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0.06.16
烟草及其制品的繁荣与发展,使得烟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民族在使用这些烟具的同时,十分注重其装饰艺术,所以烟具又明显的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状态及风俗习惯。烟具既是生产力及工艺水平发展的体现和标准,又是某一时代某一地域人们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结晶。烟具的发展演化过程由单一到组合,由实用到艺术,由兴盛到衰败,可以说是浸透在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当中,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进步。
最早人类接触烟草,可能并不借助工具,就像早期人类食用其他食物一样,而且烟草的功能可能是被当做一种特殊的食物用于充饥,也被作为药品涂抹用来止痒。在人类对火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烟草可能才被用于燃吸。
十五世纪左右,人类早期的烟具开始出现。对于人类发展史上其他同类事物而言,烟具的出现并不能算早。早期的烟具多为竹筒、木盒和皮革制品,这是由烟草的易变味、易破碎、易干燥的特征决定的。
中国的烟民最早吸用烟草的工具是瓦盆和竹管,即在一个瓦盆中点燃烟草,然后将竹管的关节打通,将其插入盆中,吸其烟气,这种打通关节的竹管也许就是中国最早的吸烟工具。
早期烟具出现的时期,人类的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对烟具的功能只需满足吸用烟草及其制品的最低要求即可,与此相适应的烟具也是人们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制作,较为粗糖。如最简单的由竹、木制成的烟嘴、烟斗等。造型方面,多粗简单。在当时较不发达的社会中,烟具制作得就非常接近自然,在今天看来,别有一番原始的古朴稚拙之感。
在中国,烟具的发展与繁荣都很迅速,作为有条件最先能接触到新生事物的上层阶级对烟具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想要说明中国上层社会烟具的发展状况,鼻烟壶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烟具。
物质的丰富带动了文化的繁荣。纵观历史上鼻烟壶的发展,其制作风格不断趋于追求完美,包括材质的贵重化,图案装饰的精美化和工艺的创新化。清朝自乾隆幵始逐步国运昌隆,人民生活富足安泰,这时期的审美风格也日渐奢华。鼻烟壶的作用已不再局限在实用性上,更多的是被人们当做财富和艺术品位以及身份地位的象征,并将鼻烟壶别称为“富禄之玉桶”。士大夫和官场上的人们以拥有精美华贵和工艺复杂的鼻烟壶来相互攀比斗富。鼻烟壶真正成为当时一种文化的载体。从这时候起,鼻烟壶就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原始的实用盛器,而是游离出它的基本功能,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奇跑。
如果说鼻烟壶是较为高端的贵族文化,只能代表部分群体,那么水烟壶和旱烟杆则具有浓浓的民俗风情,承载了最大众的乡土文化。
与鼻烟壶相比,水烟壶少了些贵气,多了些亲和力和普遍性。与鼻烟壶所代表的上层社会的审美情趣和品味偏好相对,水烟壶是民族民俗文化和较大众的消费群体的文化缩影,并且水烟壶的使用价值与鼻烟壶相比要更加重要。
