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性延命录》原题陶宏景辑。陶宏景,生于公元456年,于536年去世,享年81岁。陶氏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他通过自己养生的心得体会,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养生学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在静养方面,本书强调益气、保精、摄神是养生大法。认为“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还指出养生宜顺天时、适地理、和阴阳,取其中和,无太过,勿不及。例如“勿大温消骨髓,勿大寒伤肌肉,勿咳唾失肥液,勿卒呼惊魂魄,勿久泣神悲戚,勿恚怒神不乐,勿念内志恍惚”。只有这样,“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在动养方面,本书指出气功、导引、服气、吞津诸法,都有利于健康。有关方法介绍,如《服气疗病篇》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命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口四,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吹以去风,呼以除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口四以解极。”《教诫篇》引《黄庭经》说:“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名曰饮食自然。自然者则是华池,华池者口中唾也……漱而咽之,溉脏润身,流利百脉,化养万神,支(肢)节毛发宗之而生也。”现代研究表明,唾液分泌障碍会引起皮肤萎缩,弹性减弱,色素沉着,脱发,皮脂腺分泌减少等。可见在进行气功、导引的过程中,将口中唾“漱而咽之”,有助于改善发、皮、骨、筋状况,增进功力。
在食养方面,书中提出“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饱食即卧生百病”的观点。因此,在《食诫篇》中要求人们食不应过饱,饮不应过多,不要夜食。该书还指出,饥饿之后进食,“食必多”,大渴之后饮水,“饮必过”。因此应当在出现饥渴感觉之前,“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才会使身体受益。书中提出,为了防止“饱食即卧”引起的疾病,应“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也”。(作者: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众所周知,中医都是注重养生的,那么,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中医养生经典格言,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养生经典格言:1、自然精华,清淑之气。不在凌晨,而在日出。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灵。人得之以寿,物得之以宁。
2、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养生要诀》
3、安静固然可爱,恬静尤为可贵。注重养生就要学会:“闹中求安,乐中求恬”。自然和谐之美的安静,健身不生病;享受天伦之乐的恬静,越活越年轻。
4、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
5、保健四个里程碑:最反璞归真的环境;最适量有养的运动;最合理营养的膳食;最与世无争的心情。
6、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养生四要》
7、补药要少用,烟酒要少尝。骨折要防止,运动要坚持。
8、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9、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已观其窍。清心又寡欲,乃是长寿道。
10、晨前皮包水(喝温开水),睡前水包皮(热水烫脚),健康又长寿,百岁不稀奇。
11、吃点萝卜喝绿茶,寒冬养生好办法;葱蒜不离口,百病绕道走;多吃番茄营养好,美容抗癌疾病少;青菜豆腐保平安,水果海藻身体健;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12、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
13、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机。——《吕氏春秋》
14、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
15、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
16、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养生要集》
17、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
18、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
19、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养生四要》
20、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
21、高兴与悲伤,快乐与凄怆,欣慰与苦闷,安详与旁徨,振奋与萎靡,宽松与紧张,愉快与痛苦,喜悦与憎恶,欢欣与惆怅,前者促进健康,后者诱发病恙。
22、合理膳食,脍不厌细,食不厌杂,滋养身体。
23、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多,身体好。不知保养不算巧。
24、健康老人的特征:头脑清,耳朵灵。眼有神,血压均。呼吸匀,皮肤润。脉形小,体匀称。前门松(小便畅通),后门紧(大便一天一次)。生息和,发光泽,手脚灵,牙齿硬,底气足,身轻松
25、解忧排怒松弛秘诀:冷静五分钟。于社会,看主流,想本质;于别人,看优点,想长处;于家庭,看老小,想和睦;于自己,看缺点,想身体。
26、快走慢跑健身操,治疗疾病是法宝,药疗食疗与神疗,三管其下疗效好。
27、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养生要集》
