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情评估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相应的位置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4题每句1
分,第5题(1)(2)小题各1分,(3)(4)小题各2分,第6—7题2分]
1.一日不见,
I;I;I;I;」(《子衿》)
2.微君之躬,
(《式微》)
3.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着一“望”字,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
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的句子是:
5.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也装饰了大地。夜空像无边无际的透明
的大海,tidn静、广阔而又神秘。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水花,闪
闪烁烁的I一跳动着细小的光点。田野I一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披
着银色的薄纱。山,若隐若现,像云,又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夜航
的船内,不号地闪亮起二点两点股图:的火为。.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ti田an静薄纱
(2)在语段的“I一”内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⑶“皎洁的月光”“繁密的星”“夜航的船只”都是短语。
(4)语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B.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C.展望未来,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的前进步伐。
D.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B.社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民间往往有敲社鼓、观社
戏等诸多习俗,鲁迅在《社戏》一文中就描写了观社戏的场景。
C.《傅雷家书》中,傅雷教育儿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
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D.“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形式自由灵活,以浪
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8—13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
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
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喊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
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
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
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8.《三峡》一文选自《》,作者是北魏的地理学家(人名)。(2
分)
9.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沿潮阻绝溯:顺流而下
B.属斗凄异引:延长
C.不及返座顾:回头看
D.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即:就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12.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甲】文中“绝峨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与
【乙】文中“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这两句话在
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2分)
13.【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
冯骥才
①有人曾对我说:“过年不就是一顿鸡鸭鱼肉的年夜饭吗?现在天天鸡鸭鱼
肉,年还用过吗?”也有人说:“过年就是一个黄金周吧,比平时周末不过多出
几天而已。”我听罢便说:“你说黄金周也可以,这可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
周!”
②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从腊八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历时一
个多月,都属于“年”的范畴。欢乐、祥和、团聚的节日主题,蕴藏着强大的民
族凝聚力,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不信,去听听大年夜里越洋跨洲的拜年电
话一一它绝不同于平日的相互问候。
③对于年,我们只能加强它,不能简化它,淡化它。2006年,春节被列入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艺术遗产传承者是艺人,节日遗产传承者是全
民。传统意义上的春节较重要的当属除夕。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后的时光,是最
具生命情感的日子,因此要和亲人团聚在一起:陪伴生养自己的父母过年,有如
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和同一血缘的家人枝叶相拥,尽享亲情。为此,春
运才有如此磅礴的力量。由故土、血缘、乡情汇集而成的巨大磁场,遍布大地山
川每个城市和村庄。让这磁场产生效力与魅力的,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
力量。
④年文化不是哪一天建立起来的,它是在数千年历史中经过长期创造、选择
和积淀而成的,大量、密集的民俗如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难以计数的吉祥图案,
共同构筑起年的理想主义景象。A它既有视觉的(如)、听觉的(如鞭炮
声与拜年声),又有味觉的(如)、嗅觉的(如香火和火药),年文化占
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民族记忆里。由此我们懂得,B真正
的文化不在于用金钱造势,而在于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
⑤年俗,正是年文化的具体载体。以除夕来说,除了年夜饭,还有许多传统
活动应在这一天进行。我们之所以感到年味儿淡薄,正是传统年俗日益削减所致,
而不是因为年的情结淡漠。“旧”年俗之所以被淡化乃至被摒弃,一是外来文化和
流行文化冲击,二是生活方式多样化,很多人不愿再遵循繁缗习俗,三是现代人
