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有的人立志当文人,如徐渭,有的人立志当圣人,如王阳明。还有的人,啥都不想,只想按兴趣活着,最后还活成大家羡慕的样子,徐霞客就是这样的人。他开启了“说走就走”的人生新模式,创造了那个时代新活法。
他是中国的旅游鼻祖,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最佳代言人。
他写下《徐霞客游记》,其开篇之日(5月19日),已定为中国旅游日。很多人都羡慕不上班只旅游的生存状态,那么,徐霞客是如何做到自助背包客的鼻祖呢?
▲徐霞客黄山探幽作者:胡定元
01
想要外出旅游,你得有钱吧?
巧了,徐霞客家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有钱到什么程度?他家祖上的田产,有一万两千多亩,比三十个鸟巢还要大。除了有钱,他家还有文化。他爷爷的爷爷徐经,中过举人,和唐伯虎一起赴京赶考。抵达京城后,哥俩小酌几杯,一来犒劳舟车劳顿,二来期盼金榜题名。酒过三巡,唐伯虎说,我觉得今年会考XX,然后这样那样答题,定能得高分。没想到真给唐伯虎押题押对了,那年科考,就这哥俩得了高分。于是大街小巷都在传这两人肯定是买了考题,这事引起一场科考舞弊风波,最终,哥俩被判终生不得参加科考。“千辛万苦进京赶考,竟落得如此下场!”徐经一气之下,立下了别具一格的家训:
读书只为陶冶情操,不想陶冶就不读,科举功名乃是浮云,不想考就不考。
有了这条家训,徐家人专心经商人,每到节假日都会更新朋友圈:我希望你们都拥有爱情,而我只要有钱就行。
▲徐霞客作者:关山月
02
从此,徐家人开始放飞自我了:做官多没意思啊,做个万元户多带劲。
这种思想,传到徐霞客父亲那一代,有一回官员来拜访他,他竟然从后门跑了出去,宁愿游山玩水,也不愿接待官员,还有一次和朋友喝酒,朋友说你这么有钱,要不随便买个官来玩玩?他父亲立马急了,然后和朋友干了一架,他父亲最厌恶晚明官场的黑暗。受到父亲的影响,徐霞客打小就不喜欢入仕,就爱看一些《山海经》《水经注》这些课外读物,有一回上课,夫子在讲台上说论语,只见小徐同学竟然“噗嗤”一下笑出声来。老师走过来,把夺过他手中的论语,好家伙,封面是《论语》,翻开一看是旅游攻略,把夫子气得毛都炸起来了,罚他背论语,不背完,不许回家。学校里总有这样的人,不爱读书,成绩却好得很,小徐同学就是这样的人。小徐清了清嗓子,一字不差地把论语背出来,然后屁颠屁颠回家去了,留下老师在风中凌乱……
其他的小孩,放学回家还要被父母抓着写作业,上晚自习,他倒好,一放学,就跑到城外山头上,看落日去了。相对于“修身齐家治国”,他更喜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就是那个时候,一粒成为旅行博主的种子,就在他那稚嫩的心里种了下来。
▲徐霞客青山观瀑图作者:王明明
03
19岁那年,父亲去世,徐霞客守孝三年之后,心里直痒痒,想要外出解放自我。
但他是一个很孝顺的人,此时母亲年过60,他深知“父母在,不远游”这个道理,
到底是自己生出来的,徐母看出了自己儿子的心思,跟他说,
虽然父母在,不远游,但游必有方,大丈夫就应该志在四方!
还亲自给儿子做了一顶旅游专用的帽子,对他说,出去的时候,记得把你看到的写下来,回来讲给我听,让我这个老太太开开眼界。
每次送徐霞客外出旅游,徐母故意加快脚步,走在儿子前面,以显示自己身体硬朗,无需为她担心。
其实自从父亲去世之后,家业大不如前了,好在有徐母操劳着,一切安好。
每次外出,都告诉母亲归期,做到“游必有方”,
每次回来,都会带些奇花异果送给母亲,
给老母亲讲述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其他人听了,都觉得他不务正业,
唯独徐母听了,竖起大拇指:我儿有这般经历,不愧为男子汉大丈夫!
