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发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发展状况及前景研究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中小】
内容提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对消费品市场带来不利影响的背景下,本课题基于消费需求视角,运用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结合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及历史数据,定量研究了浙江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发展现状、阶段特征及发展前景;利用状态空间模型评价了浙江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发展绩效,分析了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态的发展趋势;通过构建消费需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居民消费需求变动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发展的影响;建立了商贸流通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批发零售业为例,对浙江省批发零售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批发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消费需求;统计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是近年改革发展中变化最快、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比较第一次经济普查与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2008年浙江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无论在发展规模还是在财务状况等各个方面都比2004年有了很大改善(见表1和表2)。200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441.75亿元,比2004年增长83.5%,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市场大省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行业,2008年增加值达到2287.0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四分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生产总值(GDP)达到1000美元后,居民的消费观念将由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普通型消费向享受型、健康型、休闲型、文化型、体验型、环保型消费转变。2008年浙江省人均GDP达到6078美元,由此带来的消费观念的变化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必将有力地促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表12008年和2004年浙江省批发零售业基本情况
法人单位数(个)
从业人员数(万人)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资产总计(亿元)
销售额(亿元)
个体户(万户)
2008年
93194
100.05
21348.23
9918.95
23977.55
144.00
2004年
57800
67.91
10423.95
4373.01
11846.04
123.75
2008年比2004年增长
61.24%
47.33%
104.80%
126.82%
102.41%
16.36%
表22008年和2004年浙江省住宿餐饮业基本情况
营业额(亿元)
6227
5100
31.92
25.95
436.49
251.27
691.30
527.99
403.91
257.62
20.03
17.43
22.10%
23.01%
73.71%
30.93%
56.79%
14.92%
分析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可知,浙江省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的发展呈现了以下主要特征:
(一)商业经济稳步发展,市场销售持续增长
2008年,浙江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4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9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481.3亿元,增长18.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521.5亿元,增长19.7%;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69.4亿元,增长21.2%;其他行业零售额50.8亿元,增长6.5%。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6%,通信器材类下降9.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25.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5%,家具类增长13.4%,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9.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3.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1.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6.1%。
2008年末,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87个,比上年减少9个。其中,超十亿元的市场139个,比上年增加6个,超百亿元的市场15个,与上年持平。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9793亿元,比上年增长5%。新型流通业态发展较快。“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全面实施,全省已建立乡镇连锁超市1773个,村级连锁便利店14702个,萧山区、临安市等16个县(市、区)实现了行政村连锁便利店全覆盖。
(二)经营主体多元发展,非公有经济占主体地位
2008年,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884个,占0.9%,集体企业1732个,占1.9%,私营企业79336个,占85.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29个,占0.2%,外商投资企业544个,占0.6%;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270个,占4.3%,集体企业280个,占4.5%,私营企业4634个,占74.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85个,占1.4%,外商投资企业112个,占1.8%。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占3.6%,集体企业占1.8%,私营企业占65.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2%,外商投资企业占1.9%;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占7.6%,集体企业占2.9%,私营企业占52.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4.2%,外商投资企业占8.7%。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和发展,国有、集体企业及其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的商业经济的主体。浙江商业所有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形成了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主导作用,个私经济企业为主体、外资企业为补充的运行格局,商业企业的经营体制、经营业态和经营模式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的要求。