缺少对年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认识。缺少年意、缺少年味一一恐怕这是当代中国人
的集体失落!只有对传统进行再创造,让其成为当代节日生活所需,才能使我们
的年浓郁、美满、充满魅力地传承下去。
⑥团圆、和谐、富足,年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实现的生活理想。每逢
过年,我都会觉得土地是热的,都会感到民族这个概念变得更实在、更动情。我
会从年中重温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体验他们对生活独有的真挚情感,感受中华
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信只要我们的传统文化根脉在接续,只要我们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选自《人
民日报》,有删改)
14.对标题《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中“最大”一词的理解,有误的
一项是()(2分)
B.“年”这个节日“欢乐、祥和、团聚”的主题认同度高。
C.“年”这个节日的文化底蕴深厚,蕴含着强大的精神与力量。
D.“年”这个节日的参与者、传承者多,是所有的中国公民。
15.试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16.请将文中第④段A处画线句括号里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它既有视觉的(如)、听觉的(如鞭炮声与拜年声),又有
味觉的(如)、嗅觉的(如香火和火药)。
17.文中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字“热”的含义如何理解?(3分)
乡村里的年味
鲁先圣
①每当岁月的脚步迈进寒冬腊月,过年的氛围就渐渐浓厚起来了。过年是深
刻而久远的记忆,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结,就像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
老酒。尤其对于身在异乡的游子,伴随着时令的脚步,那种淡淡的思乡的忧愁,
就悄悄地荡漾在眼前了。
②同样是过年,城市和乡村是截然不同的。我在乡村出生,在那里长到19
年临近了,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朋友,自己要回故乡过年。然后就开始留心要
带回家的东西。给老人的点心,给大哥的烟酒,给孩子们的新衣服和书籍,给儿
时同伴的纪念品,等等,统统买回家,放在一起,总会担心到时候走得匆忙忘记
了哪一件。
③在城市生活20多年,我只在城市过了两次年。第一个是爱人怀了孩子不
方便坐长途车;第二个是次年因为孩子太小不方便回去。后来就再也没有在城市
里过年。但就是因为过了这两个年,我就再也不愿意过城市里的年了。就像平日
生活哪里有什么两样呢?
④可是,在乡村里,那是怎样的情景啊!进了腊月,附近几个集镇上的大集
书的、唱戏的,鞭炮市里鞭炮声响个不停,牛羊市里公羊捉对抵架。女人们都会
聚集在服装市里选过年的新衣服,青年人和孩子们都在牛羊市里和鞭炮市里凑热
闹。孩子会买下一挂一挂的鞭炮回家。下午集散的时候,从集镇到一个个村子的
小路上,无数的鞭炮声就炸响在半空里,传扬到一个个村庄,村庄里的人们就会
说:有年味了。
⑤到了除夕夜,村庄的街道上熙熙攘攘。每家的孩子都打着灯笼到街上来了。
大街上,胡同里,院子里,到处是晃动的灯笼,孩子们追逐着,看看谁的灯笼最
亮,谁的灯笼最好看。
⑥大年初一是男人的世界。凌晨两三点钟,成串的鞭炮声在各个家庭的院子
里响起来了,这是吃水饺前必需的项目。然后,家里的男性长辈就会率领着子孙
走出家门,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我们那个村子很大,这个过程总是会持续两三
个小时的光景。我们村这些年仅仅高考走出来的学生就有一百多人,大家分布在
全国各地,过年的时候基本都会回来,我们这些人自然成为村里的风景。到了每
个家庭,给长辈拜年以后,说说自己所在城市的事情,谈谈自己的工作和事业,
那种殷殷的关切,溢满情怀。
络绎不绝。这个项目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直到吃完了元宵,飘荡在
乡村里的浓浓的年味才渐渐飘散。
⑧我知道我是永远也放不下乡村的年了。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是,
在我带他回老家过了几个年以后,他也对乡村的年一往情深,还没有进入腊月,
就开始盼望着返乡过年的日子了。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9.仔细阅读第①段画线部分的文字,说说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20.作者在城市里读书工作有26年了,早已超过在乡村生活的时,但为什么每
当年临近了,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故乡过年?(3分)
21.文中第⑧段为什么特别写了“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却对乡村的年
“一往情深”这一内容?(3分)
(三)名著阅读(5分)
语段批注整理发现
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
“没一天不想着你”采用
信……可是没一天不想着
①,表达傅雷的爱子从抒情方式的角度体会家
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
情深书的情感
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
(1分)
不出为什么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②”一句表明傅雷从关键词句的角度谈认识
情的创伤,就是要你把这希望儿子能正确对待情感与感悟
些事当作心灵的灰烬看,创伤
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2分)
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
害自己
长此做去,不但你的演奏
风格可以趋于稳定、成熟,
而且你一般的智力也可大③(结合画线句子,按
大提高,受到锻炼。MT!照“整理发现”一栏的提
意上的效果
记住这些!深深地记住!示完成批注)(2分)
还要实地做去!这些话我
相信只有我能告诉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4.“吉林传统节日文化源流”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图书馆召开。为了振兴吉林,
增强文化自信,班级举行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
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问题。
(1)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
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4分)
①往日牛郎常拭泪②山意冲寒欲放梅
③喜见树前闹杏花④开门迎春春满院
A.春节
上联:下联:抬头见喜喜事多
B.清明节
上联:相逢马上纷桃雨下联:
C.七夕节
上联:下联:今宵织女欲过桥
D.冬至节
上联:岸容待腊将舒柳下联:
(2)认真观察下面有关中秋节的漫画,描述画面的内容。要求采用“总一分”结
构,顺序合理。不少于80字。(3分)
爸妈,中秋快乐广\--------、
.我们还带了礼品。/广合家团聚才'、」
1"[、是最大的礼物。」|
蹦*:9々曼上
