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立个人独资企业,公司名称使用“认证中心”“质量中心”“管理中心”等字样,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政府单位。其在不具备任何资质的情况下,向企业下发“红头文件”,收钱发奖牌,给钱就好评,否则要挟列入“失信黑名单”并在其自办的网站公示。更有甚者,发的奖牌落款除有所谓的中心外,竟把国家机构列为发证机关……
评奖、授牌收费乱象,直接误导消费者,成为危害市场经营的一块“牛皮癣”。记者深入调查,揭开这类机构的真面目。
企业遭遇:交5000元评为“诚信”不交钱列为“失信”
4月15日,谈起企业遭遇交5000元评为“诚信”,不交钱列为“失信”,孙先生气愤不已。
孙先生称,该中心工作人员反复介绍该质量认证中心是政府一个部门。在半信半疑中,孙先生专门整理了公司近几年的施工业绩、受到的表彰和奖励,方便认证中心工作人员前来考察。
连起码的资料审查评审会都没开,何来的评奖之说?为何要交5000元?面对孙先生的质疑,该认证中心工作人员反复“要挟”,称如果不付钱的话,他们企业就会被列入失信黑名单,直接在本公司网站进行曝光。
石先生认为这种给钱评比的不靠谱,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该认证中心其实就是一家私人企业,没有官方背景,也没有任何公信力,评比只是为了收钱。石先生没有参加他们的评审。
更让石先生没有想到的是,该质量认证中心将石先生公司的名称、基本信息在认证中心自己的网站上进行了曝光并列为失信单位。
企业质疑:公开“曝光”行为是否违法?受害企业如何维权?
企业被列入黑名单的张先生介绍,作为一家以劳务为主的公司,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本身生存和发展比较困难,而这家认证中心竟在自家网站上将他们公司列入黑名单。通过搜索引擎可以将这份“黑名单”查找出来,无疑给他们公司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采访中,多家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质疑,这些“中心”作为私人企业,有什么资格对其他企业进行评级、授牌?有什么权利将公司认定为“失信企业”?通过他们公司网站进行公开“曝光”,是否违法?作为受害企业,又该如何维权?这种评比授牌只为收钱,授牌单位涉及各行各业,特别是企业良莠不齐,将这些“奖牌”高高挂在公司里,误导消费者,也涉及虚假宣传。
业内人士:对一些骗人的中医馆、养生馆也会授牌“放心企业”
4月20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因“中心”只为赚钱,业务员为拿更多提成(底薪2000元),对一些骗人的中医馆、养生馆也会授牌“放心企业”,一些不明真相的患者看到这些标牌后,放心消费,结果不仅花了冤枉钱,还把病给耽搁了。该人士介绍,类似这种情况很多。
该人士透露,一些家具店、灯具店、茶叶店挂着这些所谓的“奖牌”误导消费者,进行虚假宣传,同时还利用这些“奖牌”抬高价位,更有甚者,利用这些“奖牌”打击同行。
该人士称,为提高本公司形象,打击更多的竞争同行,这些“中心”在授牌时,不仅打出“陕西省”的招牌,甚至打出“国家机构”的招牌,严重扰乱了市场,误导了消息者,成为市场经济的一块“牛皮癣”。
记者调查:冒充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收钱授牌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认证中心”多数打着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并冠以“陕西省”名号开展评奖发奖活动,但该质量管理认证中心(个人独资企业)向企业颁发的“陕西省产品质量信得过企业”牌证,落款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一家灯具公司的牌匾显示,经审批:贵公司在全省调研推广活动中被荣选为《陕西省产品质量信得过企业》并给予重点培育和推广,落款:某质量认证管理中心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未央分局执法人员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作为标准化实施的国家机构,不可能在某一个区域和私人机构进行评选表彰活动。不可能跟一家私人企业联合颁发过上述奖牌,更不可能给一家灯具店授牌。
4月17日,一位业内人士提供的一份有近百家的“获奖”企业名单显示,这家进行“评奖授牌”的单位同样是某质量管理认证中心。知情人士称,这个“中心”给企业发“红头文件”,“评奖”收钱发“奖牌”,每家企业收费在数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奖项也是五花八门。
4月13日,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未央分局工作人员针对企业的反映,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查询,初步调查该中心并不具备认证认可和信用评级的资质。同时,指派辖区谭家市场监督管理所进行突查。
西安市场监管部门在全市范围展开调查
各类“认证中心”收钱授牌否则曝光的行为,引起众多企业的不满,已向西安市市场监管局进行了举报。这些公司注册地分别在西安市未央区、高新区、新城区、经开区等。
此次调查当中,涉及类似企业比较集中的在未央辖区,4月16日,向西安市未央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发函:
1.该辖区涉及“陕西省”“管理中心”或“认证中心”个体或独资公司有多少家?2.对类似公司在注册、审批时是否有前置审批要求?类似公司,注册地址与实际办公地点不符,审批时是否进行核实?3.辖区内以评奖或授牌为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或违规、违法后,审批局该采取如何防范或惩罚措施?
4月22日,西安市未央行政审批服务局主管注册负责人回应称,通过调查,该辖区涉及“陕西省”39家公司,“管理中心”68家,“认证中心”5家。其中涉及到群众反映的6家公司,有3家是从其他区域迁入未央,还有一家已经注销。
该负责人称,对于各“中心”虚假宣传、违规、违纪或注册地址不符等,市场监管局在检查时,他们会积极配合,联合检查,净化市场。
市场上为何有这么多“认证中心”?
未央区行政审批局介绍,单从公司名称审批范围来讲,这些名称中带有“陕西”或“中心”的公司是通过网络提交审批的,符合要求。但审批后以评奖或授牌为名,违规、违法行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执法权在市场监管局。市场监管局在查办案件时,审批局会按规配合。
未央区市场监督局一名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其实市场上打着各类以认证认可,评比、评奖或授牌,挂着“陕西省”“中心”等字样的个体或独资公司,多数不具备认证认可和信用评级资质。为了蒙混企业,这类公司专门打擦边球、钻空子躲避检查。该执法人员称,这些公司在注册时就以“陕西省某某中心”作为公司名称,如此一来,成为以公司名为发起单位。企业注册以前属于工商行政管理局,机构改革后,这方面的职能划分到行政审批服务局。
非法评奖、授牌严重扰乱市场为何一直无法根治?
对于泛滥评奖、授牌活动,社会怨声载道,各类非法的评奖、授牌严重扰乱了市场,为何一直无法根治?
4月22日,西安市市场监管局一名基层执法人员称,各类“中心”一旦以公司名字申请营业执照后,打擦边球开展的评奖授牌收费活动,存在违规或违法,查处、取证比较麻烦。
对此,该执法人员提出,对于容易引起群众误导的公司名称,行政审批服务局可通过“隐匿”名称的方式处理。针对各类“中心”的“游击战”方式,基层执法人员管辖范围有限,呼吁省、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行政审批服务局,开展一次跨部门联合检查,根除收钱评奖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