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及为何茶叶没有像白酒那样出现巨头的问题,本篇咱们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非常好,事实上我之前在思考行业集中度这个问题时,就专门拿白酒跟茶叶做过比较,这是一个对我启发很大的问题,这里简谈下为何中国茶业没有形成跟白酒一样的行业格局。
1.有品类无品牌。
大品类不用说,绿红乌龙黑花黄白,其中绿茶占一半,小品类上,咱们所说的十大名茶都是品类,而非品牌,什么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君山银针、安溪铁观音、凤凰水仙、祁门红茶等,你都可以生产茶叶标上名茶品类去卖。
这种品类化模式造成的市场格局就是极度分散,8000万家茶农,7万家茶企,他们都可以活的不错,前十大茶企一共仅占比不足10%,从2019年挂牌企业可以看到,营收过亿的也是有数的几家,可以用脚指头想想,如果西湖龙井是一个被垄断的独家品牌,那会是怎样。
2.制茶模式
咱们当下很多都停留在手工制茶,采茶炒茶揉捻等都是手工,所以,即便是同一个品类的茶叶,其口感也是偏差万别,采摘度、发酵度、烘焙程度,甚至是茶的香气、甜度、汤色、滋味,都会影响一包茶的品质,所以这种农产品模式,它没法做到标准化,而规模化的大敌就是非标准化,这种制茶模式,也是一个原因。
4.礼品社交属性没有被标准化
如果你没有读过白酒的发展史,就很难知道咱们国家为了白酒定标准付出了多少努力,包括香型评定、老酒标准、窖池标准等,正是这一切行业努力,所以才让整个白酒市场的标准明确化,别人送你酒,你就能大差不离的判断出它的好坏,但茶叶则不然,别人送你一罐茶叶说是一万,你很难去判断,这也是为何很多微商卖“名贵茶”泛滥的原因,掐的就是你这点。
而礼品属性没有被标准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社会认知渗透度,拿房子来说,值多少价格,有地段、户型、物业服务、周边房价来决定,车子我们可以看配置,白酒可以看品牌力、品质力,但茶叶的整个社会认知度不够深入,好茶劣茶的生产评判标准很多人都是一问三不知的,它缺乏社会认知渗透力,只集中在小圈子中,对于大众辨识所高度依赖的品牌这一环节,也是缺乏明确的辨识度,这也就造成了它的收藏流通属性和价值大打折扣。
5.口味化回勾度或口味成瘾性不同。
这也是很多人所忽略的一点,白酒你天天喝一个牌子,下次你去买酒,估计还是要指名去买它的,但是茶叶不同,它的口味回勾要比白酒差,酒瘾要比茶瘾更大,至少我从身边的人的观察至少是这样,我见过太多不喝酒就难受的人,但茶瘾犯了不喝不行的人,我还很少见过。
这个因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白酒相对茶叶的用户指向性,对口味背后的品牌更具依赖性。
其次,保质储藏期也是一个小小的因子,拿咱们最常喝的绿茶来说,新鲜原叶的采摘期和制作期极短,保质期也就一年多,超过一年口感就会变化,当然部分茶除外,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干扰了规模化,但它也只是一个很小的因子,不是决定性的,只是干扰性因子,要知道常温奶也只有几个月的保质期,但一样不妨碍常温奶巨头的崛起,因为它们搞定了两大决定性因子:品牌化和标准化。
也有人说什么“茶叶越喝越清醒,酒越喝越迷糊”,亦或是什么“精神快感”、茶的消费频率、消费场景等,这些跟咱们本篇谈的没关系,这是它的产品模式,你喝了清醒也好,小众也罢,都影响的只是你的体量,而如今你的大体量依然不小,几千亿市场,问题是没有巨头,这是关键。
先说品牌化,这个容易理解,就是贴上我独家的品牌标签,立顿红茶在1890年就开始推出,被誉为“世界红茶之王”,而咱们所听过的知名的国内名茶,基本都是品类,而立顿红茶,就属于他自个,由此,它做到了品牌化。
而事实上,早在1908年,茶包就开始在英国风行,到了战后,一些大商家才开始进入这个市场。到1952年,立顿公司为它的“速饮”茶包申请了专利。一年之后,世界上最大的茶叶销售商之一泰特莱公司也开始销售茶包,那些曾经被化学加工企业看作便宜商品的废料,摇身一变,变成了有商标的品牌消费品。
