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烟卡”成小学生新宠,玩烟盒背后有隐忧
“翻!翻!翻!”4月8日傍晚,羊城晚报记者在广州天河区一所小学附近看到一群身着校服的小学生聚集在一处一边玩闹一边大喊,十分投入,走近一看,发现是在玩如今正火热的拍“烟卡”游戏。
现场有小学生隔一两天就来买新“烟卡”
文具店内,小学生正在选购和“试用”烟卡
“我们天天都在玩,有经验。”他说:“(烟盒的)牌子无所谓,你买的时候放桌上试一试,能拍起来最好,一定要现场选。”这名小学生这次购买了三张“烟卡”,他表示自己隔一两天就要来“买点新的”。在这家文具店内,约两三百张“烟卡”放在一个小纸箱内,和糖果零食一起摆在收银台旁的货架下层售卖,卡上没有明显烟味。店员介绍,“烟卡”不分品牌,都是两元一张,并且卖得不错,“经常补货”。
律师销售从烟盒上剪下制作的“烟卡”违法
一直以来,我国法律都明确表明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是违法行为。广东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广东伯方律师事务所律师谢化冰介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了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酒、彩票销售网点,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彩票或者兑付彩票奖金。而商家的销售“烟卡”行为只会让未成年人过早接触烟草制品,这与我国未成年人法规的保护精神是相背驰的。
因此,“烟卡”无论是从废弃烟盒上剪下来制作而成还是仿制印刷而成,商家的销售“烟卡”都是违法的,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因此公众可以就商家的“烟卡”销售行为向当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行政管理部门有权对商家进行管制和处罚。
“‘烟卡’游戏风靡本身是一种现象,不应该看成问题。”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跟岗教研员、高中心理健康高级教师徐航航认为,大部分孩子在游戏中体验与同伴玩耍的快乐、练习面对输赢的坦然、学习遵守游戏规则同时达成个人目标,而教师和家长应当理解和认同孩子们对游戏的天然渴望。
虽然“烟卡”游戏的存在不应被看作问题,但也可能引发问题。徐航航提到:“使用‘烟卡’作为游戏道具,一方面反映了烟盒在未成年生活中的易得性,另一方面可能也反映孩子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所以,在易接触的环境与自身的好奇心双重作用下,孩子们会有过早吸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