28、老迟为性慢,无病为心宽。红杏难禁雨,青松耐岁寒。乌龟之长寿,松柏之延年,因生长得慢,凋谢得慢。故而,死亡得也慢。
29、老年膳食安排巧,精、兼、少来身体好。精:食物新鲜,营养全面;兼:食不厌杂,粗细配搭;少: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30、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
31、老人中风有规律,发生下面三时期:每天的早晨,每周的`周末,每年的年底。心脑血管病人,望君慎之又慎。
32、柳颜赵欧四大圣,书法精妙传后人,挥笔潇洒情志浓,泼墨凝思又安神。动中有静静自安,静中有动动健身。书法巨匠均长寿,平均终年逾八旬。
33、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
34、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
35、热水泡脚,舒血通窍。春日浴足,外阳固脱;夏日浴足,暑温可却:秋日浴足,肺润肠濡;冬日浴足,丹田温热。
36、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退庵随笔》
37、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
3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
39、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健康。金钱和权力不一定给你带来幸福;舒适和安逸不可能给你带来健康。
40、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41、若要身体健,走路手不闲:捶胸又敲背,旋腹又摩面;敲打两腿侧,伸指又握拳;挠首屈十指,揉眼把耳弹。
42、三分治病七分养,八分护理十分防。忙着治病不忙防,没有忙到点子上。
43、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
44、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45、生活规律,起居有常,良好习惯,有利健康:清晨舒展活跃,白天精神饱满,傍晚神安悦志,睡前宁静致远。音乐曲调,陶冶情操。多笑少愁,有助长寿:二簧邦腔,顺口溜唱。京剧小调,哼上几段,朝气蓬勃,情绪乐观。安静调和,神清气展。
46、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
47、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
48、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
49、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
50、数好十个数,能活大岁数。
51、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食能养生,也能丧生。合理膳食,脍不厌细。食不厌杂,滋养身体。
52、私欲要节制,冷暖要注意。体检要定期,有病要早医。
53、思想要乐观,性格要开朗。饮食要清淡,起居要有常。
54、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55、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56、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仁斋直指方论》
57、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
58、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
59、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
60、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
61、性情气暴刚烈,或多思焦虑容易衰老;性情缓慢柔和,或少思寡欲常可延年。
62、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63、养花诗两首:余地何妨种玉簪,芳兰移植偏中林。更乞两丛百合香。老叟古稀尚童心。盆盆鲜花绿茵茵,姹紫嫣红艳灵灵,芳香沁润人肺腑,悦目安神健心身。
64、养花添情趣,延年又益寿:养花辛苦有谁知,风风雨雨要护持,但愿来春春意浓,瑶花喜见缀琼枝。
65、养生先养身,养身先习动;养生先养心,养心先习静。有动有静,动静相济,一张一松,预防百病;动后血通,血通气行,气行神爽,祛病健康;静后而定,定后而安,安后神怡,无病健体。
66、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
67、药疗食疗,神疗体疗(活动锻炼),是治疗糖尿病的“四驾马车”。降低血糖,促进代谢,行之有效,良方妙药。
68、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
69、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
70、运动能代替药物,药物不能代替运动。运动血脉畅通,增强器官功能,生理功能平衡,防治一切疾玻
71、脏腑胃肠,常令宽舒。其气流行,其血畅通。各种器官,功能平衡。身健神安,百病不生。恣纵口服,煎炸烤烹。香甜肥腻,悦人口食。食之过多,不利肠胃,积累必塞,塞则生玻。
72、长吁短叹,缓解紧张。稳定情绪,血压下降;畅快微笑,解除疲劳。消除烦恼,灵丹妙药。
73、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八笺》
74、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
75、滋味煎其脏腑,芳甘腐其骨髓。忧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清淡和其脏腑,芬香养其骨髓。笑乐蓄其正气,寡欲安其精神。
76、纵欲耗精,损伤正气。思虑烦多,心劳成疾。安然无恙,居安思危。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形成了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下面就随我一起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去学习道教的养生之道吧!
