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我国经济已经企稳并开始上行
三季度当季,我国GDP增速达到3.9%,较二季度的0.5%提高了3.5个百分点。8月以来,多项指标就已经显示我国经济运行改善,9月份进一步上行。企业中长期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委托贷款大幅增加均与基建投资加速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有关。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大。尽管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底层逻辑已发生变化,不会再通过房地产来大幅拉动经济增长,但由于房地产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仍较大,在行业下行期对GDP增长的拖累也较重。根据人民银行今年第三季度储户问卷调查结果,居民收入和就业预期都有所改善。目前居民消费仍然谨慎。但从硬币的另一面看,储蓄增加意味着未来需求潜能的增加。多方面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已经企稳并开始上行,但仍需重视改善预期和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消费持续增长,巩固经济回稳向上的基础。虽然今年面临很多超预期因素的影响,但我国经济韧性足、潜力大,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仍处于较高水平,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应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从而实现经济质的不断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二十大后实体经济如何高质量发展?
二、经济前瞻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发达经济体对中国出口的拖累增强——2022年9月外贸数据点评
一、从产品结构和国别来看,9月中国出口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1)机电产品对我国出口的拉动小幅回升。2)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我国出口的拉动继续减弱。3)东盟对我国出口的拉动整体仍保持较高水平。4)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对我国出口的拖累增强。2、9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分化,而国内下游消费需求持续萎靡,进口整体仍然偏弱。3、在经历了8月的明显下行后,9月我国出口增速进一步下探,出口回落的态势更加明确。8月我国出口的回落受到内(疫情反复、高温、限电等)、外(发达经济体外需回落)两方面因素影响,而9月国内疫情有所好转,高温、限电的制约亦在减轻,内因对于出口的负面影响开始消退。在此背景下,出口增速却出现了进一步下滑,这更加凸显出了外需回落的幅度。往后看,年内海外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大概率继续收紧,对于需求的抑制作用会更加明显,尽管东盟等发展中经济体对我国出口仍有所支撑,但难以完全对冲外需的整体性收缩,我国出口增速或将进一步下行。
陈洪斌(鹏扬基金首席经济学家):三季度经济明显回升,未来怎么走?
廖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3季度经济数据简评-复苏步伐有待加快,宽松可望全面加码
刚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3季度我国经济的复苏步伐快于近月来的市场预测,但与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希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也明显差于年中时的市场预期,有待于进一步加快。在以上预期下,预计4季度消费复苏将加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4.5%;投资复苏力度将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出口将放缓但仍保持双位数扩张,货物出口增长10.2%;工业生产将继续恢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5.3%。鉴于上,4季度GDP将增长5.0%;考虑前三季度增长3.0%,2022年全年GDP增速将为3.6%。
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全面理解三季度经济
罗志恒(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疾风知劲草,三季度经济增长超预期
总体上,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把握三季度和9月经济:一是今年经济走势呈“W”型,当前处于上行恢复期,反映出中国经济的韧性,而且物价温和并没有陷入高通胀,政策空间大于其他经济体;二是结构上,疫情以来经济的两大支撑基建和出口转变为主要依靠基建,出口受全球经济下行影响将逐步下行,基建和财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要稳住自身,而且要承担对冲消费下行、房地产投资负增长的任务;三是总体有下行压力的同时,高技术制造投资、生产仍表现较好,新能源和汽车等出口增速较高。
汪涛(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三季度GDP增长超预期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9月可能是今年两本账支出力度最弱的月份——2022年前三季度财政数据点评
9月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4%,高于8月的5.6%;不过9月留抵退税规模基本为零,剔除留抵退税影响后,9月公共财政收入同比要低于8月的9.3%。9月公共财政支出当月同比5.4%,已连续两个月放缓。从公共财政支出投向看,9月公共财政对基建领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减弱。今年公共财政收入可能比预算规模低1.1万亿,假定调入资金规模不变,估算得今年四季度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平均为-3.4%,较前三季度的支出增速6.2%明显回落。
专项债使用空窗期拖累9月政府性支出。全国政府性基金和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当月同比,分别从8月的-2.0%和-4.9%,大幅下降至9月的-19.2%和-26.4%。9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当月同比-40.4%,是2012年公布数据以来单月增速最低的。主要原因是新增专项债资金主要在前8个月拨付,而专项债结存限额主要在10月发行,因此9月是专项债资金使用的空窗期。四季度财政支出压力可能有所缓解。今年9月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两本账支出同比-10.0%,今年首次转负。在调入资金不变的情况下,将5000亿专项债结存限额考虑进去,估算得今年四季度两本账支出同比平均为-4.3%,高于9月的增速。因此我们认为,9月可能是今年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这两本账支出力度最弱的月份。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稳增长转由“准财政”驱动
政府性基金收入再度下滑,拖累广义财政收入回落。土地财政拖累下,政府性基金收入再度回落,预算完成度处于历史低位。一般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增速小幅回落,非税收收入进一步高增。政府性基金支出强度加速下滑,拖累广义财政支出增速持续放缓。一般财政支出中,卫生健康支出加码,民生类支出维持一定强度。后续稳增长持续发力,或主要依靠“准财政”驱动。眼下,5000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的使用对财政支出的支撑作用或难持续,稳增长持续加力仍需政策性、开发性新增信贷及金融工具驱动。
三、投资策略
陈洪斌(鹏扬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公募基金集体自购,市场到底了吗?
