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酒种类:华东葡萄酒、琅琊台酒、青啤等
价格:200元~400元/瓶(啤酒类除外)
如今青岛的公务宴请用酒情况咋样?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出乎记者意料,青岛一家五星级酒店的经理李立(化名)告诉记者,现在如果是公务宴请的话,一般都会喝本地品牌的酒。“白酒主要是喝琅琊台,青岛酒桌上不是还有‘不喝琅琊台,感情上不来’的俗语嘛!红酒主要喝华东的,也是本地的葡萄酒品牌。青啤更不用说,酒桌上一般都会给不太能喝的客人点青啤。”李立认为,青岛很多领导都喜欢在酒桌上向外地来的客人推介青岛的酒品牌,这主要是为了支持照顾本地企业。
李立介绍说,在他们酒店,公务用酒的价格只能算是中端,一般都在200元~400元/瓶的价位上。“一桌酒席不超过十人的话,酒水费用一般也就在七八百左右,最多不超过一千元。”李立称,除非有高级别领导参与等特殊场合,多数领导一般不会要很贵的酒,“他们也怕对政府形象造成不好的影响。”
记者又采访了两家星级酒店的工作人员,他们所说的情况和李立一致。
葡萄酒经销商蔡经理告诉记者,在青岛的所有四星级以上酒店里,都会摆华东葡萄酒和琅琊台酒这两种本地酒。“这基本上就是一种‘潜规则’,一方面本地企业公关做得好,另一方面,领导们也乐意扶持本地企业。”蔡经理表示,华东葡萄酒在青岛市场基本是一家独大,“张裕这种很强势的品牌在青岛也竞争不过华东,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公务用酒对华东葡萄酒的支持。”就连海尔洲际酒店,琅琊台酒喝的人并不多,但还是要摆在那儿。
据济南市政府一名负责部门接待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地公务用酒一般也是当地品牌“趵突泉”。“喝本地的酒比较对口味,而且也可以保证质量。”
上好酒得看领导级别
宴请分三六九等,接待高级别领导还得上茅台
用酒种类:茅台、五粮液、华东经典等
价格:六七百元~千元以上
喝中档价位的本地酒,这是绝大多数由政府埋单的饭局上的酒类消费现状。不过,另一位在青岛数家星级酒店工作过的蔡强(化名)告诉记者,公务饭局喝什么酒主要看出席者级别,“我所在的酒店一般接待的都是市政府的领导,按现在的行情,局长级别的都要上茅台、五粮液这种酒;而喝红酒的,也得上华东经典、华东珍藏这个级别的。”
至于价格,蔡强介绍道,像茅台、五粮液在外边买每瓶要一千元左右,华东经典、珍藏这个级别的也要三四百元一瓶。“如果到酒店里点,至少要加价六七百元左右。”考虑到这个因素,现在不少公务宴请也会从外边买了酒带进去喝,这样比较实惠。
曾于2009年在青岛海尔洲际酒店工作过的小李告诉记者,到海尔洲际酒店进行公务宴请的人级别都比较高,“到这里来的一般都是局长级别以上的,2009年的时候,他们一般都喝茅台、五粮液等高端白酒,那个时候大约一瓶是五六百块钱。”而据小李的一位仍在那里工作的同事小王介绍,现在虽然还是茅台、五粮液等品牌,但价位已经到了一两千元每瓶。
经常参与公务宴请的青岛某区政府工作人员石凯(化名)告诉记者,区政府领导喝酒不会特意选择星级酒店,“一般都是找政府周围稍好一些的酒店喝,市南区可能因为位置的原因,找的酒店档次更高一些。”至于花费,每个区市条件不一样,酒风不一样,花费也不太相同。
“有的区领导们喝酒比较文雅,一般喝得比较少,以红酒为主。而有的区酒风就比较豪放,喝得会多一些,但花费不一定更贵。”石凯笑着说。
天价酒公款消费不多
商家公关、私人宴请才是消费“大头”
用酒种类:拉菲等
价格:几千元~数万元
如今,能撑得起面子的酒并非只有茅台、五粮液这种国产白酒,从大洋彼岸舶来的葡萄酒也已经有了公关用的标杆品牌,它就是拉菲。价格动辄万元的拉菲,主要是谁在喝呢?
