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保鸡丁、水煮肉片、钵钵鸡,川菜好吃,你知道它的历史渊源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虾吃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小肥虾
巴蜀饮食源远流长。在秦汉的考古材料中,画像砖和画像石中,有很多反应庖厨、宴饮的画面。蜀地饮食有着丰富的食材,江东的鲐鲍、陇西的牛羊,还有肥猪、山鹤、春羔等等,反映出蜀地富裕人家的饮食原料来自全国各地,集水陆之精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量中原移民把烹饪技艺带入巴蜀,原有的巴蜀民间佳肴和饮食习俗精华与之融汇,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川菜烹饪技术。到了唐宋时期,川菜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一大菜系。清代,辣椒传入中国,川菜味型增加、菜品愈发丰富、烹调技艺日臻完善。抗战“陪都”时期,各大菜系的名厨名师汇聚重庆,更使川菜得以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从而发扬光大,流传至今。
川菜的底蕴极为深厚,历代名人名作在涉及巴蜀的风物人情时,往往都离不开饮食。东晋的《华阳国志》里说,“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唐代诗人杜甫则以“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的诗句来概括和赞美巴蜀的美酒佳肴。抗战时期,著名人士郭沫若、陈白尘等常常聚会于通远门附近小巷子中的一家小餐馆,品尝五香牛肉、清炖牛肉、水晶包子等川菜点心。
川菜用料广泛,味多深浓,以麻辣味最为特色,所以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调味,味型多样、变化精妙。川菜烹调多用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和醋、糖等调味,调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鱼香、麻辣、椒麻、怪味等各种味型的川菜。
任何一种菜品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川菜自然也不例外。原料的选择和变化、制作的精细和偶然的灵感、外来手艺的借鉴应用与改造提高、调料的重新搭配与生产,都会对川菜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川的瓜果蔬菜,可应时而生,各种家禽养殖,能充足提供,再加上各地同样独特的调味品,如郫县豆瓣、关中保宁醋、犀浦酱油、自贡贡盐、汉源花椒、夹江豆腐乳、涪陵榨菜等,匠心独到之外再加上各种巧合,无不使川菜的味道调和到最佳口味。
提起川菜,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麻辣的口味。诚然,明末四川人李实的《蜀语》在“沃土曰鱼米之地”条便引田澄的诗“地富鱼为米,山芳桂是薪”作注,充足的食物,湿润潮湿的气候,使成都形成“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风尚。抗战八年,西南地区成为战时大后方,大家都聚处南都,男女老幼,渐嗜麻辣,一旦成瘾,非有辣味不能下饭!川菜在口味上讲究色、香、味、形,吃起来不仅有余味,更是回味无穷,醇厚中见刺激,刺激中油而不腻、鲜而不腥。
除了麻辣味,辛香类和咸鲜酸甜味也是川菜的重要味型。辛香类味型有蒜泥味、姜汁味、芥末味、五香味、糟香味等;咸鲜酸甜味型有咸鲜味、豉汁味、茄汁味、糖醋味等。
川菜中,最著名的非麻辣味菜品归开水白菜莫属。开水白菜曾经作为御膳,在皇宫的餐桌里叱咤风云。南朝时,文惠太子问长期吃素的周颙,什么菜最好吃,周颙说,“春韭秋菘”,他说的“菘”,不是一般的白菜,而是加了高汤的白菜心,味道比吃肉还美。高汤用鸡或鱼来炖,把菌类用纱布包好吊在砂锅里,让菌吸掉汤里的油,这样反复多次,直到把汤里所有的油都去掉,汤变得和水一样清亮,这时候,拿来煮白菜心,味道是难以想象的鲜美!