▲旅游鼻祖徐霞客作者:范曾
要成为知名博主,只有一个家属粉是不行的,
虽然贵为文坛一哥,但钱谦益一生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只是黄山,当徐霞客拿出自己的游玩日记,钱谦益彻底折服了,说: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徐霞客乃千古奇人。
04
徐霞客的旅游,跟现在人的旅游不一样。
现在的人出去旅游,都是工作累了,想出去看看山,玩玩水,吃吃当地特色美食,追求的是“放松享受”。
而徐霞客反其道行之,放弃富家公子的优越生活,投身于荒山野岭,
要知道在没有人迹的荒野里,再多的钱也不抵用,挨冻受饥、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
他专挑别人没走过的路,哪上山一条路,下山必是另一条路。
徐霞客爬上嵩山万岁峰后,决定走另外一条路:西侧陡壁。
他抓着野藤顺势往下滑,不料越滑越快,完全失控,他只能死死抓住,直到跌入谷底,
他低头一看,双手血迹斑斑,衣服破烂不堪,
待他抬头一望时,只见奇石怪树,浮云飞瀑。
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就这样,他发现另一个打卡景点:崇山奇景——西沟。
像这样险些丢性命的事,徐霞客一生中遇到过很多次。
有一次在湘江河上,他正在船上睡觉,突然遭遇强盗。
旅费被洗劫一空,随身的书文也沉入江低,要不是他跳水逃命,早成了强盗的刀下魂。
我们的旅游是享受生命的美好,徐霞客的旅游是用生命去发现美好。
央视曾对徐霞客做过介绍,栏目名叫《走进科学》,是不是一脸问号???
说好的只是“世界那么多,我想去看看”,怎么就变成了走近科学了呢?
其实,旅游博主只是世人对他的肤浅认识而已,他真实的面目,不只是游山玩水,还有探索名山大川的奥秘。
游黄山时,他爬上莲花峰顶,认为它才是黄山最高峰,而不是天都峰,还写下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经现代测绘专家鉴定,莲花峰的确是最高峰,但也仅比天都峰高出54米。
到湖南茶陵时,当地人说,麻叶洞里有妖怪,凡是进去过的人都没再出来过。
他偏不信,拿起火把就往洞里走,大半天都没出来,洞口前的吃瓜群众都认定他被妖怪吃掉了,结果徐霞客大笑着走了出来,说里面美得很!
去广西时,除了看桂林山水甲天下,还考察地理地貌,得出了“岩洞是由水冲刷浸蚀”的重大发现,比欧洲科学家早了上百年。
梁启超说,中国实地调查的地理书,当以《徐霞客游记》为第一部。
徐霞客,不仅仅是旅行家,更是一名探索真理的科学家。
▲徐霞客先生造像作者:黄胄
05
崇祯十三年,53岁的徐霞客,深入云南瘴气之地,因常年行旅,积劳成疾,他在游记上写道“两足俱废、心力交瘁”,眼看就要死在路上了,还好云南土司派人送他回家。次年正月,在家因病去世。
在临终前,有人来看他:“你走了一辈子的路,最后连性命都搭上去了,值得吗?”徐霞客回:“西汉张骞开辟道路,未见昆仑山。唐朝玄奘、元朝耶律楚材奉皇上的使命,才有机会西游。
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就去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区,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与前面三人合而为四,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在那个科举兴盛、追求入仕的年代。
有这样一个人,不求利禄,不求名望。
用双脚,丈量华夏大地,用一生,探索山川河流。
他本可以做一个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却偏要深入孤山野岭30余年,3次遇盗,4次绝粮,徒步21省,上百次出生入死,依然没有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古代很多文人,总说理想是天下,却从没去看过天下,
而徐霞客,从不说理想是天下,却走遍了大半个天下。
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见到了天下,所以天下也见到了他。
▲徐霞客像作者:王为政
06