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际经验、中国特色与政策建议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海外市场,或已进入风险集中暴露阶段
一问:近期海外风险频发的原因?9月以来,海外风险频频爆发,包括英国养老金危机、日债流动性枯竭、瑞信风波、部分外汇大幅贬值等。市场危机频发的原因,是全球流动性收紧带来的累积效应的逐步显现。二问:历轮紧缩周期后段会发生什么?历史上,美国加息周期的后半程,在流动性紧缩的累积效应下,均出现了海外风险的集中暴露。新兴市场易由国际收支恶化引发货币危机,发达经济体易由杠杆高企导致经济/金融危机。三问:本轮紧缩周期影响如何?本轮周期与过往在通胀环境与政策周期两方面的差异,或导致海外市场风险集中暴露才刚开始。海外市场,当下或已进入尾部风险集中暴露阶段,以下几个薄弱点需要紧密跟踪:1)能源自给率较低的欧洲、日本等,风险暴露或刚刚开始;2)美国企业债规模达历史新高,经济衰退推高风险溢价、持续加息抬升无风险利率,高收益债违约潮或将爆发;3)资本外流、叠加贸易条件恶化,部分新兴市场国际收支持续恶化,外债偿付压力下,土耳其、阿根廷等风险暴露。
四、货币和经济政策
管涛(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新征程上的汇率市场化改革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大会提出,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去十年来,在有管理浮动制度框架下,经历了2014年“3·17”汇改、2015年“8·11”汇改和2019年8月“破7”之后,人民币汇率打开了可上可下的浮动空间,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继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管涛(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人民币汇率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具体来讲,所谓“逻辑比结论更重要”,就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将市场与政策的逻辑结合起来:历史经验的逻辑:最近,我们多次预警美联储进一步紧缩可能带来的冲击,主要也是汲取了2014年外汇形势转折的经验教训。相对价格的逻辑:汇率是两种货币的比价关系,是一种相对价格。因此,研究汇率问题,不能仅看货币发行国会发生什么,还要看海外特别是美国会发生什么。进入2022年以来,美指更是不断刷新二十年来的高点。而美元急涨正是本轮人民币汇率回调的重要外部诱因。均值回归的逻辑:任何时候,影响汇率升贬值的因素都同时存在,只是不同时期不同因素在发挥主导作用,且影响力此消彼长。
政策理性的逻辑:稳定市场信心,不但要靠政府与市场沟通,也要靠政府的市场操作。事实证明,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人民币汇率问题并没有那么神秘。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货币政策的当务之急与2023年走向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财力,还有多少空间?