一个甲子前的庚子年——1960年,新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服务业,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党和政府第一次给厨师、摄影人员以及理发师等72位表现优异的服务人员授予“技师”称号。这对当时的服务行业来说,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1960年1月26日的《北京晚报》,在头版报道了这则消息。
根据北京市档案馆馆藏的档案,可以找到当年七十二名技师的名单。其中厨师占45名,有3名厨师更是被评为特级烹饪技师,他们是范俊康、罗国荣和陈胜。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罗国荣、范俊康、王兰、陈胜四位中餐厨师,就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特级厨师”称号,他们被业内冠以“四大名厨”、“中国烹饪界的四大名旦”等称号。
在新中国首批“四大名厨”中,罗国荣的经历极为传奇,他因为高超的厨艺,被当时的文化名流誉为“川菜圣手”,他还先后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烹制过可口的佳肴。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北京饭店的主厨之一,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以及外事活动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新中国第一批“四大名厨”,右起:王兰、罗国荣、范俊康、陈胜。
雅号“罗斯福”传遍巴蜀
1911年12月19日,罗国荣诞生于四川省新津县花源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新津,历来有“名厨之乡”的美誉,这里涌现出了多位川菜名家。近代川菜史上声名卓著的名家王海泉,就是四川新津人。王海泉是清末四川总督锡良的家厨,并随锡良去过云南、贵州、北京等地,因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精通多种菜系,后被尊称为“大王”。辛亥革命后,王海泉也离开官府,在成都创办了三合园。
受“名厨之乡”的熏陶,贫苦家庭出身的少年罗国荣,也选择了厨师这个行业。1924年初,经过多方介绍,罗国荣在三合园拜王海泉为师。在三合园,罗国荣任劳任怨,抢着干杂活、累活,王海泉也尽心向他传授烹饪技艺和为人之道。几年下来,罗国荣学会了一身本事,成为师傅最得意的徒弟之一。三年学艺期满,按规矩要办谢师酒,才算正式出师,可罗国荣没钱,满四年了也出不了师。那时,他的大哥罗伯钦,下得一手好象棋,他就找当地的一个富户赌棋,连赢三盘,在这些资金的资助下,罗国荣的谢师宴总算办成了,他终于可以独闯江湖了。出师之后,17岁的罗国荣到成都的福华园做工,这也是罗国荣传奇一生的起点。
▍罗国荣(1911-1969)
餐馆老板黄绍清(新津人)也是川菜史上的一代大家,他给罗国荣提供了实践的平台。更重要的是,罗国荣在这里将“凡料成珍”以及“物有贵贱,菜无二品”厨艺理念深植心中,为他日后完善“开水白菜”等佳肴提供了基础。
在福华园干了三年后,罗国荣来到名厨黄敬临的饭馆:“姑姑筵”。黄敬临被认为是现代川菜完成创始定型时期的关键性人物,被后人誉为“首开厨艺学术化之先河”,罗国荣接受了黄敬临的指点,厨艺日增。
1937年,罗国荣离开“姑姑筵”,受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驻渝办事处处长丁次鹤的聘请,到丁次鹤的重庆小园担任主厨。此时,正值抗战爆发,国民党高层、军界、文化界诸多人士纷纷向重庆汇集,这些社会名流都是丁次鹤的座上宾,这也为罗国荣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罗国荣的一手好菜,很快扬名重庆小园。
有一次,丁次鹤宴请张大千等文化名流,席上诸公在议及时局的同时,又品尝了罗国荣的精美菜肴,有人诙谐地说:“当今美国总统叫罗斯福,丁先生家中的这位师傅厨艺绝佳,他又姓罗,我看可以称他为厨界罗斯福。”众人拍掌叫绝,从此,“罗斯福”的雅号便流传开来。
频繁的宴席,使得罗国荣的厨艺也日趋精致,不过,二十多岁的罗国荣明白,厨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不断进步,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厨。
抗战伊始,时任国民党参议会议员的张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在重庆小园住了一年半,张澜最爱罗国荣做的肝膏汤和蝴蝶海参。有时,罗国荣也会到张澜房间,征求对于菜品的意见。
