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话筒,几张文稿,“阿巴哈纳尔旗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有线的纸质的喇叭里洪亮的声音响彻千家万户。
当年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元旦社论》家喻户晓,笛子独奏《扬鞭催马送粮忙》耳熟能详,年三十晚上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陪伴着我们一年年长大。
铁业社
冰冷的天大地冻裂了
合不拢嘴
几座小红炉冒着火
只有炉旁的人感到了热
铁匠溶化了铁水
铁水融化了时光
淬着生命之火煎熬着岁月
留在风箱里的是铁匠的咳嗽
烘炉里舞蹈着手工业的神经
燃烧着时代的烈火
铁片子焊成的大门
被涂上了血红的颜色
扇刀,横扫着草原二齿子,
在泥草中磨砺搂草的耙子
延续着发旧了的文明铁水
翻滚着历史的漩涡
盟财政局
锡林浩特牧区(1954)
军分区医院
校园体育
邮电局
《小画匠》
木制的院门响了
油漆味率先挤了进来
其后是近乎“迷彩”的工具箱
再其后是纤瘦的身子
十七岁的小画匠
执笔宁心
几支画笔
把对生活的渴望
调制成“炕围子”的暖色
把“弄个城市户口”的梦想
寄托在“喜鹊登梅”的玻璃画里
冬季寒冷,又雪大,
喇嘛胡同里弥漫着浓浓的煤烟味
他的身子像一道烟
消失在家家户户充满“年味”的炊烟里
今年家里收成不好
过年就不回去了
雪地里留下无奈的痕
锡林河分水闸
八十年代贝子庙环境改造施工现场
军分区礼堂
第二小学
有人问算不算文物级
从中彩啤酒到中彩矿业
锡林浩特机场
草原公园入口北侧的烟酒公司
盟宾馆(军管时为前指司令部)
林海饭店
盟财贸学校
曾经的市区
1976年建于敖包山上的纪念碑
还记得当年贝子庙一带那个于姓盲人送水工吗?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担着水游走于喇嘛胡同之间。据老人们讲,那时送一担水可挣2分钱。
THE END