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马喧世俗的喧闹。车马:借指世俗。
君我。这里是诗人自指。
尔这样。
篱篱笆。
南山这里指庐山。
日夕夕阳西下的时候,傍晚。
相与相互结伴。
还归巢。
真意淳真自然的意趣。
辨辨析,玩味。
全诗精译
我在人世间建房居住,却没有世俗的喧闹。
问我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只要我的心远离世俗,将一切功名利禄置之度外,所居住的地方即使是闹市,也自是偏远之地。
我来到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在悠然之间,映入眼帘的是苍翠巍峨的庐山。
夕阳西下的时候,山上飘缈的云气形成美丽的景色,空中的'飞鸟呼朋唤友,结伴飞回自己的巢臼。
我从此时此地的情境之中,领略到淳真自然的意趣。想要仔细辨析,却又忘记怎样将它明白地说出来。
难句解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诗是本诗的难点。从意蕴上看,表层上是写诗人的所为所见,深层上却是诗人“心远地自偏”的形象表现。诗人在篱笆边采摘的是傲霜的菊花,悠然之间见到的是苍翠的庐山,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的闲远自得之趣,也凸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从创作手法上看,诗人不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描写景物,而是景物使诗人领会到了某种人生真谛,引起了诗人的审美情趣,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近代学者王国维将这种创作手法形成的艺术境界称为“无我之境”。
古诗饮酒的解析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注释】
①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③君:作者自谓。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
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④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
⑤见:(读xin)同现,出现。
⑥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⑦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意思是既领会到此中的真意,不必说。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把房屋建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你问我为何能如此,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的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烟云弥漫,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从此时此地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真趣,想要说出来,却又觉得它无法也无须明白的说出来。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饮酒古诗知识点归纳
饮酒晋/陶渊明
知识点归纳:
1、一诗中表现诗人恬静闲适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的句子;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形容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心远地自偏”。
练习题:
1、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3、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脱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6、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
1、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2、悠然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心远地自偏
5、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6、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示例二: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饮酒陶渊明古诗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诗、诗意】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①《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一作考证《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近黄昏的时候。
④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结庐:建造简单的房子。
问君:诗中是指问自己。
何能尔:怎么能如此。
心远:心境高远,超脱世俗。
地自偏:住的地方自然显得偏僻、清静。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山中景色。
相与还:结伴归来。
此中:这里面。真意:指从大自然中所领会到的真实淳朴的意趣。
欲辨:要想说明白。
忘言:意思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陶渊明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然后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陶渊明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陶渊明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然后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然后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然后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然后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然后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然后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然后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然后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
陶渊明少年时候,就有高尚的志趣。陶渊明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作五柳先生。他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到破旧的屋里,读书写文,生活过得安乐自在。写五柳先生,就是写他自己,是他本人生活的实录。
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鼓泽令等小官职。彭泽(今江西彭泽)令,是陶渊明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这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叙述得最为详细。
《传》中说陶渊明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当彭泽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说:我常常喝醉,就心满意足了!陶渊明的妻子坚持要种大米。于是,将二顷五十亩田种糯米,五十亩田种大米。
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陶渊明,县吏就叫陶渊明穿好衣冠迎接。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解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辞》。