一周新闻热点20221024-1030
最新疫情追踪
国内方面,10月29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401例。其中本土病例353例(广东83例,福建41例,山西37例,四川32例,新疆29例,江苏25例,陕西25例,内蒙古19例,北京12例,黑龙江11例,重庆11例,河南7例,湖南5例,云南4例,甘肃4例,辽宁3例,山东3例,青海2例),含46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
房地产新闻一览
国家统计局:9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总体呈降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9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城市个数增加,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或持平,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一落一升、二三线城市降幅扩大。9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1%;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持平。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2%和0.3%,降幅均与上月相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4%和0.5%,降幅均与上月相同。(澎湃新闻)
国家统计局: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8.0%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3559亿元,同比下降8.0%;其中,住宅投资78556亿元,下降7.5%。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7891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房屋新开工面积94767万平方米,下降38.0%。商品房销售面积10142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5.7%。商品房销售额99380亿元,下降26.3%。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43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1%。(国家统计局)
央行:三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91万亿元同比增长4.1%10月28日,央行发布《202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3.29万亿元,同比增长3.2%,比上年末增速低4.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8488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4.7%。同期,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比上半年高2.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91万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比上年末低7.2个百分点。(每日经济新闻)
10城首套房贷利率进入3时代继9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放宽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后,多地首套房贷利率进入“3时代”。据贝壳研究院统计,截至10月19日,已经有石家庄、贵阳、天津、武汉、宜昌等10城首套房贷利率降至4%以下。其中,石家庄、兰州首套房贷主流利率下调幅度最大,达到30个基点。(证券时报)
超20个省市落地交房即交证,提升购房者信心早在2018年,湖南省株洲市就推出“交房即交证”,属于全国首创;2019年,杭州、长沙、昆明等地陆续开展“交房即交证”试点,随后全国各地推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浙江、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四川、广东、山东、甘肃、西安、江苏、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贵州、福建、北京、重庆等至少21个省市已有“交房即交证”项目落地。(第一财经)
超20城住房公积金可付首付:加快刚需群体入市步伐“住房公积金可用作首付款”正成为各地楼市政策工具箱中的内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包括山东青岛、广东梅州、四川眉山、福建厦门、四川绵阳、辽宁沈阳、贵州遵义、四川资阳、广东汕尾、广东珠海、福建泉州、福建南平、福建漳州、广东潮州、广东惠州、广东中山、福建龙岩、四川雅安、安徽池州、安徽六安、安徽淮南等超20城提及可提取公积金用于支付首付款及购房款。(澎湃新闻)
宁波放宽市区落户条件:70年产权房即可落户从今日起,宁波将对2018年出台的户口迁移实施细则进行调整,进一步放宽市区落户条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并探索户籍准入年限累计认同(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区户口迁移实施细则的通知(甬政办发〔2022〕45号))。新政策调整提到,实行“70年产权房即可落户”,即在市六区范围内有合法稳定住所的凭产权证即可落户,取消原先“缴纳社保”的要求。(浙江日报)
广东梅州:购房可提取公积金用作首付款日前,广东省梅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公布《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作购房首付款实施细则》,明确梅州市缴存职工及其配偶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购买商品住房,并与房地产企业签订购房合同但尚未足额交付首付款的,可提取公积金用作首付款。该《实施细则》明确了提取额度,即在未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前提下,可一次性提取购房人本人及配偶的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保留十元以上)用于支付购房首付款,合计提取金额不得超过购房合同约定的首付款金额。(凤凰网地产)
基金新闻一览
9月末公募基金规模达26.59万亿元中基协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0家,其中,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45家,内资基金管理公司95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1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6.59万亿元。公募基金数量继续扩容,9月末达10263只。今年前三季度,基金发行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债基成为新发基金的主力军,规模持续攀升。(央广网)
