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宜嫁娶、入宅、开张。”计划操办宴席的东方人,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黄道吉日”。八所镇大占坡村一块空地上,一场升学宴正热热闹闹地进行,主人递烟、敬酒,招呼迎送着来往的宾客。不同于酒店内精致的装潢,村内宴席较为随意,请来大厨在空地上架起炉灶,支起三十几张圆桌(每桌10人),一场像样的宴席就摆起来了。村民告诉记者,这块空地是村里的公共用地,专门用来举办各类宴席。村内宴席菜品也比较丰富,每桌宾客吃完后,还会有一些剩菜,为避免浪费,大多数人会打包带回家。
而在八所镇上,一家酒店推出了两套升学宴套餐,分别为588元/席及688元/席,每桌宴席以10人为标准,每桌13道菜左右。菜品主要有蒜香蒸乳猪、白切咸水鸭、黄金大饼、甜酸福寿鱼、白灼中海虾等。“几乎每次都是这几样菜,酒店的菜一般品种单调,分量也不多,大家也就吃个热闹。”一名赴宴的群众告诉记者。
“考上啥学校不重要,礼金到了就行”
“这个月还没过半,升学宴已经吃了五六场,这么吃下去真是吃不消。”大占坡村民李文告诉记者,7月底高考放榜,家里有考生的成绩一出来,志愿还没开始填报,就已经张罗着升学宴了。“你不办,别人也要办。大家都是挤着日子在办,这会儿想结婚的都得往后靠一靠。”李文表示,尽管与宴请者交情甚好,但他也搞不清楚是哪个孩子考了多少分,上哪个学校。
“重要的是人情和礼金到位了,大家也不关心其他的事。”李文告诉记者,根据当地风俗,宴请者通常会有一个专门的记账本,详细地记录着每位客人的姓名和礼金,以备下次自家去参加宴席的时候心里有个“数”。客人的礼金数量主要看关系的亲疏以及来往的礼“数”,大多为200元-5000元不等。
“现在200元也不好意思拿出手了,同学朋友之间通常300元起步。私下里还是会有一些攀比的心理,这个风气真的是应该改一改了。”李文向记者透露,这半个月来,自己吃的大大小小宴席已经花了五六千元,相当于他一个月的工资。“这还只是开始,升学宴之后就是国庆婚宴,给礼金都已经成为家里固定的支出了。”
2群众吐槽
人情味越来越淡,金钱味越来越浓
在海口上班的林飞告诉记者,最近回东方都是为参加升学宴。“感觉亲朋好友和同学的孩子一下子都要上大学了,请帖一个接一个发过来。半个月礼金就掏了一万多元,我还以上班为由,借故推掉了几个。”林飞透露,这个月工资还没发,就已经提前透支了,期间他还拜托朋友帮忙封了两三千元红包,准备发了工资再还回去。
“我小时候参加升学宴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基本上以亲戚好友为主,主人会亲自做一桌饭菜招呼大家,庆祝孩子金榜题名,随礼是一种心意的表示,亲友之间互帮互助,给点钱孩子上学。但现在,只要付一笔费用,宴席就有专门的厨师或酒店来操办,宴席、菜品都是流水线生产。”林飞说,现在宴请者的精力都用在了揽客和收礼金上,人情味越来越淡,金钱味却越来越浓。
沾点关系就发请帖,连名字都搞错
八所镇上某中学老师陈君告诉记者:“作为教师,按规定不能操办或参与升学宴,但还是有人给我们发请帖,有时候碍于情面,即使人不到场,也得托人送个红包。”在陈君看来,操办升学宴可以给孩子筹点钱上大学,本应是一件亲朋好友之间互帮互助的事,但有人借宴请之名,行敛财之实。他称,大学录取通知书都还没下来,很多家长为了赶日子办酒席,就在请帖上随便写上一个学校。“见过最离谱的,有家长在请帖上写孩子考上‘中国大学’,还有家长在大肆操办酒席后,孩子却没考上,去外面旅游回来后再复读,简直是变着花样敛财。”
陈君表示,正常的流程应是自家孩子确认被高校录取或是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才开始办酒席,但现在受社会风气影响,大家都把升学宴往前推了。
3算一笔账
办一场升学宴,能收回多少礼金?
