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张氏族谱》记载:“明末张氏四世祖速仁带领其子守泽、守清由平度窝铺迁“即墨松园村”后,就地取材,以树木、树枝为支架,披上山草为房顶作为栖身之地。后又以乱石为基础,挖土和泥、拖墼垒墙或用土夯墙,顶部放木檩条,上面铺高梁秸,或玉米秸,用草和泥抹平,形成凸形房顶,故称草坯房。当时村民住的草坯房多为三间,房屋低矮、狭窄、木制板门,小木棂窗。东西两间各垒一小土炕,用来休息睡觉,明间东西各垒一土锅灶用来生火做饭,房屋十分简陋,下雨天容易漏水。为防止漏水,先祖们又把平顶草房改造成起脊草房,即做上屋梁,放上檩条,再铺上高梁秸,和泥加草抹平,披上麦秸草或山草,既成起脊房。此房多为3~4间,起脊房比原来的平顶房内部空间大,雨天也不漏水,前木棂窗较大一点,但光线昏暗,空气不畅、夏季闷热等。
20世纪60年代住房(1990年摄)
民国时期,村民住房从质量到造型都有所改进,石砌墙砖瓦房出现,但多数村民仍居住低矮狭窄的草坯房。且有一家三代同住一房现象。为了扩大居住面积,有的在自家院子两侧盖东、西厢房、南屋,或为居住,或为存放粮食、杂物,或作饲养牲畜之用。条件好的家庭盖房时前后两檐各挂2~3行瓦,房顶加盖鞍子瓦(脊瓦),称之为罗汉衣房。解放前,富裕人家为封闭式四合院,内建正房5间和南屋4间,配建东厢屋3间或西厢屋2间,殷实人家一般建正房4~5间,东厢屋或西厢屋2~3间,西、南围建一道长6~8米,宽30厘米,高2米的院墙,房子分前院和后院,后院较小也叫“滴水院”,前院大也叫“天井”。普通人家建土坯草房3~4间,有的垒土墙,乱石作基,有的围篱笆墙,个别贫困者无房屋,借宿庙宇、祠堂,甚至栖身街巷。土坯草房遇上汛期多雨,常常墙倒屋塌。
1949年6月松树庄住户示意图
1949年10月建国时松树庄共有136户人家,绝大多数房屋仍为草坯房,没有瓦房。50年代初期,经过土地改革,无房的贫苦农民分到了住房,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有了建好房建大房,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通过生产大队宅基地审批后,翻建或新建房屋者逐年增多。此时期新建住房多为砖石结构瓦房,面积扩大,檐头增高,木制门窗普遍加大,有的开始使用玻璃门窗。1988年,松树庄制定村庄建设规划,经镇委会审批后付诸实施:要求社员到指定的地点、按照统一规划建房。房屋长短,宽窄、高矮统一尺寸。其中主街宽15~20米,小街宽4~6米,巷道宽3米,主街和小街排水沟石砌,主沟宽、深各0.8~1米,支沟宽、深各0.5~0.6米,4间平房南北长12.5米,东西长12米,占地150平方米,正房进深6.6米,檐高3.3米,1997年二层楼房南北长14.5米,东西长9米,占地130.5平方米。
拆迁前住房
1988年5月松树庄明确规定:村民建新房必须先拆除旧房,新房建筑面积、屋向、高矮、宽窄均按规划实施,建筑面积可根据家庭情况分别审批4间。新规定确定4间房标准长度12.5米,宽12米。此段时期所建新房大都石铺房基,沙灰灌基,墙腰裙(小平口)以下沙灰石砌,上部红砖砌筑,房顶木质檩条,红瓦盖顶,外墙水泥抹面,房屋地面水泥筑打或铺设筑砖、大理石,门窗多为木制,有的为塑料或铝合金。室内设有居室、客厅、厨房、储藏室等,大部分村民将卧室的土炕,换成木制床或沙发,新式家具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
直至1996年5月,镇政府不再批建民房,要求按镇统一要求建楼房。
随后,为解决停批宅基地新建、翻建民房带来的不便,松树庄为解决大龄青年结婚和村民改善居住环境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在村西北开辟建设1~3号楼房区,其中1997年建设1号楼4个单元,入住32户,2000年建设2号楼5个单元,入住40户;10个网点房,面积2000平方米,2003年建3号楼3个单元,入住28户;共有100户村民住进新建居民楼,户型分2室1厅,建筑面积75~120平方米。2010年,为加快推进惜福镇片区城市化进程,松树庄社区两委会根据广大居民愿望,启动了旧时改造实施方案。同年9月12日,在李沙路南北开工建设2个居民小区,建设工期1年6个月建起22幢,每幢4个单元,6层(不含阁楼)、投资2亿元,建筑总面积112599.146平方米。其中居民北区住宅建筑面积55325.74平方米,南区住宅建筑面积40810.67平方米,商业公建总建筑面积16462.736平方米,其中北区建筑面积11664.296平方米,南区建筑面积4798.44平方米,安置房住宅总户数980户。2012年6月26日居民回迁,到2014年,松树庄社区民居面积户均达15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3平方米,比1949年提高8倍。
改造后的居民小区广场
旧村分布图
居民住宅建筑沿革情况表
第二节饮食
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制约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陋,村民祖祖辈辈种庄稼维持生计,域内土地不肥沃,粮食产量低,大部分家庭过着衣不裹体,食不饱腹的贫困生活。一般富有家庭丰收年景,约10个月可以吃上小米、高梁饼子,喝上高梁粥,其它月份掺合黄菜叶、野菜接济。春节,做几个白面馒头做贡品,除夕年夜饭可吃上一顿白面饺子。过了年到正月十五前后可吃上几顿米面、豆包、汽馏,这就是孩子们天天盼的“年生活”,贫困家庭一般年景基本上是半年糠菜半年粮,尤其是灾年,更是苦不堪言。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域内引进地瓜,该作物耐旱,产量高,可以切片或擦成晒干长期储存,瓜叶晒干储存可度荒年,村民大量种植,成为日常生活的主粮。
光绪十六年(1836年)遇旱灾,翌年又遇涝灾,农作物颗粒不收,草根、树皮、甚至杂草悉被吃光,有的被活活饿死。
