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价上千,现在只要两位数!两位数抢茅台,今天就是给大家送福利。”“这酒只有少数人喝得到。”……某“特供酒”直播间里,网民在主播推荐下,纷纷被带节奏。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特供酒”销售环节已由线下转向线上,借助直播带货的蒙骗手法娴熟隐蔽。
深山中偷制假酒,从制到销链条完整
生产团伙以次充好,基酒原料劣质。潍坊市公安局寒亭分局食药环侦大队负责人介绍,“特供酒”多是使用酿造纯粮酱香酒工艺丢弃的酒糟,加入新粮,再次蒸煮酿造的低端白酒(俗称翻沙酒),成本在每斤12元至20元。还有部分使用酿造纯粮酱香酒工艺丢弃的酒糟,加入食用酒精,再次蒸煮,生产出具有酱香味的白酒(俗称熟串沙酒),成本每斤6元至12元。更有甚者,使用食用酒精、水及香精进行简单勾兑(俗称生串沙酒),食用之后容易头晕、恶心,成本不到每斤6元。
从现场图片视频可见,制假窝点多为小作坊,环境恶劣,墙面斑驳陆离,遍布蜘蛛网,地面随意摊放着灌制假酒的简易工具。存放散酒的白色塑料桶内漂有苍蝇,回收的未清洁的酒瓶、各种包装材料与生活垃圾堆放在一处。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特供酒”销售环节已由线下转向线上,借助直播带货的蒙骗手法娴熟隐蔽。
业内人士认为,假冒“特供酒”案件呈现转向线上直播销售、蒙骗话术花样翻新、涉外涉政噱头层出不穷等新特点。
——伪装精心,让直播带货间变身代理商店。记者在位于寒亭区的“特供酒”直播间看到,房间背景墙上写着“齐鲁酒仓”“茅台酱香万家共享”标语,两侧酒架陈列着不同年份的茅台酒,犹如茅台酒经销商店铺。警方介绍,这些茅台酒瓶是空瓶,外面的酒标都是作案团伙自己贴上去的。另一间直播间,房中央台桌和周围陈列架上摆放着各式“特供酒”,直播镜头内出现的都是“名酒”。
——包装精致,酒瓶酒盒号称独有,以假乱真。此次案件涉及的酒瓶、酒盒等包装用料扎实、彩色印刷,标注着“特供”“特制”“内供”“专供”“接待酒”等字样,花样新且多。
为增加可信度,这些包装或标榜知名单位,或假借酿酒名家蹭热度。如有的酒瓶上印有酿酒名家的签名,声称他们是“特供酒”的品牌首席质量官;或直接标注为限量酒,如“国际版贵州王子酒”酒盒上标注“兔年限定”“全球发行50000瓶”。
直播间销售“特供酒”,移花接木规避监管
今年初,山东省潍坊市民张先生在网上直播间购买了一瓶主播大力推荐的“特供酒”。主播声称该酒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只有通过内部人士的特殊渠道才能拿到。到货品尝后,张先生怀疑买到假酒,向潍坊市公安局寒亭分局报案。
潍坊市公安局寒亭分局食药环侦大队调查发现,该直播间主播用多个直播账号同步卖酒。直播间所在地是一个居民小区的物业楼二楼,对外挂的招牌是一家传媒公司。
60多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分割为两个直播间、一处储货间。这个10余人的小团队分工明确,有主播、财务、客服、售后等。直播间每天两场,每次直播1至2小时,每场直播平均有千余人次观看。
经鉴定,两个直播间打着知名酒旗号售卖的“特供酒”,根本不是该酒厂生产。
直播间的销售记录,显示的都是他们代理的小众品牌酒水的售卖情况,并没有显示“特供酒”“专供酒”的售出情况。原来,直播间虽然大肆销售“特供酒”,但当消费者点开购买链接时,关联商品是直播间代理的其他品牌酒水。消费者下单后,商家再将主播推销的“特供酒”发给买家。直播间正是用这种移花接木的方式规避平台监管。
合力破解“特供酒”打击难点
警方介绍,犯罪嫌疑人会在多个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花钱购买流量,一些网络直播平台存在售假或为售假引流乱象。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建议,互联网平台对电商经营者尽到主体资格审核义务,引导其守法合规经营。从“特供酒”案来看,制假方通过观看直播主动联系愿意售假的直播间,直播间通过淘宝店铺找到货源方。在对接制假和销售的物流环节,有小物流商明知是假货,依然因利益诱惑参与其中。对于以上监管难点,山东日中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冠汶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完善制度设计,排查漏洞,严查制假、售假犯罪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