【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一、养神之道
《坐忘论》认为,养神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提出“安心坐忘之法”的七阶论:(1)“信敬”。“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强调欲养生则须心诚德正。(2)“断缘”。此即要求“去物欲,简尘事”,与一切有为俗事相隔绝,除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3)“收心”。物欲之起,皆因我之知觉、感觉及思维意识的存在,欲长生则必“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老子》。
(4)“简事”。一切身外之物,皆“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唐代著名道士兼医学家孙思邀认为“多欲则志昏。”故事养生者须简断事物,欲心不起,“必清必静,无动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庄子·在肴》。(5)“真观”。收心简事之后,“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6)“泰定”。收心之后,还要虚心安心。心不纳外事,也不分心于外界,即“心无所定,而无所不定”,则致“心不着物,又得不动”的静定,即能“生慧”、“自明”。
二、养气之道
道教的养气之道,即所谓“气”的修炼,六朝隋唐的服气经》、《延陵君修养大略》等道书中,专指“服气”一类的养生术。道教的气、有三种不同的含义,或者说是包括三个部分,均来自于祖国医学中的精气学说。一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称为“清气”。二指先天父母雄精时的元气,称为“先天之精气”。三指通过饮食物质所生的能维持人体生命的活动的“水谷之精气”,或称“后天气”、“后天之精气”。道教徒认为人的活力之源在于体内之气,故强调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希图通过养气之道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吐故气,汉以前有吹、峋、呼三种墓本方法。吹是吹出凉气;响是呵气;呼是呼出体内浊气。汉代以后发展为吹、呼、呵、嘘、洒六种方法。南北朝时道士兼医药学家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论》立此“六字气诀”日:“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啼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洒以解极。”并与五脏结合起来以治病,“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隔胀满,嘘气出之;脾胜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胸闷,嗡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服气之道要求气息均应轻缓而深长,符合《庄子·大宗师》提出的“其息深深”之度。服气之始,先行导引、按摩、叩齿、咽津;服气过程分为调气、淘气、咽气、散气、委气、闭气等诸节(《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服气之时,“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抱朴子·释滞篇》);服气之交颇气,“善用气者,嘘水,水为之递流数步;嘘火,火为之灭,嘘虎狼,虎狼伏而不得亏起;嘘蛇地,蛇地蟠而不能去。”(抱朴子·释滞篇》)服气之道,乃道教徒常修大功,月成大果者均善此道。服气法锻炼人体内、外环境间气,而道翻更注重人体自身气的养生,由此而提出“去气”、“胎息”之道。行气乃服气之继续,是气体进入人体后的修炼。
三、养精之道
道教主要通过“房中术”进行养精。房中术,又称“黄赤之道”、“男女合气”之术,起源于战国方士,在马王堆出土的《养生方》中即存有关房中术“七损八益”的论述(闭、泄、涡、勾、烦、绝、费为七损冶气,致沫、智时、畜气、和沫、积气、寺赢、定烦为八益,认为能去七损而用八益者,可令“状不衰”)。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汉书·艺文志》:“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务成子阴道三十六卷,尧舜阴道二十三卷,汤盘庚阴道二十卷,天尧杂子阴道二十五卷,天一阴道二十四卷,黄帝三王养阴方二十卷,__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右房中家百八十六卷。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而为之节文。《传》日:“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房中者古所谓阴道者也,其中一部分是讲摄精固气,节欲保真、房中禁忌、正当交接方法的性卫生知识,开了世界性卫生知识之先河。它主张人们注意房事健身之道,平时宜节制性欲,否则为害非浅,甚则把纵欲比作“利刃”、“鸿毒”如有不慎,易招杀身之祸。基于上述观点,战国方士创立“房中术”,作为养生方法之一。《太平经》详尽介绍了正当交合的性卫生知识,以取类比象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受孕的条件、方法、过程以及不孕不育的病因,以宝精为养生之要,并讨论了存思符篆、八卦还精治病之法。
天师道创始人张陵将房中术列为道教徒修炼方法之一。《老子想尔注》中说“积精成神,神成仙寿”,《河上公老子注》也以“固守其精”为养生之要。《抱朴子》也说“或以补救损伤,或以攻治重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释滞篇》。如果不懂房中要术,“虽服名药,亦不得长生”,因而,“求志不死者,宜勤行求之”《释滞篇》,“或但知服草药,而不知还年之要术,则终无久生之理也”《极言篇》。“凡服药千种,三牲之养,而不知房中之术,亦无所益也”《微旨篇》。并载有与现存房中书《玄女经》、《素女经》同名的书籍。