民国时期(1912~1948年),农民种植仍然因循守旧,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加之繁多的苛捐杂税,一般家庭一年产的粮食不够半年食用,用杂粮添补,但仍难维持一家的生计,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或变卖土地家当以度燃眉之急,靠吃地瓜干、高梁面掺野菜苦度春秋。
1958年,开展了大炼钢铁运动,全生产大队的男女劳动力全部投入到运动中去。是年,农作物大丰收,但由于无人及时收获,到了口边的粮食不少毁在田野中,粮食丰产不丰收,民无存粮;1958~1959年,社员劳动时为不计工分、不计报酬,家家停炊,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到大队集体食堂领饭吃。1960年开始,村内连续三年先干旱、后连续阴雨大涝,遭到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人均每天4两粮,野菜、树叶全吃光。1960年9月9日,中共崂山郊区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制造无粮淀粉的通知》,提出以挖、捞、集、制的办法搞“代食品”,粮、菜混吃,把瓜蔓、花生壳、玉米芯或草种子烘炒磨粉做成窝窝头食用。面对极度的生活困难,严重的饥饿,大多数社员因营养不良而严重浮肿。在此危难之时,党和政府及时想办法调拨救灾粮食或代食品(时称浮肿粮),鼓励农民开展生产自救,增加社员自留地或帮助开垦荒地,广种短期作物或蔬菜,以缓解粮荒,把困难降到最低限度,社员得以度过难关。
1963年松树庄被确定为蔬菜专业村,以种蔬菜为主,种粮食为辅,社员口粮缺少部分由上级给供应"返销粮",在所分口粮中,玉米、小麦的比数有所增加,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细粮的比重超过一半,餐桌上主食开始呈现浅颜色,白色的馒头,黄色的小米粥,间或买个小刀鱼(俗称胡秸叶子)小杂鱼,菜肴中泛出油荤,炊烟中不时地闻到肉香溢飘,村民的饮食开始好转。
1980年后,种植以蔬菜为主,农作物种植多以小麦、玉米为主,地瓜、高梁等粗粮作物已基本不种,个别村民也只是在三类薄地上种植,并且把玉米等粗粮做禽畜饲养,或卖掉折算成细粮。
进入二十一世纪,饮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般人家都能做到早餐有鸡蛋、牛奶、稀饭,油条、馅饼。中午和晚上有馒头、包子、面条、饺子等,晚上炒上几道小菜、做个海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点小酒,老少边吃边谈,和谐美满,其乐融融。居民生活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进而转变为吃得健康,饮食观念已向科学饮食,合理搭配转变,食物种类极为丰富。
松树庄人在长期的家庭烹饪实践中,形成很多土香土色的小吃,极具地方特色和风味。
芸豆虾酱面条卤芸豆洗净切碎,花生油加热半开,添姜葱调味,加芸豆炒制,加虾酱两匙,开锅后小火煨至芸豆熟,出锅,淋香油少许,与面条合,易做价廉,可口下饭。
油煎土豆盒土豆刮皮切片,猪肉切碎加作料搅成馅状,填于两土豆片之间,外沾面皮,放入锅中,煎至金黄,再翻之,煎透出锅。色黄味香,又菜又饭。
海蜇皮拌白菜心海蜇皮浸水去盐,刀切成条,开水焯过,凉却,加醋、盐、糖、鸡精、蒜泥,白菜切丝成条,加香菜少许,香油几滴,搅匀装盘,清口解腻,酒肴之上乘。
凉拌蚂蚱菜立夏前嫩芽蚂蚱菜,洗净焯水,清水去粘,刀切小段,加蒜泥、醋、盐、香油,花生仁烘焦擀碎,撒于盘上,口感润滑,味道香醇。
香菜拌蛤蜊肉蛤蜊煮熟取肉,香菜去叶切段焯水,加蒜泥、醋、盐、香油,搅拌盛盘,肉鲜菜脆,下酒小肴。
小葱拌豆腐春葱切段,豆腐切块,加酱油虾皮,拌匀即可,时令小菜,清新可口。
小豆腐黄豆泡水过宿,研磨成沫,将萝卜缨或荠菜切碎,待锅中青菜煮熟翻滚沸腾,撒豆沫于菜上,三滚出锅。松树庄特色小吃,俗称“渣”学名“糜”老少皆宜,老妪尤喜。
荠菜饺子初春荠菜,洗净焯水晾干切碎,加盐酱油拌匀,将五花肉剁碎,搅拌成馅,擀皮包之,鲜嫩可口,香气袭人。
另外许多怀旧饭菜也越来越为村人青睐,地爪面包子、玉米面饼子、槐花饼、土豆饼、手擀豆面面条、纯菜水饺等。甚至拉瓜蔓炒土豆丝、白面干蒸地瓜叶、白面干蒸扫帚苗,白面蒸芹菜叶,过去不上讲的庄户菜都登上了大雅之堂。松树庄人的饮食由吃饱到吃好,开始向“吃巧”发展。
地瓜酒制作1932年以后,张承风、张承竹、张承法、张承钟、张丕盛、张承温、张承功等制作地瓜酒。一、先用小麦面加水作成曲,发酵后当酒引子备用,二、秋后把小地瓜煮熟置缸内加曲发酵带酒香气,三、用木制扎酒器具挤压,流出液体便是地瓜酒。村内70%老人会作,但口感喝头各有特点。这种酒甜香俱备,无刺激味,味道美,可谓地瓜美酒玉金香了。
第三节喝茶
第四节吸烟
第五节瓜齑
第六节衣饰
衣着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贫富不均,衣着有异。富家多着绸缎右襟长袍、马褂。一般农家穿的均为织布机纺织的粗布(俗称家布或土布)。贫困人家,由于经济拮据,一件土布衣服穿至不能再穿时,方能更换,正如“俗语”所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夏季,大部分男性村民光脊梁干活,有的能做上件短袖褂子。春秋,穿粗布夹袄、夹裤;冬季,只能穿补丁破棉袄,许多人连破棉袄都穿不上。30年代后,由于民族工业兴起,加之帝国主义“洋货”输入,机制布料渐多,新款衣服,也随时显现。学生多穿学生制服,中青年男性着中山装,女性穿旗袍。尽管如此,老百姓依然缺衣少穿。
旧时服饰
20世纪50年代开始,村民衣着开始买着穿,部分衣服开始用缝纽机制作。一般男性普遍穿中山服、军便服,列宁服、学生服等,女性普穿中便服,中西服、列宁服等。颜色以黑、蓝色为主,而男女青年对绿色军装尤为青睐。60~70年代,用卡叽布,华达尼,人造棉等布料做衣服已经普遍。