关于徐霞客,很多人对他的人品存有争议,“污点”来自《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
记录了在广西旅行时,雇佣当地的“妇人”和“童子”抬东西,因为丢失了一只鸡,他居然用绳子绑了这些弱小妇童。
正是这篇游记,有人说他品行低下,也有学者对此持有异议,真伪已无从考究。有的人反而因这段记录而对他愈加佩服,对于从小读圣贤书的徐霞客来说,他定然知道这样记录会引来多少非议,但他还是写了下来。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种敢于让后世评判的勇气,正是他在一次次踏上未知之路时所获得的强大吧。
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时,前面写了很多名声赫赫的人物,开创霸业的皇帝朱元璋、朱棣,千古名将常遇春,徐达等等,最后他却用了“徐霞客”这个不起眼的人物作为结尾。
当年明月这样写道:
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讲了那么多,我想说的是,徐霞客最该给人记住的,不是他“说走就走”的旅游人生,而是他不落世俗,敢于追求自己理想的大胆活法。
▲徐霞客作者:颜宝臻
唐朝酿酒业
贵妃身旁注满葡萄酒的太液池
《妖猫传》截图
除了大场景外,包罗万象的社会风物也引人遐想。尤其是“太液池中注酒七千斤”,
巍巍二十四朝,唯大唐称风流。再看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光是大唐盛景就足够让小匠惊叹。
不过129分钟,各路人马:皇族、官员、百姓、术士、僧侣等悉数登场,共同演绎大唐的繁盛绚烂与时代隐痛。场景铺陈也足够丰满:胡玉楼胡旋舞、花萼相辉楼极乐之宴……在还原唐代繁华街市、胡汉混居的盛景上相当让人服气。
更是引起小匠对醉唐之酒的好奇。
当时皇帝喝的是什么酒,市井百姓喝的又是什么酒?
喝到兴起时,跳的什么舞,行的又是什么酒令?
今日小匠便饮尽一壶酒,与众宾客痛数唐朝风流酒事。
良酝署与御酒
唐朝酿酒业基本分为官营、私营。
官营酒业主要生产供皇室、官府饮用的酒类,私营酒业除自酿自用外,绝大部分投入市井。
官酒自成体系,有着严密的管理规章制度,并设有官方酿酒机构——良酝署。
良酝署作为光禄寺四署之一,从隋代开始设立,唐因之,主要负责朝廷及国事的用酒。
《旧唐书》卷44《职官志三》中曾详细记载了其功能:
良酝署……令掌供奉邦国祭祀五齐三酒之事。丞为之贰。(五齐三酒,义见《周官》。)郊祀之日,帅其属以实樽罍。若享太庙,供其郁鬯之酒,以实六彝。若应进者,则供春暴、秋清、酴〈酉累〉、桑落等酒。
《宾客图》壁画佚名
陕西唐李贤墓
鸿胪寺官员正引导三位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宾官
良酝署除了酿造供朝廷祭礼使用的酒,同时也酿造御酒。御酒除了供皇帝饮用,也被用作赏赐大臣以拉拢人心。
皇帝是宇宙之王,天真赤子,所饮、所赐之酒岂能普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群臣所写的“谢酒诗”中得到印证。
如:
天厨千品降,御酒百壶催。——李暠《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
御酒调甘露,天花拂彩旒。——李迥秀《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这些诗篇从臣子角度,描写了对御酒的推崇。
唐·舞马衔杯纹银壶
据传唐玄宗生日时以舞马助兴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御酒种类颇多,上引《职官志三》中的记载的春暴、秋清、酴醿、桑落均是其酒名。除此之外,御酒还有不少名目。
冯贽《云仙杂记》记载了三辰酒和换骨酒醪,《苏氏演义》卷下记载了凝露浆和桂花醑,这些都是御酒的不同品种。
市井流行的是哪些酒
除了官方酿酒之外,唐朝市井酒坊也十分活跃。
当时的民营酒坊大多集酿酒与售酒于一体,俗称酒肆、酒楼、酒家、酒舍、旗亭。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其二》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贾至《春思》
可见唐朝人是有多爱流连酒肆。
西安长安县南里王村中唐壁画《野宴图》
那当时最畅销的酒又有哪些呢?