(三)商业新型业态蓬勃发展,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商业经营形式发生巨大变革,多种零售业态共同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便民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不断涌现,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2008全省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已达9320个,其中零售企业达2552个。连锁经营向多业态、规范化发展,新型商业网点迅速发展,超级市场、连锁经营和新型业态发展行驶在快车道上。商业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展网上信息传输、查询、网上订货、商品交易、资金结算业务,有效提高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效率。便利店、购物中心、折扣店等新兴业态异军突起。
(四)住宿餐饮业行业结构趋多元化,大众化发展趋势明显
住宿企业以顾客多元化需求为导向,不断向其它领域渗透融合,逐渐形成融住宿、餐饮、保健、沐浴与美容等其他服务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产品。餐饮业在档次和功能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高、中、低档等多重消费层次;正餐、快餐、小吃、茶馆、酒吧等多种业态并存的局面。从总体发展趋势看,住宿业中的一般饭店和餐饮业中的快餐服务发展较快。2008年和2004年两次普查数据显示,2005-2008年住宿业中一般旅馆法人单位数年均增长5.5%、客房数年均增长10.2%、床位数年均增长7.7%、营业额年均增长14.3%、客房收入年均增长17.5%,增速均快于全省住宿业的平均水平。餐饮业中的快餐服务企业单位数年均增长6.8%、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3.3%、营业额年均增长19.7%,分别比全省餐饮业总体增速高1.3、7.5和4.5个百分点。
(四)商业布局趋向合理,消费环境显著改善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商业的改造力度不断加大,业态升级和便民、利民商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商业经营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一座座具有时代气息和多种服务功能的大型综合商厦在成都等大中城市不断涌现,部分城市已形成了以步行一条街、餐饮一条街、服装一条街、通讯一条街、电脑一条街等商业街为支撑的多层次商业布局,部分小城市及县区也以新的业态形式和经营理念,基本改变了原先商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局面,商业网点经营设施和购物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一些国际著名零售商和大型超市连锁企业也开始向中小城市逐步挺进。
(五)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产业关联效应不断增强
近年来,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已超越传统的“桥梁”和“纽带”,迅速地由从属产业转变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根据我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见表3),批发零售业的感应度系数在第三产业各行业部门中名列前茅,表明批发零售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凸现,逐渐发展成为对市场具有终端控制力、对生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先导性产业。虽然住宿餐饮业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全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其感应度系数低于1),但明显高于其他大部分服务行业的感应度系数,表明住宿餐饮业巨大的发展潜力。
表32007年144个部门的三产各行业感应度系数
行业
感应度系数
批发业
2.9529
教育
0.4713
银行业
2.3714
仓储业
0.4557
商务服务业
2.1713
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
0.4474
零售业
1.5592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
0.4444
道路运输业
1.5219
体育
0.4431
卫生
1.0473
娱乐业
0.4337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0.9632
邮政业
0.4243
水上运输业
0.9580
证券业
0.4199
餐饮业
0.8459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0.4153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0.7710
物业管理业
0.3772
住宿业
0.6407
水利管理业
0.3757
专业技术服务业
0.6394
房地产中介服务业
0.3742
铁路运输业
0.6303
新闻出版业
0.3732
保险业
0.6121
其他金融活动
0.3668
计算机服务业
0.6085
环境管理业
0.3623
居民服务业
0.5934
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0.3497
其他服务业
0.5923
公共设施管理业
0.3491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0.5650
地质勘查业
0.3276
城市公共交通业
0.4987
软件业
0.3272
航空运输业
0.4887
文化艺术业
0.3217
旅游业
0.4844
社会保障业
0.3197
其他房地产活动
0.4812
管道运输业
0.3183
租赁业
0.4774
社会福利业
(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
1.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
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指一定时期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量之比,反映GDP增量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的贡献。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是指一定时期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与GDP增长率的乘积,反映经济增长率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的贡献程度。根据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及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我们计算出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见图1、图2)。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1978-2007年浙江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波动较大,呈现不规则变动,这与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背景有着很大的关联。但总的来说,30年来浙江省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平均仍然达到了11.4%,表明浙江GDP增量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所做的贡献为11.4%;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平均达到1.55%,表明1978-2007年浙江GDP年均13.53%增长率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拉动经济增长1.55个百分点。可见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较为明显的。