一场升学宴下来,究竟能收回多少礼金?去年在八所镇上给儿子办了升学宴的吴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在酒店或餐馆办,一般是700元-800元一桌,加上烟酒等费用,大概是1000元/桌。如果在村里办,一桌可以省下200元-300元。“在哪里办,办什么档次,主要取决于请什么样的人,如果请的客人都是‘有头有脸’的,那么宴席的环境会比较讲究,用餐标准也会提升档次,成本相对高一些。”
吴凯表示,每桌客人一般为10人,以每人送200元的最低标准,每桌至少收到2000元。“关系好的一般都是300元-500元起步,每桌成本是固定的,但收的礼金却是向上浮动的,操办规模越大,收的礼金也越多。一场宴席下来,除去成本,至少能赚到三四万元。”
吴凯告诉记者,办升学宴的初衷主要是为了筹点钱给孩子上学,其次是加强朋友间的人情往来。“轮到别人家办升学宴的时候,我们也得去捧场、随礼钱。听起来好像是一种礼尚往来,但实际上算起来是入不敷出,也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
4群众期盼
移风易俗需政府部门出台政策
八所镇十所村村民林泰向记者介绍,在东方人眼里,举办红白喜事酒席规模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宴请者的社会人脉和地位,普遍来说,酒席规模一般在10桌-30桌。“这几年,随着社会人际关系的扩大,我家人送礼金都快吃不消了。前几年我大哥结婚,家里邀请了一批亲朋好友,不收任何礼金。这其实就是一个信号:下次你们家办酒席,可以不用给我们发请帖,或者我们参加不用随礼,让大家都减轻一些经济负担。”林泰表示,但这个法子不管用,请帖还是照样发了过来。尤其是最近的升学宴,已经让人不堪重负了。
“今年受疫情影响,大家的收入也不如从前,但还要掏一笔钱来应付这样的人情往来,实在是没有必要。表面上大家和和气气地赴宴,其实私底下都是颇有怨言。”林泰表示,光凭个人或家庭的努力,无法推动地方移风易俗,需要政府部门出台政策促进社会风气转变。
“以前每逢节假日,鞭炮声不断,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现在明文禁止燃放后,村里基本上都听不到鞭炮声了。所以,只要有一个社会约定的法则,相信大家能够重视起来,转变观念,刹住这股歪风。”
部门行动
东方组织开展明察暗访
严管违规操办参与升学宴
记者了解到,8月18日,东方纪委监委发布关于《开展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操办和参加“升学宴”专项整治的通知》。通知称,随着一年一度的高考、中考进入报考录取阶段,东方市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违规操办或参与“升学宴”的问题呈现反弹回潮、死灰复燃之势头。
“有的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明目张胆大肆为子女操办升学宴;有的化整为零,分批次、分地点以亲友庆祝为名行敛财之实;有的遮遮掩掩,半推半就,在亲友的劝说中慢慢丧失底线,带头违规违纪;有的经不起同事和学生的再三邀请,违规参与直系血亲范围之外的‘升学宴’等。”通知指出,各纪检监察机关将通过谈话提醒、受理举报以及明察暗访等方式,加强对违规操办升学宴问题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定期到全市各大酒店、餐馆和村庄等开展抽查检查。坚决做到发现一起、严查一起。
记者注意到,该通知主要针对党员干部及国家公职人员,对普通群众仍缺乏明确的约束力。东方市文明办精神文明建设室主任符巍告诉记者,针对红白喜事操办这一块,一直没有一个专门的监管部门,文明办只能通过向社会倡议的方式来倡导移风易俗,对民间的约束力有限。“发出倡议缺乏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和监管手段,往往收效甚微。”
8月22日,东方纪委监委紧盯中考、高考升学节点,对违规操办和参与“升学宴”情况开展明察暗访,深挖党员干部顶风违纪问题线索,严管违规操办“升学宴”等不良风气。
记者观察
期待村规民约能起约束作用
记者走访过程中发现,在中高考放榜季扎堆举办升学宴的热潮中,也有村子没有“凑热闹”。好瑞、本廉、元兴及抱利等村,由村委会牵头,自发制定红白喜事新乡规民约,“白事”简单办,“红事”每户操办不超过两次,杜绝浪费之风,让村民集中财力发展生产,建设家园。
东方市板桥镇好瑞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进宾表示,以前村内大肆操办红白喜事导致村民经济负担沉重。为响应村民建议,好瑞村自2014年起,陆续完成了红、白事风俗改革,并在乡规民约中作出明文规定:每个家庭为直系亲属办婚宴不得超过两次,不得以升学、满月等名义大操大办,丧事要节约操办。子女结婚也要节约,宴请的宾客只能在主人家吃饭。
王进宾向记者介绍,村里有一本《板桥好瑞村办理酒席登记簿(正本)》,里面登记着自2014年至今村民办“红事”的村民名单,还有户主签名,办满两次的就自行备注。“红事”包括儿女结婚、入宅庆典、大学庆典等等。
在乡规民约的约束下,村民们办酒席都会自行到村委会登记。每到春节前村委会会贴出告示,向村民公示这一年办酒席的人家,已满两次的写一边,未满两次的另一边。为防丢失,还设了正副本,都保存在村委会。
“最近其他乡镇村子都在大肆操办升学宴,但我们村几乎没有,一个家庭只有两次办酒席的机会,当然要用在更重要的日子上。但我们也有苦恼,有村民抱怨吃大学酒要给亲友送随礼钱,自己吃亏了。所以我们也希望,其他村庄能够倡导这样的文明村风,不要大肆操办宴席。”
“村里可以通过村规民约约束,镇上的风气也得规范,不然这样的人情往来何时是个头?”八所镇上一家茶馆内,不少居民向记者发出感慨。(记者曹宝心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