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威胁中老人健康的一大隐患,脑梗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因为血栓堵塞脑部血管引起的一种疾病,可威胁到生命。
若出现大面积的梗死,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偏盲、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痪、脑疝、昏迷等。部分患者由于并发肾功能障碍等疾病而死亡。
全世界每年死于脑梗塞的人数将近1000万人,我国每年死于脑梗塞的患者将近200万,而幸存下来的患者,有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导致重残。
医生直言:面部出现3个"表现",小心脑梗上身
表现1、头晕、头痛
很多人都不怕头晕当一回事,如果出现突然性头晕,在一瞬间会感觉天旋地转,过几秒后又恢复正常,这有可能是因为脑部短暂性缺血导致。
又或者头痛突然加重或者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要注意了,很可能是出血性脑梗的先兆。
表现2、面部麻木,视力模糊
有些人会出现面部、舌头、唇部麻木,最明显的就是嘴歪流口水等,这是由于侧边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
如果发现夜间不自觉的流口水,甚至有可能在睡觉的时候被呛醒,其次,流口水的方向不变,不会因为头侧向枕头哪一边就往哪一边流。
最后,部分流口水的病人还会伴有面瘫,如口角歪斜或者言语不清,单侧肢体不适等表现,就要综合考虑是不是脑梗塞了。
表现3、行为障碍
在发生脑梗之前,一般大部分的患者都会出现言语障碍的情况,如:看东西模糊,眼前突然发黑,舌根发硬,说话的时候总咬舌头等状态。
这种症状一般会持续几分钟,然后消失。这往往是因为脑内出现供血不足,导致大脑供氧不足,大脑神经运作减慢,人的语言和意识跟不上身体,而引发语言中枢的行为障碍。
不想脑梗找上门,4类食物要少碰
一、高盐食物
咸菜、腊肉、方便面等,由于当中含有较多的氯化钠,都属于高盐的食物,摄入过多的盐分,会诱发高血压,增加血管的压力,使血管壁变脆,导致动脉硬化,影响心脑血管的健康。
因为盐中的钠离子大量的滞留在我们的体内,就容易引起细胞外液增加,而血管的渗透压也会随之上升,大量的大分子物质就会进入到血管,引起血管堵塞和血压上升,从而引发脑梗。
二、高脂肪食物
若长期大量的摄入高脂肪食物,会使得血脂进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容易形成,最终导致脑梗的出现。
因此,平时应当控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常见的高脂肪食物有:动物内脏、鱼卵、肥羊肉、肥牛肉等。这类食物摄入过多,不仅会引起血液中甘油三酯含量增加,还会造成血液粘稠,引发血栓。
三、酒
长期酗酒,会导致血压升高,身体的凝血机制改变和脑血流加速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四、高糖食物
很多人对甜腻的食物没有抵抗力,像蛋糕、红烧肉、甜点可乐等。
这些食物吃多了,血糖容易升高,而且容易使人发胖,对血管健康尤为不利,容易加速血管老化硬化,导致血管堵塞,从而诱发脑梗。
特别是像蛋糕这样的食物,奶油中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会增加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含量,加速动脉硬化,促进血栓的形成,容易诱发脑梗。
预防脑梗,做好4件事,日常养护血管
1、补充抗氧化剂,减慢血管老化——如玲珑菊、杜仲茶、乌龙茶
氧化过程是损伤血管的主要"凶手"。
而抗氧化剂一般人体无法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而茶饮,更利于人体吸收,如:玲珑菊、杜仲茶、白茶、乌龙茶等,常饮有利血管。
其中,玲珑菊中的类黄酮作为抗氧化剂,可帮助抵消、稳定人体内环境中产生的有害自由基抑制自由基对血管的损伤,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2、三伏天控好情绪
长期激动的情绪由于生活压力大,很多人常常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
3、吃点粗粮
饮食过于精细是现代人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虽说现在条件毫克,但是依然要是让得补充一些粗粮,也就是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可刺激大肠蠕动,将胆固醇排出体外,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有助于血管健康。
五谷是不错的粗粮选择,生活中,要注意适当的食用一些。
4、常动动手
研究发现,脑血管病变最易发生在血管比较脆肉的右脑半球,而我们也知道,左手是锻炼右脑的。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多动动手,尤其是左手。
这样,既可以减轻大脑左半球的负担,又能锻炼大脑的右半球,以加强大脑右半球的协调机能。
脑梗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它是指供应大脑的某一部分的血管出现了堵塞,导致局部大脑无法获得充足的血液和营养,从而引起该区域的大脑神经细胞死亡。轻微的脑梗只会出现轻微的肢体不灵活、言语障碍的现象,智力、记忆力等都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如果是大面积的脑梗,就可能导致无法逆转的偏瘫、失语、大小便失禁,严重的还可能直接死亡。