“开水白菜”享有盛誉
1940年,此时已是声名远播的罗国荣,离开重庆,回到成都,开办了一家餐厅:颐之时,经营高档川菜。后来,他又在重庆开了分号。彼时,重庆变为陪都,重庆“颐之时”也成高级宴请的场所。
蒋介石就曾多次品尝罗国荣烹制的美味。根据罗国荣的徒弟、“国宝级烹饪大师”黄子云回忆,蒋介石的口味比较清淡,罗国荣给他做清蒸鳗鱼、开水白菜、贵妃鸡、蝴蝶海参等菜,蒋介石都很喜欢。
蒋介石非常喜欢吃鳗鱼,当年西南一带没有蒋介石爱吃的那种鳗鱼。后来有人常用飞机给蒋介石空运鳗鱼到重庆,每到此时,蒋介石就叫罗国荣到蒋介石在重庆的黄山官邸、林园官邸等处去烹制。每次他的菜肴都能让蒋介石满意,有一次,蒋介石还送罗国荣一桶“555”香烟,以示奖励。
颐之时开办之初,孔祥熙曾派人拿120元大洋,定了两桌席,孔祥熙吃得非常满意。第二天,孔祥熙又派人送来120元大洋,让他再做两桌,给蒋介石送过去。蒋介石自己留下一桌,另一桌送给了国民党元老、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林森吃后十分高兴,派人给罗国荣送来了一块他亲笔书写的“川菜圣手”横匾。
在这些美味中,罗国荣最为经典的菜肴“开水白菜”从未缺席。在重庆时,许多知名人士都品尝过这道美味。张大千称赞“开水白菜”是“川菜一绝”,白菜入口柔嫩化渣,“开水”鲜香爽口。张大千给出这样的评价:“淡雅中品真味,清白间显神韵”。
郭沫若在重庆时,也称赞罗国荣是“西南第一把手”。在他品尝“开水白菜”之后,即请罗国荣讲述成菜经过,听完后,郭沫若赞叹道:“简中见繁,寓繁于简,堪称极品。”
著名书法大家谢无量(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在多次品尝罗国荣的菜品后,将“开水白菜”、“口蘑肝膏汤”以及“鸡皮冬笋汤”三道菜品,比作“三希堂”法帖中的三宗宝:《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以及《中秋帖》。
值得一提的是,出身贫寒的罗国荣,是个重情义、懂感恩的人。在后来辉煌的时候,他时刻不忘帮助过他的人。他对曾授艺于己的王海泉、黄绍清、黄敬临等人都极为敬重。对出钱供他办谢师宴的大哥,他也非常尊敬。罗国荣后来一直供养大哥的生活,上世纪五十年代罗国荣到了北京,他把大哥也带到了北京,照顾大哥的生活,直到大哥1962年去世。
国宴上赢得诸多精彩
194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在重庆进行了一次历史性会谈,是为“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
毛泽东等人抵达重庆的当天,蒋介石在林园官邸设宴招待。蒋介石知道毛泽东嗜辣,便特意在宴席上特意准备了几道辣菜。尽管没有明确的资料记载当晚的宴席是罗国荣主厨,作为“川菜圣手”的罗国荣,长期以来都是高层人物设宴时的首选。
蒋介石设宴招待毛泽东之后,国民党的重要人物相继举办宴席邀请毛泽东。根据著名民主人士邵力子的夫人傅学文的回忆,在重庆期间,邵力子与张治中、张群等人就曾宴请毛泽东、周恩来他们,而那天宴席上的菜肴就是罗国荣烹制的。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对菜品赞不绝口,周恩来还用五个字夸赞罗国荣制作的蝴蝶海参:“薄匀软糯鲜”。
正是这段渊源,日后改变了罗国荣的人生轨迹,让他从一个出身贫寒的厨师逐步成长为一代国宴大师。1954年,罗国荣被调至北京。最初,罗国荣被安排到中南海为毛主席服务,后来毛主席认为,这样一位优秀的厨师应该为更多的人服务,于是不久又将他调往北京饭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饭店是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好的饭店,更是承担外事服务以及重大活动的首要场所,很多国宴都在北京饭店举办,罗国荣也成为国宴的主厨之一。
罗国荣刚到北京饭店工作,就赶上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访华,周总理在北京饭店设宴招待。国宴上精美的菜品,让尼赫鲁赞不绝口。在国宴后的另一顿便宴上,罗国荣又为尼赫鲁做了一道自己的拿手菜:蝴蝶海参。尼赫鲁在品尝这道菜之后,称赞它为美味的艺术品。
1956年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我国以最高规格接待。两国领导人见面时候,毛主席说:在吃辣椒方面,我不如苏加诺总统。于是,在北京饭店举办的宴会上,罗国荣炒了一道川菜名品:宫保鸡丁。苏加诺特别喜欢,一会儿一盘菜就要见底儿了。这时,细心的周总理立刻派人通知厨房马上再做一份。正常情况下,一盘宫保鸡丁得用七八只鸡腿,现切根本来不及。幸运的是,罗国荣恰好多切出来一份鸡丁备用。于是三五分钟不到,又一份宫保鸡丁出锅,令苏加诺大为惊喜。宴会结束后,周总理亲自到厨房给罗国荣敬酒,并对罗国荣说道:“老罗,你今天的表现太好了!”