鼻烟壶追求的是工艺上的巧妙绝伦和材质上的高贵稀有以及外观上的华丽美观,而水烟壶一直以来器形都较为规整,其审美上的追求在于线条的衔接流畅和造型上的动静相融中。这也与其流行的社会阶层有很大的关系。老百姓更喜欢自己经常使用的一件物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之后才去追求一点审美上的价值,而很少愿意为了纯粹的审美与艺术的需求去进行极致的创造或改造。但是,水烟壶本身又具有一种别的烟具无法替代和模仿的闲散逸趣之感,带有一种消遣与享受生活的特质。水、烟、烟具,三者浑然一体,意趣天成,加之赋予一些浓厚的吸烟习俗,文化特质不可谓不明显。
旱烟杆是中国影响范围最广、历史也最悠久的烟具。它造型简洁,将一根竹竿打成中空,将烟嘴和烟锅分别接在两端即可制成。使用方便,可以随身携带随时使用。需要旱烟杆时,也可以换用各种不同的材质,并且附加各种装饰和花纹,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所以,旱烟杆流传最广,上至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下至市井百姓劳动阶层,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的智慧的要求上不封顶,人们的生存压力也随之而来,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的人们为了排解压力和疲倦,不顾吸烟有害于健康,吸起简便的卷烟来,卷烟开始出现并迅速流行起来,吸烟几乎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时尚。
卷烟具的出现,给烟具的发展开辟一个新的方向,将烟具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烟卷的出现和普及,烟灰虹、烟盒、烟嘴、打火机等相配套的烟具也不断推陈出新。也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各种材质多样、设计新颖的烟具大量涌现,并且功能也被大大的拓展。在实用性方面,新时期的烟具具备了很多新的功能,如过滤有毒有害物质的烟斗、有打火机功能的烟灰虹等等;在文化功能方面,也引申出了更多的功能,如为了满足收藏之需的高档打火机,为了人际交往和礼仪需要的烟具等等。与鼻烟壶、旱烟杆、水烟具相比,卷烟具要更加的现代化、国际化和多元化,但是民族特色变得淡薄。
与中国其他物质文化相似,烟具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中国各民族的精神生活和生产力水平等诸多方面。烟具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工艺的改革和创新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
中国各民族的传统烟具,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吸烟用具、盛烟用具和点烟用具三大类。本
吸烟用具
1、旱烟杆
旱烟杆最开始时是便于随手携带和使用的短烟杆,但伴随着不同地域的人们相互交往活动的频繁,人们步行或骑马简装远行时,把经常随身携带的旱烟杆当做探路器或者棍棒来驱赶蛇和野兽,于是兼作防身武器和棍棒以及吸烟的旱烟杆就逐步变长,功能也趋多样化。
旱烟杆进入上层社会后,这些实用的功能就被逐渐弱化了。虽然也有长烟杆,有的甚至长到了无法自己点火的程度,但是为了显示气派,吸烟时还需要人来服侍。有的将旱烟杆的烟嘴换成翡翠玉石,有的将烟杆镶金锻银,还有的在烟杆上加华丽的烟坠或者精美的烟荷包,以此来彰显主人的身份。
旱烟杆的长度各不相同,不同时期,人们使用的烟杆的长度不同,不同身份地位和不同年龄的人使用的烟杆的长度也不同。年长者的烟杆多比较长,如满族妇女,年龄越大、辈分越高,其使用的烟杆儿就越长;年轻人需要工作活动,烟杆一般都比较短小便于携带。