改革开放后,居民对穿戴要求质量,舒服度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变化,风衣、面包服、鸭绒服、毛料大衣、皮大衣、皮夹克、皮革、貂皮大衣、毛衣、毛背心日渐时兴,要求款式或逐年更新。进入21世纪,从老人到孩童穿着态势更具特色,结束了昔日清一色的单调模式。尤其是中青年妇女普遍着各式各样的裙装。式样要求越来越新颖,村民着衣不单靠裁缝制作,而是到商场、大超市购买,有的可以从网上直接购买,颜色、布料和款式可以随心所欲。
鞋袜旧时人们穿的鞋大都是手工制作的纳底布鞋,鞋底全是粗布和麻线纳成,有圆口布鞋和深脸布鞋,难以每年做一双,不少百姓除冬季外,春夏、秋季大部分是赤脚走路,干活,生活殷实的家庭可以每人做一双向粗布缝制布袜。到了冬季,有的村民能穿上大头靴,多数人只能穿蒲袜(用蒲草或玉米皮编制的鞋)。
20世纪50年代,部分村民的鞋袜开始到集市上购买,鞋底换成猪皮和废旧汽车外轮胎橡胶,男青年有的穿上胶鞋,机制布袜,线袜。60~70年代,卡叽布鞋盛行,并对绿色军鞋尤为青睐。极少村民穿上皮鞋。80年代后,绝大部分成年男女都有皮鞋,但仅是逢年过节或者出席重要活动时才穿皮鞋,平时仍以球鞋、或布鞋为主。进入90年代后,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皮鞋已经成为普通的穿着。
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鞋袜的要求水平越来越高,平时穿皮鞋、运动时穿运动鞋、爬山时还有旅游登山鞋,鞋子的做工也越来越细。而对女性来说,各种花色、各种款式的鞋子、皮靴、丝袜更是琳琅满目,成为女性的心仪物品。
帽子民国前后,有钱人或者有身份的人戴比较时髦的礼帽;一般男子多戴半帽(瓜皮帽),采用上尖下宽的六块绸布或黑平绒做成,帽顶缀以琉璃或绒布做的结,结的颜色有红、黑两种,中老年人戴黑结米帽,青年人戴红结米帽,但穷人家很少有戴的。另外,还有一种帽和三开帽冬季人们喜欢戴,“满头撸”卷上去是一个绒线帽,撸下来脸部和后颈都被遮盖,只露出双眼,适合严寒天气外出用。夏天外出下地干活多戴竹笠。中青年妇女一般不戴帽,老年妇女喜欢戴布质大耳朵簪,戴在前额上保暖。
建国后,男性青年流行戴一种干部帽。20世纪60~70年代,青年对绿色单棉帽尤为青睐并以带此帽为荣。之后鸭舌帽、手工织的毛线帽逐步流行。80年代,老者男性时兴礼帽、鸭舌帽、大檐休闲帽,青年男女旅游帽,工作帽,布质大檐圆顶帽等。90年代,又兴短檐礼帽及大檐的运动休闲帽。进入新世纪后,帽子的花色和质地更富有选择性,而女性更多的是在夏季戴着各种颜色、各式花样的遮阳帽。总体说来,老年人和幼童戴帽子的居多,年轻人少有戴帽子的。
婴儿配戴饰物(吕珍玉提供)
饰物旧时,对饰物佩戴,贫富有别,而且多为妇女和婴儿佩戴。妇女多戴簪子、镯子、戒指,耳环;儿童多戴脖锁、长命锁,小手镯等。妇女所带饰物一般为结婚前娘家赠送;婴儿饰物为过“百岁”时佩戴,佩戴长命锁,寓意为长命百岁之意。富家子女多佩戴金饰,一般家庭女子只能带银饰。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佩戴饰物者渐少,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搞“破四旧,立四新”运动,有饰物者或被抢走或不敢佩戴。
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村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佩戴饰物者逐年增多,饰物品种和花样繁多。不但有银制的,而且还有金制、白金制、项链品种繁多。不但女性佩戴佩物,而且男性也时兴佩戴饰物,男性佩戴饰物,不但是为了美,而且多为表现身份和富有。
进入21世纪后,佩戴的饰品种类更趋多样,除传统的金银饰品、玉器外,檀木、沉香、菩提珠等各种各样的手链、挂件等成为饰品新贵。
第七节生活用具
旧时,日常生活用具十分简陋,几乎均为手工制作,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解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生活用具更新换代加快。特别是燃油、电气等为动力的机械化取代了手工劳作,生产效率、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石碾
石碾明朝末年,松树庄村民粉碎粮食开始使用石碾。以直径为2米凹槽圆形大碾盘,以大方石支平,中间有圆孔立一主轴,设碾挂(木质)长1米,直径60~70厘米,高60厘米圆柱磙子,表面凿有人字形条纹,用人推动或役畜拉动石磙碾谷子、高梁等粮食作物。域内共有2盘石碾,分别位于老祠堂、西老茔下。村民就近选择,特别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后,村民排队碾米。20世纪60年代末,机械化磨米、磨面机大量上市出现,石碾逐渐消失。
石磨
石磨清末,磨面改用石磨。石磨有上下两磨盘,下盘固定,上盘为动盘。磨盘中间设磨芯以便于上磨盘转动,动盘上凿2个磨眼及齿纹,堆放粮食。推动时粮粒下孔入磨底,1~2人推磨出面。磨盘下设一大圆磨台,推出的面粉流淌到磨台上。磨出的面,用箩箩下细面,粗颗粒再放到磨上磨。时久成粉。石磨有两种,较大的用来磨面。较小的用来加工大豆做豆腐。20世纪60年代后,逐步被电磨所代替。但现在仍有用小磨磨豆浆做“小豆腐”者。
泥陶罐解放前,村民一般用泥陶罐挑水。泥陶罐,下口较细,罐口两侧各有一个罐鼻,于两鼻子上系绳索方可使用、易碎。20世纪50年代,铁桶代替了瓦罐挑水。但60~70年代初,社员仍然用瓦罐挑臭水、尿。70年代末,瓦罐消失。
火镰旧时,点灯做饭,老人抽烟袋,取火都备用一块火镰,找石英火石,备小圆木雕刻木质灰盒,内装去皮的高梁秸芯烧成的灰(易着火)。火镰对着火石擦出火星于灰头上,即会引燃火纸,口吹火纸出火后,再点灯、柴和烟丝,用完后将火纸卷放回竹筒窒熄,以便再用,20世纪30年代引进西方国家“洋火”(火柴)后,火镰不再使用。
木制独轮手推车
木独轮车解放前后,木独轮车是村民的主要运输工具,用来搬运送庄稼、粪、土。木独轮车车身为木制,木轮摩擦力大,推时很吃力,用时一般一推一拉为宜,木独轮车并非户户都有。20世纪40年代,张承俭将木轮改为胶轮小推车显现,60~70年代木制独轮小推车基本消失。