房中术在正统的儒家和出世的佛教看来是淫秽之术。现存与房中术有关的《素女经》、《玉房秘诀》中,大量存有类似性爱文字的说明。因此,北魏时寇谦之在新成立的天师道中即将房中术排斥在养生方法之外。但作为节欲的养生思想,至今仍为人们常持的长寿之道。
四、养形之道
道教的养形之道相当广泛,仁要包括导引、按摩、拳术、体育和行跷等,共扣尤以引为最重要。按摩,即《内经》之所谓“按跷”者也,是运用祖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借鉴祖国医学中的按摩推拿,用按压、叩击、揉摩、捏推、提滚等手法作用于人休尤其是经络循行部位,“中人用以养神调气之正道”,“引血气之流通也,”作为养生之按摩分为白我按摩和他人按摩两种。导引为保持内气不衰之法:其特点是在意念的指导下,将肢体运动、呼吸运动、自我按摩密切结合起来,使四肢百骸做各种屈伸俯仰转体运动,使肢体“导气令和,引体为柔”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痰、理气止痛、养筋健骨、除劳祛烦,从而能”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养形之道与养神之道是中国传统养生学中的两类主要内容,两者是辨证统一的道教养形之道比较恰当地处理了两者的辨证关系。养形之始,须先养神蓄精以做准备;养神之中,须做出一定的姿势和动作。养形功中,要求精神集中、专一,达到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亦动亦静,动静结合”的境界。意念、呼吸、形体运动三者的高度统一,是道教养形之道的一大特色。
五、养食之道
道教的养食之道包括食气辟谷功、外丹和鼓漱功等。道教认为,人的精神受肉体支配,而肉体则由食物作保证。为保持精神纯洁,须少食人间烟火,“止绝臭秽,体粮清肠”《抱朴子》。于是便继承了秦汉方士创建的在当时十分盛行的食气辟谷功,以少饮少食甚则不饮不食免遭食物对胃肠的栽伤。《庄子》中所谓神人“不食五谷,吸凤饮露”,乃辟谷的典范和先驱,马王堆出土的有可能是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古佚书“却谷食气”篇,亦即“食气辟谷功”。
辟谷是不吃谷物,而非不吃食物。练功者在服气的基础之上,由一日三餐减至二餐、一餐,适应一个阶段后,渐至饮水服气为主。同时,服食一些辅助食物,如石苇、白术、山药,黄精、巨胜、云芬、花生、大枣、板栗、核桃等。这些食物在祖国医学中多作药用,为补益气血之佳品,历代本草著作中多有收录,如“却芥食气”篇中Up有“却谷者食石节”的记载。《太平经》已始提侣此功的锻炼,《抱朴子》中论述更加洋尽。《抱朴子·杂应篇》日:“其服术及饵黄精,又禹余粮丸,日再服,三日,令人多气力,堪负担远行,身轻不极。”
“以甘草、防风、觅实之属许十种捣为散,先服三寸匕,乃吞石子大如雀卵十二枚,足辟百日,辄更服散,气力颜色如故也”等。汉武帝赏识的第一个方士李少君,曾会过安期生神仙,安期生授他食用大如瓜之枣。他应见汉武帝时,开口便讲“灶帝辟谷却老方”,说黄帝成仙便因于此。晋时王质在石室山中的石室巧遇仙人,仙人“以物如枣核与质,令咽其汁”,不知不觉已过了数百年(《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据有人不完全统计,散见于道书中的辟谷方剂约百十种,皆为食疗食养之良方,现仍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家庭医学中,确有不可估及之良效,已为广大慢性病患者接受和喜欢。
唐末以后,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内丹之说,始1:隋代苏玄郎,但由于为外丹和服气等所掩盖。起初,只是在胎息的基础上稍加意念引导而已,尚末显现出较其它养生方法的优越性。经过数百年的实践活动,外丹、服气和符篆均不能实现道教所追求的长生成仙的目的,于是大批有名望的道七转向演习这种早已有一定基础的内丹之术。内丹之道有相当高深和系统的理论落础,它几乎吸收了中国古代所有人体科学的学说和其它学说组织其理论体系。
内丹之道从传统的“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念出发,以取类比象的方法为说理方式,外究天地万物生成之源及其外显现象,比附于人体变幻莫测的生命现象,把人体比作一个外丹术中的鼎炉,以机体精气神生命三宝为内炼的药材,循行一定的经络即所谓的“大周天”和“小周天”,经过一定的逆天地—生命生成之序的步骤炼精气神返本归原,与天地融为一体,精气神凝聚而成“类如鸡子”形的“圣胎”。
圣胎又称丹珠或金丹,一旦丹成,则突破凡与圣、生与死、仙与俗之间的界限,此所谓“结金丹,九转后,自有神通”,即可“赴蟠桃,永续长生,达到夭无圆缺、人无生死、无饥无饿、无染无污、无欲无色、来去纵横如意,“寿活千岁,童颜不老年”的理想境界。五代时人陈转老祖著《无极图》、《步旨玄篇》系统阐述金丹大道。《无极图》共分五圈,完整地阐述了内丹修炼的全部过程,即得窍、炼己、和合、得药,脱胎五个阶段,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元无极四段功夫,被后世奉为“真长生之秘诀”。
宋元以来,内丹术大为盛行。张伯端被奉为南派祖师,王(重阳)被尊为北派祖师,到清代又出现了所谓陆潜虚的东派和李涵虚的西派。北宋以后形成的北宗主张性命双修,认为“性命和合,同为一体”,“性命要两投”、“性命是阴阳”等,把兼修性命作为“结丹出神”的条件。南宗祖师张伯端则集内丹养生理论之大成,著《悟真篇》,讲求修炼内丹的方法及其妙用,“盖天仙除余丹大道,则余无他术”(《悟真篇注释》)。内丹之道,未达道教所期望成仙之目的,但确能祛疾轻身乃至延龄至百岁,起到养生长寿的作用。实际上,内丹是养神、养气、养精等养生法的高度统一,集中了其它养生方法的优点,是道教养生之道的址上乘功夫。前面提及的胎息功,后来便发展成为内丹术之一。
七、符箓之道
明清以来,_史学家们把道教简捷地分为炼养和符篆两大派。前面所述的养神、养气、养形、养食和内丹等,均属炼养派的养生之道。而作为与炼养派相提并论的符篆派,主要包括占卜、符篆、斋蘸祈镶、念咒等方术,是道教养生学中更神秘更富有道教特色的养生部分,魏晋时有龙虎山、阁皂山、茅山分传的天师、灵宝、上清之宗经篆,即所谓“三山符箓”,明以后统由正一派把持。
符原指帝王下达旨意的凭证,后来方士亦为天神有符,称为神符。神符之说,《后汉书,费长房传》中已有记载,用来“医疗众病,鞭答百鬼,及驱使社公”。《太平经》104-107卷中所载“复方”,是现在所存的道教最早的符字,用符篆为人治病。道书中说老子授张陵符图七卷,故五斗米道以之祛邪延年。魏晋南北朝时信行及造作符图之风益盛,《抱朴子》中载有神符数十种。《道藏》中收有神符专书多种。符按其不同的目的可分为多种,延年益寿、治病祛邪是其中的两大部分。