如果你看过《长安十二时辰》,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多少知道一些畅销酒了:浊酒、黄醅酒、葡萄酒、三勒浆。
除了这些酒,还有清酒、调配酒、药酒,各地也有名酒,酒款甚多。
浊酒
青釉花口高足杯
造型仿晚唐金银质地的高足杯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唐朝人饮酒狂得很,动辄“会须一饮三百杯”,固然有所夸张,但也说明了一种情况——唐朝的酒,受限于酿造工艺,普遍度数不高。
而它最大的特点,大约就是浊了——没错,浊酒说的就是它。
浊酒价格低贱,潦倒的杜甫便常饮此酒以舒心意。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耀州窑茶叶末釉执壶
酒器,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刚酿出来的浊酒为新醅酒,酒面浮有酒糟,且伴有许多泡沫,远远望去如同浮蚁。
这类新醅酒便是唐诗中经常可见的“绿醅酒”、“酒绿”、“春醅”。
白居易就常喝绿醅酒。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相对于新醅酒,久放的旧醅酒就更不值钱了,味道也算不上好,也难怪杜甫曾感叹: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
黄醅酒与红醅酒
白釉葵瓣口杯
但是,唐代有钱有地位的人根本不屑于绿醅酒,他们把目光放在黄醅酒上。
这种酒用了更好的水和酒曲酿造,价格自然更在绿醅之上。
白居易喝完后就曾啧啧称叹:
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白居易《尝黄醅新酎忆微之》
如果是接近红色的琥珀色酒(又称红醅酒),更是酒中极品,就连李白都不忘留诗赞叹: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行》
清酒
唐莲瓣花鸟纹高足银杯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浊酒只是唐代美酒的一部分,随着酿酒工艺的精进,酿出了更高度数的酒,而且也更加清澈醇香,在当时被称作为“清酒”。
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
相比浊酒,清酒更高级,其价格也令一般人望而却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要用金樽来配,可见清酒价值不菲。
葡萄酒
唐三彩鹦鹉杯
鹦鹉螺制成的天然酒杯,可容二升许,唐宋时期颇得嗜酒者喜爱
现藏于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
万国来朝的大唐怎么能没有胡酒。
唐朝胡酒种类不少,如东南亚的槟榔酒、棕榈叶酒、西域的大麦酒。不过,这些酒基本上难登大雅之堂。
真正能在唐朝卖出身价的胡酒,还得是葡萄酒(又称“蒲桃酒”)。
器为鹦鹉杯,酒为葡萄酒
《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妖猫传》中注满太液池的便是它,《长安十二时辰》中焦遂递给狼卫曹破延暖身的酒也是它。
唐代房陵公主墓壁画,提壶持高足杯仕女图
据说,高足杯是用来喝葡萄酒
唐朝人对葡萄酒极为喜爱。
而且,这种喜爱是从中央到市井的。
唐太宗征服西域之后,便要求西域高昌国每年都要进贡各种葡萄产品,其中便有酿好的葡萄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二首》
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李白《对酒》
唐昭陵燕妃墓壁画《提壶男装侍女图》
现藏于昭陵博物馆
这样的舶来品想也知道必是价格不菲,即便非常流行,料想也只有庙堂高官和文人雅士才能喝得上。
三勒浆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杯体有八面,每面均有各种姿态的仕女和骑马狩猎图案
纹饰饱满,展现唐朝宫廷生活
除了葡萄酒,还有一种胡酒能登大雅之堂,那便是三勒浆。
当时,三勒浆是皇帝赐给各位太学生的佳品,意义非凡。
唐代宗皇帝很喜欢三勒浆,认为不仅味道温和、入口甘柔,还蕴含着宗教的玄机,因此拿来赏赐太学诸生,学子们自然也是趋之若鹜。
