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客是乡间的习俗,情真意切,凸显山里人淳朴敦厚的民风,盛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现在已经远去,城市更不可见。
乡下人只要成家立户,就有三亲六戚,亲戚到访便是客,主家不吝酒肉,倾力招待。团近四邻是常客,平时都有往来,如果际遇,只是多双筷子,入席陪餐共饮。“天天待客不穷,夜夜做贼不富。”这是他们践行“和谐、友善”现代版价值观的朴素信条。
与土地打交道的人,在生活质量上要求不高,田地里出啥吃啥,尽管米面金贵,但瓜茄小菜不缺,合味的素菜饭食也能把客人待好。即或“磨子压住了手”没有油盐之类,出后门去邻居家短借也要把客人待了,定让亲戚看不出主家是吃不起饭的人。图的啥“亲望亲好,邻望邻安”嘛!
待了官客,就该送客人返程了,酒主回敬一些吃食礼物是常识,视客人身份,有的还要燃放鞭炮送行……
父母生养了我们兄妹五个,多一个儿女就多一门亲,加上父族、母族的亲戚,随时都有客人走上门来。父亲爱面子,酒水不缺,烟茶常备。母亲的碗柜里常储有方便待客的吃食,比如煮熟了的腊肉,自制挂面,碱灰馍馍,鸡蛋等。这些都是她平时压在菜刀背背下“多余”出来的。每顿煮饭还从撮瓢里抓出一把或半把米,积少成多,一年四季就没有断过精粮。
父亲知道大姐夫喜欢吸土烟,就把头道烟收捡在枕下的铺草里“润”起,等他前脚到屋,后脚就递上几疋。母亲晓得二姐夫爱吃活水豆腐,便将几碗干黄豆藏在柜子里,硬是莫人发现。
天底下的岳父母们啊,你们款待自己的“相公”咋就那么上心呢
扯远了。乡下那些年待客的事越说越长,就此打住。反正今人在高档酒楼、火锅店里待客是没有那种氛围的,也少了些亲情的回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