旱烟具分为两个基本部分:一是用于吸旱烟的烟杆;二是用于盛装旱烟丝、旱烟末的旱烟壶、烟盒包等。烟杆是将竹管或者其他杆状中空材质一头装上烟嘴,一头挖一个圆孔,安上烟锅制成。烟管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长短不一的材质。烟嘴也可以用金属、玉石等材质制作。烟锅用于盛装烟叶或烟丝,烟嘴为了方便吸用。
2、水烟具
水烟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烟草制品。在中国,吸水烟的传统用具有水烟筒、水烟袋、水烟壶等。
传统的水烟筒是由烤竹制成,由于烤竹易开裂,精致的水烟筒会包一层铜或银的外皮。其原理是,用嘴吸气时,筒内压力强度减弱,烟气就会通过水而压入吸管,被吸入口中。水烟筒体积大,不便于携带,而又以云南各民族地区的水烟筒最大,其次依次为贵州、四川、两广地区和福建。这一点从云南十八怪之一的“吹火筒当烟袋”之说就可以窥得一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和生活习俗都有关系。
水烟壶的整体运行机制是一头进气,另一头吸用,中间水。吸用时,烟气穿越水斗中的水,就可以将烟气中的杂质过滤掉。由于烟从水中冒出,会发出枯噜枯噜声。
有的民族在吸用水烟时,还习惯将水中加入一些药材或其他。水中如果放白糖,那么吸用时会有一种甘甜的气味,如果水中加入甘草薄荷,就会有一种清香,可以醒脑解热。
清朝时满族人吸水烟的人所占比例要远多于汉族人,慈禧太后的一项嗜好就是吸水烟。在她的随葬品中,就有铜质和银质的水烟袋,在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慈禧用过的水烟袋。
3、烟斗
烟斗是在中国各民族中都十分流行。随着洋务运动为中国带回很多海外文化,象征着雅士的烟斗也开始流行起来。其流畅的斗身、斗柄的曲线和纹理,浑然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北方民族中,烟斗一般用木雕成。例如,俄罗斯族的烟斗中很多是由橡木雕刻而成的;鄭伦春族流行用杏木挖制烟斗,烟斗一头是一个半球状凹槽,四槽连着中空的杆,末端略细。凹槽用于装烟丝,点燃后烟从杆心通过,杆的末端为烟嘴。
鄂温克族的“木罗斗克”,就是近代鄂温克族所使用的烟斗,其材质是就地取材的山杏木根。制作烟斗的基本步骤是:先将一块木料雕出烟斗的形状,然后打磨抛光,再将其浸泡在熟油中,直到成为暗红色;再将用兽骨雕刻而成的烟嘴镶嵌在斗柄外端。之后,进行加固和装饰:在烟锅里镶上银片或者铜片,可以使保护烟锅,使其更加耐用;烟锅外侧还可以按照喜好镶嵌上几何形的小块用来装饰,这些小块一般也是用兽骨雕成的;在斗柄上箍几道铜箱或银箍,可以有效地防止斗柄幵裂,也可以起到一定装饰作用。整个斗色泽稳重,外形古朴浑厚,线条流畅,狩猎民族的特色鲜明。
南方民族的烟斗材质比较多样,有泥制、木制、竹制、金属制、瓷制等,工艺也较为讲究。例如,仮族的烟斗一般均用木制作烟锅,用竹制作烟杆,也有用铁皮制作烟锅、用木制作烟杆的,但无论何种材质烟斗都用铜、招或铁皮箍烟斗窝和烟嘴,还配有铁丝或者细篾制作的烟签;洛巴族常用一种杂木烟斗,烟管用竹制作,烟签为铁质,也有白铜烟斗,但白铜烟斗并非自制,而是由云南引进,并成为男子服饰的传统饰物,通体雕有花纹,非常美观。
佤族的泥制烟斗,是以點土为材质制成。首先,将适量的點土加水混合搅拌,然后用手将软硬适度的點土用手捏成一端略粗、另一端略细的一段柱形泥条;其次,将泥条按照一定的角度弄成弯曲状后,用竹片轻轻拍打,使其表面光滑成型;第三,用竹签将实心的泥条中间掏空,烟斗一端和烟嘴一端挖孔;第四,在烟斗胚外表面刻画装饰纹样;最后,埋入火塘用灰炭闷烧大约两小时,取出后自然冷却,然后插上竹管即成。
盛烟用具
1、鼻烟具
鼻烟是一种将烟叶由干法或湿法工艺加工而成的烟草粉末制品,最初由欧洲传入中国。鼻烟壶用于盛装并吸用这种鼻烟粉末。