元代王恽的《三勒浆歌》有序:
唐代宗大历年间幸太学,以三勒浆赐诸生。此后不复闻于世。今光禄许化复以庵摩、诃、毗梨三者酿而成浆,其光色油然如葡萄桂醑,味则温馨甘滑,浑涵妙理。及荐御,天颜喜甚,谓非余品可及,遂时供内府。
镶金兽首玛瑙杯
造型类似西域祭祀酒器”来通“
其实,这个三勒浆在唐朝是种果酒,来自波斯。
《唐国史补》里说:
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
三勒浆即这三种果子酿成的饮料。
说它“类酒”,所以有人猜测,三勒浆很有可能不含酒精,或者酒精度数极低。
调配酒
唐银酒瓮,为贮酒器
镇江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出土
跟吃茶一样,单纯的酒已经无法阻拦唐朝人的发挥。
他们发现可以在酒加入各种风物,或酿造、或混着喝、或煮着喝,别具风味。
添加的主要是花草果木,如桂花、青梅、竹叶。此类酒便是调制酒。
调制酒种类繁多,在当时菊花酒、桂花酒、竹叶酒为人推崇,同样有诗为证:
送行奠桂酒,拜舞清心魂。——李白《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
鹦鹉杯中浮竹叶,凤凰琴里落梅花。——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白居易《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
药酒
《孙思邈坐虎针龙图》,清代绢本彩画作者不详
左:孙思邈
中国医史博物馆
受道教养生思想影响,还诞生出一支至今都影响颇大的酒类——药酒。
据初步统计,孙思邈《千金方》中涉及用酒的方剂就有百余个,同时有专论章节。
《要方·卷一·合和及服饵》《要方·卷七风毒脚气·酒醴第四》《要方·卷二十七养性·道林养性第二和服食法第六》《翼方·卷十三·酒膏散第四》《翼方·卷十四退居》《翼方·卷十六中风上·诸酒第一》
其实《千金方》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认识到酗酒的危害。
孙思邈认为:
酒性酷热,物无以加,积久饮酒,酣兴不解,逐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
因此,孙思邈还研制了很多对应的解酒方剂,如治饮酒头痛方、治饮酒中毒方、治酒醉不醒方等等。
唐朝十三大名酒
《唐国史补》还一口气记载了唐朝十三大名酒:
河东之干和、葡萄,郢州之……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
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唐青釉褐彩“春水春池满”诗文壶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把酒以“春”命名估计也是从那会儿开始的,主要是因为酒大都冬酿春熟,人们叫它为春酒;另一方面,人们把用春酒曲酿的酒也自然地叫做“春酒”。
胡人酒肆与胡姬
唐《唐屏风绢画胡服美人图》佚名
舞伎身穿花团窠锦袖翻领胡服
唐朝胡风盛行,上至贵族女性也爱穿胡服
唐朝还有一道与酒有关的美景,便是胡人所开的酒肆。
在长安,胡人酒肆主要开设在西市和春明门到曲江一带。
胡人酒肆能如此盛行,一来是因为所售之酒多为西域传入的名酒,如高昌的“葡萄酒”、波斯的“三勒浆”等,二来是因为有胡姬招揽宾客。
这点有李白诗歌为证: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李白
初唐莫高窟第220窟南壁西方净土变舞伎
胡姬能招揽到顾客,一凭异国情调的美貌,二凭高超的歌舞技巧。
当时胡人歌舞主要有《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其中最流行的是胡旋舞,唐人把它的特点概括为“急转如风”。
白居易在《胡旋女》中表述,生动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胡人、胡酒、胡服、胡乐、胡舞交相辉映,此情此景,难免是要多喝几杯的。
《唐人宫乐图》唐,佚名,绢本墨笔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当时女子还流行起以醉为美的“酒晕妆”。宇文士及《妆台记》有云:
美人妆面,既傅粉,復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
有酒,怎能不行酒令
银鎏金龟趺“论语玉烛”酒令筒、酒令筹、酒旗、酒纛(dào)
有歌,有舞,有酒,怎么能不行酒令。
唐朝酒令种类极为丰富,言小字令、不语令、手势令、历日令等等,但最为主要的有3种:律令、骰盘令和抛打令。
银鎏金酒令筹,刻有酒令文字
可归纳为
6种饮酒方法:“自饮”“伴饮”“劝饮”“指定人饮”“放”“处”
6种饮酒数量:“五分”“七分”“十分”“四十分”(四杯)“随意饮”“放”
律令中流传最广的形式为作诗行令,也包括各种押韵之辞、曲或俗语的创作。
可见此令对行令者的学识是有一定要求的。
银竹节形及带叶形酒旗
顶端呈曲刃矛形,有缨饰,缨下设曲边旗
骰盘令,则对行令之人的文采没有很高的要求,主要是用“掷骰子”的方式来裁定饮酒之人和饮酒量,更多的是看行令之人的运气和技巧。
这种酒令分外热闹,投掷时会因气氛而吆喝叫喊,白居易在《就花枝》就有“笑掷骰盘呼大采”的形象描写。
上为银鎏金酒纛、下为矛形银鎏金酒旗
由觥录事掌管,负责决定对行酒令违规者的惩戒
抛打令是三者中出现最晚的酒令,大致在盛唐初始,至中晚唐方盛行起来,是一种以歌舞化展现酒令的独有文化。
这种酒令在行令时往往有歌舞伎相伴,无论是行令方式还是节目内容都具有歌舞,类似于“击鼓传花”。
刘禹锡跟白居易都曾在诗中云:
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刘禹锡
筹插红螺碗,觥飞白玉卮。——白居易
酒乃灵感之源泉
光喝、光舞、光划拳,那唐朝的酒未免就俗了。
在唐朝,酒与诗亲密无间,以至于稍有翻阅,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有人曾粗略统计,在至今流传的4万余首唐诗中,与酒有关的近7000首。
其中李白约206首,杜甫约232首,白居易约595首。
其实酒不仅成了诗人灵感的源泉,同时也是书法大家创作的催化剂。酒以润书,“颠张醉素”二圣的书法就与酒脱不开。
张旭草书代表作《古诗四帖》局部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张旭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同为酒中八仙。他嗜酒,嗜书。据传常大醉后呼叫狂走,索笔挥洒,甚至把头发浸在墨汁里书写。
所书狂草线条厚实饱满、极尽提按顿挫之妙。笔法触目惊心,气势潇洒旷达。笔势肆意放纵,气势磅礴。
唐怀素草书论书帖
而“醉僧”怀素则向来是“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据传怀素在醉酒时,就会在衣服或器皿上狂书狂草。
或许是醉酒而来的兴致,他的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气。
其实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喝酒出名的大文豪不胜枚举,他们从酒当中体会到了别样的情愫,同样也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并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当中。
有酒,大唐才真的了不起
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
《妖猫传》中,杨玉环对李白说:“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今日小匠我且放言:“有酒的大唐,才真的了不起!”
千年前的唐朝,或许可以没有钱,但酒不能少!
没了酒,诗仙不再有,胡姬少妩媚,帝王多薄情……
没了酒,关陇到岭南,酒苑至庙宇,皇宫到市井,繁都至边塞,便没了情!
呜呼!今宵欢饮,幸甚至哉。
图坦卡蒙的诅咒
人类文明史有多漫长,对埃及的向往就有多深切。放眼埃及,满大街都是文物古迹,随便拧一个都够你消化好几年。但有一个人,哪怕花上一辈子,也无法摸清他的秘密。这个人便是:法老图坦卡蒙。围绕着他的,是那个世人皆知的诅咒。图坦卡蒙(Tutankhamun,前1341-前1323年),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