一、头晕头痛
二、视力模糊
血管堵塞后会对对视神经也会造成损伤,引发视网膜缺血和缺氧,通常患者会突然出现视力模糊,或者是眼前一黑的情况,过不了几秒钟又恢复如初,这是脑梗发作的一大信号。特别是患有三高疾病的人,如果出现了类似问题,需要绝对提高警惕。
三、感觉脸部麻木、身体一侧僵硬
这是脑梗发作的最明显症状,患者往往会感觉脸部一侧麻木异常,而且出现了口眼歪斜的情况。这是因为大脑是身体的总指挥,我们做的所有动作和语言都要通过大脑,当大脑出现异常之后,就会影响到全身。如果突然出现了口眼歪斜,并且身体一侧无力、不受指挥,这就是脑梗发作的一大症状,一旦出现需要立刻去医院进行检查,确诊之后就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脑梗进一步发展。
四、一侧流口水
这是脑梗患者的常见表现,特别是在睡觉时流口水,而且是向着一侧的方向,这就是典型的脑梗前兆。由于脑部血管的梗塞,导致了肌肉神经的不协调,特别是对口腔的影响颇大,从而引发了流口水、吞咽困难的情况。
脑梗有着很高的致死、致残率,一旦出现以上四个异常,绝对要警惕脑梗的发生,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疾病的中老年人,及时去医院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1、少吃高糖饮料
如可乐、雪碧,这类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糖分,长期摄入不但会引起血糖升高,还会升高血压,尤其是多余的糖分,还会转化为脂类物质囤积在体内,诱发肥胖、高血脂;根据研究显示,每天饮用1-2杯的含糖饮料,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26%,发生心梗、猝死的风险也会增加35%;
2、少吃反式脂肪酸食物
反式脂肪酸是一种人体几乎无法消耗的“坏脂肪酸”,大量摄入不仅会升高血脂,还会加速动硬化和血栓形成。因此要尽可能地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奶油蛋糕、汉堡、油炸食品等,这些都是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3、少吃高盐的加工食物
4、不要酗酒
5、戒烟
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不仅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动脉硬化,还会促使血管收缩,导致血管痉挛,诱发血栓。因此,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要尽早地戒烟,尤其是烟龄超过10年的烟民。
6、常养护血管
脑梗的发生,也血管堵塞有着很大的联系,而堵塞住血管的这些物质就是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软脂蛋白等,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是造成血管硬化的“元凶”。当我们在体检时,发现这个指标异常,一定要重视对它的调理,及时的将它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值内(2.0~3.12mmol/L)。而养护血管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就推荐食疗的方法,即多吃那些有养护血管的食物,如燕麦、黑豆、食用菌类、芦笋等,特别是芦笋,它是一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营养蔬菜和保健食品,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氨基酸、矿物质等多种营养元素以及皂苷、多糖和黄酮类等生物活性成分,能显著降低人体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提高抗动脉粥样硬化。因此,人们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养护血管的作用,用微生物发酵芦笋以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做成芦笋枸杞发酵液用来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防血管硬化。
谢邀.
心梗是指在冠脉发生病变的基础上,并在某些诱发因素的促使下,心肌的供血营养血管冠状动脉由于血供中断或者急骤减少,从而导致此冠脉供血的心肌持久而严重缺血,心肌因缺血而坏死.
心梗的主要表现:胸骨后持久不会自行缓解的剧痛、发热、心电图呈心肌梗塞的表现.
严重者可发生恶性或致死性心律失常、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病因是多方面的分述如下:
1最根本最常见的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少见或偶见的病因有:
①冠状动脉动脉口形成血栓阻塞或其他原因导致阻塞
②冠状动脉发炎
③冠状动脉先天畸形或者发育不良
④冠状动脉痉挛
以上病因导致冠状动脉的一根或者多根血管的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跟不上,而冠状动脉后援未及时赶到即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建立不充分,并在病变的基础之上,一旦遭遇供血中断或急骤减少达使心肌到达20~30分钟及以上,则心肌梗死不可避免.