其中,土耳其烟壶是一种具有显著伊斯兰风格的烟具。伊斯兰教义不提倡有浓烈气味的食物,所以清淡舒适的烟气在伊斯兰世界比较流行。这种烟具用来吸用香料烟,幵始是将烟洒在火堆上,用烟罩罩住,人们一人一管,环绕烟罩而坐边交谈边吸烟。后来发展为烟壶,烟壶有多管烟壶和单管烟壶两种。这两种烟壶也区分出身份的不同。多管烟壶被平民百姓所喜爱,可以享受一起吸烟和交流的乐趣;单管烟壶流行于达官贵人中,他们更注重自己的身份。自然地,单管烟壶要比多管烟壶制作精美,装饰华丽。中国有很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这种烟具在这些各民族当中显有流行。
2、烟荷包
烟荷包是烟袋的一种,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很多民族当中的代表性烟具,其用途原本主要是用于盛装烟丝并方便携带,后来却成为人们的赏玩装饰之物,尤其是还成为人们各民族互相馈赠的珍贵礼物。
常见的烟荷包面料多为網锻、土布,上面刺绣有各种精美的山水、花草、鸟、鱼等动植物、自然景观以及典故传说等吉祥图案,风格也因民族和地域的不同而各异,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这“四大名绣”外,还有满绣、苗绣、土绣、侗绣等等。赫哲族还有鹿皮和鱼皮质烟荷包。烟荷包的形状多样,有菊卢形、动物形、花卉形、元宝形、宫灯形等,上口有无盖和有盖之别。有盖的烟荷包工艺较为复杂,人们多另外加缝上口盖。对于无盖的烟荷包,人们为了避免烟丝受潮或散落,而将其上口穿绳后收口。有些烟荷包还缝制流苏或配以玉坠等装饰,系于烟杆一端或者腰带一侧,非常美观。
刺绣是烟荷包制作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工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刺绣风格及技法各有特点。
黑龙江地区的刺绣多为平针绣,选材多为吉祥图案,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族特点。造型夸张,色彩艳丽,构图饱满,很有地方民间艺术特点。
青海地区的刺绣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刺绣手法有平绣、盘绣、锁绣、网绣等多种多样。内容多反映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藏、蒙古、土等民族对佛教的信仰反映在剌绣上,则表现为以八宝图案、如意云纹为主体,花纹巧妙地互相缠绕。回族、撒拉族、东乡族则以花卉图案为主,较少出现动物图案。草原民族的刺绣图案造型夸张、色彩对比强烈、线条粗,体现出在辽阔大地上奔放的豪迈性格。而农业民族的剌绣做工细致精美,构图饱满,形象生动,如同农民在一块土地上精耕细作。
达斡尔族烟荷包的刺绣的技法主要有平绣、锁绣、贴补绣、折叠绣、结绣等。折叠绣是用彩绸或彩锻折叠成形,质感很强,很有民族特色。纹样主要有几何形纹、自然纹样、吉祥纹样、人物故事四种,色彩运用对比强烈,构图层次复杂。从技法和题材等方面来看,受到了汉族和满族影响很大,但也不失本民族特色,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长期以来这些民族互通有无的友好交往关系。
朝鲜族有一种独特的绣品——十长生绣品,常常被用在烟袋上。“十长生”是吉祥的象征,具体指十种象征长寿的事物,有时不将十种都绣足,但也用“十长生绣品”来泛指。十种吉祥事物主要从日、月、山、水、云、石、松、竹、灵芝、桃、鹤、鹿、龟中选取。图案画面具有中国传统的绘画特点,写实性与装饰性兼具,色彩多选择热烈喜庆的色调,十分美观。如果刺绣时选取了太阳图案,则构图多为上半部分是红色的太阳、金色的光晕、白色的云彩,下半部分为蓝色的群山、苍劲的松柏、金色的鹿、粉色的灵芝,还有海浪和墨竹。整体构图和色彩搭配都十分巧妙,和谐统一。
在中国北方民族中有很多是长期以来以畜牧狩猎为生,因此与之相应的皮革工艺也很发达,盛装烟叶的烟袋也多以喜爱的柔软皮革来制作。蒙古、鄂温克族、鄂伦春、达幹尔、赫哲等民族都很擅长皮革工艺,从樣皮到制作各种各样烟袋的整套工艺都十分娴熟。