(3)同学们在活动中开展了以“如何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辩论活
动。辩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节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
发展,我们应该过“洋节”;有的同学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应该丢弃传统,
传统节日是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印记。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呢?(3分)
(二)写作(50分)
25.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按要求作文。
时光如潺潺的流水,匆匆而过,带走了童年,带走了光阴。幸福的日子,
停留。
请以《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
作文(2):按要求作文。
“神舟十三号”飞船回来了,航天员王亚平笑着说:“人生就像一场长
跑,我在飞行这条长跑路上,有困难,有险阻,但这里的风景也独一无二。
我会继续飞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才知道哪一站的风景是最美丽的。”
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
字;④文字和标点符号书写要规范、整洁;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
名和人名。
答案
一、1.如三月兮
2.胡为乎泥中
3.树树皆秋色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5.⑴恬bo(2),、⑶偏正(4)拟人比喻
6.B提示: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格局”。
7.A
二、(一)8.水经注郦道元
9.A提示:“溯”意为逆流而上。
10.A
11.(1)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日月。
(2)登山(走了)约一里路,(就见)飞流汩汩地往下倾泻。
12.相同点:这两句话描写的都是山间美景,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不同点:【甲】文句子从仰视的角度描写景物,【乙】文句子从俯视的角度描
写景物。
13.【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乙参考译文】登山(走了)约一里路,(就见)飞流汩汩地往下倾泻。俯身鸟
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
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已经登上(三姑峰),来不及回头
看,于是从三姑峰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
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一座悬岩。
悬岩不是很深邃,如叠嶂环绕着山巅。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
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的。
加以辨析。该项中的“所有的中国公民”有误,应该是“四海华人”。
15.针对时下人们的疑惑,引出全文的主旨: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
进而引出下文。
12
进行作答。
16.中国红与福字汤圆和饺子
提示:此题考查内容的填充。填充的时候,要结合年的特点,分别从视觉和
17.“热”在这里是“气氛浓烈”的意思,也指“情意深厚二
提示:此题考查对字词含义的理解。解答的时候,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
段,并结合具体语境去分析。
18.年文化的传承者是全民,年文化是在数千年历史中经过长期创造、选择和
积淀而成的。它占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的民族记忆
里,和金钱无关。
提示: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既要看到表面的意思,也要结合
段落内容,看到更深层次的意义。
1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过年比作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生动形象
地表达了作者对在乡村过年的喜爱和盼望。
20.因为在城市里过年与平时的生活没有什么两样,而在乡村过年则热闹非凡,
充满人情味。
21.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乡村年味的浓烈、热闹和魅力,乡村过年的那份热闹和
乡情感染了孩子们,连出生在城里的孩子都向往它、喜爱它。(意思对即可)
22.示例:“乡村里的年味”寄托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既指乡村过年时的
热闹情景,又指让人无法忘怀的浓浓乡情。
(三)23.①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②“把这些事当作心灵的灰烬看”或“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
③这里运用短句,连用感叹号,强调“记住”,表达对孩子殷切的期盼,严
格、慈爱并存
三、(-)24.(1)A.@B.③C.①D.②
(2)示例:中秋节,一家人欢乐团聚,人人满面春风。拉着小孙子的爷爷笑
呵呵地走在最前面。爸爸拉着奶奶的手说:“爸妈,中秋快乐!我们还带了
礼品。”奶奶说:“合家团聚才是最大的礼物。”提着礼品的妈妈走在最后面。
(3)示例:我们应该过好传统节日,通过传统节日来深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13
的内涵,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25.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学情评估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面是实验中学八年级⑴班关于“过好暑假,健康成长”的倡议书,请完
成下面各题。(6分)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即将落下帷幕,期盼已久的暑假琰踵而至。
怎样过好暑假呢【甲】同学们计划好了吗【乙】为了使同学们度过一
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班委会现向全班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①按时作息,坚持学习。假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计划地学习,
劳逸结合,为初三生活didn定良好的基础。
②阅读经典,陶冶情操。文字能让我们的心灵不再浮zdo,书籍能让我
们的思想获得启迪。
③积极实践,增长才干。主动参与劳动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加眼
界,提升意志。
同学们,让暑假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力.口抽箪吧!