蒲扇主要用于夏季昼夜祛暑。天气闷热、蚊虫叮咬,村民用蒲扇扇风,可以起到消暑的作用;到了夜间蒲扇既可以解暑,又可以用来驱赶蚊虫;冬天用盆火取暖,以蒲扇扇风,有助燃作用。
取暖过去取暖主要烧柴禾,锅灶直连土炕,饭熟炕热。冬季,火炕、火盆并用。贫富不同取暖燃料,条件有差别。解放后20世纪50~60年代,大多数村民家中仍使用火盆取暖。70年代后有了铁制火炉燃煤取暖,火盆逐渐弃之不用。90年代,电暖气、空调等成为取暖的主流。21世纪后,集中供热解决了大部分人的取暖问题。有些老人仍喜欢睡炕,松树庄许多家庭安装了电热炕,
蓑衣用水草编织的防雨工具,相当于现在的雨衣,不漏水,且御寒。20世纪70年代后,各种塑料雨布、雨伞的出现,笨重的蓑衣退出历史舞台。
炊具解放前后,域内一般家庭家口较大,做饭用10~12印大锅,建国后,随着家庭分灶,家庭成员减少,做饭铁锅也逐渐减小,一般用6~8印,随着煤气、天然气等新能源的应用,做饭全都改用小锅,铝锅、不锈钢锅等应用越来越广泛,电磁炉、电饭煲、电饼铛、电烤箱等新型炊具也成为寻常用品,目前基本不用铝锅。
饭具解放前后,一般家庭用的饭具大多为泥盆、陶罐,1970年后,泥瓦盆逐渐被铝合金和塑料制品所代替。进入21世纪,饭具也更趋多样性。不锈钢制品、瓷质饭具、陶质刀具等品种和花色越来越多,更趋向美观、轻便、实用。
家具旧时,村民存放衣物,多用橱柜或木箱,这类家具一般都是女方娘家陪嫁物。坐具是板凳,富裕人家有茶几、椅子、三抽桌、八仙桌等家具。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布艺、真皮沙发,梳妆台、实木家具等成为人们居家普通物品。
新时生活用具解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生活用具逐步改善,有些用具已达到现代化水平。到80年代后,其中先进的现代磨米、面设备替代了过去的石碾、石磨;自来水取代了过去的泥瓦罐和水缸;汽车、拖拉机代替了木轮车;电风扇、空调代替了过去降温用的蒲扇;火炉、电热器、暖气取代了过去的火盆;雨衣、雨伞代替了过去防雨用的蓑衣;组合橱、大衣橱代替了过去的橱柜;沙发代替了过去的板凳和椅子;彩色电视机、音响、冰箱、浴盆、席梦思床、壁橱、高档家具、自动打火煤气,成套的不锈钢厨具,各式各样家具成了每个家庭的主用生活用具。家庭娱乐用具更是应有尽有,从收音机到录音机、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不少家庭还有了照相机、放像机、录相机、电脑、手机、ipad等。
家电20世纪70年代三大件:脚踏车、缝纫机、手表。许多家庭同时拥有收音机,青岛无线电厂生产的“红声”牌收音机曾经盛极一时;80年代三大件:电视、摩托、洗衣机。80年代后逐渐被双卡录音机淘汰。1988年,青岛无线电二厂顶账给松树庄60余台12吋黑白电视机,一部分村民从大队便宜购买黑白电视机,后逐年增加并普及。1985年,村民张世香购买了第一台18吋彩色电视机。进入90年代后,彩电、冰箱(柜)、电热器、家庭影院等陆续走进普通百姓家。电视由室外天线转为闭路电视,继而升为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电视机逐渐更换成直角平面大屏幕,液晶等离子优质高级技术产品,VCD机、DVD机、热水器、微波炉、电脑等家用电器遍及各户。进入21世纪,电脑逐渐普及到各个家庭。超薄型液晶、等离子电视成为新宠,并同时拥有三大件:轿车、微机、楼房。
2012年6月26日,搬进新住宅的居民普遍进行装修,选用装饰材料,讲究无害环保,家具讲究成套搭配,电视墙、鞋柜、隔断等皆在设计之内。空余住宅配置电视、空调、家具等物件整体出租。
第八节交通工具
旧时,最古老的交通工具是轿子,官吏出行坐官轿,大家闺秀出嫁坐花轿。比较殷实人家出行骑马、驴或乘坐马车。穷苦百姓出行主要靠步行。解放前,村民运输基本靠肩扛人抬牲畜运。主要工具有扁担、筐、条筐、篓子、驮篓、木轮小推车,少数农户使用马车。20世纪70年代后,自行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90年代后,摩托车取代了自行车;进入21世纪,私家轿车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手推车
手推车20世纪40年代后,张承俭将笨重的木轮手推车改用胶轮手推车,推起来方便、省力、快捷。60年代后,部分家庭用铁管烧制了小轮手推车(又称小蹦车)。1963年,松树庄生产大队共有木架结构胶轮手推车45辆和少量铁架手推车。70年代后,仍然使用胶轮手推车,80年代末期被淘汰。
地排车1961年,生产队成立木匠铺和农具维修组,仿制手推双轮车的模式改造成人拉车(地排车)。1963年,全大队有胶轮地排车2辆,1972年胶轮地排车增至近12辆。拉的多、速度快,减轻了社员劳动强度。
马车20世纪30年代前,村民用木轮马车,以后改用胶轮。1963年全大队有胶轮马车1辆,张泽城、张世绪为赶马车者。1975年后,运输改用拖拉机、汽车、马车被淘汰。
马车
自行车解放初期,自行车开始进入村民家庭。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自行车还只是少数人家才有,物资紧缺的年代,购买自行车需要凭票。70年代后自行车逐渐增多,80年代后,自行车得到普及,成为农家必备的交通工具,一般的家庭都有1辆自行车,个别家庭还拥有2~3辆。2011~2012年旧村改造,盖好楼房后居民回迁,拥有私家车增多,自行车逐步淘汰。
拖拉机1968年,大队从崂山拖拉机厂购进第一辆东风牌小型拖拉机,驾驶员有张世普、张泽福等人;1971年到河南省购买55马力“铁牛”拖拉机,驾驶员有张泽卓、张显东、张泽学、张世晓等人。截止到1985年全村共有大小拖拉机7部。
摩托车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二轮摩托车成为人们短途的交通工具,多数家庭开始享有。到90年代末,各种款式的摩托车迅速增加,轻便快捷的摩托车逐渐替代了自行车,为人们出行和轻便载物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进入21世纪,私家车增多,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多数摩托车被更换。
