)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https://www.unjs.com/cidian/html/4268/
22.新成语范文6篇(全文)一输就恼 …… 打一成语 答案是:不胜其烦 一双筷子 …… 打一成语 答案是:二杆子 一条犁沟走到底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死不回头 一团乱麻 …… 打一成语 答案是:难分难解 一往无前 …… 打一成语 答案是:独立自主 一文钱买三 …… 打一成语 答案是:不直一文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usk9o2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