实验中学八年级(1)班班委会
2023年6月8日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dian()定浮zdo()
(2)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B.
C.D.,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加点成语“接踵而至”使用不当,可改为“如期而至”。
B.文中画线句结构完整,表述得当,没有语病。
C.加点词语“加油站”是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表明了暑假是学生自我提升
14
的好时机。
D.这封倡议书的结构完整,有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落款。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中提到的“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
作也”的思想。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汇集了从东周初年到春秋末年的诗歌,
共305篇。
C.《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D.《社戏》选自《呐喊》,叙述了“我”小时候在赵庄看戏“偷”豆的事,
充满了童趣。
3.逐图慝请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词名句。(8分)
(1)我们诵诗词,背古文,就是在追寻文化的基因,感受文化的魅力,拥抱那最
美的诗和远方。
①“,君子好逑”(《关雎》),这是《诗经》里传
达出来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②“海内存知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王
勃把友情升华到了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这是杜甫甘愿为天下贫寒士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博大胸怀。
④“可怜身上衣正单,"(《卖炭翁》),这
是白居易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痛恨。
⑤“(《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是常建笔下的幽深静谧之美。
(2)《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环节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请以“月”为令,
默写连续的两句古诗词:",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有人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请结合《傅雷
家书》这部名著,简要说说傅雷为什么被称为“尽责”的父亲和“特殊”的
15
教育家。(4分)
⑵保尔的一生,历经坎坷,但钢铁般的意志使死神对他也无可奈何。请用简
洁的语言写出保尔战胜死神的一个情节。(4分)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红色”,它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
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土化与创新性相统一,以及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
相统一等特征。
②广义的中国红色文化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
态文明等各种文明形态。
③从文化的形态和形式来看,中国红色文化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④狭义的则是特指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和
目标的文明形态。
A.①②④③B.③②④①C.①③②④D.③④②
①
6.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之美,不仅彰显了“气自华”的雍容气度,还可
以载梦、传情、咏志、聚力。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感受我国古诗之美,学
UUU
16
(1)同学们要编辑一本古诗集,搜集了上面四幅有关古诗的图片,下列古诗与上
图依次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咏鹅》《静夜思》《石壕吏》《使至塞上》
B.《咏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使至塞上》
C.《春晓》《静夜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送元二使安西》
D.《春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石壕吏》《送元二使安西》
(2)为了丰富活动内容,请你围绕这个主题活动设计两个项目。(2分)