人社部:截至9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合同规模1.6万亿元10月27日,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1-9月,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5.25万亿元,总支出4.89万亿元,截至9月底累计结余7.24万亿元。前三季度社保基金管理和委托投资工作扎实推进。截至9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合同规模1.6万亿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A股再迎增量资金!证监会下发13只增强型ETF批文10月28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易方达、博时基金、招商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等13家公募上报的第二批增强型ETF拿到批文。此次批复可谓火速,13只增强型ETF从上报到拿到证监会批文仅仅5个工作日。与第一批5只产品覆盖沪深30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相比,第二批13只产品更为丰富和多元,首次覆盖了中证1000、创业板指、科创50和双创50指数。此次获批的13只增强型ETF覆盖了国内主要市场指数,在丰富权益基金创新产品供给的同时,也满足了投资者多样化投资需求,有望为资本市场带来增量资金。(证券时报)
认可当前A股投资价值逾400亿元次新基金开始入场过去一个多月来绝大多数次新基金净值变动有限,表明其处于轻仓状态。据不完全统计,8月以来成立的次新基金中,有逾400亿元资金尚未入市。从净值变动情况看,10月以来部分次新基金已经开始入场。统计数据显示,8月以来共有139只主动偏股混合型基金成立,募资总规模为752亿元。绝大多数次新基金的近一个月以来净值变动并不大,表明这些基金的仓位较低,根据市场走势和次新基金的净值变动情况估测,超七成次新基金仓位或低于四成,部分基金甚至不足一成。(上证报)
经济新闻一览
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健康发展国务院发布《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其中提出,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健康发展,维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稳定和扩大城乡就业,充分发挥个体工商户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商务、金融、税务、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研究制定税费支持、创业扶持、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金融服务、登记注册、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做好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工作。(证券时报e公司)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正式发布《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28日正式发布,该目录将从明年1月1日起施行。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新版《鼓励目录》扩大了鼓励外商投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高精尖领域的范围。在优化区域布局方面,新版《鼓励目录》根据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实施针对性鼓励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向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央视网)
发改委等部门:便利国际商务人员往来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便利国际商务人员往来。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前提下,便利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高管、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出入境。各地方要用好用足中外人员往来“快捷通道”,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明确标准和流程,为外籍人员来华提供便利。(商务部网站)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28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表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有力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金融体系经受住了复杂环境的冲击考验。针对未来工作,报告称,将全面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弥补监管短板,强化金融风险源头管控。坚守监管主责主业,把好金融机构准入关,加强对股东资质和股东行为监管,坚决纠正违规关联交易,防止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加强对非法金融活动的认定,严厉打击“无照驾驶”行为。(中新网)
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70269亿元,同比增长3.0%10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70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779亿元,同比增长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3%;第二产业增加值350189亿元,同比增长3.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8%;第三产业增加值465300亿元,同比增长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9%。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3%、40.2%和53.5%。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持平,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经调整季节因素后,三季度GDP环比增长3.9%。(每日经济新闻)
财政部: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151亿元据财政部网站10月25日消息,财政部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1-9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15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4.1%,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6.6%。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934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3%,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8.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83217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2%,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4.9%。(经济观察网)