皮革工艺中最终要的是制备皮料,然后才能根据需要制作各种各样的烟具产品。将皮革表面均匀涂抹湿的燕麦面,然后将皮革捆扎好,放置发酵,最后用齿形的纯刀反复縣刮,直到把皮子洁净柔软,才算将皮子处理好。
在北方民族的烟具皮革工艺中,又以赫哲族的鱼皮工艺最为独特。赫哲族居住的地区处于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三江交汇的平原地带,江中盛产的大马哈鱼是赫哲族鱼皮文化的基础。灵巧的赫哲族将体大的大马哈鱼皮熟好,用鱼线缝制各种各样的烟具如鱼皮的烟荷包。鱼线的色彩多样,用天然的花草汁液等植物性染料染就,色彩绚丽而持久。扣子则用鱼骨或各种美丽的贝壳磨制,与鱼皮制品浑然一体。用鱼皮制作的烟荷包美观耐用,有一种就地取材的自然之美。
3、褡裢
褡裢是用于装鼻烟壶的口袋,蒙古族多使用这种烟具。大体为八十厘米长,二十厘米宽的长方形,一侧中部有开口。佩戴时插进腰带的左前侧垂挂,前短后长,这样褡裢正反面的刺绣都可以露出来,外侧一端用来装鼻烟壶。褡裢大部分用青色、紫色、棕色、绿色等調锻或布缝制,两头和腰部用库锦镶边缝合,并刺绣山水、花草、糊蝶、鸳鸯等寓意吉祥的花纹,美观大方。
4、烟盒
烟丝需要盛装之物,才方便人们携带并吸用,于是产生了装烟的烟盒和烟袋。这里介绍富有特点的桦树皮烟盒和皮烟袋。
东北地区盛产桦木,因而在东北居住的民族中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桦木、桦树皮工艺,在学界称之为“禅树皮文化”。例如,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等民族中,都有使用禅树皮制作各种器具的历史,包括桦树皮烟盒。桦树皮烟盒的装饰纹样独特,主要有几何纹、动物纹、花草纹三种。装饰手法以多层次组合运用为主,形成独具风采的装饰带和纹样,显得花纹繁密,意趣甚佳。装饰技法多为压花、刻花、划花、画花和点刺画为主。过去,雕刻花纹的工具有犴、鹿骨,后来都用钢刀制作。刻好图案后,再施以颜色,能用几十年。
制作桦树皮烟具的步骤为:
第二步是处理剥下的树皮。处理方法大致有三种:第一种,如果将剥下的树皮就地制作器皿,就用火将剥下的桦树皮烤热直至变软,压平后就可以裁剪成需要的形状,缝制时为了防止烤后的树皮开裂,要将缝的部分用水浸润,边缝边烤;第二种,将剥下的树皮用水煮,煮后的树皮会变得柔韧,煮好后携出,铺平瞭干即可;第三种,如果剥下的树皮暂不使用,则可以运回家制作。先在地上挖一个深约三十厘米的坑,然后铺上大约有坑一半深度厚的半干的马粪,把桦树皮放入坑中,上面填土。一周后,将膨胀变厚的桦树皮取出。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桦树皮十分柔软,可以用来制作各种桦树皮烟具等器皿。
第三步是使用处理好的桦树皮制作器皿。首先,将桦树皮削平,使其表面平滑均匀,然后裁剪、缝合。制作桦树皮器皿的器身多选用双层树皮,将其外层朝内侧卷成筒状,将边缘对合。缝合器身有两种方法:卷筒时将边缘重合叠压后缝合或者将边缘裁成锯齿状相互咬合。缝合器身与器底也有两种方法:第一种,选用单层禅树皮做底,树皮内层向内与器身缝合,缝好后器底自然向内凹,形成矮式内圈足;第二种,将器身的底沿一圈均匀涂上动物油,用火烘烤使其变软,然后均匀地将边沿向内压,就形成了底部向内卷曲的圈足。器底则从卷筒的上口压入,直到贴合到圈足上。
桦树皮鼻烟盒还制作盒盖。盒盖也是选用双层桦树皮,用上述方法制作。过去,缝合所采用的是鬃毛线或是兽筋线。桦树皮烟具具有取材方便,轻便耐用,便于携带的特点,很适合于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烟具及其烟文化,同样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了那一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水平和风俗习惯以及与周边民族的相互交往关系,这是研究中国的烟及其烟文化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