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2日讯,北京有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韵味。漫步街头,您可以走进元代的白塔寺,明朝的紫禁城,清朝的王府花园,民国的名人故居……
如果想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那时的“老国营”百货商场。
回力鞋、搪瓷缸、铝制饭盒、海魂衫、蛤蜊油……这些旧时的老物件儿,还静静地停留在那里。仿佛时光静止,仿佛伊人依旧。
从虎坊桥地铁站出来,穿过阡儿胡同,再转个弯,就能看见“永安路百货商场”的招牌。红底白字,俨然褪了色。
门口张贴的几张大海报,还存留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烙印。
毛体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鎏金大字,在白色的外墙上,闪烁着国营老百货黄金时代的光芒。
1958年,由于天安门广场扩建改造,人民大会堂修建,住在那一带的很多居民都被拆迁安置到了虎坊桥北侧的永安路。
为了方便居民,1958年1月1日,位于西城区(过去属宣武区)永安路143号居民楼下的永安路百货商场开业。
永安路百货商场是为附近新小区配套的百货商场,虽比起名震京城的王府井百货大楼、西单商场,算不上什么名气。
但对附近的居民来说,大到婚嫁用品、扯布裁衣,小到锅碗瓢盆、针头线脑,都能在里面置办齐活,没有人能离得开它。
物资匮乏的年代,百货商场类似于一个国家职能部门,使命是保证社会分配基本均匀。
“那时候,就算再有钱没有票都很难买到货物”,经理乔燕雄回忆。
当时不只附近居民,很多大单位,包括光明日报社、友谊医院等都到这里采购办公用品。
计划经济年代,物资匮乏,商品实行凭票证供应。除了粮票、油票和副食证,买日用百货要凭工业券。
每到年底,人们手中的各种工业券花不完,只能突击购物。每逢春节期间,永安路百货商场的柜台前,队伍要排到外面的马路上。
那是百货商场的“黄金时代”,售货员不晒太阳不刮风、按月拿几十块钱的工资,是很多人羡慕的职业。
有句老话说,“听诊器方向盘,人事干部售货员”,售货员甚至与“人事干部”平起平坐。
乔燕雄四岁多的时候,就是百货店的“常客”,时不时来看看里面的新玩具。
他还记得,第一次来永安路百货商场时的感觉,“这个商场太漂亮了,橱窗明亮,地擦得非常干净,书本、布匹、鞋、雪花膏之类的各种东西,码放整齐。”
由于是家门口的百货商场,一家人都是这里的常客。这种记忆,伴随了他一生的成长。
后来,乔燕雄插过队、进过服装公司,44年之后的2003年,他被远大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安排到永安路百货商场,担任经理。
当时的永安路百货,早已不再是“黄金时代”,而是处于股份制改革时期。商场的几十个职工以每人数千元入股,但是连年亏损,有的人提出撤股。
迫于压力,远大公司表示,公司方面出资,将职工入股的本金全部退回,只要定期给房管局交租、承担各种经营费用,并且做好职工们的安置工作即可。
为了解决老职工的吃饭问题,乔燕雄将经营权下放,只要缴纳一定的承包金,每个柜台由承包的职工亲自经营。
时代变迁,百货店的经营方式也随之改变,但店里的老职工,一干就是三四十年。
针织柜台的张志国,1976年从大兴插队回来后,来到永安路百货商场。从站柜台到组织货源,商场里各种活他都干过。
还有日杂柜台的老高、化妆品柜台的老张,都已在柜台后站了三十多年,和经常在店里买东西的顾客,一起变老了。
几十年如一日,对他们来说,永安路百货商场甚至是比家还熟悉的地方。永安路上一草一木的变化,他们都看在眼里。
如今,作为永安路百货的老职工,他们已到了退休的年纪。但因为经理一再挽留,所以又被返聘,继续坚守在柜台。
张志国说,“这里售货员的收入不高,一般也就三千多元,年轻人嫌工资低不愿意来。”
经营了近60年的永安路百货,一直满足着顾客的低消费需求以及怀旧情结,然而经营利润低、人员年龄老化、顾客群有限等问题,也让老店的生存愈发艰难。
老职工们都明白,自己总有干不动的一天,那个时候谁能接替自己依然是个未知数。
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一直在变。
三年前,62岁的会城门商场关门了;几个月前,走过一个甲子的桃杨路副食店也闭店了……
或许有一天,北京街头的老百货商场会从人们的视野里彻底消失。
那时候,您是否会记得,在百货商场里排队买回力鞋、蛤蜊油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