其二,标准化。
在开店初期,立顿就率先推出了袋装茶,跟那些需要秤重、分装购买,明显更方便有效率,这样以来,省下服务成本、降低售价,一时大受欢迎、为了稳定货源,立顿于1890年开始在锡兰大举投资茶园,辟建茶工厂,成为锡兰茶业的早期重要推手之一。
说实话,它的品质也不是多么的上乘,我个人喝着远比不上咱们国内的手工茶,它们更多像工业化茶叶食品,但人家就是做到了标准化,掐住了规模化的命脉。
这就好比是你在街边吃的老太太煮的泡面无比香,但有何用呢,她在体量上就是打不过那个贼难吃的泡面,商业世界有它独特的运行规律,这是我们不能违背的。
从逻辑层面,看透这一点很简单,没必要被现实所迷信,无非就是把大象装进冰箱这几步,找到无法巨头化的底层原因,然后再考量它在现实中改变的可行度,如果有已经成功的榜样,那自然是更好。
而咱们国内事实上也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已经有向这方面发展的趋势,像小罐茶,标准化品牌化后,三年就干到20个亿,这也算是空白切入,还有中茶等,都试着从标准化和品牌化两方面进行突破,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咱们国内那么大市场,只要朝这个方向去进击,那未来一定会产生百亿级别的茶企,这是一定的,在逻辑上也是完全可通的。
由此,咱们通过对于茶叶跟白酒的区别探讨,可以再次感受到生意模式对于公司的重要性,论品质,咱们的茶叶不属于国外,论必需度,国内几千亿大市场,论文化,茶文化自古有之,论渗透度,也是强的一批,论体量,也是几千亿市场,似乎从定性的角度去看,茶叶是一个很不错的行业,但如果就此在十几年之前,选择投资国内的茶叶公司的话,那结果或许不会让我们太满意。
所以,简单的定性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反而还会误导咱们,只有深入的去锚定相对于未来增长的定性点,才会更容易抓住定性的关键,对于茶叶来说,咱们既不需要羡慕它的市场体量,也不需要望着它的必需,只需要看准七寸,那就是标准化和品牌化这两个关键定性点,只要这两个点打通,那么茶叶公司才算是有了一个立体化健康成长的基础。
企业的成长好比是人在爬山,我们分析一个人能不能爬上高山,并不是从具备优势的几个角度去分析,很多人分析企业,看到自己喜欢的几个维度后,就下手买入,这就好比我们在分析一个人能不能爬上高山时,数落了一堆优势:年纪轻,有知识,有毅力,耐力强……
但是我们却都忘了,他没有双腿,在现实中,我们当然一眼就看到了答案,没有双腿你优势再多怎么能爬山呢,而企业也是同理,只不过企业有没有双腿,不是像现实那样可以用肉眼看见的,而是来自于我们脑海中靠谱精准的定性分析,而在这里,标准化和品牌化就是人的“双腿”,你其他优势再多又能如何呢,你不是一个立体健康的公司,就如同不是一个健康可行走的人。
所以,我才一再强调一点,定性分析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这家公司一定要立体健康,你有劣势可以,但它首先不能让你跑不起来,甚至站不起来,如果这样,那这就是一家“残废公司”,或者是一个肌肉强壮的失去双腿的人,而有些年龄大的老太太,或许看起来劣势很多,诸如年龄大,耐力差,腿脚不方便等,但她却具备了立体可行的基础,所谓立体可行,就是她是可以爬山的,也是可能爬上去的,或许中途踉踉跄跄,但它是具备这种可能性的,这才是爬山的基础。
而公司也是同理,我们之所以分析那么多维度,就是要检查它到底是不是一个立体健康的公司,这是成长的底线,而不是像乐视那样,虽然各种定性维度都很好,但你现金流紧张的要死,而且还要到处投资,这就好比你虽然看起来很风光健康,但你的血压一直处于极限区间,而且你还天天做着一些很亢奋的事,稍微风吹草动,你就嗝屁了。
我经常听到很多人再谈论某公司时,会说道某个指标太差劲,比如净利率太低了,周转率太低了等,注意,这些全都是立体公司的细分维度,我们如果盯着这些细分维度,那么我们眼中的公司肯定是有失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