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撒下纪律监督“天网”让“四风”问题无处躲藏中秋、国庆临近,作风问题易发高发期到来。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变制变,瞄准新问题,盯住新情况,通过舆论监督、纪律教育、明察暗访、问题查处和典型通报等多种手段,依靠群众,多措并举,打出纠“四风”的“组合拳”。近日,省纪委更是派出10个检查组,对全省各级各部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存在的“四风”问题进行明察暗访,撒下纪律监督的“天网”。
走群众路线——
舆论监督形成强大声势
群众对“四风”问题最敏感,反映最强烈。如何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是深化纠治“四风”工作的关键所在。
此前,省纪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严防中秋国庆期间“四风”问题反弹的通知》,对加强舆论监督,营造“两节”期间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提出明确要求。
为有效发现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联合党委宣传部门,在各级媒体、网站开辟举报平台,形成一张全天候、全覆盖的舆论监督网。
厦门市纪委与厦门日报合作开办“监督在线”专栏,围绕作风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纠正“四风”问题等进行宣传报道。今年初以来,“监督在线”多次组织开展明察暗访,对一些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进行调查、曝光。截至9月中旬,“监督在线”栏目已刊发37期,围绕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等开展明察暗访26批次,对厦门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思明管理所负责人李良凤公车私用等问题进行曝光。
划纪律红线——
通报典型强化震慑效应
9月23日,在福建省警示教育基地,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组织50名党员干部开展教育活动,基地里展示的48个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案例显得特别醒目——
漳平市粮食储备库主任胡洪仁违规发放奖金、福利,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宁德三都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谢绍宽多次公款购买茶叶、香烟、土特产用于送礼,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据了解,仅9月以来,省纪委已举办26场警示教育活动,共有1144名党员干部参加,其中厅级干部32人、处级干部528人。
8月28日,省纪委下发中秋、国庆期间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通知,提出“八不准、八不得”纪律要求,对“两节”期间易发多发的“四风”问题划出纪律红线,其中包括不准用公款购送月饼、烟酒、海鲜及其他土特产品等节礼,不得收受用公款支付或有利益关系的对象赠送的月饼、烟酒、海鲜及其他土特产品等节礼……
另外,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进行再部署、再监督、再检查,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问题。泉州市丰泽区组织3个检查组,对15家超市、酒店、茶店进行抽查,重点检查公款购买购物卡、月饼等节礼以及公款接待等情况;省地税系统针对“索取、接受或以借为名占用他人财物”等10类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进行拉网式排查,目前已排查出问题线索4件,已有4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查“四风”暗线——
见招拆招揭开“隐身衣”
8月26日,在省直派驻机构纪律审查工作座谈会上,省纪委负责人指出,中秋、国庆是作风问题易发高发期,要注意盯住每一个重要节点,加强监督检查,持之以恒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注意查处穿上“隐身衣”的“四风”问题,切实做到越往后执纪越严、处分严重。
在闽南一带,博饼是一项传承百年的中秋佳节习俗。然而,近年来有些机关、企事业单位把博饼变成“博福利”。以博饼名义用公款购买和发放节礼,成为中秋“四风”主要问题之一。
针对10个检查组的明察暗访行动,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介绍说,此次检查重点在深挖“隐身衣”的问题,主要手段有:检查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会议费、培训费和办公用品经费等使用情况,查找是否存在转移费用问题;抽查“三公”经费和食堂账册,查找是否购买天价月饼、高档茶叶等高端节礼,同时对公车使用情况进行暗访。
公务用车挂民用号段,存在发现难、监督难问题,成为公车私用现象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莆田市对现有公务用车专用号牌使用情况全面清理,修改公务用车号牌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要求全市所有公务用车统一改挂“闽B-G”专用号牌。目前,已有1800余辆公车完成统一挂牌。
掀起“青纱帐”,撕开“隐身衣”,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变制变,通过创新监督检查方式,严肃查处“四风”潜伏、变形的问题。平潭综合实验区集中一个月对全区公车使用情况开展监督检查,重点查处公车私用、“油耗子”等违纪违规行为;连江县采取“固定式哨卡、流动式监督”,聘请各行业和社会各阶层人士,针对重点部门和岗位的隐形“四风”问题不间断督查……(记者何海铭方炜杭通讯员陈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