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这片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上,不仅有许多神奇的自然风光,还存在着许多神奇的地名,这些地名,都是历史文化的结晶。
和内地不一样,云南的地名有许多是少数民族语言音译过来的,这些字你都认识,但字背后的含义,可能你不一定懂。
就拿茶山地名来说,班章、冰岛、昔归、懂过……这些字你都认识,但是你知道它们背后的真正含义么?
如此耐人寻味的村寨、茶区名字,的确是寻找传统、对话少数民族、捡拾古趣最好的媒介了。
不信你看
/01/
班章
班章村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山乡,这里拥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和大面积的生态茶园。
“班章”系傣语地名,“班”即窝棚,“章”即桂花树,班章村,汉意即为“桂花树窝棚村”。
▼
/02/
昔归
昔归,并非“踏着夕阳归去”或“往昔归来”之意,而是傣语音译——搓麻绳的地方。
早些年间的茶马古道就由此经过,渡口渡船、马帮来此收购茶叶,都需大量的麻绳,因而就把这搓麻绳的地方喊作了昔归,而这地方所产之茶也就被称为昔归茶。
/03/
冰岛
在茶圈里,冰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冰岛在傣语命名叫“扁岛”或是“丙岛”,译为"长青苔的水塘"和"长青苔的角落"。
当地老人传说的故事:有一年干部来入户调查,问这个村叫什么。主人刚要回答,正好一阵风把他家作门用的篾笆吹倒了,他脱口而出“丙岛、丙岛”,调查干部就把村子的名称记作“冰岛”了,其实主人只是在叫他弟弟把那被风吹倒的篾笆扶起来。
/04/
那卡
那卡是拉祜族译音,也写作娜卡、腊卡、纳卡,普洱茶产区的山头名称。
/05/
刮风寨
戏说:也许这里是匪气冲天的江湖?你的脑海中是否也立马呈现出身穿皮裘大衣的大当家和压寨夫人。
其实,这里没有无恶不作的寨主,亦非武林高手隐世之所,而是一个颇受欢迎的小产茶地,主产普洱茶。因地处风口,四面环山,山坳间建寨而得名,一条小河刚好卧在寨前。寨子是纯瑶族寨子,和老挝接壤,距边界仅2公里,非常偏僻。
/06/
困鹿山
困鹿山,从名字上就能看出这地方的自然生态环境一定很好,什么样的环境能困住鹿,能让鹿迷路?说明这地方的树木茂密,峰峦叠翠,古木参天。
其实“困鹿”实为傣语,“困”是山凹之地,“鹿”是鸟、雀,困鹿山困住的不是鹿,是山凹困住了鸟雀。困鹿山隶属宁洱县宁洱镇,距宁洱县城35公里,海拔1410米—2271米之间。
/07/
老曼峨
按照傣语的意思,“曼”意为“寨子”,“峨”意为“芦苇”,“曼峨”意为“芦苇寨子”。
据说很多年以前,有二十五名布朗族的先祖翻越万水千山,来到这个地方,看见这里四面环山、土地肥沃,一条河流从谷底流过,河岸两旁长满了芦苇。这些先祖决定就在这里停下安家,从此过上刀耕火种、丛林狩猎的日子。世世代代繁衍至今,这个寨子如今也有近200户人家,700多口人。这在布朗山范围来讲,是规模比较大的寨子。
/08/
易武
易武是个傣语地名,“易”与今傣族妇女名字之“玉”同音,意为女性;“武”意为蛇。“易武”的意思就是美女蛇所在之地。
易武是西双版纳历史上的一座古城,位于勐勐腊县东北部,距县城约110千米,地处山区,坐落在山脊之上。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东部,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它包括易武正山、慢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也有人将易武茶山称为易武茶区。
/09/
忙肺
忙肺是一座由北向南纵横引伸的大山,其主峰好似剑尖突起,所以,这里的原地名叫做“大尖山寨”。
有一种说法是三个患肺结核病的人被隔离到这个地方治病,因喝了这里的野茶而康复了。为感谢茶神的帮助,同时也为了纪念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将“大尖山寨”更名为“喝茶治好肺结核病的寨子”。“忙”地方方言为“最”,为便以称呼和记忆,最后简称为“忙肺”。
/10/
曼囡
曼囡系傣语地名,“曼”即寨,“囡”意为小,“曼囡”意即小寨。
因村委会驻曼囡而得名。曼囡原属兴龙乡(大队),1969年改称曼囡大队,2000年成立曼难囡村委会。村委会驻地曼囡新寨海拔688米,适宜种植茶叶、橡胶、甘蔗等农作物。
/11/
南糯
南糯,傣语意为“笋酱”,主要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格朗和乡,居民以哈尼族为主。南糯山有半坡老寨、石头老寨、拔玛寨、竹林寨等村寨较为知名。民国初年,澜沧江以南的车(里)佛(海)南(峤)茶区逐渐成为普洱茶中心产地,南糯茶山日渐声名鹊起。
/12/
景迈
景迈:景迈意为“新城”,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惠民乡,境内有目前世界上所发现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有着“茶树自然博物馆”的美誉。
/13/
倚邦
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井”,即茶井的意思。
倚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属于象明乡。在古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相对较高,海拔差异大。包括倚邦、曼松、习崆、架布、曼拱等村寨。