1959年新中国十周年大庆,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五千人的盛大宴会,招待80多个国家的宾客和国内各界知名人士。这么大规模的国宴,需要前台、后厨高度配合,不亚于一次战役。当时前台总指挥是宴会设计大师郑连福,后厨总指挥是罗国荣、范俊康和王兰,他们率领从全国各地调来的二三百位烹饪高手,通力合作。由于组织得当、调度有方,这场空前盛大的国宴获得了圆满成功。周总理给工作人员敬酒时,拍着罗国荣说:“老罗,你不愧是个帅才!”
编辑:姜宝君
流程编辑吴越
●1982年,中日联合出版《中国名菜集锦》,荣乐园被选为川菜代表
●2013年,张元富开始恢复部分蓝派川菜,最终百年包席宴得以复现
●创办蓝光鉴川菜美学陈列馆,传播川菜文化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红霞
5月3日傍晚7时,张元富换好雪白的厨师服,走进老朋友李安明所在的包间。
“五·一”假期,张元富都守在1911中国川菜体验中心(以下简称“川菜中心”)。不久前,蓝光鉴川菜美学陈列馆开馆,川菜中心也同步开业。
这其实是一个川菜寻根、回家的故事。
蓝派川菜的传奇
“凡是提到蓝光鉴的人,语气里都充满了敬意。”美食作家石光华称,蜀中厨师,近半数与荣派川菜有渊源。川菜大师彭子渝也说,川菜这株大树无论如何繁茂,落到根上,都不得不说到蓝光鉴和荣乐园。
1883年,蓝光鉴出生于成都,他是家中长子,下有兄弟二人,名为蓝光荣、蓝光壁。蓝氏三兄弟分工合作经营荣乐园,演绎了一段传奇。
由于家贫,蓝光鉴没有读多少书,13岁时就不得不开始谋生。一支新兴的专业厨师队伍,吸引了年少的蓝光鉴——晚清时,成都官员间流行家宴,清庭御厨、满族人关正兴创办了正兴园,将宫廷满汉全席改造为川版宴席,并组织厨师队伍上门去做菜,这种方式被称为“冷包席”。
蓝光鉴(左一)与成都知名记者、美食家车辐(中)。
关正兴一见蓝光鉴,就喜欢上了这个天姿聪颖的少年,上门收徒,并手把手地教他。蓝光鉴成长迅速,16岁即可单独上灶烹饪,曾领掌妙做百桌宴。之后正兴园因故濒临倒,蓝光鉴赋闲在家思谋生路,关正兴又找上门来,劝说蓝光鉴另立门庭干起来,不辜负自己的才干,也带着师兄弟们一起创业。为了解决资金难题,关正兴又说服了商人戚乐斋,出资300块大洋资助蓝光鉴。
于是,1911年底“荣乐园”诞生,在成都今天东风路内的兴隆庵开业,28岁的蓝光鉴迎来了自己的时代。
1933年,荣乐园迁至布后街一号,在此达到鼎盛时期——占地面积数千平方米,前有庭院和花园,以及停车场。就餐楼是一幢两层小洋楼,底楼大厅可同步开席100桌。
此时的荣乐园,已从单纯的餐馆升级为文化艺术场所——包间里,四壁挂满名人字画,其中有唐伯虎、张大千等众多名家真迹,字画一周一换,可以一月不重样。餐桌、器皿非常讲究。荣乐园就餐楼后面是厨房,占地宽阔,高峰时事厨人员超过200人。每天清晨,荣乐园墩子上的剁肉声,很远都能听到。
蓝光鉴被后人尊为“现代川菜之父”,在于他一方面继承了正兴园集合流派的官府菜,一方面收集各地民间美食,不仅在当时餐馆规模最大,且在上世纪30年代推动守正融合系列创新,菜品花色达数百个,更加壮大了成都餐饮业繁荣,被称为“川菜正宗”。创制的300多道川菜,开创了川菜崭新的局面,形成了“以我为主,化为我用”的烹饪理念,时至今日都有极大的启示性。