国资委:前三季度央企营业收入29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国务院国资委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经济运行平稳,效益回升向好,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0万亿元,同比增长10.9%。统计显示,前三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比1至8月回升0.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净利润1.6万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比1至8月回升1个百分点。(新华网)
国家统计局: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3%(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84%。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经济日报)
海关总署: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9.9%海关总署24日发布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31.11万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出口17.67万亿元,增长13.8%;进口13.44万亿元,增长5.2%。前三季度,我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19.92万亿元,增长13.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64%,比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央视财经)
国家统计局: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45亿元同比增长2.5%国家统计局24日公告,2022年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45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3532亿元,增长1.2%。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305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87131亿元,增长0.7%。(中新经纬)
统计局: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3%10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2441.8亿元,同比下降2.3%。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947.9亿元,同比增长3.8%;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5593.4亿元,下降0.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814.5亿元,下降9.3%;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005.0亿元,下降8.1%。(国家统计局网站)
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9.59万亿元据商务部10月26日消息,前三季度,我国网络零售市场总体呈增长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9.59万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24万亿元,同比增长6.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7%,较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央视财经)
前三季度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同比增长12.9%商务部26日对外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13794亿元,执行额94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2.6%。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7824亿元,执行额55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和9.7%。(新华社)
国际清算银行:全球汇市日均交易量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市场份额升至第5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一项综合性调查,在波动加剧的情况下,全球外汇市场的交易量跃升至历史新高。分货币品种来看,美元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占所有外汇交易的大约88%,过去十年几乎没有变化;欧元占比从三年前的32%降至大约31%。人民币的市场份额增长最大,从4.3%扩大至7%,排名从2019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5位。日元和英镑等其他主要货币分别保持了近17%和13%的份额。(新华财经)
商务部:1-9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67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5%商务部发言人束珏婷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1-9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67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5%(折合858.5亿美元,同比增长6.3%)。其中,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93.2亿美元,同比增长26.7%;流向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等领域的投资也呈增长态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6.5亿美元,同比增长5.2%,占同期总额的18.2%。(每日经济新闻)
1-9月中国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实现较快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4日披露,2022年1-9月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实现较快增长。2022年1-9月,中国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比1-8月提升2.4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制造业3.7个百分点。2022年1-9月,中国汽车类零售额33174亿元,同比增长0.4%,增速由负转正,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4%。(中新社)
我国将电子烟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对电子烟征收消费税的公告,将电子烟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在烟税目下增设电子烟子目。电子烟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纳税。生产进口环节的税率为36%,批发环节的税率为11%。纳税人出口电子烟,适用出口退免税政策。(央视财经)