2.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
根据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及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我们计算出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见图3、图4)。从计算结果可以得出,1978-2007年浙江省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第三产业增长贡献度平均达到31.57%;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拉动度平均达到4.79%,表明1978-2007年浙江第三产业年均13.8%增长率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拉动第三产业增长4.79个百分点。可见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比较大的。
(一)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及网络系统被广泛应用
国际现代商业企业依靠高科技支持,以商用卫星系统、商业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以网络为辅助的商业自动化,从而改变了传统商业的运作方式,使顾客资料的搜集与分析、销售资料、补货系统、营销手段的调整等都可利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进行管理。现代流通企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界、多店铺经营,面对情况迥异的各个市场,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要及时捕捉当地消费需求,不断调整商品结构和经营策略,以满足需求、创造需求,要确保物流、资金流的高效畅通,都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成为现代流通方式主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连锁企业正处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人们消费意识的改变,追求消费个性化、差异化的商品已成为一种趋势,从而迫使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应发生转变;同时,商品流通和生产的国际化使商品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国际化趋势。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本国商业的商品及服务供给,对具有异国文化的商业服务也产生广泛需求。批发业与零售业相协调,批零一体化,并与制造业相渗透,批零企业进一步专业化、连锁化和集团化。同时由于广泛应用管理的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批零企业的经营效率不断提高,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成为现代流通方式的主流,库存相对于销售将逐步降低。
(三)流通企业更加注重经营创新与流通体制创新
以流通企业为主体,以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以新的流通制度、新的流通方式、新的流通经营技术、新的流通组织形式等为手段,对流通经营要素进行新的调整和新的组合,应用新技术,加强管理创新,整合资源,经济效益提高。餐饮业将制定相应的行业发展规划体系,对住宿餐饮企业的进入、退出、质量管理、价格体系、卫生体系、环保体系、企业等级评定体系、顾客投诉等事项进行规范化运作,完善行业管理的规则体系,使得企业能够有法可依,增加行业的整体运行效率。
(四)商业专业人才推陈出新,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发展现代流通业,关键是要建设一支优秀的流通业经营管理队伍。现代流通人才是提高流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者管理水平是搞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经营的根本出路,强调“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管理者将注重提高企业人员素质,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做好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和岗位培训,培养出更多的多层次、多领域的流通专业人才。
(一)商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业态和消费行为的互动模型
商业业态,是指经营者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经营模式或营业形态。商业业态发展和提升的历史过程,就是与人的消费行为互为里表、相互促进的过程[①]。浙江省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经济转型带动社会转型,由社会转型带动城市转型,由城市转型带动商业业态转型,由商业业态转型带来的消费模式、消费行为的转型。消费行为的变化推动了商业业态的变革,与此相对应的是,商业业态的变革也对消费行为进行了进一步的塑造,两者之间呈现出强烈的互动关系,在消费行为与商业业态变革二者的互动中,“消费”自然成为社会结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在这个连接社会多个方面的“消费系统”中,消费行为起到的是“功能”的作用,商业业态显示着“系统”的特征,二者通过消费者的连接,就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结构功能体系”。商业业态与消费行为在这样的互动关系中,促进“消费系统”自身的升级和完善。
由图5可知,消费行为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业态变革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消费文化、消费需求以及生活方式是影响消费行为的根本因素,由于消费文化的变化,消费需求的升级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业态的不断创新,同时随着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业态的演进,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消费环境得到了改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显示出类型化、规范化、自由化等特征,并形成一定的消费文化,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二)浙江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1.消费率长期偏低,消费倾向趋于下降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总消费)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省最终消费的绝对额虽在不断上升,但从总体趋势看,消费率却在下降。2008年,浙江省的消费率只有4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6%)。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2年,最终消费率世界平均水平为80.1%,低收入国家为80.7%,中等收入国家为74.3%,高收入国家为81.0%。显然,浙江省目前消费率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周边的上海市、福建省相比,也总体偏低(见表4)。