(3)通过这次活动,同桌小方对古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如何感受古诗之美
这一问题向你请教,请你向他提出两条建议。(2分)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6分)
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可爱的中国”
剑钧
①儿时,我读《可爱的中国》,远没今天理解得这般深刻,我为方志敏的家
国情怀和献身勇气所感染、所感动,但我并未能真正走入他浩瀚的内心世界。
今天,我懂了:为什么那么多革命先烈,像方志敏一样慷慨赴死,含笑九泉。
原来在他们心中都憧憬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的中国,他们在用生命书写
对祖国的大爱。
泱泱中华,海纳百川。我蓦然想到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对祖国万里沃
野、壮美山川的赞美。可爱的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何以中国?青铜重器“何
尊”内的铭文最早记载的“中国”二字,迄今已有3000多年。三星堆的青铜
太阳轮、湖北云梦的睡虎地秦简、良渚文化的玉琮……都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明长河中的亮眼浪在。,恰如方志敏所言:“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
17
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中国
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
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地发挥出来。”
③而今,方志敏的遗愿一步步地实现了。当我从直播中目睹“神舟十三号”
飞船发回的视频,女航天员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成功出
及“折柳寄情”的浪漫惊艳世界的那一刻,我愈发有了做一名中国人的自豪。
迈向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已“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祖国母亲也“最美丽地
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④重读《可爱的中国》,我的心融入窗外的春色里。想到这些年,我走过十
几个国家,但转了一圈,还是觉得自己的国家好,尽管她还是发展中国家,但
这并不妨碍我热爱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就像方志敏烈士所言“这位母亲是蛮
可爱蛮可爱的”。
⑤想起那年春上,我来到云南丽江,看到玉龙雪山一条清澈的小河,顺茶
马古道潺潺流淌,一直流到村寨里,我在纳西族大叔家的外廊里惬意地喝碗茶、
听鸟语、闻花香。想起那年夏日,我来到科尔沁草原,熹微的曙色给辽远的碧
野镶金镀银,乳白的蒙古包旁,狂奔的骏马踏着绿毯般的草地远去,悠扬的马
头琴将顶碗舞姑娘的情韵掠上琴弦。想起那年秋天,我来到乌苏里江畔,一江
碧水,托起久唱不衰的《乌苏里船歌》,一方黑土,承载着金黄的稻浪。我与同
行友人在中国界碑前留影,让丰盈的岁月,在静水中诗意般流淌……
⑥这就是我可爱的中国。这就是我美丽的中国。这就是我生命里的中国。
(有删改)
A.故宫博物院开办了“何以中国”展览,“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何
尊”内的铭文中。
对话”相呼应。
C.作者重读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时,才被方志敏的家国情怀和献身勇气
所感染、感动。
18
D.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分号(;),表明前后两个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
8.分析第⑤自然段的写作思路,完成下表。(5分)
春上一夏日一秋日
本段以①为顺序,随空间(地点)而转移,描绘了祖
写作目的:
国的②和诗意生活。本段共四句话,从写作内
-SZ—
容层次上看,可分为③层
丽江一④一乌苏里江畔
①②(§)④
⑤
9.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三星堆的青铜太阳轮、湖北云梦的睡虎地秦简、良渚文化的玉琮……都是博
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亮眼跟花。(从修辞角度赏析加点词语)(2分)
这里把“太阳轮”等中华文明(所用修辞)为“浪花”,
是因为“浪花”具有、、
等特点。
(2)以及“折柳寄情”的浪漫惇毡世界的那一刻。(赏析加点词语)(2分)
10.第②段通过方志敏和作者的视角,写了“可爱的中国”哪些方面的内容?请
简要概括。(3分)
19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11分)
【文本一】
深海生物,为何通体透明?
①我国蛟龙号潜水艇数次深潜,工作人员已拍摄到不少深海生物的照片。
我们应该都发现了:深海生物的颜色,并没有浅海生物的颜色那么丰富,甚至
很多深海生物都是通体透明的。
②有人说,那是因为深海没有光照,看不见,也无人欣赏,所以它们无须
浪费能量去合成色素;也有人说,因为颜色都是光折射后才被分辨出来的,深