截至9月底我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达1.11亿户记者25日从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截至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1.11亿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带动就业近3亿人,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新社)
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054家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054家。贷款余额9076亿元,前三季度减少347亿元。(澎湃新闻)
俄央行:俄GDP将在2023年中期降至最低点俄央行行长纳比乌琳娜28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俄罗斯联邦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在2023年中期降至最低点。俄罗斯2023年GDP预测没有变化。俄罗斯总统普京27日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上表示,今年俄罗斯GDP将下降2.8%-2.9%。俄央行此前预测,2022年俄GDP将下降4%-6%,2023年将下降1%-4%,2024年预计增长1.5%-2.5%。(新华财经)
特斯拉: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营收达51.31亿美元特斯拉10-Q表显示,公司2022年三季度在中国市场的营收达到51.31亿美元,同比增长64.8%,使得前三季度中国市场营收达到135.68亿美元。这两个数据去年同期为31.13亿美元和90.15亿美元。中国市场仍为特斯拉第二大市场,占公司总营收比例为23.9%。(每日经济新闻)
微软2023财年第一财季营收501亿美元,同比增11%微软发布的2023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显示,微软第一财季营收为501.22亿美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为175.56亿美元,同比下降14%。按部门划分,2023财年第一财季,微软生产力和业务流程部门的营收为164.65亿美元,同比增长9%;智能云部门的营收为203.25亿美元,同比增长20%;更多个人计算业务的营收为133.3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蓝鲸财经)
苹果2022财年第四季度营收901.5亿美元预估886.4亿美元苹果2022财年第四季度营收901.5亿美元,预估886.4亿美元;第四季度每股收益1.29美元,预估1.26美元;第四季度IPAD收入71.7亿美元,预估78.1亿美元;第四季度IPHONE收入426.3亿美元,预估426.7亿美元;第四季度可穿戴设备、家居与配件96.5亿美元,预估88亿美元。(新浪财经)
华为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458亿元10月27日,华为发布了2022年三季度经营业绩,前三季度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458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主营业务利润率为6.1%。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整体经营结果符合预期,终端业务下行趋势持续放缓,ICT基础设施业务保持了稳定增长。华为将继续吸纳优秀人才,持续投资研发,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为客户、为社会创造价值。”(新浪科技)
股债汇新闻一览
六部门: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强化外商投资企业金融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在新三板基础层和创新层挂牌,以及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进行融资。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创新产品和服务,按照市场化原则为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和融资支持。鼓励各地依法与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共享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和项目信息,定期举办“银企对接”活动。(商务部网站)
证监会: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拓宽境外上市融资渠道加强与香港市场的务实合作中国证监会10月24日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会议提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拓宽境外上市融资渠道,加强与香港市场的务实合作。要坚持将资本市场一般规律与中国市场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证监会官网)
前三季度银行结售汇顺差1185亿美元10月2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数据显示,按美元计值,2022年9月,银行结汇2214亿美元,售汇2132亿美元,实现顺差82亿美元。2022年1-9月,银行累计结汇20058亿美元,累计售汇18873亿美元,银行结售汇顺差1185亿美元。(每日经济新闻)
科创板做市商通关测试顺利完成29日上午,上交所组织14家做市商开展了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通关测试。做市商对选择的50只股票(剔除重复后42只)进行了全链条业务测试。14家做市商报价积极,对选择的股票均有有效报价。测试结果完全符合预期。竞价交易测试从9:15分开始,至11:30分结束。其中包含两次集合竞价(开盘、收盘),以及两个交易时段,模拟了生产环境交易的全流程。据悉,这是科创板做市业务正式上线前最后一次全方位测试。10月31日,科创板做市业务将正式启动,这也是境内主要股票市场首次引入做市商机制。(上海证券报)
支付行业整合清退进行时年内多家支付公司股权被挂牌转让年内有多家支付机构股权被转让,同时支付牌照数量也持续减少。自2011年签发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算起,央行总计发出271张支付牌照,截至10月24日,已缩减至201张,合计注销70张,仅2022年年内就已有23张支付牌照注销。业内认为,主要原因一是支付机构经营压力大,盈利困难进而转让股权;二是部分头部机构按照合规进程整合旗下多余支付牌照。(证券日报)
173家A股上市公司提前终止减持计划截至10月25日,今年以来,A股有173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或高管宣布提前终止减持计划。多家公司的股东或高管基于对公司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合理判断,决定提前终止减持计划,部分公司股东或高管尚未开始减持,即决定终止减持计划。(中国证券报)
外资机构坚定看多中国资产A股中长期投资价值持续凸显在全球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交织共振的当下,高盛、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外资机构近期或亮明、或重申看好A股投资价值,增配中国资产,受到市场热议。与此同时,随着A股三季报陆续披露,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最新持股情况也逐渐浮出水面。数据显示,瑞银、摩根大通等外资机构在三季度新进持有或继续增持新能源、消费、生物医药等板块多只股票,用“真金白银”持续挖掘核心资产价值。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结构性工具等政策发力改善了企业经营预期,也稳定了金融市场的信心,提振了投资者风险偏好,各类资金开始在权益市场低位布局,配置力量不断积累,A股修复行情或已启动。(中国金融时报)