消费倾向用来衡量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反映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水平变动关系。消费倾向又可进一步分为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是居民总消费支出和总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反映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单位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其计算公式为:APC=C/Y,其中C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Y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的变动量和可支配收入变动量的比率,反映居民每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中有多少用于增加消费支出。其计算公式为:APC=△C/△Y。通过不同年份消费倾向的计算与比较,可以清楚地知道浙江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规律。本课题运用上面的计算公式,计算了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其结果见图6和图7所示。
表41994-2007年浙江省消费率情况比较
年份
支出法GDP(亿元)
最终消费(亿元)
浙江省消费率(%)
全国消费率(%)
上海消费率(%)
福建消费率(%)
1994
2666.9
1173.7
44.0
58.2
46.2
55.2
1995
3569.2
1495.2
41.9
58.1
46.0
1996
4164.1
1806.9
43.4
59.2
45.6
53.7
1997
4619.0
2004.3
59.0
46.6
54.0
1998
5052.6
2444.2
48.4
59.6
46.3
54.6
1999
5443.9
2650.5
48.7
61.1
46.8
53.6
2000
6141.0
3150.9
51.3
62.3
47.0
54.4
2001
6898.3
3579.1
51.9
61.4
47.5
2002
8003.7
4062.5
50.8
48.6
2003
9705.0
4623.3
47.6
56.8
48.1
53.2
2004
11648.7
5416.7
46.5
54.3
51.6
2005
13437.9
6373.2
47.4
51.8
48.2
50.2
2006
15742.5
7435.9
47.2
49.9
49.0
2007
18780.4
8652.3
46.1
49.4
45.7
2008
22367.54
9614.22
43.0
50.5
44.2
由图6和图7可知,浙江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比较平缓,但总的来说呈下降趋势;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起伏比较大,在大多数年份边际消费倾向均低于平均消费倾向,这说明了城镇居民收入增加时,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呈现边际递减的趋势,居民收入中较大部分都用于积累了;而与城镇居民这种消费现象相对的,则是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变化不大,甚至最近几年,边际消费倾向反而上升,这说明了农村居民具有更高的消费意愿,是浙江扩大内需的主要源泉所在。
2.消费需求层次提升,消费行为更为理性
城乡居民生活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改革前的“三转一响”的“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已成为家庭的普通消费品,有的如缝纫机甚至逐渐淡出居民消费的历史舞台;而改革初期的“新六件”(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电风扇和照相机)也已经成为居民家庭普遍拥有的耐用消费品。跨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如家用电脑、摄像机、钢琴、健身器材的拥有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几年前,拥有私家轿车还只是一个梦,而如今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跑的私家轿车已渐渐多了起来。2008年,浙江省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79.45台、空调器170.73台、钢琴2.7架、健身器材5.4件,分别比2000年增长5.67倍、3.46倍、2.96倍和1.16倍(见表5)。
表52000-2008年浙江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名称
摩托车(辆)
16.32
20.39
18.82
25.53
29.41
32.65
31.84
30.38
25.85
助力车(辆)
—
10.19
15.89
23.18
30.12
34.75
37.67
39.82
家用汽车(辆)
0.48
0.67
1.44
2.98
3.52
8.71
11.03
13.86
19.65
洗衣机(台)
90.03
90.93
92.41
92.69
94.94
91.45
93.06
92.91
91.23
电冰箱(台)
96.32
97.67
98.96
98.6
98.93
97.79
99.27
100.04
97.87
彩色电视机(台)
139.17
150.01
152.46
159.39
163.14
178.62
181.02
182.89
176.18
家用电脑(台)
14.02
20.04
29.6
40.23
44.72
59.47
64.83
73.76
79.45
组合音响(台)
23.17
25.48
25.97
28.11
30.41
36.56
36.47
38.26
33.4
摄像机(架)
2.18
2.63
2.73
2.76
3.07
5.24
6.24
6.3
8.55
照相机(架)
45.92
50.59
49.36
50.72
51.47
51.35
52.51
52.15
45.8
钢琴(架)
0.78
1.11
1.22
2
2.28
2.64
2.48
2.62
2.7
中高档乐器(架)
6.9
8.54
7.15
6.5
8.19
7.83
8.99
7.16
4.59
微波炉(台)
23
30.84
41.44
51.21
51.65
58.24
60.06
65.67
66.35
空调器(台)
57.72
71
85.56
105.23
115.7
146.89
152.42
161.02
170.73
淋浴热水器(个)
68.39
73.08
79.99
82.98
80.7
90.35
91.41
95.17
96.68
消毒碗柜(台)
13.51
16.08
16.6
21.7
21.55
22.40
23.67
洗碗机(台)
0.58
0.99
0.85
0.84
0.63
0.57
1
健身器材(件)
4.67
5.15
5.12
5.68
4.45
6.29
7.13
6.99
5.4
60.26
72.33
99.72
100.1
99.37
96.84
95.81
95.54
90.07
31.73
58.18
95.07
130.64
144.58
174.73
182.63
190.69