北小区停车场
汽车1980年,村集体购进解放牌汽车1辆,驾驶员有张泽卓、张显东两人。1990~2000年,部分村民因经商做买卖,办起私营企业,购置了货运汽车和轿车100余部。进入21世纪,大量的私家车开进居民家中。2012年南北新小区建成后,在空余地方统一规划停车位646个,北区300个,南区216个,商业地面130个,截止2015年底,松树庄社区85%的家庭已经享有小轿车。
第九节能源
照明20世纪50年代前,村民照明用的燃料为豆油、煤油(又称火油、洋油)、蜡烛。60年代,村民告别煤油灯时代,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但由于电量供应不足,电网负荷超重时,经常停电、断电,许多家庭仍常备蜡烛。
保险灯
1973~1982年,在村的主要道路和公共场合安装照明灯12盏。2002年惜福镇街道办事处在王沙路、正阳东路松树庄段安装路灯40盏。2005年惜福镇街道办事处给松树庄进村路安装路灯13盏。2012年6月在南北小区投资100万元,共安装路灯141盏。其中在南小区安装路灯59盏,北小区安装路灯72盏,办公楼区域安装路灯10盏。
做饭20世纪60年代以前,以农作物秸秆和柴草为主,用来维持一年的引火,做饭用的燃料。到了秋冬季到野外拾点干草进行接济。70年代前后,国家开始供应少量散煤,有村民到市区拉一些煤灰、煤碴、生活燃料缺乏情况才有所缓解,为了解决燃料问题,也有人用柴油炉烧水做饭。80年代后,煤炭成为煮饭、取暖的主要燃料。许多家庭还自己安装了“土暖气”;蜂窝煤也成为村民煮饭、烧水的一种辅助燃料,90年代,液化气进入村民家庭,并逐渐得到普及。进入21世纪,村民煮饭、烧水、取暖多用电器、天然气等新能源。2009年6月,社区两委会与城阳新奥燃气公司协商投资280余万元对新建居民楼安装燃气管道入户事宜,家庭用户一户一卡全部购卡使用燃气做饭和取暖,方便卫生。
燃料20世纪60~80年代,汽车、拖拉机及其它农业机械使用的燃料为柴油、汽油,由公社农机站进行管理和分配,经常不够用。改革开放后,柴油、汽油敞开供应充足,随处可见加油站,车用时即可加油,给交通运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沼气1979年,为了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在政府的号召和指导下,松树庄村张世奎、张绪仁、张泽知等20余家在自家院内试建沼气池。挖直径3米、深2米的坑,四周用砖砌成鼓形,用水泥多遍抹光并密封容器,使墙体不漏水、不渗水。池顶封闭,但留有进料口和出料口,原料用人粪尿、畜粪、农作物桔秆和水,投入适量白灰,在池内发酵产生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俗称沼气。池盖上安装通气管,引至家中,装上气压表,控制进气数量。安装上炉头可做饭烧水,装上沼气灯可照明,发酵后产生的废水、废渣可取出做肥料。但后来因沼气池达不到技术标准,加之原料不足建池麻烦投资高等原因,所建沼气池被弃用,也未推广开。
取暖都自家安装燃气锅炉,拉地暖或暖气片,以烧燃气为主,环保卫生。每户年均用燃气1000立方左右,用户可到惜福镇新奥燃气代理点充值,既方便又卫生,节能环保,大大减少了改造以前的取暖成本。
太阳能解放前,村民在冬季很少洗澡,原因是不具备洗澡的环境和条件。春节前,为了干干净净过节,只能用做饭的大铁锅烧水,倒入大缸或木盆、水盆擦澡,一个冬季难得洗上几回澡。卫生条件差,大人、小孩身上长虱子。20世纪80年代后虽有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但购买者甚少。太阳能热水器面世后,不用电,利用太阳能,一年四季能提供热水洗澡、洗衣、刷盆刷碗,冷暖可调,想用就用,给村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1990年,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提倡绿色能源,许多家庭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其后逐渐增多,村民不但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而且天冷时还用太阳能热水器刷碗、洗菜、洗衣,既安全又省电环保。至2012年6月旧村改造后,新建居民小区全部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清洁便利。
居民小区安装太阳能
第二章社会新风
松树庄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忠诚厚道,素有互相帮助,邻里和睦等民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以多种形式向村民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公德教育,提高了村民的思想觉悟。特别是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两委会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向村民们进行了法制、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全村逐步形成了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崇尚科学,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五好家庭20世纪80年代开始,松树庄就开展了以“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勤奋劳动、讲究卫生、移风易俗”等内容的教育活动。在全村妇女中开展争当“五好家庭”活动。家庭和睦、街坊、邻里团结、尊敬老人、爱护儿童、拾金不昧、遵纪守法等社会新风尚,蔚然成风。1996年涌现出星级“五好家庭”15户、1997年21户、1998年32户、1999年73户,十星级文明户136户。评选这些“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在松树庄建设和谐社会、促进邻里团结起到了带头和帮扶作用。