“现在的拉菲早已茅台化,成为一种面子的象征。”葡萄酒经销商蔡经理告诉记者,很多人买拉菲,并不是因为拉菲味道好,更多的是由于拉菲价格高、身份“洋气”、是“尊贵”的象征。“拉菲每到重要节日也会涨价,但是无论多贵都会有人买。”蔡经理表示,和国产高档白酒情况一样,除了宴请贵客之外,拉菲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送礼,送礼对象中就包括官员。“如果是送给很高端的客户或者级别很高的官员,他们一般会选择两万元左右一瓶的拉菲。”
如果是当场喝掉的话,面对动辄万元的酒,很多人恐怕也难以下咽,“所以宴请的话,一般是几千块钱的小拉菲,价格上万的大拉菲很多是用作收藏和送礼。”蔡经理说,前几年房地产业形势大好的时候,不少房地产商都热衷于收藏高档红酒,“或者自己喝,或者送礼,我估计应该后者占的比例更大吧!”
蔡经理也向记者透露,从事高档酒销售的大经销商,很多都隶属于房地产企业,“经销高档酒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没有几千万元很难干起来,这些房地产企业有这个实力。”
曾在海尔洲际酒店西餐厅工作过的小李还告诉记者,西餐厅很多高价的进口红酒都是一些外国政府或企业驻中国办事处的外国人和企业老总在消费。“那些红酒一般一瓶要几千元,除非别人宴请,青岛当地的公务宴请一般不会点。”
一个公务员的酒场阅历——
—有商人常年包间搞公关
老王可以说是酒场老江湖了,现在在青岛某区政府某部门担任副局长的他已近退休年龄,出席过的各类酒局少说也有上千场。他说,如果是自己部门或是区政府内的宴请,只要没有特别重要的上级接待,一般会选在区政府周围的酒店餐馆,喝的酒也很实惠很本土化。但如果是外面有人请客就不一定了。
“有时候会去一些高档会所和星级酒店,喝的酒档次就高了。”老王说,这类酒局付账的人多半是商人,一般是有求于他,或者需要他介绍更高级别的人。
老王印象最深的一次酒局,是一位商人谢强(化名)请他去青岛某五星级酒店喝的。“主要不是请我,我只是陪着更高级别的领导去的。”老王说,谢强是这家酒店的贵宾,可以享受这家酒店的特殊待遇,也意味着他在此酒店的消费额非常高。“他在那家酒店常年包着一个房间,几乎每天请客不断。客来客往,官员、客户都有。好像在那里消费到一定数额,比如100万,就可以享受打折的待遇。”
那天酒桌人并不多,只有五六个人。吃的什么菜,老王记得不太清,“好像有龙虾”,但他记得酒是数千元的进口葡萄酒。
给老王留下印象的还有服务员的高素质。“有两个服务员一直站在我们旁边,随时准备为我们服务。当客人说话时,服务员就好像耳聋了一样,安静得像不在现场,而当我们只要稍有表示,你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服务员立马就会出现在身边,添酒倒茶换碟。”老王还总结说,“就他们这个水平,去政府里干个秘书,一点问题都没有!”
虽然经常会有人请自己出去喝酒,但老王表示并不愿“赶场子”。“每次喝完酒醉醺醺回家之后,对象都不高兴,经常和我吵架。”老王说,这样的生活看似风光,其实是把健康和家人理解给赔进去了。
政协委员提案称应禁止价格昂贵的茅台酒作为公务用酒,但贵州省委书记回应,不喝茅台喝什么,喝拉菲岂不更贵?民众对此回应很不满:难道公务宴请一定得喝贵酒,喝便宜的就不行吗?