其实,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实思想,不仅于此。在《归田园居》诗里,就讲得十分明白。他说,他十三年中,几度出仕,深受羁缚;这次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就像笼中鸟飞回大自然一样,感到无比自由和愉快。家乡的草屋、田地、树木、炊烟,乃至鸡鸣、犬吠,都是那么亲切可爱,作者的这种心情,正反映了陶渊明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陶渊明有《饮酒》诗20首,都是酒后所题。陶渊明在序里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近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都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写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为了欢笑罢了。
陶渊明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和乡亲父老对饮,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在饮酒中,可以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这就是萧统所说的寄酒为迹。
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如说陶渊明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内有渊明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内有个铜器,有盖,是扁平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结果是酒香满地,经月不灭。
《饮酒》古诗鉴赏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诗后题目(6分)
14.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分)
15.“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6.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14.心远地自偏(1分)
15.“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16.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字词注释
结庐:构筑房屋。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这样。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陶渊明的文学思想:
诗人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其实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
陶渊明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古诗《饮酒》阅读答案
【原文】
【问题】
7.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好吗?为什么?(2分)
8.“心远地自偏”道出了怎么样的.哲理?(3分)
【参考答案】
7.(2分)不好。“见”字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诗人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如熟友相见,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更好地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
8.(3分)只要人心恬淡静谧,即使身处闹市,也像住在偏僻幽静的地方一样。
陶渊明《饮酒》古诗原文
饮酒①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②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③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④
【作者】
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清陶澍注《靖节先生集》是较好的注本。
①《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③日夕:近黄昏的时候。④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
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陶渊明的饮酒诗解析
原文: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五:
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簷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十三: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赏析:
按照意象所表达的题材内容来分,陶渊明《饮酒》诗意象上的互文性大致可分为思乡念亲类意象、感兴怀古类意象、忧愁悲苦类意象、咏物言志类意象等。陶渊明《饮酒》诗中主要有田园怡情类意象、咏物寄托类意象和忧愁悲苦类意象三种。下面从这三方面来分析陶渊明《饮酒》,这类意象有诗中意象的互文性。
1田园怡情类意象的互文性
陶渊明《饮酒》诗中“瓜田”、“东篱”、“灌木”、“敝庐”、“晨鸡”、“前庭”等均是田园中常见之物。我们把诗中的这类意象归为“田园怡情类”意象。“瓜田”、“东园”、“南山”、“东篱”是诗人劳作的地方。通过这些意象之间的互文,使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形象更为鲜明、生动达到互文效果。
2咏物寄托类意向的互文性
中国是一个讲究含蓄委婉的国度,经常会借用大自然的某个事物来表达。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有很多咏物寄托类意象,如“酒”、“瓜田”、“秋菊”、“山”、“松”、“草”、“幽兰”等。诗人在这些意象中融入了特别的思想感情,寄托了自己的精神追求。《饮酒》其十四:“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不凋的青松和霜威下盛开的菊花,这是诗人不屈性格的象征。《饮酒》其二十六:“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幽”有幽香、幽美、幽雅……之境,体现了诗人追求的人生境界。
3忧愁悲苦类意象的互文性
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忧愁悲苦类意象主要有“酒”和“鸟”两个。《饮酒》其三:“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诗人感慨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人只顾私情的残酷局面。所以诗人只能借酒消愁,消遣自己的苦闷。《饮酒》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离群独飞之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在混浊的乱世中迟迟找不到落脚之处,只能独自忧愁。“酒”和“鸟”意象,都是诗人在经历残酷现实感到无比痛苦后的精神寄托。在不同的诗篇中,诗人的“酒”和“鸟”意象相辅相承,前后呼应,表达了相似的主题思想,构成互文。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象构成意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单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另一种是由多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这样的意境是由一个意象系统而组成的。陶渊明《饮酒》诗中的意境大都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其意境可以分为“融情之境”和“寓意之境”两类。下面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陶渊明《饮酒》诗意境上的互文。
1、融情意境的互文性
2、寓意意境的互文性