卡特之死
出生在伦敦的霍华德·卡特对艺术和埃及学有着痴迷的热情,出于偶然,他和
图坦卡蒙陵探秘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1917年,卡特做了大量缜密的准备工作,例如勘探整座“帝王谷”、绘制地图、收集以往所有考古学家留下的资料等。卡纳冯勋爵莫大的经济资助及其他几位考古学家的加盟,使他的宏愿得以实现。然而,开局并不顺利,卡特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内讧和资金短缺等麻烦的干扰,最沮丧的是几次让人以为大功告成的发掘竟都不是目标所在。此前,盗墓贼所弃印有图坦卡蒙名字的蓝色彩陶杯和黄金叶片被人在山谷中发现。在对几个重要线索进行思考后,卡特把搜寻范围锁定在由拉美西斯二世陵、梅涅普塔赫陵与拉美西斯六世陵连接起来的三角地带。终究,苍天不负有心人,图坦卡蒙陵的入口终于显露出来。
墓室财宝木乃伊
经过三天努力,法老的第一道墓门被打开。填满石渣的甬道尽头第二道墓门,也刻有图坦卡蒙的印章,门后是整个墓室的前厅。卡特擎着蜡烛从门上被凿开的缝隙侧身钻进去,一束微弱的金光霎时扫过,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事后他回忆说:“起初我什么都看不见,一团热气从墓室中迎面扑出,使我手中的烛火轻快跳动起来。当我眼睛适应黑暗的时候,里面的东西从朦胧中浮现出来,各种‘动物’,数不清的雕塑还有黄金……到处都闪烁着金光。”卡特看到的是堆放在前厅的陪葬品:流光溢彩的百宝箱、雪花石膏瓶、黑色神龛、精雕细琢的椅子、金冠等,还有一辆外表包裹着黄金的威武战车。
卡特与队员进入这间墓室,开始整理文物,却没有发现法老的木乃伊。然而他们发现,后墙上很大一块面积呈现出异常的颜色,有两尊持矛武士金像分守两边,仿佛是什么“禁地”的入口。卡特敏锐地断定存放法老木乃伊的墓室就密封在墙的背后。由此他们打开了第三道墓门。木乃伊墓室的墙上绘满五彩斑斓的壁画,描述了图坦卡蒙生前的形象以及他死后与地狱诸神——奥西里斯、阿努比斯、伊西斯来往并获得重生的故事。卡特等人从木乃伊墓室东北角的一扇门进去,发现装有法老内脏的四个坛子、诸神和法老的雕像以及项链、戒指、权杖等无价珍宝。
在古埃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法老的木乃伊可谓包裹严密,一口镶嵌了蓝瓷的硕大包金木椁——长5米、宽3.3米、高2.75米,几乎占满整个木乃伊墓室。在一口气打开四层这样的木椁后,人们看见黄色石英岩棺材的下端有一尊女神,张开双臂和双翅托住棺脚,仿佛在保护法老的尸身免遭侵犯。移去棺盖,揭开一层层包布,里面是一具人形木质金像棺,上面雕刻着图坦卡蒙的头像,脸和手用纯金铸成,眼睛是黑曜石的,眉和眼睑是青石玻璃的。法老右手执权杖,左手握冥王神鞭,两手在胸前交叉。金像棺里又是一具人形镀金木棺,再打开棺盖,里面有一用布包裹的长形物。是木乃伊吗现场情绪紧张起来,裹布被小心打开后,人们无不汗颜,原来里面还有一具人形棺,只不过换成了纯金的。这口棺材中才是被层层麻布包裹着的法老木乃伊。只见他浑身布满了宝石和护身符,脸上覆盖着黄金面具,胸膛上摆放着花圈。
清风驱走图坦卡蒙陵墓三千多年的腐浊空气与灰尘,让稀世文物重新焕发出华彩。考古学家们的成就得到世人赞许,然而一桩桩令人毛骨悚然的怪事和一幕幕悲剧随即发生了。
应验的恐怖诅咒探险队员进入图坦卡蒙陵墓前,都看到了刻在墙壁上的诅咒,翻译过来,都是诸如“谁扰乱了这位法老的安宁,展翅的死神将降临他头上”、“我是图坦卡蒙的保卫者,是我用沙漠之火驱赶那些盗墓贼”之类的话语。长期的劳顿和紧绷的神经已让每个人疲惫不堪,这般恐怖的诅咒更平添了几分阴森。队员们在兴奋中把恐惧抛在脑后,然而,卡特却感到一股不祥的寒气从脚心升腾起来……
几个月后,在墓室中被蚊子叮了左颊的卡纳冯勋爵,因在早上刮胡子时不小心刮伤了左颊的疙瘩,后因感染而死。他儿子说,当听到护士的叫喊走进父亲病房时,医院的所有灯光都熄灭了;他的女儿也说父亲临死前嚷道:“我听见了他呼唤的声音,我要随他而去了!”检验图坦卡蒙木乃伊的医生说,木乃伊左颊上也有一处疤痕,与卡纳冯被蚊子叮咬的位置完全相同。除卡纳冯之外,在此后的三年零三个月里,先后有22名参与图坦卡蒙陵墓发掘的人员意外死去,恐怖的诅咒似乎应验了。