分类市场观点20221024-1030
房地产
天风证券:
根据我们的预测结果,2022-2035年,中国新增商品房需求将呈现“L”型的回落趋势——2022-2025年,新增商品房的需求中枢约为11.3亿平方米,2026-2030年约为9.6亿平方米,2031-2035年约为8.7亿平方米。
2022年,由于投机性需求集中衰退,相比于2021年,新增商品房需求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而此后,尽管新增商品房需求仍在逐年回落,但回落的斜率将逐渐放缓。
从这个角度来看,房地产短期问题的答案实际上一目了然:
第一,房地产需求进入了新的周期,真实需求长期回落的情况下,小规模刺激效果有限。
第二,未来想要实现此前几轮放松周期的政策效果,需要比以往更大的刺激力度,相应带来的高杠杆、高房价等潜在问题也会更大,因此我们认为,再次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可能性有限。
东北证券:
一直以来业界对房地产的经典总结是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政策,短期看金融。但是着眼当下,房地产发展正在面临人口、政策和金融全方面的重要转变:人口方面,长期人口动能衰减,区域分化加剧;金融方面,“三道红线”使得企业融资约束持续偏紧,被动去杠杆已成为行业最大趋势;政策方面,在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基调下,自今年年初以来,需求端政策自下而上边际转松,但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回顾近二十年来房地产政策历程,政策的本质就是房住不炒,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下,表现出来的调控力度和手段有所差异,因此政策周期具有一定共性。第一,每次政策风向的转变都以房价为重要参考指标;第二,政策调控的核心在于打压投资投机性需求,并逐步向房住不炒下的因城施策转变;第三,2020年前的调控偏重需求端,但之后供给端的“三道红线”、房贷集中度管理以及集中供地制度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调控新格局,给房地产市场带来深刻改变。当前虽然市场景气度不高,二十大依然强调“房住不炒”,我们认为透视政策和市场的本质,需要回归市场需求的基本面以及政策的核心目标。
债市
光大证券:
今年前3季度利率债供给回顾:净融资创历年同期第二高,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
是焦点
2022年前3季度一级市场共发行利率债17.41万亿元,净融资为7.49万亿元,相较去年同期,总发行量和净融资额都出现明显提升;利率债不同品种发行利率创历史新低。
分品种来看:
国债方面,前3季度净融资为1.71万亿元,发行不少超短期贴现国债;地方债方面,再次在年前提前下达新增限额,发行速度明显加快,发行期限有所拉长,再融资券接续比下降明显;
政金债方面,较上年同期总发行量小幅上升但净融资下降,期限结构变化不大。4季度利率债供给展望:预计政府债净融资规模在2万亿左右Q4利率债总融资大致在5.82万亿左右,净融资在2.8万亿左右,10-12月各月净融资大致在5000、13000和10000亿元。4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为2万亿,10-12月每月净融资额为3600、10000、7000亿元,平均每月净融资额在6900亿左右。预计至今年末,利率债、政府债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3.7%、14.7%。
预计Q4,国债净融资规模在1.45万亿左右,全年余额增速为13.7%;地方债净融资大致在6300亿左右;政金债净融资规模将达到0.7万亿左右。
中信证券:
2022年信用债市场一路“牛气冲冲”,但慢牛的时光总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又已走到四季度。相较于“风险事件”层出不穷的2021年,今年信用市场最大特点在于“处变不惊”。随着资本市场的成长,我们认为对待风险的态度也应“与时俱进”。站在市场情绪分化的关键时点,回顾今年市场走势,我们通过不同板块的表现提出对2023年的市场展望,并在市场热点中找寻蛛丝马迹,对2023年信用风险进行推演。
极具谈资的城投市场案例决定2023年市场主线。2022年年初城投平台“挺身而出”,承担起拿地职责,为土拍市场托底,表面地方土地财政吃紧,注意部分地区偿债能力,债务压力将是2023年热点话题。2022年年中财政部分次通报隐债问责案例,预示2023年隐债的处理和管控将继续成为主线之一。城投市场2022年全年多次“点状舆情”或是在提前探索城投减负之路,2023年由点及面推动债务置换、适度重组或成为城投市场新的周期序章。
股市
招商证券:
【观策·论市】从短期的情况来看,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稳增长措施落地可能会进一步推进,经济数据有望延续改善的趋势;在政策和边际增量资金贡献也出现积极信号。“银房家”在调整之后仍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未来五年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将会进一步发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服务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服务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促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及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服务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于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国战略;服务于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服务于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等领域。
【资金·众寡】基金发行规模回升,重要股东二级市场持续净增持。北上资金本周净流出293.3亿元;融资资金前四个交易日合计净流入69.7亿元;新成立偏股类公募基金123.6亿份,较前期上升89.7亿份;ETF净赎回,对应净流出36.6亿元。行业偏好上,北上资金净买入规模较高的为煤炭、计算机、通信等;融资资金净买入电力设备、食品饮料、有色金属等;消费ETF申购较多,信息技术ETF赎回较多。重要股东延续净减持,计划减持规模下降。
【数据·估值】本周全部A股估值水平较上周下行,PE(TTM)下行0.2至13.1,处于历史估值水平的24.0%分位数。板块估值多数下跌,其中,农林牧渔板块估值下跌较多,社会服务板块上涨较多。
中金公司:
我们认为,港股当前资金面情况反映的是市场面临的“三重压力”,即美联储紧缩影响流动性,国内增长影响盈利预期,以及地缘局势影响风险偏好。短期来看,美联储在高通胀压力下或将维持鹰派立场,意味着短期内全球资金避险情绪或将持续,而当前外资主动型机构大幅低配港股情况缓解或需要在后两者上找到转机。
所幸的是,港股市场已经具备几项优势,如当前市场已跌至数年低点,估值已经处于历史低位,叠加国内宽松政策下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这意味着海外中资股可能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如果内外部环境有所改善,港股市场未来反弹力度有望更大。往前看,美联储在年底的政策如果可以退坡有望成为第一个压力缓解的契机。而后续更多正面催化剂的出现,如大规模稳增长政策加码以及部分风险的缓解,可能推动外资机构低配情况缓解和市场风险的重新定价。基于上述判断,我们认为港股短期可能维持震荡格局,但或处于底部区域。配置思路上,短期以高股息作为贬值和风险的对冲,但是优质成长、尤其是可能受益于未来内需和政策放松修复的消费成长可以择机吸纳、等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