记者近日对青岛公务用酒市场展开调查,发现青岛的公务用酒主要以本地品牌的酒为主,价格也在中端水平,茅台、五粮液等高价酒时不时也会出现,且其埋单者不乏企业老总。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廉政研究中心理事申恩威表示,要消除公务宴请中的高消费,禁止某个品牌的酒并不能起到太大作用,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制度上对公务宴请进行约束。
■溯源从“白”到“红”,公务用酒前世今生
青岛某区政府工作人员石凯50多岁了,在政府干了大半辈子,参加公务宴请在所难免。他的父亲70多岁,也是一名老公务员,也曾多次向家人谈起几十年前“困难时期”的公务接待。“我和我爸爸两代人,见证了半世纪以来公务用酒的变化。”石凯说。
“改革开放之前,占据高端公务用酒市场的就是原来的‘八大名酒’:茅台酒、汾酒、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酒、西凤酒、古井贡酒、董酒。那个时候还没有红酒,全国各地几乎到哪里都是这八种酒。”石凯说,听父亲讲,那个年代酒不算太贵,多数也就几元钱,但很难买到,要买的话要凭酒票买。而当时,餐馆并不多,普通一点的公务宴请很多就选在家里,自己炒菜、买酒设宴,场面很朴素。
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公务宴请的场所逐渐从家里转移到了酒店,很多本地酒品牌开始崭露头角。“从那时起就开始济南人喝趵突泉、青岛这边喝琅琊台了,当时还有孔府家酒、秦池酒等都一下子冒了出来。”
2000年之后,石凯调来了青岛。在他的印象里,当时青岛公务宴请中除了白酒外,很多情况下还有啤酒。而近几年,公务用酒慢慢从啤酒、白酒变成了红酒。
“现在大家都把健康看得更重了,喝酒也开始注重养生。”石凯说,由于红酒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而且度数较低,比白酒更加温和,这些年开始在公务用酒市场上慢慢流行开来,“啤酒喝了容易胀肚子,大家也都不太愿意喝了。”
从“白”到“红”的转变,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红酒看起来比较上档次。“毕竟是从国外传过来的,相对于白酒和啤酒,显得更文雅一些。”
至于公务宴请的支出变化,石凯毫不避讳地坦言“一路升高”,从改革开放前的几元、十几元,到如今数千甚至上万元;花的钱也不仅仅来自政府内部的财政支出,还有企业老板们的荷包。
对于这样的现状,石凯认为原因还是缺乏监督和法制约束,确实需要从严管一管了。“今年不是有人大代表说,我国公务用酒量等于每年喝掉一个‘西湖’吗?如果没有制度约束,我看将来喝掉一个长江三峡也有可能啊!”
B2、B3版文/本报记者周超图/记者王滨(署名除外)
酒桌公关,企业也深陷其中
酒桌公关并不仅限于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往来同样弥漫着吃喝的风气,不少单位甚至抱定“不在酒桌上事就谈不拢”的心态,跑业绩、拉政绩都指望通过喝酒来搞定。就这样,庞大的政府“三公消费”、人情社会各行业间的“礼尚往来”,逐渐“做”大了高端酒市场这块大蛋糕,乐了茅台、五粮液、拉菲等中外知名高档酒厂商,却苦了最终为此埋单的纳税人。
建筑公司办公室主任:跑项目拉业绩都要摆酒
“现在谈什么都得在酒桌上,不喝酒根本办不成事。”青岛某建筑公司的办公室主任黄明(化名)负责公司的接待工作,他几乎每天都会有酒局。“谁想去喝,只是没有办法罢了。”
他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有多家长期合作的协议酒店,公司接待一般都到这几家。“青岛很多大企业都这样,有协议酒店会比较方便,而且还有优惠。”黄明告诉记者,中高层领导宴请客户,不用付费,直接去签单,酒店会定期跟公司结算。
“如果是一般的客户,我们通常不会选择星级酒店,喝酒也是以本地酒为主,但重要客户就不一样了,一般要去星级酒店,酒也会根据领导或客户的口味来定。”黄明说,“重要客户”不一定是指他们的合作企业,还有政府官员,“比如要和政府合作一个什么项目,要争取一个什么投标等等,这个时候最好也能配合上一些酒桌上的公关。”黄明说,类似这样的酒桌上茅台、五粮液很正常,具体上什么酒据领导喜好来决定。
公司每年用在接待上的花费,黄明并不清楚,“通过我们办公室的是一部分,下面分公司领导直接从财务划款的又是一部分,这样算下来应该不少。光从我平常的应酬频率上就可以得知。”
黄明说,常年陪客喝酒吃饭其实是个苦差,很多时候企业也不愿意,但又身不由己,“社会风气就是这样,你不请客吃饭就没机会和‘客户’套近乎、争取各种机会。”
白酒经销商:“官好茅台,老板爱五粮液”
“现在市场上卖得最好的两种高端酒是茅台53度飞天和五粮液一款价值1100元的系列酒。特别是节假日期间,这两种酒很难买到。”秦经理表示,这两款酒多数是用来送礼或者宴请比较重要的客人,“一般而言,官员比较喜欢喝茅台,而企业老总更青睐五粮液。”
红酒经销商:高端酒销量一路飘红
记者调查了解到,2011年,包括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均掀起了多番涨价潮。茅台已迈向2000元,一年之内几乎翻番,五粮液则借中秋和年底进行了两次提价,完成了千元突破,而泸州老窖则在年底宣布国窖1573系列出厂价提高四成,零售价超过五粮液。2012年3月15日,泸州老窖集团又发布了一款新的“奢侈白酒”:3公斤售价为336666元的高端白酒“叁60”。