世界上很多现象无法用科学解释,所以历史会留下那么多谜团。揣摩古人的想法决非易事,图坦卡蒙陵的诅咒也许只是法老渴求安宁愿望的寄托,是远古宗教的折射,并无任何魔力,很多古埃及陵墓中都刻有类似的诅咒。但是,卡纳冯等人死前发生的种种怪异现象是怎么回事考古队长卡特的安然无恙又该做何解释其中的玄机恐怕只有图坦卡蒙自己才能知晓。当然,也有人说,卡特是有一只幸运鸟指引卡特等人进入图坦卡蒙的墓室中,但那只鸟一进入墓室就被蛇吃掉了,也恰恰是这只幸运鸟,代替了卡特死亡。据说,有人发现了死亡之翼,其背后插有364根翅膀,诅咒364天。
仅剩下的一天,是图坦卡蒙的生日。当然,这只是传说。
埃及法老王图坦卡蒙的陵墓上镌刻着这样一行墓志铭:“谁要是干扰了法老的
安宁,死亡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数十年来,经过各类电影和小说的大肆
渲染,“法老咒语”越传越邪乎,不仅令盗墓者望而却步,也令众多考古学家
和观光客忧心忡忡。
刻在图坦卡蒙(Tutankhamen)墓上的咒语,声称要报复擅闯他陵墓的人。1922年11月26日下午,以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HowardCarter)
老死因的科学家阿奇博尔德·里德(ArchibaldReid),在刚回伦敦开始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时也撒手人寰。离奇的事情还包括不祥的征兆——就在卡纳冯勋爵死的当天,开罗发生全城大停电,勋爵的狗也在英国死去。日前,一组埃及科学家将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木乃伊从“帝王谷”坟墓中移出,做了CT扫描,试图解开这名少年国王的死亡之谜。然而据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哈瓦斯披露,进行CT扫描的当天,发生了许多怪事。尽管这些也许纯属巧合,但却令他无法对流传了大半个世纪的“法老的诅咒”加以轻视。据报道,埃及考古和医学界专家日前通过X射线先对古埃及18王朝时期的少年法老图坦卡蒙的木乃伊进行了CT扫描,再用电脑将这些扫描图合成三维立体影像,从而确定图坦卡蒙的死因,并确定他死亡时的实际年龄。然而,在他们为图坦卡蒙的木乃伊进行CT扫描的当天,负责这项任务的10
科学解释致命真菌说
古埃及学家对诅咒之说一向有其它看法。那么法老的诅咒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古埃及是一个对来世和死后复活深信不疑的文明。为此他们发展出了一整套独特的丧葬习俗。作为人世间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法老王享有其中最好的待遇。古埃及人同时也认为,法老在死后也将会面临比凡人更大的挑战。因为,假如他能够借助魔法的力量,成功穿越地府十二道黑夜之门、以及所有恶灵的阻挡,最后顺利地成为诸神中一员的话,他将能为他留在人世的子民们带来平安和幸运。正因为此,必须为法老准备好充足的魔力,让他带着它们一起离开人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形成了古埃及独特的现象,即法老与祭司间相依存的情况。从已发现的咒语类别来看,与法老共赴幽冥之路的咒语,针对盗墓者的并不多,主要还是为了帮助法老走好地府之路对他起帮助作用的内容,即针对宗教中邪恶的黑暗力量的。
第一种可能:致命真菌说
这些致命真菌的发现,与图坦卡蒙陵墓发掘记录中的一条讯息十分吻合。那就是,图坦卡蒙王陵在最初被开启的时候,墓中也发现了许多成团的“莫名其妙的东西”。它们很可能就是和王子墓中同样的致命真菌。也就是卡那冯爵士、以及更多受害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发掘K-V5的考古者们没有一个死于非命呢?那是因为,现代的科学技术,已经让人们明白了隔离的重要性。考古队员们在最初进入墓室的时候,都会穿戴上防护的服装,以及面罩、手套等等。而在发掘图坦卡蒙王陵、以及更早以前其它的发掘时,人们还没有这种意识。那位在狂乱状态中死去的德国人杜米切恩教授,他那个时代的防护装置,仅仅是将一块橘皮绑在鼻子下面,用以冲淡一些墓穴的异味而已,根本不可能将致命的真菌孢子与自己隔离。因此,“图特卡蒙国王诅咒”可能是一种有毒真菌的结果。
原标题:《旅游:徐霞客成为旅游鼻祖与唐伯虎有关,点开,听我说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