1996~1999年松树庄五好家庭户统计表
建国初期,政府对无子女的鳏寡孤独老人,每年春冬两季,对衣食各方面进行一次性救济。1956年合作化以后,对这部分人进行了“五保”(吃、穿、治病、住、丧葬),口粮、生活费用由集体供给,秋天分粮由集体送到户。生活费每人每月12元~45元;零花钱每人每月3元~10元。为了使“五保”老人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1987年镇政府建起了惜福镇敬老院,松树庄村的“五保”老人全部入镇敬老院。每人每年由村里向敬老院每个老人交2000元的生活费,生活高于村民的10%。
1998年松树庄建起了标准化的幼儿园,教室2个,活动室、洗刷间等各室齐全,为幼儿的学前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年“六一”儿童节除了上级政府慰问之外,村两委会、企业单位给孩子捐赠节日慰问金以及活动器材、玩具、连环画等书籍开拓了幼儿的思维。2003年8月13日,松树庄幼儿园只有20个孩子,合并到镇中心幼儿园。
新建松树庄幼儿园(2015年摄)
2013年5月,城阳长虹机械厂捐资助学2000元,2014年社区“两委”投资400余万元,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的幼儿园落成,同年7月幼儿园投入使用,园长孙海燕、教师有张晓梅、张红娟、傅双峰。设有大、中、小3个教学班。可接纳180余名幼儿在园内生活游戏,方便松树庄和驻社区企业及工业园及周边社区的幼儿入园,幼儿园建设按照山东省省级示范幼儿园三室(活动室、休息室、盥(guàn)洗室)配套建设,园中教学用具齐备,每班有多媒体实物展台、有钢琴、电视、微机、投影机、录放机、实木桌椅等活动器具配套。伙房设施均按照青岛市示范幼儿园达A级标准配套,还配有地暖,室内多功能活动室、美工创意室、科学发现室、室外大型塑胶场地和大型户外玩具及水池、沙池等设施,开放课程符合上级启蒙教育规定,设计健康、寓言、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孩子们自小班入中班到大班,可学到知识与生活自理技能。园内设立了滑梯、木马、钻筒及配套齐全的游戏活动器材、玩具等游戏开发儿童智力,为升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域内3-6岁的适龄儿童都可到幼儿园接受教育,入园率占全村幼儿总人数的90%以上。2014年,幼儿园有孩子100余人。
“六一儿童节”表演节目
文明村庄建国初期,村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的思想和行为比较浓厚,村民们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踊跃走合作化的集体主义道路,为集体做好事争先恐后,蔚然成风。50年代末到60年代,青年们自觉组织起来,给“五保户”挑水、扫院子、修缮房屋,集体收工后,自发到即墨、李村等地义务收集肥料。秋天地里的地瓜蔓什么时候割了队长都不知道。冬天下雪自觉清扫街道及公路上的积雪。文体活动也非常活跃,义务排练文艺节目,冬闲时到外村进行演出等都是不计报酬。特别是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后,青年们之间做好事层出不尽,呈现出一派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新气象。村民之间自觉遵守社会秩序,邻里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社会治安空前稳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村民们的思想觉悟空前提高,情绪高涨。文明事、文明人到处可见,全村出现了一派文明向上争创文明市民的大好势头。
绿化修剪组织党员居民代表植树
通过提高村庄的文明程度,加强五化建设,村内的环境卫生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街道干净,小巷无碍。2000年投资3万余元,将进村路、大街两旁及住户门前砌花坛600余米;投资5万元购进了龙柏球、玉兰花、樱花、金叶女贞等10余个品种,6000余棵;对社区内两条进村路和大街进行了合理的布局和栽植,绿化面积达到800平方米以上。2015年,又对社区内卫生死角全部进行了清理,对进村路铺设了路边石,砌筑了边沟,整理了街道胡同。同时积极兴建围村林,已在社区北侧建设完成,共植树造林4万余平方米,真正做到了绿化、美化、亮化、净化,营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
2012年6月26日居民回迁后,松树庄社区对建设南北小区都预留足够的绿化用地,因地制宜,强化精品建设,引进并栽植各种高档次、高品位树木。2012~2015年,共投资125余万元用于绿化美化。社区两委会组织党员居民代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充分发挥“两委”会成员及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绿化家园。2013年4月20日,确定南北小区绿化管理人员,同时社区专门聘请张世昉、张泽知、张世环、张世格、张泽和、张世明等6人为绿化管理员,并购置割草、修剪等机械设备,专门负责社区的绿化、修剪、造型等工作。管理员张世昉老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起早贪黑到周围邻村打听各种花草树木,然后找挖掘工具、吊车进行移栽,南北小区绿化移植的槐树(160棵)、紫薇、白蜡、松树等,整个社区呈现出绿草如茵、百花环翠、四季常青的具有浓郁园林风貌特点的绿色家园,真正实现了楼在绿树中,人在花园里的优美环境。