当年四川劝业道总办周善培曾诗赞:成都百馆供宴客,正兴园为蓉之冠。治庖何止数千人,川味首推蓝光鉴。”“荣祖荣先四季色香调羹鼎,乐山乐水八珍美味协阴阳。”这是1980年美国纽约荣乐园的名联,也是后世对荣乐园美食主张的解读。
张元富遁隐再出山
4月27日晚,张元富在川菜中心的大师工作室忙碌到很晚。翌日,蓝光鉴川菜美学陈列馆就要揭牌,川菜界的前辈、同行、文化人等都将受邀见证这一时刻。筹建三年,张元富心怀忐忑:业内人士怎么看?能不能得到前辈的认同?
少时学厨、青年创业、盛年扛鼎、晚年从教,蓝光鉴被喻为“百年难得一见的烹饪奇才”。这样的蓝光鉴,成为张元富一生的追求目标。
“他是个菜痴”“川菜振兴,他走哪儿说哪儿”……虽已年逾花甲,外界说起张元富,仍觉他有满满少年气,“美食加美器,我这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为川菜复兴,一边呼吁一边实践一边力推,全心全意。
张元富制作的蓝派川菜。
“我是成都厨师中首个开奔驰的。”张元富说,因为他在干厨师的同时,开了自己的沙发家俱厂。他是成都人,在部队里干过一年多炊事员,复员后被分配到一所职业学校当厨师。
从1983年至1989年,是张元富厨师兼家俱厂老板的岁月,从最牛的本田145摩托到最早的奔驰轿车,他是最先富起来的潮头人物。30岁时,张元富选择了当职业厨师,他觉得自己属于专注型人格,走专业化道路比较适合,此后在多家餐饮名店干过。在此期间,他拜中国元老级川菜大师、荣乐园第二代传人王开发为师,开始继承和研习蓝派川菜。
张元富
1999年前后,张元富在业内“失踪”了3年,呆在双流的工作室研发、制作各种餐具。“蓝光鉴时代,川菜就非常讲究美食美器相配,不能让先祖们的文化被淹没了。”张元富遁隐江湖。此番川菜中心开业,张元富特别设计了全套漆器餐具,赢得了许多掌声。
2013年,张元富与合作伙伴开了一家餐厅,恢复部分蓝派川菜,获得了食客认可,生意一直红火。2017年,张元富与王开发一起,创办了包席馆松云泽,复原荣乐园的宴席制式、流程、技艺,获得美食大家蔡澜的高度赞扬,以及包括“黑珍珠”在内的多项业界大奖。之后张元富又恢复川菜小煎小炒、急火短炒的烹饪技法。川菜中心是松云泽的成熟版、高级版,百年包席宴在这里全面复现。
蓝家后人品到“蓝家菜”
这是蓝光鉴后人非常郑重的交付。在此之前,蓝家后人开过几轮家庭会议,讨论是否同意开馆、是否将祖父的物品移交——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蓝家后人无一人从事餐饮行业。
蓝雨田与张元富相识,缘于一个神奇的缘份。
2019年5月,蓝雨田的母亲迎来102岁高寿。怎么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呢?蓝雨田想到了“松云泽”,这家对外打出荣派川菜包席馆的餐厅的名字,已经在蓝雨田一家人耳畔响了两年。