箓有戒录和记录天神的名册两种,和符一样,均是依照天神所援信符,按篆中诸神所定职责,令其神去执行。其中有一部分即是用以驱除影响生命之邪的。禁咒是天神的语言,亦称神咒、神祝。《太平经》中宣扬对患者念神咒,便可召神为之除疾。《抱朴子。至理篇》日:“吴越有禁法之法,甚为明验。”念咒法有多种,如掐诀念咒法、请神念咒法、叩齿法、禹步法等,均为驱除恶鬼而护身之法。
1.古代养生名句来来。
2.名人养生诗词有哪些华佗的养生之道淡薄名利地位,动静相济,劳逸适度。
华佗生活于东汉末年三国初期,也是一个战争纷乱,灾疫流行的时代,《后汉书?华佗传》说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说明了华佗的养生有道,名人养生诗词,华佗是中国医学史上极富盛名的医生,有“神医”之称,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创史上最早麻醉剂剂“麻沸散”,还创立了著名的养生体操“五禽戏”,可惜死于曹操之手。
孔子的养生之道精神豁达,知足不贪,食居慎节,爱好广泛。注:孔子生活在战国时代,那个时代由于医学落后,物质匮乏,战乱纷争,所以人的寿命很短,孔子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仍以73岁高龄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名人养生诗词,总结其养生之道,便是这十六字。
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注:曹操这首《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虽然没有指出具体的养生方法,但却指出了养生的重要性,文中以长寿的动物为例阐述了生老病死的规律,提出了寿命的长短在养生不在天。
3.古人养生经典格言有哪些古人养生经典格言:
生从十三:虚、无、清、净、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
【译文】养生之道在于遵从十三条要旨。这就是:心无杂念,恬淡于世事,内心清洁无染,俗念净除,谨小慎微无过失,寡欲无贪,心柔不逞强,甘作弱者之心,自视不卑不亢,减损太过的言行,知时达务,顺四时之变化,秉性谦和,崇尚俭朴。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译文】心对于人体,如同君主在国中处于主宰地位;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职责一样。如果心能保持正常,九窍等各器官也就能有条不紊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心里充满着各种嗜欲杂念,眼睛就看不见颜色,耳朵就听不见声音。所以说心要是违背了(清静寡欲的)基本规律,各个器官也就会失去各自应有的作用。
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
【译文】行为正直就不会遭遇祸害,不遭遇祸害就能安享天年。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君子有三件事需要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斗殴;等到年老了,血气已衰,要戒贪心。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译文】意志清闲而少欲望,心绪安详而无惧怕,无怨恨愤怒之心,思想上没有忧患,以恬谈愉快为本,以自得其乐而功。做到这些多可使“形体不敝,精神不散”而益寿延年。
4.古今养生方面的好诗句饮食养生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春秋战国孔丘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续附·养生要诀》明胡文焕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谚语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谚语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
―――《养生四要》明万全饥不暴食,渴不暴饮。―――谚语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
―――《圣济总录》宋官修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
―――《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养生肤语》明陈继儒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
―――《素问·五常政大论》汤泡饭,嚼不烂。―――谚语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
―――《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刘完素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
―――《昨非庵日纂》明郑宣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谚语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嘉业堂丛书》清刘承干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类修要诀》明胡文焕膏梁厚味有损身体,粗茶淡饭延年益寿。
―――谚语寒从脚起,病从口入。―――谚语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
―――谚语晚上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谚语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