海没有光照,所以看不到颜色;还有人说,黑暗中最适合隐藏自己,弱小的生
物在危机四伏的海洋中求生,透明是最好的避难之道。
③那么,透明生物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在不同环境里生
活的生物,各有一套保护自己的本领。而在深海生存的生物,隐形是它们的绝
技之一。在没有光线的深海区,这些生物因为透明,可以更容易地躲过捕食者。
所以,透明身体的进化与形成,的确是一种为了逃避捕食者而进行的自我保护。
人们也通常把变得透明的鱼,形象地称为“玻璃鱼”。
④以玻璃章鱼为例。它们的身体几乎全透明,只有消化系统、视神经和眼
睛可见。而为了更完美地隐形,它们的眼睛也进化得相当有特色一一不是那种
普通的、大大的圆眼睛,而是一种被拉长的管状眼睛。这样结构的眼睛虽然会
损失部分视觉,却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在阳光下投射的影子,从而更不容易被下
方的掠食者发现。而且研究者发现,玻璃章鱼一直都是直立向上地游动,这应
该也是为了尽可能地缩小身体投射到海底的影子。
⑤玻璃觥鱼也是如此。它们生活的海洋深度通常在200米到1000米之间。
它们的身体己经完全透明,但大眼睛却不是透明的。所以,原本在它们下方游
动的掠食者,可以很容易就发现玻璃觥鱼的眼睛投下的影子。但玻璃觥鱼还有
另一种方法让自己“隐形”一一它们的眼睛下方有一个发光体,能发出一种可
调节的光,制造出“发光消影”的效果,这个过程有点像阳光经过滤镜后照射
下来,就不会让滤镜产生影子,玻璃觥鱼也由此让身体下方的掠食者发现不了
自己。只不过,从其他角度看的时候,玻璃鲸鱼发出的光却十分明显一一如同
20
海水中吸引掠食者前来的灯塔。
⑥深海生物有一些看上去是透明的,并不代表它们组成身体部分的物质就
真的是全透明的。透明生物其实一样拥有肌肉组织和皮肤组织,只不过这些组
织中几乎没有色素细胞,看起来就像是透明的。
⑦有一种被称为“海洋蓝宝石”的海洋生物叶水蚤,体型跟蚂蚁差不多,
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它们本身是有颜色的,因为它们的皮肤表皮细胞具
有微小的晶体片,以六边形的蜂巢图案排列,不同角度反射光线的波长不同,
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它们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可以突然隐身一一随着角度变
化,当它们反射光线的波长位于紫外线范围内,我们就无法看到它们了。
⑧总之,深海生物的透明就是生物进化的一种选择,真正的原因还有待进
一步探究。如果仅仅认为它们是为了隐形而变得透明也未必完全正确,毕竟深
海通常漆黑一片,很多掠食者的眼睛也已经退化,是否能隐形并不是特别必要。
况且,透明的身体看上去似乎也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但深海没有阳光,生物
不需要靠颜色来吸收阳光保持体温,而合成色素细胞反倒会消耗更多的能量,
所以,透明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文本二】
有些动物具有控制光线的能力,能使自己变得近乎隐形。我们都知道章鱼和觥
鱼能利用色素细胞使自己融合到周围环境中,但如果是变得完全隐形呢?
海洋动物如果想躲藏起来,一般有两种选择:生活在深海的动物,它们往
往与沙子或岩石融为一体,或者隐藏在珊瑚中。不过,深海通常是漆黑一片,
很多掠食者的眼睛已经退化,隐形并不是很有必要。靠近海面生活的动物在躲
藏时,则会利用生物发光效应,展示出令人目眩的色彩效果,使位于下方的掠
食者误以为是阳光照射水面时产生的波纹。而生活在远洋带海水中层的动物,
则没有这两种选择。因此,变得透明就成为它们隐藏的最简单方式,使光线能
完全穿过身体。
在开阔的大洋中,由于缺乏可供躲藏的岩石、裂缝等,变得透明也成为非
常理想的隐藏方式。因此,变得透明成为许多完全毫无关联的动物们共同的选
择。
21
1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2
A.【文本一】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解释深海生物通体透
明的原因。
B.深海生物有一些看上去是透明的,是因为它们组成身体部分的物质本身
就是全透明的。
C.【文本一】中“几乎”“最大限度”“通常”“差不多”等词语,体现了说
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捕食者”“隐形”“发光消影”“海洋蓝宝石”
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
D.海洋生物叶水蚤,生活在温带和暖温带海域。它们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可
以突然隐身,这主要归功于它们皮肤表皮细胞上的六边形微小晶体片,
能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波长的光线进行反射。
E.【文本二】分别从“生活在深海的动物”“靠近海面生活的动物”“生活在
远洋带海水中层的动物”三个方面,说明了生活在不同海域的动物,各
自有不同的躲藏方式。
13.【文本一】提到的三种深海生物,为了更完美地隐形,各自还进化出了独具
特色的身体特征,请仿照示例,对其他两种进行具体概括。(4分)
示例:玻璃章鱼的身体特征一一眼睛进化成被拉长的管状眼睛,能最大限度
地缩小在阳光下投射的影子。
①玻璃觥鱼的身体特征一一
②叶水蚤的身体特征一一
14.上面两个文本中,都提到了章鱼和觥鱼通过变换身体色素细胞,达到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