中国白酒行业在近几年一直处于牛市,据《中国酒业报道》调查数据显示,在2006~2010年的5年间,13家白酒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累计增长144.09%、净利润累计增长345.53%。
现在,高档红酒也渐渐成为送礼首选。青岛红酒坊的一位红酒销售商告诉记者,自2008年以来,他们的高档红酒销量几乎每年都递增40%,中档葡萄酒销量反倒很一般,“低档和高档两个档次的酒销量很好。低档的普通市民消费得多一点,至于高档的,无论进了大酒店还是私人手里,多数都流向了各类公关宴请或送礼了。”
超标准吃喝,青岛禁令不少
该工作人员说,本市从来都严令禁止在公款接待方面铺张浪费,也有明文规定。早在2004年,青岛市就已经有了《青岛市接待工作管理规定》。此后,中共青岛市委办公厅、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又接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工作的意见》和《青岛市级公务接待标准及接待经费管理办法》。
《青岛市林业局公务接待工作制度》还专门对公务用酒做出了规定:宴请所需烟、酒、饮料等原则上以青岛产品为主,所需费用控制在宴请餐费的40%以内。
错的不是茅台,是监管制度
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出台的有关公款吃喝的禁令多达上百条,规定也越来越细,但“言之谆谆,听之藐藐”,吃喝之风依然刹不住,用公款消费茅台等现象愈演愈烈。上百个红头文件为何管不住一张嘴?记者就此采访了中纪委治理商业贿赂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廉政研究中心理事申恩威。申恩威表示,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茅台,而在于监管制度上的缺陷。
不能只靠红头文件
申恩威建议,要把公款消费纳入到监督之下,不能只靠红头文件、行政命令,一定要有法律的介入,尽快立法,让敢于越红线的人受到法律制裁;另外,要尽快督促政府公开三公消费账目,接受群众监督。
应取消“单位报销制”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全国政府机关饮酒量总和相当于每年喝一个“西湖”,他建议国家改革报销制度,抑制公款乱消费和高消费。
叶青认为,改革我国现行的报销制度才能更好地杜绝在公务用酒中“茅台”们的出现。据他介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单位报销制”,即单位的公务接待餐饮费用报销、公务出差产生的餐饮和住宿费用报销均由所在单位的领导审签,然后再拿着发票到核算部门报销。简单来说,就是先花钱再报销。这种报销制的弊端无法管制公务员的胡乱报销、虚报冒领。
■链接
我国关于公款吃喝的部分禁令
1989年9月18日,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在国内公务活动中严禁用公款宴请和有关工作餐的规定》,明确规定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进行各种公务活动,包括上级到下级(含到企业、事业单位)检查指导工作、调查研究,同级之间、地区之间公务往来、参观学习以及干部工作调动等,严禁用公款搞任何形式的宴请。工作餐不准上价格昂贵的菜肴,不准用公款购买烟酒。
1995年1月20日,中纪委会议首次公布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两条补充规定:不准参加用公款支付的营业性歌厅、舞厅、夜总会和其他场所的高消费娱乐活动;在国内的单位和个人交往中,不准接受可能对公正执行公务有影响的宴请。
1997年3月28日,《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发布。准则要求勤俭节约,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
2003年12月,中纪委、监察部发出通知,要求元旦、春节期间严格遵守廉洁自律规定,反对铺张浪费。通知再次强调坚决制止用公款大吃大喝和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娱乐活动。
2006年10月20日,中办、国办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进一步规范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工作、严肃接待纪律、减少经费支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出更多的要求,强调接待单位不得超标准接待,不得用公款大吃大喝,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礼品、纪念品。
2010年2月24日,《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发布,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