188.95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发生着结构性变化,逐渐由商品性消费为主转变为非商品性消费比例的扩大,由生存型消费转变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食品支出和衣着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都呈下降趋势,但农村人均食品支出比例依然高于城镇人口(见图8)。与20世纪80年代居民消费主要集中在家用电器的单一产品相比,当前居民的购买力日益分化,在住房、通讯、旅游、休闲、汽车等产品上都有需求,逐步形成了不同购买水平的消费者群体。高中低、老中青少幼等不同的消费阶层呈现出不同的消费倾向,居民生活追求及消费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基本趋势可以概括为:个性化与多样化、主动化和专业化、便捷化与国际化并重。
(三)浙江省城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态的发展趋势
随着浙江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日益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取向的各类服务需求将越来越高。进入小康社会的居民消费观念超前、消费欲望强盛、消费习惯时尚,服务含量高的消费需求将成为新的热点。2008年浙江省人均GDP已超过6078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27元,人均消费支出达15158元,人民的生活已提高到新的水平,居民的消费结构正面临着升级的良好机遇,从而对商业业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设施和便利性与安全性等方面都要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其业态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1.差异化和大型化
市场竞争促进了商业各种业态之间的竞争,迫使商业企业进行规模扩张,自觉地树立差异化形象,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并获得利润空间,业态创新成为商业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连锁化和国际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浙江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已达到了有利于连锁商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连锁经营更是成为众多餐饮企业的选择。未来几年,浙江零售业将进一步形成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共同竞争的格局,内资零售业将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3.融合化和科技化
随着浙江零售业走向集约式连锁经营,批发业由为生产商产品分销服务转向零售业物流配送。传统的批发业相对萎缩,新兴的以物流为中心的批发业不断扩展。商业加工、物流配送、市场服务是未来批发业的主导方向。批发业与交通运输和邮电信息业紧密结合,与厂商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是未来商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现代商业活动从采购、配送、支付、销售、结算等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现代技术的完美运用,离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销售将寸步难行。
(一)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水平综合评价
1.消费需求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消费需求水平评价方法
3.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水平评价分析
表6各变量的描述统计量
指标(记号)
单位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X1
亿元
33.09
42.42
38.88
3.32
X2
%
41.90
67.50
49.85
7.03
X3
0.91
0.786
0.06
X4
元
1453.00
15158.00
6872.90
4362.31
X5
1646.00
18515.00
7947.05
5192.94
X6
44.90
67.10
56.72
7.53
2.公共因子选取
表7特征根与方差贡献
成分
初始特征值
提取平方和载入
旋转平方和载入
合计
方差的%
累积%
4.458
74.294
3.200
53.340
0.954
15.895
90.189
2.211
36.850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3.浙江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水平评价分析
为了动态考察浙江城镇消费需求水平变化情况,本课题以归一化的方差贡献(见表7)为权数,根据各公共因子的得分序列,把F1、F2合成定义为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度,并记为F,即
由图10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十年来,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食品支出在消费中的份额明显下降。浙江省一直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加快发展浙江经济的基本立足点,面对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着力改善民生,采取一系列增加收入、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消费需求规模持续扩大,对经济企稳回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全国范围看,浙江消费增速一改2007、2008年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低位态势,2010年1-4月消费名义增速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消费增速第一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消费增速也高于全国水平1.1个百分点,且6年来首次位于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广东五省市之前[⑤]。我们可以预见,在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和家电、汽车等政策刺激的基础上,浙江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将保持平稳增长。
(二)商贸流通业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1.理论分析
2.状态空间模型(statespacemodel)
2.商贸流通业发展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实证分析——基于状态空间模型
把式(1)和(2)代入式(3)可得:
由图11可知,总体上讲,改革开放以来商贸流通业对消费需求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以“放开、搞活”为主线的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浙江再次开放了集贸市场,商贸流通业成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最早和发展最快的领域,形成了以公有制流通业为主体,个私所有制、私人资本所有制及公私混合所有制流通业为补充的“主体—补充”的流通业结构。浙江商贸流通业发展较快,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业态水平明显提高。从2003年以来,浙江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一直在增加,购买能力在持续提高,但与此同时由于城乡间和城乡内部,收入不平衡及收入差距的加大,降低了平均和边际消费倾向,抑制了购买欲望,再加上消费者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强烈反应,减少了消费支出量,特别是制度变革所导致的环境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了低的居民消费率和很强的储蓄倾向,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更是雪上加霜,因此,这一时期,商贸流通业对消费需求增长的促进效应不够显著,还呈现了下降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贸易、技术的迅速发展,商贸流通业作为一个联结生产与消费、实现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重要产业,其地位不断提升。在以对资本性资源的争夺为主要表现的全球化竞争背景下,作为控制和调配资源的主导性产业,流通业的竞争力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在全球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批发零售业,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晴雨表,因此提升批发零售业竞争力对增强浙江经济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关于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国外有关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很少,国内学者对流通产业的研究多数是从宏观层面和行业、企业微观层面进行研究的,而对省际区域中观层面进行比较分析的较少。对于某一区域内评价批发零售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也各不相同,有些相对完善,可以对竞争力作出全面合理的评价,然而很多指标无法量化,而另一些采用可以量化的指标,却又无法对产业竞争力状况作出全面的评价。
(二)批发零售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8批发零售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指标记号
批
发
零
售
业
竞
争
力
产业规模指标
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万人)
商品销售收入净额(亿元)
资产总额(亿元)
产业发展指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人均消费性支出(元)
批零人均生产总值(亿元/万人)
批零就业率(%)
X7
产业绩效指标
销售利润率(%)
X8
资产利用率(%)
X9
劳动生产率(%)
X10
产业环境指标
人均邮政、电信费用支出(元/人)
X11
进出口贸易率(%)
X12
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
X13
(三)浙江批发零售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2.浙江批发零售业竞争力评价
表9总方差解释
10.862
83.551
9.185
70.655
1.485
11.420
94.971
3.161
24.316
3
0.525
4.042
99.014
4
0.060
0.464
99.477
对原始因子载荷进行旋转,得出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矩阵,见表10。
表10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公共因子
商品销售收入净额(X2)
0.984
0.082
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X13)
0.890
0.440
资产总额(X3)
0.983
0.088
人均邮政、电信费用(X11)
0.856
0.49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4)
0.958
0.271
劳动生产率(X9)
0.828
0.434
批零人均生产总值(X6)
0.934
0.338
批零就业率(X7)
0.246
人均消费性支出(X5)
0.931
0.350
销售利润率(X8)
0.194
0.977
批零从业人员(X1)
0.910
0.343
资产利用率(X10)
0.297
0.951
出口贸易率(X12)
0.900
0.412
通过计算得到我省各年批发零售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综合排名、单项排名及前后两年得分的差值情况,见表11。
表11各年批发零售业竞争力因子得分情况
F1
排名
F2
综合得分Y
综合排名
差值
-0.76981
12
-1.2658
13
-0.8968
14
-0.73296
11
-1.01745
-0.8058
0.091002
-0.41997
7
-1.52235
-0.70222
0.103581
-0.42632
8
-1.26480
-0.64100
10
0.061218
-0.78752
-0.24988
9
-0.64986
-0.00886
-0.96751
1.02481
-0.4574
0.192461
-0.71111
0.72487
5
-0.34345
0.113957
-0.59634
1.26905
-0.11873
0.224714
-0.25174
6
1.29224
0.143575
0.262307
0.23881
0.74226
0.367711
0.224137
0.70894
0.16128
0.568719
0.201008
0.88698
0.53500
0.79686
0.228141
1.49249
0.31992
1.19227
0.395409
2.33606
-0.74914
1.546138
0.353868
(一)积极营造消费环境,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城乡商业网点
(二)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促进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快速发展
工商企业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流通意识,以现代物流来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流通行业,以发挥现代物流在资源配置和搞活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可以有效地刺激消费,构建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业态,有利于适应浙江经济发展新阶段居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方便居民购物消费。特别是面向广大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者提供标准化的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一流的服务环境,有利于吸引老百姓及时消费。连锁超市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的统一采购配送系统实行严格的商品准入制,严把进货商品质量关,能消除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给消费者带来的“购买忧虑症”,刺激消费者放心购物,扩大消费需求的即期投放。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流通服务业进行刺激,以增加它们的自我积累能力;实施差别性的流通经济政策,使广大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以引导更多的流通生产要素投入到这些地区的商贸流通业。
(三)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大力发展城市新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旅游业,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方式增加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促进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增长。要重视振兴农村消费品市场,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对消费品市场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扩大内需的着力点。要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充分发挥和依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辐射功能,实现农副产品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的良性循环,使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