―――《养生要诀》明胡文焕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养生四要》明万全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养生要集》唐张湛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清曹廷栋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
―――《仁斋直指方论》宋杨士瀛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随息居饮食谱》清王世雄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一天三顿粥,郎中朝我哭。―――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谚语药补不如食补。―――谚语热饭冷茶泡,娘做郎中医不好―――谚语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谚语贪吃贪睡,添病减岁―――谚语甜言夺志、甜食坏龄―――谚语吃馍喝凉水,瘦成干棒槌―――谚语五谷杂粮多进口,大夫改行拿锄头―――谚语少吃多餐,益寿延年―――谚语暴食暴饮易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谚语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谚语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谚语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
―――谚语饮食讲卫生,保你不生病。―――谚语。
5.古代养生名句来来。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
乐天知命,故不忧.<;周易>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秋胡戏妻>
每想病时则尘心渐减,常防死日则善念自生.<;传家宝>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寿世保元>
富甚足忧烦,贫甚多饥饿.要于贫富间,知足随缘过.<;拟寒山诗>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
食不厌细嚼,饮不厌细呷.<;寿世青编>
春夏秋冬历一年,稍知调护自无愆.安然无病称真福,莫恃身当壮盛年.<;寿世传真>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
修心可补相,积善得延寿.<;自警>
除却钱财烦恼少,无烦无恼即神仙.<;醒世恒言>
当欢须且欢,过后买应难.<;惜欢>
世事劳心非富贵,人间实事是欢娱.<;老夫>
量力杯盘随草具,开怀语笑任天真.<;闲适吟>
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偶成>
枕上得诗愁健忘,披衣起写残灯光.山妻窃笑老何苦,儿辈读书无此忙.<;枕上>
世人笑我拙,谁知拙为贵.口拙无是非,事拙无冤对.饭菜充我饥,不想珍馐味.布衣暖我身,不想绫绸被.手拙不出拳,时常拢袖内.脚拙不妄行,邪径早回避.需择君子交,不入奸狡队.心中有主张,外面推聋聩.不管短与长,不管兴与废.呵呵笑几声,嘻嘻吃一醉.日间安稳坐,夜里安稳睡.行止有天良,俯仰都不愧.<;学拙歌>
6.关于养生的古诗词养生诗词养生原则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丹溪心法》元朱震亨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葛洪我命在我,不在天。
―――《仙经》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嵇康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龚廷贤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养老奉亲书》宋陈直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晋葛洪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
―――《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汪绮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惜精养生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
―――《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尊生八笺》明高濂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袁坤仪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
―――《广嗣纪要》明万全精神养生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胡文焕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
―――谚语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曹廷栋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
―――《退庵随笔》清梁章钜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不气不愁,活到白头。
―――谚语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淮南子》西汉刘安等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张湛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晋葛洪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
