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二期节目中,来自南京市聋人学校的陈燕老师惊艳亮相。令人动容的是,作为一名特教教师,她用手语让无声世界的孩子们感受诗词之美。3月20日晚第四期节目中,凭借答对最多和速度最快,陈燕再次从与选手共同答题的百人团中脱颖而出。采访中,陈燕老师三句不离古诗词,在她看来,只要打开这扇窗,于无声世界也能品尝与东坡饮酒、稼轩论剑、少游夜话的人生诗意。
两次登台不虚此行,
录节目“以诗会友”
最近一期节目中,江苏元素不少,比如“身临其境题”部分,节目组就来到位于江苏昆山的昆曲博物馆,拍摄有关昆曲的古诗出题。而特教老师陈燕再次冲到攻擂资格争夺赛,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飞花令、超级组合飞花令等又看得观众酣畅淋漓。
陈燕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是南京市聋人学校的高中语文老师。镜头前的陈燕老师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还气质温婉,淡定从容。她跟记者透露,上台当然会紧张。“但我记得总导演说过,只要把百人团选手、电视机前的观众当成自己的朋友,就会放松下来。”
爱穿旗袍活得像“古人”,
唯有诗书藏于心
陈燕的诗词积累源自家里的读诗氛围。“对诗书最早的记忆,是酷爱古典文学的父亲每日对着牙牙学语的我吟诵古诗文。4岁念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父亲择每句后3字用以习字,于是,我写的第一张毛笔字就是‘明月光,地上霜,望明月,思故乡。’”
共同的诗词爱好,也让陈燕邂逅另一半。“谈到为何选择投身军旅,他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还说,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看着窗外的青山,读着手中的诗词,是战地生涯中难得的休憩。”陈燕也多次参与爱人单位组织的诗词大会,担任主持,战士们的才情与可爱令人惊喜。
好玩的是,才四岁的女儿,自小跟随家人学诗,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也喜欢当小老师,像妈妈一样教大家念诗。“生活中,她也随时能迸出诗来。大家问一个叫明月的小朋友在哪里,她就会脱口而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吹牛也会说,会须一饮三百杯。”在她看来,“在孩子的心里种下美好的诗歌种子,这是我所能做,也在做并且乐意一生去做的事。”
生活中的陈燕,活得有点像古人。她喜欢做女红,手工做旗袍、画画。夏天穿旗袍,冬天穿民国服饰,以前用的还是老人手机,最近因为处理信息方便,才换成了智能手机。学生每天到教室早读时,陈燕常拿一册书在读,学生也会好奇,她在读什么书。“其实我也是唐诗宋词反复读,很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繁华落尽,唯有诗书藏于心。”
于无声处体验诗歌之美,
人生无处不修行
陈燕老师登上“诗词大会”,学生们特别开心,他们不仅录制了为老师加油打气的视频,还在班级日志中写下对老师的祝福。有学生说,特别喜欢陈燕在节目中说的一段话,“人生无处不是风雨,但是人生也无处不是修行,就像我的学生一样,但他们无惧人生风雨。”学生写道,“确实我们听不见,但我们通过诗来探索这个世界,这也是陈老师的期望。”
2012年底,应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之邀,南大文学院师生前去参观交流,陈燕的导师许结先生为此创作《特教赋》,赠送给特师图书馆刻石珍藏。特教专业的听障学生用手语交谈的情景给陈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3年毕业季,陈燕参加了教育局的教师考试,顺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虽然有许多重点高中邀请我去任教,思虑再三后,我还是带着家人与老师的鼓励,来到明故宫旁这个虽在闹市却闹中取静的美丽校园。”
将这些有听障的孩子们带入古诗词的美妙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比较一般学生,孩子们之前的古诗词储备量并不多。走近古诗词,他们也心怀畏惧。陈燕告诉记者,“一开始,他们会在日记里写,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些,有什么用处?一开始,我也感到受挫,但慢慢摆脱负面情绪,想了很多方法,学生也用实际行动给你惊喜。”
学生们渴望情感沟通,
诗歌打开共情大门
为了让聋人学生系统性学习中华经典,学校还开设了“诵诗习字”课程。老师们带领学生诵习和传承中华经典,徜徉诗意人生,笔砚相亲,晨昏共读,从字体结构到书法艺术,从音韵格律到吟咏诵读,共赏春的明媚,夏的鲜妍,秋的斑斓和冬的清寒。
“学生们发现,诗词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原来语言文字可以这样表情达意,即便是理解不深,光读就会觉得很美,直观感性体验就能够感受到诗歌之美。”陈燕说,诗歌给他们也带来一种情感抚慰,“无论是仰天大笑出门去,还是乘风破浪会有时,都带来推动人前行的力量。慢慢地,诗歌就成了闺蜜,陪伴多年的老朋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楠
视频剪辑:赵雨晨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校对王菲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邮编:210092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