1948年,蓝光鉴关闭了荣乐园,厨师四散。1956年公私合营时划给了成都市饮食公司所有,至今都是国有品牌。1982年,中日联合出版《中国名菜集锦》,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列入其中,声名远播的荣乐园被选为川菜代表。张元富的师父、中国川菜大师王开发参与了《中国名菜集锦》所选13道荣乐园菜品的烹制。
此后,荣乐园随着川菜兴衰,开了关,关了又开,开了再关,历经两度波折,终因不敌时代变迁、口味变幻、人才缺失等因素,2004年彻底告别,淹没在于时代的浪潮中。
蓝雨田说,松云泽的出现,让他们欣喜、意外。通过朋友联络,其母生日这天,蓝雨田和从澳洲赶回的大姐蓝小慧一道,陪着母亲走进了松云泽。
坛子肉、苕菜狮子头……那天午宴的菜品,都是荣乐园菜单上出现过的,也是蓝家人熟悉的。“我母亲特别高兴,觉得很亲切,依稀看到了荣乐园的影子。”蓝雨田庆幸做了那个决定。
蓝家人的认可,让张元富分外高兴。他和蓝雨田也因此走得近起来,他对烹饪技艺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打动了蓝家后人。
“不要让大麻大辣把川菜的路带歪了!”“川菜以清鲜见长,以麻辣著称,不能一味迎合市场,只见麻辣不见清鲜,丢了川菜的本源。”张元富说,这是他做川菜的根本。
蔡澜与张元富“过招”
当服务员端上一份腊肉时,蔡澜觉得不错,张元富说:“这是我们自己做的腊肉,用最好的五花肉做的,留得不多了,我送您一块品尝一下”,他又把自己制作、酿造10年的一罐豆瓣酱送给了蔡澜先生。
张元富展示川菜器具。
当晚,宾主尽欢。当邻桌的助手报告蔡澜先生第二天的安排时,说到午餐的地点,蔡澜毫不迟疑地手指向下,重重地点一点,意即“就在这里”。同时,蔡澜向张元富提出了几个小的愿望,希望能在第二天的餐桌上得到满足:一个是再来一份由张元富亲手炒的回锅肉,一个是加上当年张大师首创、卖到爆棚的两道菜“荞面拌拐肉”和“脆皮粉蒸肉”。
蔡澜走后,张元富忙碌起来。迟到8年的会面,让他为老先生对美食的精到见解折服,也让他感受到“被懂得”的喜悦。他取出了4月份在宜宾竹海亲自采摘的竹荪最嫩的部分,试做了一次“香荪肝膏汤”,又备足料第二天烹制两份,做了个“双保险”。荞面急切之间得不到,他就用凉面代替试做,口感还不错!
5月21日再聚,刚见面蔡澜就告诉张元富:“我昨晚回到宾馆,把你送我的豆瓣酱打开偷偷地尝了一口,味道很好!我想你能不能再送我一罐,我吃完饭以后带走。”蔡的直率、纯真打动了张元富,能让名满天下的美食家留恋的东西,一定是他真正喜欢的。
那天的午餐,堪称一次绝技与佳评的一流碰撞,精心制作的每一道菜肴,都经由蔡澜先生的胃感动到他的心,“全程都是笑着的,边品尝边很开心、知足地笑着”,张元富也感到知足。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主角名片
张元富,1958年生,成都“厨痴”,蓝派川菜第三代传人,2002年由中国烹饪协会在人民大会堂授予“中国烹饪大师”称号。他致力于弘扬川菜文化,痴迷川菜菜品及器具创制,创办“蓝光鉴川菜美学陈列馆”和“1911中国川菜体验中心”,全面呈现现代川菜形成、延展、复变多维度信息,推动当代川菜文化交流、厨政研发、菜品创新与体验等,成为传统川菜走向现代的崭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