据研究证实:绝大部分急性心梗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出血和形成血栓,从而堵塞血管.临床上也偶有斑块内出血或者斑块下出血和冠状动脉血管持续痉挛(血管痉挛是指血管壁平滑肌强烈持续收缩,导致血管腔变狭窄,后果就是导致冠状动脉供血减少,严重者可导致血管腔完全被堵塞,犹如自来水管被堵一样,一般水管压力都较高,后果就可想而知~水管爆裂~水流成河)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除了基本病因,大多还有引发的诱因,当然了临床上还有部分患者无诱因或者诱因不清楚.
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及形成血栓诱发因素有
一般普通患者有如下诱因:
1.早上起来6点到12点时植物神经中交感神经活动加强,人体应激随之加强,导致心肌收缩加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导致冠状动脉的张力增高,负荷增加
2.在饱餐后尤其进食油腻食物(脂肪含量丰富)后,血液中血脂明显升高,导致血流缓慢,从而造成血液粘稠,极易造成冠状动脉血流减少或被阻塞
3.高兴兴奋过度或受到惊吓或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用力大便,导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增加。
4.各种休克、严重脱水、大出血、外科大手术或严重的心律失常,造成心脏排血量急剧减少,导致供应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急剧减少而诱发心肌梗死。
对于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比较常见的诱因如下:
1情绪非常激动或过分紧张;
2因便秘,大便用力过猛
3天气急剧变化:突然变冷,又突然变热,身体难以适应
4血压波动太大,血压急骤升高或突发骤降,都会影响到冠状动脉的供血
5突发室速或室上速或心跳骤停;
6严重创伤或者剧烈疼痛打击;
7严重危及生命的低血糖;
8休息和睡眠不足;
9使用某些药物;
10急性冠状动脉缺血或进行性贫血;
11严重危及生命的感染;
12甲亢;
13大手术或麻醉的打击。
心脑血管疾病,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据数据统计,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我国每年死于心梗的人数高达100多万。又因心梗突发性强,死亡率高,被人类剥夺生命健康。
深夜,急救车在市区内飞驰,车内女子已经陷入深度昏迷的状态,医护人员根据经验判断,该女子可能是突发了心梗。
女子在昏迷前,双手紧握胸口,身体蜷缩,浑身出冷汗……
到达医院后,医生赶紧帮患者做了心电图及验了心肌酶,显示结果为急性心梗,医生不敢怠慢,连忙开始绿色紧急通道,将患者推进了导管室。
可,经过2小时的抢救,还是没能将该女子救治回来。
家属得知此消息后,痛哭道"我该依着你的,都是我的错……对不起"
该女子经历了什么?为何会突发心梗离世?
原来,该女子名叫小芝(化名),今年42岁。到了这个年纪,许多女人会经历更年期的"折磨"。
小芝的丈夫说,最近一年,小芝的情绪无常,时好时坏,十分容易发怒。但,一想到小芝在更年期,也就没跟她计较。
最近一个月,小芝总爱出汗,并且出汗量较大,反反复复,便上网查了一下,更年期会导致出现出汗,因此也就没在意。
可,就在昨天晚上,两人因为孩子怎样去学校报到,起了争执。你一句我一句,两人越吵越凶。
突然,小芝说胸口疼,便捂住胸口,倒在了地上。
医生听完,摇头说道"小芝心梗突发与丈夫脱不开关系"
并且,在小芝突发心梗前与她大吵了一架,成为了压垮小芝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芝大汗淋漓其实并不是"更年期综合征",而是因为心梗导致。
女性更年期出汗,一般表现为潮热,伴有面部潮红,会突然间出一身汗,但干的比较快。
而,心梗导致的出汗,往往是全身性大量出冷汗,出汗面积较大,程度较重,并且容易反反复复。
因此,这2种出汗方式一定要区别开。
此外,身体出现这2种现象,切莫忽视,及时就医
1、牙痛
牙痛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一定不要忽视。
若是由于口腔疾病引起的牙痛,去牙科诊治就行。
但,若牙痛没有固定的点,并且吃止疼药也不管用,此时就需要高度警惕。
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将病情告知医生,配合治疗。
2、上吐下泻
一般出现此类情况,多是被误诊为"肠胃疾病"。
其实,心梗突发时,会出现一些特定的内脏反应。
多数表现为上吐下泻,病情伴有剑突痛,此现象被称之为"心梗前综合征"
因此,女性一旦出现此类情况,请及时就医检查,切莫拖延。
生活中,该如何预防心梗,养好心脏?