寓意之境常常采用比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来寄寓一些生活或人生的哲理。《饮酒》其七,诗中“秋菊”、“壶”、“日”、“归鸟”、“林”几个意象构成了平实自然的意境。寄寓了诗人崇尚的忘却烦恼,潇洒自如的人生哲理。《饮酒》其十三表面写两客虽同居一室,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寄寓了陶渊明鄙视富贵、淡泊名利的人生哲理。诗词用相同或不同的意象营造了相同或相似的意境,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看似平常的景物中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就组诗主题从互文性角度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生命主题和批判主题。这两类主题相互补充,相互呼应,将陶渊明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完整的展现出来。
一方面是生命主题的互文性:生命主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活生命的思考,仕途不顺引发陶渊明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饮酒》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体现了陶渊明壮志难酬的痛苦,所以他在生活中解脱的方式就是饮酒。《饮酒》其九主要表现了诗人坚守善道,刚正不阿。陶渊明《饮酒》诗中分别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后的淡泊名利和超凡脱俗的品性。这两个生命主题相互补充,形成互文共同展现了陶渊明与世无争、悠然自在的人生追求。
另一方面是批判主题的互文性:《饮酒》其二中揭露了政治说教的虚伪性,表现了社会的黑暗。《饮酒》其三诗人感叹社会风气沦丧,价值观颠覆,不分黑白的现象,为此作者展开了辛辣的讽刺、批判。这些批判性的主题相辅相成,形成互文,让我们看到不堪的社会环境,也揭示了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及解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南山,即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9.这首诗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解析:结合诗句和手法分析作者是如何记叙、如何描写、如何议论、如何抒情的即可。
参考答案: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而”字作坚决的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至八句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10.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要分析出”见”或”望”独特的表达效果。可以结合作者的动作或感情去分析。
参考答案:”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达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古诗绝句解析
什么是绝句
绝句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诗,不知作者名字,题为“古绝句”。此时的绝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绝的意思是“断绝”,古人用四句一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
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绝句的体裁已经固定为两种,一是五绝,也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二是七绝,又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除了要求的韵律平仄外,还有字数行数的规定。五绝每行为五字,一共四行。七绝每行七字,也是四行。
按格律
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出现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所以,七言八句不是很常见。
按字数
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律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押韵。
绝句按字数分:五言绝句及七言绝句。
五绝
(1)平起式两字压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绝句》杜甫,崔国伟书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两字压韵
(3)平起式三字压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4)仄起式三字压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七绝
(1)仄起式两字压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两字压韵
(3)仄起式三字压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4)平起式三字压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玉台新咏》
五绝中
除了“平平仄仄平”没有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
七绝中
除了“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只有第一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第三字可平可仄。
注:句末是平的.字要押韵。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
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在首联用对仗的,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
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但这有争议,有很多学者诗人认为律绝的标准是粘对律句,与韵的平仄无关);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如果不用律句,只能算是古绝。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
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少些。
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
竹枝词古诗解析
郎若闲时来吃茶
湓江江口是奴家
黄土筑墙茅盖屋
门前一树紫荆花
初读郑板桥的《竹枝词》,那时也不过情窦初开的年纪,读罢此诗,却总忍不住掩嘴嗤笑,想着一少女面对心仪的小伙子,是怎样的一幅低眉娇羞的画面。又想着,若是自己,面对心仪的男孩子会怎样与其搭讪,或者说表明心意。
我想,我应是万万说不出“郎若闲时来吃茶”这种话的,大概也只会说:“要是有空,来我们村子玩吧。”这样一句不起眼,也不会令人想入非非的话。那时,我与茶尚未有半点缘分,而且,小孩家家的叫人去喝茶,总感觉怪的很。
郑板桥信手拈来的一首小诗,却引来我许久不得其解的怅然,实是如贾宝玉一般痴傻,刘姥姥胡诌了一个故事为解众人闷,他却不依不饶非要知晓下情如何,刘姥姥无奈,只好胡编乱造一通,才把这事给圆了过去。而我却实在是庆幸,幸好当初没有人也随便编个下情糊弄我,到底后事如何,又何必过分追究,知道了反倒没了意思,留个念想,随便别人怎么去想也就是了。
而现在,偶然间又读到这首诗,因与茶的结缘,又衍生出了诸多在诗之外的东西,原先只道儿女情长,如今却也颇晓“郎若闲时来吃茶”的娇羞本意。对于古代,甚至是现代的一些少数民族而言,茶的用途并不仅仅是药用、食用或饮用,茶同样也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牵连在男女之间,若一个小伙子对一个姑娘有意思,便可送与姑娘茶叶,同样,反过来也可以相送,于是,茶就成了男女表达心意的信物。
男女在嫁娶之时也必不可少了茶,所以我想,郑板桥《竹枝词》里的女子让小伙子去她家里吃茶,并不是单纯吃茶的意思吧,想来或许是让小伙子去她家提亲。
记得《红楼梦》里有一个桥段,王熙凤送了一些茶与黛玉她们,过后又打趣儿黛玉,道吃了她家茶为何还不给她们家做媳妇,羞的黛玉红了脸,可见,这茶也不是随随便便吃得的。不过如今也都没了这种讲究,男男女女互送茶叶再平常不过,要是不送才显得不够朋友,平时在一起喝茶的茶友,谁没有收过谁的茶呢。
“郎若闲时来吃茶”此句放到现代,或许就只是单纯的邀朋友到家里喝杯好茶了,所以男士们,若有女士邀你到她家喝茶,万不可有非分之想,人家就只是单纯的相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