北小区绿化
松树庄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改出一片新居,改出一片景观为根本要求,以改善居住生活环境为出发点,建设生态园林型社区为目的。2012年,社区集体投资10万元,在南北居民小区及居委会办公楼安装地灯、草坪灯、路灯,使全社区的夜景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还建设了亭台楼阁、长廊坐凳,健身器材的布置也都匠心独具,以供居民观赏、消闲、娱乐,美不胜收。2000~2015年,松树庄社区被中共城阳区委惜福镇街道党工委评为精神文明先进社区,连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单位。2015年12月15日,社区创建山东省省级卫生村庄,验收合格。总之每年都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
2007~2015年松树庄社区精神文明获奖情况统计表
素质教育文明素质关系千家万户,提高全民文明意识,培育良好的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人生核心价值观,人们逐步认识并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社区抓起,引导居民树立文明意识;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和资源上下功夫,广泛动员全体居民参与文明建设,形成了人人、事事、时时崇尚文明的社会氛围。
2012年,松树庄社区为加强居民素质教育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思想道德品质、中华传统孝道、家庭邻里和睦等诸方面,大力开展山墙文化、壁画等形式以图文并茂形式进行了宣传,提高他们的文明道德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篇有为父母过生日、陪父母走亲访友、给父母买保险、陪父母健身锻炼、陪体弱的父母上厕所、陪父母到医院看病等,希望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孝道教育篇有《二十四孝》《弟子规》《孝经》等传统国学典型故事,使国学文化渗透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家庭邻里和睦篇有家和万事兴、邻里团结、助人为乐、扶危济贫等传统美德使之宏扬光大。
第三章社会保障
第一节帮扶救济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人民生活,特别是遇到大灾之年除及时救灾外,还组织引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帮助群众度过难关。
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社员吃饭成了大问题。由于食不饱腹、缺衣少粮,浮肿病、干瘦病、小儿营养不良等疾病大增。为了度过灾年,松树庄大队组织社员全面复收、清仓、大积干菜,到外地购买地瓜叶、酒糟(做酒发酵后的碴子)等代食品食用,帮助社员度灾年。1959年,遵照惜福镇人民公社指示,除及时发放浮肿粮和药品外,将救灾物资及时下发到老弱病残、贫困户及鳏寡老人手中。采取分配自留地,包产到户等一系列措施,开展生产自救。1960年,政府在帮助农民生产自救的同时,调拨“五省一市”支援的粮菜,帮助社员度灾,社员每人每天得到0.2公斤的补助粮,掺合干菜叶维持生活。春节,政府发放面粉、油、菜、肉,让社员吃上年夜饺子。大队干部积极走访困难户,了解民情,将上级救济的衣服、布匹、被褥等及时送到困难家庭,确保他们度过严寒的冬天。
1965年,域内社员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松树庄生产大队将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转入老弱、病残、困难户、五保户、烈军属等群体。为改善部分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大队采取补助工分制,使他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人均生活水平或高于人均生活水平。
1984年,松树庄村两委对困难、残疾家庭进行救助,当年对10户困难户发放救济款2000元。惜福镇镇政府对10户困难家庭发放100元、200元或300元救济金。
1997年始,惜福镇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凡是人均收入不足760元的村民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费182元。经村两委走访了解,符合救助条件,并向惜福镇镇政府提出申请,及时发放救助,此后,每年调整标准。2004年,由原来的240元调整为520元。实物保障部分主要是每人每年保障200公斤粮食,折款后由街道和社区按1:1比例负担。至2014年,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为300元,补助金额按人均收入确定,松树庄社区有49人享受补助。
2003~2015年,在各级政府组织开展的“千户扶贫”活动中,松树庄社区采取积极措施,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对困难户、残疾家庭实施了帮扶活动。
第二节社会保险