/14/
滑竹梁子
因地理特色而得名。滑竹梁子的名字的故事:以前这座山上生长着大片竹子,都是竹节长而光滑的野竹,当地人称滑竹,而最高的山脉在当地称为“梁子”,因此这座第一高峰就叫做“滑竹梁子”。
滑竹梁子,被人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坐落在西双版纳州西部的勐海县勐宋乡境内,海拔2429米,地跨西双版纳勐宋乡蚌冈、蚌龙、曼吕3个村委会,是西双版纳最高之山。
/15/
同庆河
/16/
蛮砖
傣语中曼庄的意思是大寨子、中心之村,因曼庄过去是土司头人们经常聚集开会商议解决各种事务的地方,故称曼庄。
蛮砖茶山史话最多的当数曼庄村,蛮砖茶山的兴衰与曼庄村的兴衰有直接关系,从明朝末年至清朝末年,蛮砖茶山的茶叶集散地和中心大镇便在曼庄。曼庄在史书中称为蛮砖。蛮砖的得名,一种说法是跟诸葛亮崇拜有关,说诸葛亮当年来六大茶山时,在曼应埋下了一块铁砖,于是这里就称作埋砖,后又演绎为蛮砖。
/17/
莽枝
莽枝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传说是诸葛孔明埋铜(莽)之地,因此取名莽枝。
莽枝古茶山面积不大,但茶叶质量较好。在鼎盛时期,古茶山之莽枝年产茶叶达万担之多。从茶山上那块立于乾隆十一年的碑刻文中,尚可依稀看到当年茶山旺盛发达的情形。因为各种缘故,莽枝古茶山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开始抛荒,直到八十年代才又开始重现生机。莽枝古茶山的茶叶属乔木中小叶种,汤色呈深橙黄色,入口较苦涩,回甘猛烈、生津快,香气清新怡人。
/18/
革登
革登茶山,为古六大茶山之一;其释名,“很高之地”。
江内六大茶山-革登山,在清代最大的寨子是革登老寨,革登老寨处在一座小山的顶部,地势险峻,三面是深壑,一面靠山坡,在古代是个易守难攻之地。革登老寨过去有几百亩茶园现已毁完,已看不见茶树。革登老寨最兴旺的时期是乾隆年间,老寨曾有二三百户人家。
/19/
落水洞
落水洞属于勐腊县易武乡,与麻黑相邻。该村四周环山,村中央有一口井,自古至今从来没发生过水灾,也是茶马古道途经之地。
落水洞和麻黑村相邻,传说是七仙女洗澡的地方,落水洞的地形比较特殊,四周环山,整个村子如同坐在锅底,村子中央有一口供全村人饮用的井,村子背后有一棵名气极大的茶王树,据说树龄800年左右,许多爱茶人去到易武都一定呀去看看这棵茶王树。
/20/
无量山
无量山古称蒙乐山,以“高耸入云不可跻,面大不可丈量之意”得名。
无量山山高谷深、植被茂密,且常处于云雾笼罩之中,自古至今是澜沧江上游流域著名的古茶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
/21/
基诺山(攸乐)
攸乐族即为现在的基诺族。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申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
基诺乡旧时称为基诺山,清代文献写为攸乐山,都是以基诺族自称而得名,足见基诺族是当地的古老居民。基诺族世代种茶,好茶也善于种茶。基诺族喜爱吃凉拌茶,其实是中国古代食茶法的延续,这种原始的食茶法在基诺语中被称为“拉拔批皮”。另外,基诺族饮“烤茶”和“煮茶,喝“茶酒,敬“茶神”。
/22/
勐宋
“勐宋”一词,来自傣语,“勐”,为:位于平坝或盆地的大部落(或部落联盟)、区域之意,“宋”,为:高寒之意,所以,“勐宋”就是“高山盆地的部落”。
/23/
巴达山
巴达,山名源于傣语,意思是“仙人留下足迹的地方”。
/24/
章郎寨
“章朗”为傣语,意为大象冻僵的地方。
相传,一千四百多年以前,佛家弟子玛哈烘用大象驮着经书自斯里兰卡学经归来,当他来到恩巩跺多山(现章朗佛寺所在地)时,由于正值冬季,又冻雨突降,大象竟被冻僵了,跪卧不起,附近村民闻讯赶来,帮助玛哈烘拾掇薪柴,在大象周围燃起熊熊之火,供其驱寒取暖,以助恢复。后来,玛哈烘因在此建寺立塔,便动员周围村寨的人们搬到现在的地址,组建新寨,取名“章朗”,以纪念大象驮经书之功。
/25/
勐海
勐海今勐海县城,原称佛海县。"勐海"傣语译音,"勐"为地方,"海"为"厉害"、"勇敢"之意,连起来就是"勇敢的人居住的地方"。
/26/
勐腊
勐腊是傣语读音,直译为"茶水流成河的地方"。"勐"为"地方"、"坝子","腊"为"茶","勐腊"是"产茶之地"的意思。
/27/
勐龙
傣语“勐”即“地方”的意思;“龙”即“狭长平坝”的意思。原勐龙镇元置孟隆路。明隆庆四年改为版纳勐龙。
/28/
懂过
懂过在傣语里是长多依树的地方,听一些老人说,长多依树的茶地是好茶地。
懂过坐落在云南临沧邦马大雪山斜伸出来的一支余脉上,虽然从地理上看地处勐库西半山,却不像冰岛、大户赛、公弄那样面对着东半山,而是面朝看似近在咫尺的大户赛和更远处几乎终日被云遮雾缭的大雪山。
/29/
南美
“南美”是傣语,本意是“水源头之地”。
这里树多生态好,生物资源丰富,有保存完好的拉祜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风俗、舞蹈、工艺品制作等民族文化传统。
/30/
白莺山
白莺山、地处云南澜沧江西岸,海拔2800米,因常年白云缭绕,白莺飞聚而得名。
/31/
景谷
景谷古称“勐卧”,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意思为有盐井的地方。是以傣族、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种民族聚居的自治县,素有“林海明珠、杧果之乡、佛教圣地”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