(四)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完善商贸流通业所有制结构调整
首先,政府要认真研究浙江省国有流通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去留问题,积极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中型流通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连锁和联合等形式,连小成大,引导和培育一批资本雄厚、经营规模大、市场拓展能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其次,要继续优化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环境,支持民营流通企业做强做大,鼓励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优化改造大型批发市场,重构现代批发体系,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发展,及时调整零售餐饮业的业态结构。第三,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流通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发挥“示范效应”,在为内外资流通企业构建公平竞争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流通企业的扶持力度,创造流通企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五)整合资源,增强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省缺乏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批发零售巨头,业界需要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一批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批发零售企业。为此,要进一步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加强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大行业整合的力度,有效利用外部资源,这是促进我省批发零售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扶持一批营运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促进中小零售企业“连小成大”。通过政府的鼓励、引导,积极吸引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住宿餐饮业,通过市场调节整合资源,加强创新,发展壮大住宿餐饮业的市场主体,培育和发展集团化连锁,大力推行品牌化经营。住宿餐饮企业要利用品牌的优势扩大市场,促使销售者在竞争中得到某些保护,并使它们在制定市场营销企划时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课题负责人:章迪平
课题组成员:孔伟杰、何永达、徐璐、董亚娟、马骊
执笔人:章迪平
参考文献
[1]GoldmanA.TheTransferofRetailFormatsintoDevelopingEconomies:TheExampleofChina[J].JournalofRetailing,2001(77):221-242.
[2]PaulBullandAndrewChurch.RecessionandtheHotelandCateringIndustry:ARegionalPerspective[J].TheServiceIndustriesJournal,1996(16):118-139.
[3]JamesH.andChrisS.Tan.ComparisonofAsianandEuropeanlogisticssystem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Management,2003,33(01):36-58.
[4]崔晓红.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普查资料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J].北京统计,2004(12):51-52.
[5]王微.我国城市商业在扩大消费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05(12):20-23.
[6]李飞,刘明葳.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12-17.
[7]易培强.关于消费需求制约因素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4):73-77.
[8]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贺珍瑞.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793E0020会科学版),2007(3):23-26.
[10]陈燕武.消费经济学——基于经济计量学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1]课题组.浙江省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研究[J].财贸经济,2008(02):85-91.
[12]冉净斐.流通发展与消费增长的关系:理论与实证[J].商业时代,2008(01):11-12,26.
[13]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编委会.广东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4]郭艳华.发达国家批发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与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04):77-81.
[15]李先国.我国住宿餐饮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商业时代,2008(15):95-96.
[16]赵凯,宋则.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作用机理研究[J].财贸经济,2009(01):102-108.
[①]张鸿雁,李程骅.商业业态变迁与消费行为互动关系论——新型商业业态本土化的社会学视角[J].江海学刊,2004(03):99-105.
[③]由于数据方面的原因,这里略去了消费需求评价指标体系中2个带“*”的指标。
[④]ZXi表示对Xi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后的变量。
[⑤]明文彪,杨博野,孙娜.浙江201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若干分析[EB/OL].[2010-07-1].
[⑥]纪宝成.商品流通论——体制与运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⑦]王微.我国城市商业在扩大消费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06(02):20-23.
[⑧]文中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数据在1994年以前用《浙江统计年鉴》中的“商业”数据表示,1995-2004年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表示,2004年以后开始包括“住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