独生子女备用金保险为健全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和独生子女优待政策,解除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推动计划生育向更高水平发展,1991年,松树庄村两委会认真贯彻实行独生子女备用金保险制度。对独生子女备用金保险实行全镇统筹,每个独生子女父母每人每月按4元标准缴纳备用金。独生子女父母双方均为松树庄村民,由松树庄支付;独生子女父母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由其父母所在单位按要求统一办理投保手续。1992~1996年,每个独生子女父母每月均缴纳4元;直缴到14周岁。独生子女父母每年可享受到独生子女备用金保险待遇。2003年后,以直通车的形式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终止独生子女备用金保险制度,放开二孩后独生子父母奖励费从2016年1月开始享受到孩子18周岁。
医疗保险2004年,根据城阳区和惜福镇街道文件规定松树庄社区居民,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个人投保金额全部由社区代为缴纳。居民投保总额为60元,其他由社区、街道、区、市补贴。每个居民参加大病统筹,就医按规定比例给予报销。松树庄社区两委会积极宣传发动,居民投保率达100%,保费由社区缴内,居民不交一份钱,2007年后,投保数额逐年增长,居民看病报销比例逐年提高。2014年,参保居民享受财政补贴560元,为保证城阳区居民医保统筹制度平稳过渡,在居民医保城乡统筹过渡期内,居民个人按二档110元标准缴费,享受一档350元参保标准,剩余部分由街道、区两级按1:1比例补贴。参保居民在一、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发生范围内住院医疗费分别报销85%、80%、70%;门诊大病报销比例为80%、70%和65%。
2004~2015年松树庄社区新型医疗保险情况统计
养老保险为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老有所养问题”,根据市、区、街道指示,松树庄村自1992年开始为村民办理农村养老保险。1992和1993年为557人投保,村集体对投保者每人补贴12元。1994年,村集体负担投保者金额的15%;1995年,村集体负担投保者保险金额的25%。2003年,实行新的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保险金额有较大提高,参保人数增加到110人,共缴参保费84228元。
1992~2015年松树庄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
第三节五保赡养
解放前,鳏寡孤独老人无专门机构赡养。
1950~1955年,人民政府每年对生活困难的鳏寡孤独者的衣食、医疗等进行一次性救济,发放救济粮款、布匹等。1956年,松树庄响应政府号召,对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者,根据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济条件,参照普通村民的生活水平,对其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五保”政策。和平社对“五保”老人实行分散供养,由专人包干或由亲人代养,所需费用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公益金中支付。对生活尚能自理者,其吃、住、穿、烧、医由集体负责,各自为炊。
1959年,惜福镇公社成立敬老院,松树庄大队对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老人送敬老院赡养,其生活费由松树庄大队按季或按年向敬老院缴纳。“五保”老人的生活标准为每人每月生活费5元,粮食15公斤。1965年,公社敬老院撤销。“五保”老人回村,衣食住行均有大队负担。
1988年,惜福镇政府投资新建中心敬老院,松树庄3人先后进入镇中心敬老院赡养。对五保户的粮款费用实行全镇统一筹集、统一管理,统一发放“三统”制度。每人口粮按250公斤统筹,生活费每人每年按1000元统筹。统筹口粮和资金从村集体提留中支出,每年随镇集资款项同时上缴政府财政所统一发放。统筹粮款的发放标准每人每年口粮250公斤,每人每月35元,月零花钱每人每月8元。分散供养的老人每人每月38元,由镇政府每月下发到村,村转发到被赡养人。
第四节老年福利
2004年开始松树庄社区给8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的食品。2007年1月开始对老年人扩大发发老年福利放范围,每人每月从50元提高到70元。2010年老人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120元。2015年村投保100元,8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100元福利,90岁以上每人2000元。同时惜福镇街道民政部门对高龄老人组织安排慰问看望,标准是从2009年凡80岁以上老人由青岛市民政部门每人每年发放150元的体检费,85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由民政部门发放100元,其中年龄最高张世连为93岁。由于生存环境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加之医疗科学水平不断进步发展,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
老人节福利
松树庄社区对80周岁的老年人每季度发挂面、鸡蛋、花生油、奶等食品,2011年社区“两委”研究决定给60岁以上老人生日蛋糕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