1、补充抗氧化剂
血管需要"抗氧化",当人体自由基过多时,会造成血管内皮老化,引起动脉硬化、弹性变差,使得血管内更容易沉积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从而诱发心梗的出现。
而抗氧化剂,可以捕捉并消灭"自由基",减少其对血管的伤害,维持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预防血管疾病严重化。
生活中,茶叶就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如元芙菊、绿茶等。
其中,元芙菊属于四大怀药之一的药用菊,不仅抗氧化剂含量最为丰富,且富含钾和三萜类化合物等营养物质。
泡茶、做粥时放些,有利于减慢血管退行性变,减少心梗的发生率。
2、调控,降低危害
调整情绪,避免起伏过大,特别是悲伤、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对心脏造成巨大危害。
悲伤,会导致人体脚跟神经系统分泌出大量的压力激素,从而促使心跳较快、动脉压收缩,从而诱发心脏病。
因此,一定要学会控制情绪,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3、戒掉,远离烟酒
喝酒,会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痉挛,从而心肌的耗氧量增加,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抽烟,会导致血管痉挛,心肌缺血较为严重,进而诱发猝死的出现。
因此,平时应注意戒烟限酒,不可过度。
4、多动,强健心脏
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研究发现,经常锻炼的人,患上心肌肥大的几率会下降2-3倍。
深蹲,是最好的"心脏保健操"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前伸,松腰屈膝慢慢下蹲,上身尽量保持平直。
停留10秒钟左右,两手收回,叉腰缓慢起身。
重复下蹲,10至15次,每天可进行一至两遍。
整个过程中,注意呼吸配合,避免猛蹲猛起,出现头部缺血现象。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临床常表现为胸部憋闷感,压榨性或窒息性疼痛,并可放射到颈部、下颌、左肩、左臂及后背等,还可见眩晕、气促、出汗、恶心及昏厥等症状,严重者可因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而死亡。
根据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可将冠心病分为5种不同的临床类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猝死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过量饮酒、吸烟、缺少活动、精神紧张等,以及男性>45岁,女性>55岁或绝经后、具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等。劳累、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愤怒、焦虑、兴奋)、气候突变、饱餐等是冠心病发作的诱发因素。
为什么那些貌似健康的人也会发生心脏猝死呢?这主要是因为一种叫做“不稳定斑块”的东西在作怪。这种斑块因为体积小没有堵塞血管,所以平时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但由于它的不稳定性,斑块会突然破裂,在局部形成血栓。随着血栓发展,最终可能完全阻塞冠脉,导致心肌严重缺血缺氧,威胁患者生命。
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的是改善症状、防止病情进展、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疾病的复发。对于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尤为重要,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控制影响预后的各种危险因素等。
在冠心病的现代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主要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术后的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血运重建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使介入治疗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是两种不同理论体系医学相互渗透和取长补短的医疗实践过程。中西医各有所长,对疾病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环节,各有优势,要相互为用。大量临床研究发现,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合用中药可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比如参芍片。
中医认为,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证候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阳虚、热蕴,尤其是气虚血瘀作为主要证候要素贯穿冠心病PCI术的始终。
参芍片由人参茎叶皂苷、白芍组成。人参可大补元气,是补气之要药,人参茎叶皂苷具有人参样的作用,有明显抗心肌缺血作用;白芍活血化瘀,养血柔肝;两药配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起到益气活血作用。
参芍片功在益气活血,气帅血行,有力地起到改善全血黏度,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参芍片并能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减轻心肌缺血的损伤程度,促进心电图ST段改变恢复至等电位线,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脉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中医药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冠心病的治疗过程和二级预防,都要符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也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是中医药的精髓,在冠心病的治疗上贯穿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的,辨证需要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进行,紧扣中医学基本理论,尤其是“治未病”中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原则,体现了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心肌梗死与动脉硬化、过度劳累、高脂血症、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关,需要及时处理。如果有胸痛和心悸的迹象,可以使用一些抗凝和心肌营养药物进行治疗。阿司匹林和丹参滴丸可用于治疗。应注意休息,饮食应清淡,不允许吸烟和饮酒,并应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