―――《尊生八笺》明高濂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龚廷贤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医先》明王文禄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胡文焕说说笑笑,通通七窍。
―――谚语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谚语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养心莫善于寡欲。
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万全善摄生者,先除欲念。
―――《食色绅言》明陈继儒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遇事不恼,长生不老。
―――谚语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
―――《养生四要》明万全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幽梦续影》清朱锡绶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善养生者,先除欲念。
―――《男女绅言》明陈继儒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元罗天益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龚廷贤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
―――谚语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
―――谚语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
―――谚语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房宽地宽,不如心宽。
―――谚语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
―――谚语笑口常开,百病不来。
7.诗经养生诗句哪些古代诗词中藏有精神养生之道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晋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八笺》明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8.有哪些关于健康的诗句1、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养生要集》解读:“牙齿坚完”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叩齿术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术。肾主骨,齿为肾之余,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
龋齿,是牙齿的大患,人们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齿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对应的每颗牙齿互啄,就可以减轻龋齿的危害,保持牙齿的健康。2、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备急千金要方》解读: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吕氏春秋》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
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4、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解读: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会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长。
如果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9.求关于养生的诗歌二十八个量腹而受,量身而衣。
——《文子》一日之忌,暮无饱食。——《养生要集》狂饮伤身,暴食害胃。
——民间谚语饥不暴食,渴不狂饮。——民间谚语吃得快,咽得慌,既伤胃口又伤肠。
——民间谚语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医说》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寿世保元》怒时勿食,食时无怒,醉后勿饮冷,饱食无便卧。——《勿药元诠》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软些。
——石成金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陆地仙经》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民间谚语所食愈少,心愈明,年愈丰;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沈仲圭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
——沈仲圭早晚吃点姜,百病都不长。——民间谚语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民间谚语天时虽热,不可食凉;瓜果虽美,不可多尝。——民间谚语淡食为宜,杂食为优;素食为主,狂食为禁;慢食为佳,粗食为好,鲜食为妙,暴食为忌,淡茶为友,温茶为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